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优良传统在客家妇女身上的传承和发展

合集下载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以河图洛书传说为早期主要标志的河洛文化,是产生于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

而具有移民特征的客家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原文化底蕴并恒久保持至今的一种族群文化。

这两种文化,从核心内涵上去认识,前者有其远古性,后者有其近一千年的后时代性,但二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同时,这两种文化又与中原区域文明的发展直接相关,并具有深层的渊源联系。

河洛地区指洛水流域、黄河中游地区,河洛文化即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

河洛地区处于中原之腹心,因此说,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对中华文明摇篮地中原大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发端、统帅和辐射意义。

可见,河洛文化不是~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地位去认识,至少到北宋灭亡之前,中原文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

在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扬弃,但毋庸置疑的是,以河洛文化为主流的各阶段中原文化,都处在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

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在这个地区活动。

远古发掘由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夏、商、周遗存,可谓星罗棋布。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很多篇章就产生于河洛地区。

秦统一后,尽管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有所减弱,但中原地区的文化是延续不断、前后相接的,而且表现出更加强化、扩大和丰富的特征。

儒学独尊后的汉代、政权更迭的魏晋南北朝之世、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等,无论文学、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领域,加之后世地上地下的众多遗迹遗存,都无不彰显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光辉和活力。

不同时期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一面,正说明中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断更新的过程,既把本身文化传播、渗透出去,又吸纳、凝聚周围文化,从而使得中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其领先地位。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客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在现代社会,受到了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包括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一、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1.缺乏保护意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加追求新潮的事物,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减弱,很多人对客家文化缺乏保护意识。

2.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现代生活的冲击,许多懂得客家文化的老一辈人面临着信息传承的问题,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3.缺乏传承人才: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快速变革,导致年轻一代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和兴趣相对较低,传承人才相对匮乏。

二、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1.加强文化保护教育:有关部门可以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方面加大力度,提高人们对客家文化保护的重视和认知。

2.保护文化遗产:加大对古老村落、文化古迹等的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确保客家文化的历史遗产不受侵害。

3.加强传承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客家文化的培训班和课程,针对青少年和年轻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一批懂得、热爱并愿意传承客家文化的人才。

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对客家文化的传播效率,比如开发客家文化的手机APP、网络平台等,吸引年轻人的注意。

5.加大对客家文化的投资: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要加大对客家文化的投资,建设客家文化博物馆和展览馆,举办客家文化节等活动,增加对客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6.引导和鼓励传统工艺发展:对于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音乐、舞蹈等,可以通过政策扶持、专利保护等方式鼓励它们的传承发展,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之一,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够让客家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应该加大对客家文化的关注和支持,努力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客家⼈“根”在河洛,客家⽂化源远流长⼀、河洛⽂化1、河洛:河指黄河;洛指洛河。

洛河源出陕西东南、流经豫西数县,于巩义市北向注⼊黄河。

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郑州段的南岸,洛⽔、伊⽔及嵩⼭周围地区,包括颍⽔上游登封等地,⼤致包括北纬34°⾄35°、东经110°⾄114°之间的地区,概⾔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

2、河洛⽂化指的是中国古河洛地区的⽂化。

河图洛书是中华⽂明之始。

《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则之。

”孔安国注云:“河图者,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卦;洛书者,禹治⽔时,神龟负⽂⽽列于背,有数⾄九,禹遂因⽽第之成。

”“河图洛书”的出现,实是黄河流域原始社会在没有出现⽂字之前,先民⽣产与⽣活实践,经验⽂化总结的⼀种曲折反映。

3、河洛⽂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源泉之⼀,是中华民族⽂化中⼼的核⼼⽂化。

河洛⽂化是以洛阳盆地为中⼼的古代黄河与洛⽔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化的总和。

“河图洛书”凝结了古代先哲的神秘的想象和超凡的智慧。

河洛⽂化产⽣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各代,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形成的物质⽂明,也包括由此产⽣的政治、经济、⽂化集俗、⼼理等政治⽂明和精神⽂明。

《河图》《洛书》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史官⽂化,及集夏商周⽂化⼤成的周公制礼作乐的礼乐制度;还包括综合儒、道、法、兵、农、阴阳五⾏各家学说⽽形成的汉代经学、魏晋⽞学、宋明理学以及与儒、道思想互相融合的佛教⽂化等等,以上各种⽂化的总和就是河洛⽂化。

⼆、客家⽂化是河洛⽂化的传承和发展河洛⽂化是指产⽣的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化,由于河洛⽂化在闽、赣、粤等客家⼈聚集的地⽅⽣根和传播,所以河洛⽂化也是历史悠久博⼤精深的客家⽂化之源。

客家⽂化历史传承悠久区域分布⼴阔,中源河洛地区汉⼈南迁⽣活和⽣产的历史已有1300多年,客家⽂化伴随着迁徙、发展孕育出成熟的客家⽂化散落世界各地。

梅州风俗

梅州风俗

梅州客家文化史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

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

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

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

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我们作为梅州人,作为客家人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

历史篇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

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

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

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

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

(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河洛文化是指河南和洛阳地区的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洛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河洛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我们需要加强对河洛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通过对河洛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河洛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河洛文化。

我们需要加强对河洛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媒体、网络、展览等,向社会传播河洛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河洛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河洛文化。

我们需要加强对河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需要在传承河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河洛文化,让河洛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需要加强对河洛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加强对河洛文化的宣
传和推广,加强对河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民俗传承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民俗传承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民俗传承河洛文化是指中国历史发展中,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河洛文化凝聚了中原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民俗传承两个方面入手,介绍河洛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一、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古代社会时期和近现代社会时期。

1.原始社会时期河洛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殷商时期,河洛地区的四个大都会,分别是陈、郑、鄢、宋。

正在积极发展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生产,人口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同时,古籍中记载的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等帝王和众多的文化名人,也在这里诞生和生活过。

2.古代社会时期从周代开始,河洛地区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传承更加充实。

周朝时期,河洛地区的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成为了古代中原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古代河洛文化以礼仪、音乐、文学、铜器、陶瓷等为主要代表,汇聚了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优秀文化精华。

3.近现代社会时期清代到民国时期,河洛文化进一步地繁荣了起来,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才。

新洛学派在洛阳兴起,雷家鼓书在郑州广为流传,吕氏春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

这些文化成果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悄然地成为了中原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二、河洛文化的民俗传承河洛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些民俗,在一代代河洛人的传承中,成为了他们心灵中根深蒂固的文化情感。

1.传统节日习俗河洛地区有着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这些节日里,河洛人有着对于祖先和古代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们喜庆、欢乐的心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民间故事传说在河洛地区,有着许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河洛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河洛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河洛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黄河和洛河流域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河洛文化的历史悠久,涵盖了许多方面,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河洛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一、文化传承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河洛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河洛文化的传承,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

二、文化自信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河洛文化的独特性和卓越性,使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具有了自信心。

中华民族在河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不仅具有独特性,更具有卓越性。

中华民族在河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这种文化自信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创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

河洛文化的源泉性和创新性,使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具有了创新精神。

中华民族在河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开拓创新的文化领域。

中华民族在河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创新精神,这种文化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化交流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桥梁。

河洛文化的桥梁性和交流性,使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具有了交流精神。

中华民族在河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交流,不断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不断推动文化交流的进程。

中华民族在河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交流精神,这种文化交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河洛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洛文化的传承、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河洛礼乐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

河洛礼乐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

河洛礼乐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
张留见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12(028)002
【摘要】一rn礼乐制度的确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就有
了礼乐的雏形。

夏商周三代,虽然出现了政权更替,但一脉相承的礼乐文化在河洛地
区不但从未中断,而且"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礼乐文化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

周公洛邑执政期间,在总结夏商礼乐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

【总页数】4页(P6-9)
【作者】张留见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2.笔谈:历史上中原人南迁过程中河洛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河洛文化及其与台岛文化的渊源关系
3.文化客家与河洛文化——读罗勇、邹春
生新著《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述论》4.基于文脉传承的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旅游协作开发5.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及其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翻 山越岭不缠足
客家 妇 女 的一 个 特 点 就 是 自强 不 息 、吃 苦 耐 劳 ,勇 于开拓 ,这 实 际上是对 河洛文 化 的传 承 和发 展 。其 特点 之形成 ,与历史 背景 、地 理条件 、家庭
环境 是分不 开 的。
野发掘其祖先的墓地,把骸 骨盛在 一个所谓金罂 里 ,由家 中的男 人 背 着 ,妇 女则 肩 挑 其 他 一 切 用
河 洛文化 是 中华 文化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作 为一 战乱纷 飞的局势 。为 了不屈 服 于异族 的统 治 ,为 了
种源文化 、母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辐射性。 使 种族得 到延 续 ,中原大地 的河 洛先 民舍弃 了 自己 南迁 的河 洛人在 闽 、粤 、赣边 区生 活 ,形成 了 “ 客 心爱 的家 园 ,历经千 辛万苦 向南 方迁徙 ,从 此拉 开
关键词 :优 良传统;河洛文化 ;客家 ;妇女 ;传承
D I1 .9 9ji n 17 5 3 .0 0 0 .0 O :0 36 /. s.64— 05 2 1 .6 02 s
中图分类号 :H 5 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4—5 3 (0 0 0 00 0 0 5 2 1 )6— 0 5— 5
第2 5卷
第 6期
21 0 0年 l 2月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uyn stt o cec n eh o g ( oil i c ) or l f oagI tue fSi eadT cnl y Sc e e n L ni n o aS n c
Vo 5 N 6 L 2 n
品” 川 。然而 ,她们 不 怕艰 苦 ,毫无 怨 言 ,一 u( J 直跟 随男 人来 到南方定 居 。艰难 的历 程锤 炼 了她们
从 历史 条件来看 ,在 西晋末 年 ,中原大 地 出现
收 稿 日期 :00—1 2 21 0— 0 作 者 简 介 : 加 洪 ( 94一) 男 , 东 兴 宁 人 , 教 授 , 要 从 刘 16 , 广 副 主
家 民系 ” ,因为 身在 异 乡 ,对 于 故 乡 河 洛地 区 的眷 了客家 民系形 成 的帷幕 。女作家韩 素音在 《 家人 客 恋 , 自称 “ 河洛 郎” ,认 同河 洛文 化 。在 中 国五千 的起 源及其 迁徙 经过》 一文 中介 绍 : “ 客家 人 的起 年 的历史 长河 中 ,我 国各族人 民在改 造客 观物质 世 源是 在黄土平 原 的河 南省 ,在 公元 五世 纪伟 大 的哲 界 的实践 活动 中 ,形成 了中华 民族 “ 自强不息 、开 学家 辈 出的年 代 ,这 里是汉 文化 的中心 。 [( 可 ”1H 】
特有的刻苦坚韧的性格 ,养成 了特别吃苦耐劳的生
活能力 。 从地 理条件来 看 ,河 洛先 民历经 战乱流 离 ,迁
徙跋涉 ,终于在 赣闽粤 山区扎下 根来 ,用 勤劳 的双 手把这 块林深路 隘 、沟 壑纵横 、重 峦 叠 嶂的蛮 荒 之
事客家历史研 究. 化与闽 台关 系研 究” 编号 : @Z 05 部 分成果. ( 0 9 H0)
垦辟成鸡犬相闻、人声喧闹的人 间乐园。与此 基金项 目:09年 国家社会 科 学基 金重 大委 托项 目“ 20 河洛 文 地 , 同时 ,河洛先 民逐渐地 演变而 为客 家人 。当时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洛 阳理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第 2 卷 5
闽 、粤 、赣很不 发达 ,居住条件 各方 面都很 差 。在 得刀 枪 ” 的 健 妇 。美 国 传 教 士 罗 伯 ・史 密 斯 在 这种环 境下 ,客家妇 女耕 田、采樵 、织麻 、缝纫 之 《 中国的客家》一书中就说 : “ 客家妇女 自有历史
De .2 0 c 01
河 洛 文 化 优 良传 统 在 客 家 妇 女 身 上 的传 承 和 发 展
刘 加 洪
( 嘉应 学院 社科部 ,广 东 梅 州 54 1 ) 10 5 摘 要 :河洛文化具有很 强的传承性和辐射 性 ,它随 “ 河洛 郎” 南迁至 闽、粤、赣 边 区发展 为客 家文化 。客 家
拓创新、爱国爱乡、追求进步、勤奋好学 、崇文重 见 ,客家人绝大多数是从河洛地区迁徙 出去的。河 教、勤劳俭朴、团结发展” 的优 良传统。这一优 良 洛先民的南迁是一个充满血泪辛酸、饱经风霜、颠 传统在客家妇女身上同样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她们 沛流 离的历程 ,同时也 是一个 富有艰 苦 奋斗 、 自强 不仅是 物质 文 明的创 造者 ,同时也 是精 神文 明 的缔 不息 、开拓创新 的历程 。在 当时 的历 史条 件 下 ,交 造者 。客家妇 女 以 自己的勤 劳刻 苦 、聪 明才 智 ,维 通极 为不便 ,只能靠 双脚 跋涉 , 日晒雨淋 ,行 路 之 护着 客 家社 会 的稳 定 ,为 客 家 经 济建 设 、政 治 建 难可想而知。在千里奔波当中, 妇女作为移民大军
设 、文化建设 、社会 建设 的繁荣发 展贡 献 了 自己的 力 量 ,也赢得 了世人 的广泛 尊重 和好 评 。 中的娘子 军 ,与男 人 一 道 ,赤脚 跋 涉 ,开 山辟 岭 , 肩挑背 负 ,烧水 煮饭 ,洗衣 缝补 ,照 顾老 人 。女作 家 韩素音说 ,客家人 “ 在移居 的时候 ,每家都 到郊
”5v7 ]a) 事无不为之。钟敬文在 《 客家情歌》 之 “ 客音的 以来,都无缠足的陋习。 [(7不缠足成为客家妇 山歌”中谈到 :“ 客家人的生活,因为他们所处环 女区别 于其 他汉族妇 女 的标 志 。客家妇 女 ,从宋 代
妇女在传承和发展 这一优 良传统方 面表现得尤为 突出。她们 自强 自立、开拓创新 ,不缠足 、不束胸 ,山里 山外 留下她们的 身影 ;她们从 军从政 、爱 国爱 乡, 巾帼 不让须眉 ,热血疆场 留下她 们的足迹 ;她们持 家教子 、薪 火
相传 ,有理想有抱 负,文教体卫 留下她们 的声音 ;她们 勤劳俭朴 、任 劳任 怨 ,一年四季忙碌 ,中外典籍 留下她 们 的名 字。她们是天底 下最值得赞 美的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