开国大典升起的五星红旗出自谁之手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7 开国大典 课内阅读专项训练(二)(含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片段记叙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场面。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B.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7.这段话描写了什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段话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主席台前的情景,最后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的欢呼。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主要内容
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盛大庆祝仪式。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共和国宣告: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权。
2. 国歌奏响:全场奏唱《义勇军进行曲》,象征着国家的独立和强大。
3. 国旗升起:人民解放军礼宾部升起五星红旗,象征着祖国富强和人民的希望。
4. 三炮礼:为表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敬意,人民解放军向天安门广场连续鸣放21响礼炮。
5. 代表团出场:来自各个省、自治区和军队的代表团依次走过天安门广场,展示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6. 演出节目:儿童合唱团、舞蹈队和军乐团进行了精彩的文艺表演,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7. 主要领导人讲话:最后,毛泽东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历程,并向全国人民致以新中国成立的祝贺和感谢。
这些是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庄重的仪式,中国人民
表达了对新中国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望。
整个仪式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激励着全国人民为祖国的繁荣与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件文物,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升起的第一面国旗

三件文物,见证新中国的诞生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更被历史学家称之为“新中国的诞生”。
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大转折,更让整个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今天,我们来看看三件文物,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第一件文物是——“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升起的第一面国旗”。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开国大典,象征着新中国的成立。
当天,毛泽东在城楼上手握一面国旗,向全国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这面国旗,就是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
这面国旗是五星红旗,红色象征着革命,五颗星代表着五个民族,现今更是成为了中国的国家象征。
第二件文物是——“新中国成立百日纪念章”。
1950年1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成立百日纪念日。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中国政府发行了“新中国成立百日纪念章”。
纪念章的正面是五星红旗,中间有“百日纪念”字样,黄色外边框上环绕红色束框,寓意着新中国的繁荣昌盛。
这款纪念章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有着特殊的纪念价值,也成了中国收藏家们非常珍爱的文物之一。
第三件文物是——“金陵城楼”的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久,南京市开展了一项历史性的城市建设计划,建设了一座高十四米的城楼——“金陵城楼”。
这座城楼是仿照古代城楼建造而成,外形气势磅礴,建筑工艺十分巧妙。
金陵城楼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的城市建设走向了新的阶段,同时也印证了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
这三件文物都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辉煌。
它们不仅代表了历史意义,更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中国将继续在这些珍贵的文物和精神遗产的基础上,共同推进现代化建设,并向前迈进。
五星红旗是谁设计的?设计过程是什么样的?

五星红旗是谁设计的?设计过程是什么样的? 说起国歌的作词作曲者,⼤家都⽿熟能详了,但五星红旗的设计过程和最初设计者,可能还鲜为⼈知。
⼩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五星红旗是谁设计的 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1917-1999) 中华⼈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来⾃浙江瑞安的曾联松。
随着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1949年7⽉发出了征集国旗图案的通告。
1949年9⽉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届全体会议期间,初选委员会从收到的3012幅图案中选出包含曾联松设计并提交的国旗样稿在内的38幅印发全体代表讨论。
经全体代表分组讨论后,9⽉25⽇晚,⽑泽东主席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
在关于国旗的讨论中,会议研究决定去除曾联松原设计稿中意识形态浓厚,且与苏联国旗相仿的镰⼑斧头标志。
最后形成以红⾊为底⾊,四⼩星拱卫⼤星的五星红旗⽅案。
经过多次讨论和少量修改,曾联松的设计被选为了新政权的国旗。
⽑泽东指出,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命⼈民⼤团结,因此,⼜是团结,⼜是⾰命。
⽽《史记·天官书》中也提到:“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中国利;积于西⽅,外国⽤(兵)者利。
五星皆从⾠星⽽聚于⼀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
”这⼀设计满⾜了各个阶级,各⽂化,各民族⼈群对于国旗的需求和想象,因此得到了普遍的欢迎。
1949年9⽉27⽇,全国政协第⼀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中华⼈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中,第四点规定:“全体⼀致通过:中华⼈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底五星旗,象征中国⾰命⼈民⼤团结。
” 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谁五星红旗的设计过程(图⽚来源:摄图⽹) 征稿参加设计五星红旗图案 1917年曾联松出⽣在浙江瑞安,1936年考⼊中央⼤学(今南京⼤学)经济系,1938年5⽉,曾联松经同学黄⼤明介绍加⼊中国共产党。
1947年夏天,曾联松来到上海,在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现代经济通讯社”当秘书。
1949年10月1日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
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呢?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
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泽东主席庄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
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并于当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征稿启事。
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初选委员会将收到的3012幅图案选了38幅印发全体代表讨论。
经全体代表分组讨论后,9月25日晚毛泽东主席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
关于国旗的问题,毛泽东主席指出,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
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赏析,希望你喜欢!开国大典图片人物董希文创作的原始版本,站在前排是当时的六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自左至右分别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在朱德身后,还重点描绘了两位人物周恩来和林伯渠。
1955年,高岗事件发生后,董希文奉命将画中的高岗删除,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
开国大典赏析《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传世之作,它产生的前夜适值美术界开展新年画创作运动,因此董希文在画面中融合了当时正在流行的新年画的构图和色彩,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历史题材,以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表现出来。
画面的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同时红色也象征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
《开国大典》这种近乎纯色的色调构成与西方传统绘画的灰色调大相径庭。
地毯上的图案及灯笼、柱子和护栏等都具有典型文化符号的隐喻性,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中国审美趣味的油画风格。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显然苦心经营,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只能根据现有的照片进行创制,并使得本来有较强明暗关系的照片变成处在平光中的美术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画面上的和谐统一。
董希文在创作《开国大典》时,人物形象还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手法和人物画《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的造型气质,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手法,不但将领袖们的仪表动态刻画的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当中,《开国大典》无疑是最有生命力的作品之一,它的出现正如靳尚谊所言:它与当时的政治需要、画家的精神状态以及艺术上的追求是和谐统一的。
一些知名画家看了这幅油画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
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这幅画展出后,在艺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很大的反响。
开国大典简介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
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国的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
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
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949年9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侨胞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中共中央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朱德任阅兵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任阅兵指挥所主任。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北京30万军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
人群和旗帜、彩绸、鲜花、灯饰,汇成了喜庆的锦秀海洋。
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
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沿着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当林伯渠宣布开会后,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
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
开国大典感人小故事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历史事件,有许多感人的小故事与之相关。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 旗杆的故事:开国大典的旗杆由自来水管焊接而成,当时的旗杆高度为 22.5 米,这个高度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因为它与天安门城楼的高度正好相等。
- 国旗的故事: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他从五角星中获得灵感,设计出了红底五星旗的国旗图案。
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 观礼的故事:开国大典邀请了许多国内外的嘉宾前来观礼,其中包括宋庆龄、郭沫若、张澜等著名人士。
他们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这些小故事反映了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热爱,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中取得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国大典升起的五星红旗出自谁之手
作为开国第一面红旗,那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那开国大典升起的五星红旗出自谁之手呢,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面五星红旗。
它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手按动电钮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60多年来,对于这面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制作者一直说法不一。
那,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制作者究竟是谁?
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即将在中南海召开,赵文瑞与几名女工接受了布置怀仁堂会场的任务。
就在开国大典的前夕,赵文瑞又接到了更为光荣的任务,让她按照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样式缝制一面五星红旗。
赵文瑞清楚地记得这面长5米、宽3.33米的国旗,是在9月30日12时前缝制完成的,完成后她立即把国旗送到正在开会的怀仁堂。
毛泽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副主席和56名委员面对五星红旗宣誓就职,同时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兼外交部长。
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再说彭光涵,他一生中最自豪的就是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工作,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六小组的秘书,专门负责制定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
现在中央档案馆的有关原始文件,大部分是出自彭光涵的手迹。
他记
录了国旗、国歌诞生的全过程。
向全世界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电文,是胡乔木、梁思成和彭光涵一起草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国旗,就是彭光涵受周恩来的派遣,骑着自行车经长安街去前门大栅栏的一间旗帜社缝制的。
再说,当年在北岳区地下党前门支部做宣传工作。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宋树信被安排进北平市国营永茂公司(北京市纺织局前身)业务科工作。
1949年9月28日,永茂公司接到一项重要任务:制作1万面大中小三种款式的国旗。
次日,一件光荣而神圣的任务又落到了他们的肩上,那天上午,宋树信刚一上班,经理甄树德就找到他说,指示,10月1日毛主席要在开国典礼上亲手升起一面特大规格的国旗,长500厘米,高333厘米,必须在10月1日前,把特大规格的国旗送到开国典礼筹备处。
宋树信来到瑞蚨祥,找到了唯一一卷3米多长、不到2尺宽的黄缎子。
又来到一家叫新华缝纫社的店铺。
特大规格国旗是连夜用缝纫机赶制的。
做到一半时,发现黄缎子的宽度不够做最大的五角星,总有一个角需要拼接。
宋树信不敢做主,经过层层请示同意拼接,在大五星的一个角上接一个尖。
接好后,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接缝。
两面特大国旗缝制好,已是10月1日凌晨。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电钮,启动广场中央旗杆下的电动升旗装置,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和礼炮声中像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宋树信说,升上去的国旗是
宋树信监制的那面拼接了五角星星尖的国旗。
而另一面国旗当时由聂荣臻元帅指示护旗的战士用绳子系起,隐蔽在旗杆一边。
万一电动升旗装置出现故障,随时准备改用人工升旗,保证万无一失。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尽管当时为开国大典准备的国旗不止一面,缝制者显然也不止一个人,今天,我们把赵文瑞、彭光涵、宋树信都看做是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缝制者或第一批国旗制作者中的一员,这个史实是不会错的。
但是,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升起的五星红旗只有一面,这一面珍贵的五星红旗究竟出自谁之手?国家博物馆的专家说,馆藏的五星红旗与宋树信提供的有关第一面国旗的特征完全符合:首先,大五角星的一个尖确实有拼接的痕迹。
宋树信说,当年缝纫社的工人为了让国旗能系得更牢靠点,便在白布袋两端加缝了两条白带子。
但开国大典筹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