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合集下载

眶内血栓性静脉炎的健康宣教

眶内血栓性静脉炎的健康宣教
04 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 手术治疗,需要及时就医。
发病原因
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能导
01
致眶内血栓性静脉炎 外伤:眼部外伤可能导致眶内血
02
栓性静脉炎 手术:眼部手术可能导致眶内血
03
栓性静脉炎 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眶内血
04
栓性静脉炎
临床表现
01
眼部疼痛:眶内血栓性静脉炎的主 02
眼部肿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导
眼部运动障碍:由于静脉回流受阻,
导致眼部组织缺血、缺氧,表现为
导致眼部组织运动障碍,表现为眼
视力下降。
球运动受限。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D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C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B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A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03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 链激酶等,用于溶解 血栓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清除血 栓,恢复静脉血流
手术风险:出血、 感染、静脉损伤等
手术方式:静脉切 开术、静脉造瘘术、 静脉血栓摘除术等
术后护理:抗凝治 疗、预防感染、保 持静脉通畅等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针灸等方法,有助于缓解疼痛和 肿胀。
遵医嘱: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行治疗和康复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了解病情变化
寻求心理咨询:如有需要,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缓解心 理压力
谢谢
定期检查有助 于了解眼部疾 病的发展趋势, 及时采取预防 措施。
定期检查有助 于了解眼部疾 病的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治疗方法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常见于长期静脉留置、输液、输血等情况下。

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和血栓形成。

因此,预防和护理静脉炎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和护理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一、静脉炎的预防1.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在进行任何与静脉有关的操作前,务必洗手并戴上干净的手套。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手部清洁,确保双手彻底清洁。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

如果可能,应优先选择周围静脉,避免使用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等较深的静脉。

3. 注射药物前进行皮肤消毒:在进行静脉注射或留置静脉导管前,务必对注射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

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或含碘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注射部位干燥。

4. 注意静脉留置时间:长时间的静脉留置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及时拔除静脉导管。

5. 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输液瓶和输液管内的液体容易被细菌污染,因此,应遵循医院的规定,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静脉炎的护理1. 观察静脉留置部位:定期观察静脉留置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2. 维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静脉导管是否通畅,避免导管被血块或血栓堵塞。

如发现导管堵塞,应及时采取清洗或更换导管的措施。

3. 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清洁导管周围的皮肤,避免积聚污垢和细菌。

使用温水和中性洗液轻轻擦拭导管周围的皮肤,然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

4. 避免过度活动:静脉导管容易因为过度活动而脱落或脱位。

因此,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用力,以保持导管的稳定性。

5. 注意感染预防:静脉炎往往与感染有关,因此,应注意感染的预防。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周围的清洁,避免导管与其他污染物接触。

感染科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护理

感染科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护理

感染科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护理[正文]一、简介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infective thrombophlebitis)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血栓形成炎症,常见于静脉延长导管插入部位。

本文将就感染科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进行介绍。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通常由静脉插管引起。

当细菌侵入静脉内膜,引发炎症反应时,易导致血栓形成。

存在以下可能的发病机制:1.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化不足;2. 静脉内膜炎症反应降低;3. 静脉壁微血管血流缓慢;4. 导管对静脉壁的损伤。

三、护理措施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措施:1. 感染控制:a) 导管留置部位的消毒:定期更换敷料,清洁切口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b) 手卫生:插管前后进行手卫生,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原则;c) 并发症防控:预防静脉感染性血栓栓塞、败血症等并发症。

2. 血栓预防与治疗:a) 使用抗凝剂:根据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合理选择抗凝剂进行预防和治疗;b) 提倡运动:积极开展床上运动和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c) 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血栓预防措施,如用药时间和剂量,运动等。

3. 疼痛管理:a) 注意疼痛评估: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疼痛特点和程度;b) 给予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病情需求,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c) 心理支持:积极倾听患者的情绪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4. 患者教育和康复:a) 插管护理知识:介绍插管后的护理知识,如保持插管部位清洁、定期更换敷料;b) 预防并发症知识:如血栓、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c) 康复指导:提倡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帮助其尽快康复。

四、护理效果评估与改进对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症状:观察患者的发热情况、皮肤红肿状况、导管留置部位有无渗液等;2. 血栓形成: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肿胀、疼痛等血栓相关症状;3. 并发症发生情况:监测患者是否出现败血症、栓塞等并发症;4. 护理效果:根据观察结果评估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并进行改进。

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应该怎样护理?

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应该怎样护理?

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应该怎样护理?对于广大女性群体而言,妊娠往往是其一生中重要的阶段,基于此,近年来,随着医疗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大批医护工作者结合临床护理经验,针对产妇产后护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旨在进一步帮助广大产妇实现产后身体健康的合理恢复。

在此过程中,大量研究显示,部分产妇在产后康复阶段可受到诸多问题的影响,其中,作为常见妇科问题之一,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往往会对产妇下肢健康造成影响,若不能及时进行合理干预,则该病往往会对产妇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继而诱发脑部或肺部栓塞问题,对于产妇健康极为不利。

本文针对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产妇护理方法进行了相应说明,旨在进一步促进产妇产后护理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改进,以便为产妇健康的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解读医护人员表示,作为妇科产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问题之一,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往往会对产妇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从而增加各类意外事件的发生几率,对于产妇产后健康的恢复极为不利。

从致病因素的角度分析,在妊娠期间,由于胎盘会对雌激素进行大量分泌,基于此,当胎儿足月后,产妇体内所含有的雌三醇数量往往会大幅增加,从而增加了血液高凝状态。

与此同时,在妊娠末期,产妇体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出现大幅增长,从而增加了血液高凝状态问题的发生几率。

在产后康复阶段,产妇在产褥期往往会长期卧床,基于此,增加了血栓性静脉炎问题的发生几率。

另一方面,在怀孕后期增大的子宫可对产妇深部静脉造成压迫,从而不利于血液的充分回流,继而造成血液流速缓慢,导致在静脉中出现淤积和滞留,增加了血栓性静脉炎问题的发生几率。

此外,部分研究资料显示,在产妇妊娠期间,手术操作与麻醉往往容易导致产妇血管壁与细胞内皮受到损伤,继而增加了该病的发病几率。

二、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要点(一)引导产妇做好充分的休息在临床过程中,针对出现血栓性静脉炎问题的产妇,医护人员应引导其采用绝对卧床的方式进行休息,以便有效降低下肢受到的压迫。

PICC致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护理

PICC致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护理

PICC致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护理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护理人员能够独立操作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留置时间长、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⑴。

在临床广泛应用过程中发现PICC存在相关性并发症,其中血栓静脉炎为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47%〜38%⑵。

血栓性静脉炎给肿瘤患者带来痛苦,严重时危及生命,为此我们对近年来PICC致肿瘤患者血栓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一些研究,现综述如下。

1 血栓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1.1置管技术:血管损伤被认为是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2)。

置管时操作不熟练,反复静脉穿刺,送管速度过快或遇到阻力时强硬送管,损伤血管内膜。

1.2导管: 导管长期作为血管内的异物随着肢体的改变、血液流速以及压力改变可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2)研究发现导管的型号越大对静脉摩擦越大,对血管内膜损伤越大,静脉炎发生率越高。

另外,女性静脉腔比男性静脉腔小,导管与静脉发生的摩擦的可能性大,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高。

1.3化学药物:长期输入刺激强、高浓度的药物,刺激血管内膜和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并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影响输注药液的稀释,促进炎症进展,造成化学性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

1.4高凝状态:血栓的形成主要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

1.5 血液淤滞:肿瘤患者由于治疗的毒副反应,特别是重度骨髓抑制,致使卧床时间较多,活动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血液淤滞;肿瘤的高凝状态进一步促进血液淤滞。

据报道,长期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比动脉血栓高4倍。

2预防措施2. 1 正确选择导管与血管:有资料表明⑴ 选择三项瓣膜导管较好,导管材料为相容性硅胶,对静脉刺激性小。

穿刺血管应首选贵要静脉,贵要静脉走向较直,位置较深,静脉瓣少,由下至上管腔逐渐变粗,血流速快,送管顺利,静脉炎发生率低。

另外,注意避免选择放疗过肢体的血管,放疗可使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病人的护理课件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病人的护理课件
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脓肿等,需多学科协作。
如何进行护理管理?
如何进行护理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记录并 报告异常。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等。
如何进行护理管理? 药物管理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抗凝药物等治疗,确保 用药安全。
定期评估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如何进行护理管理?
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耳鼻喉部感染。
什么是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病因
主要由细菌感染、血液凝固异常等因素引起。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肿瘤、脱水也可能诱发该病。
什么是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发热、视力模糊、意识障碍 等症状。
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病情发展阶段有关。
谁是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高 危人群?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病人 的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2. 谁是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人群? 3.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4. 如何进行护理管理? 5. 护理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什么是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定义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是指乙状窦内形成血栓并伴 随炎症反应的病理状态。
定期体检、及时就医可降低复发风险。
护理教育的重要性 沟通与反馈
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及时收集患者反馈, 使护理更加人性化。
患者的反馈有助于改进护理质量。
谢谢观看
谁是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人群? 高危因素
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者、慢性病患者及近期有 感染史者。
孕妇和产妇也是高风险群体。
谁是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人群? 年龄因素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发病率较高。
年轻人相对较少,但不排除个别病例。

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进行 跟访 2 ~ 5 个月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无复发病例。结论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预防静脉内膜损伤 、促进 静脉血液的回流 、临床心理护 理、 输液 以及穿刺部位 的更换等 ,以上这些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产后下肢血栓心静脉炎的发生率。 【 关键词 】 血栓性静脉 炎;预 防;护理
1 临 床 资 料
汗增 多 ,应 叮嘱产后妇女进行 卧床休息 ,皮 肤应保持 清洁 , 同时保 持患肢高 于心 脏水平 约 2 0—3 0 c m,膝关节 保持 l 5 。 的屈 曲 ,产后妇 女 的髂股 静脉 保持松 弛不 受压 的状 态 ,对 其静脉牵拉 进行 缓解 。禁 止膝 下垫 枕等 相关 处理 ,旨在小
1 . 1 一般 资料
自2 0 0 7年 3月 至 2 0 0 9年 5月我 院进行 产
科手术 患者共 8 9 5例 ,其 中接诊 产后 下肢 血栓性 静 脉炎 患 者2 l例 ,发 生 率 为 2 . 3 4 % ,发 病 时 间 为 3—7 d ,平 均 4 . 1 d ,患者平均年龄 3 7岁 ( 3 0— 3 9岁 ) ,病 患部 位在 双下 肢 5例 ,左下肢 1 0例 ,右下 肢 6例 。临床上 初期 症状 主要
是小腿部位 轻度肿 胀 、深部 压痛 以及 疼痛 。以弥漫性 肿 胀
腿 的静脉 回流受 其影 响。注意 产后妇 女 的肢体 保 暖 ,定时 观察患肢颜 色 、皮 温 以及动 脉搏 动的情 况 。在抗 凝 、溶栓 的治疗期 间 ,建 议暂 停母 乳 喂养 ,若 出现 由于病 情而 需 回 乳 的患者 ,患 者在 回乳期 间 ,乳 房应 避免挤 压 ,并 定 时注
滤器 。 2 结 果
静脉的穿刺技能应 得 到改 善和提 高 ,如果 患者 该处 静脉 局 部发生 了炎症反应 重建静脉 通道 是必须 的应急措 施 。禁 止 在患者相同静脉位 置进 行 反复的 穿刺 ,而 且持 续滴 注 的时

关于静脉炎护理的描述

关于静脉炎护理的描述

关于静脉炎护理的描述
1. 早期识别和干预,早期识别静脉炎的症状和体征对于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静脉炎的典型症状,如红肿、疼痛、发热和硬结等。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干预。

2. 保持患处清洁,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保持患处的清洁是至关重要的。

定期清洁患处,防止细菌感染,有助于减轻炎症和疼痛。

3. 应用热敷或冷敷,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热敷或冷敷来缓解炎症和疼痛。

热敷有助于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而冷敷则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4. 使用压力袜,对于静脉炎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佩戴压力袜。

压力袜可以帮助提高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预防血栓形成。

5.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对于静脉炎患者也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摄入,保持
适当的体重,有助于减轻静脉炎的症状。

6. 积极治疗原发病,静脉炎往往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如静脉曲张、血栓形成等。

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也是静脉炎护理的重要一环。

总之,静脉炎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包括早期识别和干预、保持患处清洁、应用热敷或冷敷、佩戴压力袜、饮食调理以及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同时,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也应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0-09-16T14:15:46.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3期供稿作者:张会霞
[导读] 血栓性静脉炎是一种以炎症和血栓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状况。

它可以发生在深静脉和浅静脉
黑龙江省伊春市红星林业局职工医院(153035)张会霞
摘要:血栓性静脉炎系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和下肢深静脉。

总结我院护理工作经验报告如下。

关键词:血栓性静脉炎护理
血栓性静脉炎是一种以炎症和血栓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状况。

它可以发生在深静脉和浅静脉。

深静脉血栓症影响小静脉如小隐静脉,影响大静脉如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比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严重,因为它影响到了腿部肌肉系统的静脉,腿部肌肉系统的静脉负责腿部大部分静脉的流出。

血栓性静脉炎是长期慢慢形成的,它可以导致肺栓塞,肺栓塞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通常有自限性,且很少导致肺栓塞。

血栓性静脉炎最开始的典型特点是局部的静脉炎,但是这种静脉炎很快地刺激了血栓的形成。

静脉血栓的形成很少与静脉炎没有关系。

一、病因
当黏膜上皮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随之纤维蛋白原形成,包裹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和凝血酶聚集后广泛接触,因此血流缓慢的地方很快形成血栓。

快速增大的血栓引发血管上皮的炎性改变,并导致纤维化。

增大的血块可能部分或全部阻塞管腔,也可脱落并停留在体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可能是原发性,但是常继发于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这些因素有长期卧床,外伤,手术、分娩,使用避孕药如雌激素。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更可能出现在以下疾病、治疗、外伤或其他因素中。

高凝状态——吸烟;系统狼疮抗凝物;抗纤维蛋白酶Ⅲ、蛋白C或S蛋白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雌激素的使用;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增生病和全身性感染。

内膜损伤——感染、静脉输液、外伤或者静脉穿刺。

肿瘤——肺部、卵巢、胰腺、胃、睾丸或者泌尿道。

手术——腹部、泌尿生殖器、整形外科或胸廓。

骨折——脊柱、骨盆、股骨或胫骨。

静脉淤血——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脱水、制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术后恢复期或中风。

静脉炎——贝切特病、高胱氨酸尿症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其他——妊娠或者以前的深静脉血栓症。

二、并发症
肺栓塞。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三、评估结果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和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特点与炎症发生的部位和受影响静脉的长度有关。

50%的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病人可能无症状,但是其他病人主诉受累肢体有压痛、疼痛、发热、寒颤和不适。

仔细完成身体各项检查,为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检查结果显示受累肢体发红、肿胀、青紫。

部分患有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病人可能有霍曼斯(氏)征(足被动屈曲时发生疼痛),但是该症状被认为是不可靠的。

阳性袖带征(向血压表套袖充气直至发生疼痛)可能在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病人的肢体中出现。

触摸受累肢体温度暧。

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病人可能无症状,部分病人主诉血栓部位有疼痛。

检查可以显示受累区域及周围发红、肿胀。

触摸受累肢体暧,病变静脉触之呈坚硬的条索状,并有触痛。

大量静脉受累可能引起淋巴腺炎。

身体检查可以帮助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病人进行确诊。

最初发现受累区域发红,温暖,触诊或受压时疼痛。

四、诊断测验结果
诊断必须排除动脉阻塞型疾病,淋巴管炎,蜂窝织炎和肌炎。

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根据身体检查,而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根据以下特征性检查结果。

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显示特殊区域的血流减少,静脉血流受阻,尤其是髂静脉和股静脉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体积描记术显示受累区域远端循环不良,在诊断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时体积描记术比超声波检查更灵敏。

静脉造影术可以明确诊断,显示充盈缺损和变向的血流。

4、D-二聚体结果显示非正常的高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反映了身体里血液凝块的形成和分解,但是,它并不能显示发生的部位和原因。

五、治疗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抬高受累肢体;保暖,受累肢体进行湿敷;止痛。

急性期过后,病人可以下床走动,同时穿上静脉曲张用长筒袜(下床前穿上)。

冶疗包括使用抗凝血药(最初使用肝素;接着使用华法林)延长凝血时间。

然而,术中抗凝剂必须停用,防止出血。

部分特殊手术术后,尤其是腹部和骨盆手术术后,预防性地使用抗凝血药可以降低患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急性期过后,如果溶解血栓治疗引起出血的风险较小,则治疗中必须包括使用链激酶和尿激酶。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很少将静脉完全阻塞,如果静脉完全阻塞,需要将静脉结扎、折叠缩短或切断。

如果出现肺栓塞和体循环系统栓
塞,其他治疗无效,则需要进行栓子切除术。

经静脉放置伞状的过滤器可以阻止栓子进入肺循环。

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包括使用消炎药如吲哚美辛(消炎痛),使用静脉曲张用长筒袜,保暖和抬高患肢。

六、护理干预
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受累肢体。

如果使用枕头抬高患肢,则应将整个下肢垫起,以防腘窝处受压。

保暖,或covered aquamatic K pad以增加受累区域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减轻炎症。

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每日测量并记录受累肢体的周径,与另一侧肢体对比。

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持续性,在测量处皮肤做标记,每次测量在同一位置。

如果需要应使用静脉泵注射肝素,便于控制液体的滴速。

使用肝索治疗时,每日检测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

使用华法林治疗时测量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凝血时间是正常值的1.5~2倍)。

观察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如柏油样便,呕吐咖啡样内容物和瘀斑。

观察静脉液注射处位有无渗血,牙龈有无出血。

警惕有无肺栓塞的症状(例如湿啰音、呼吸困难、咯血、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坐立不安和低血压)。

为了预防高发人群的血栓性静脉炎,鼓励卧床的病人在床上进行运动,在时间较长的手术或检查中给予间断的按摩,术后使用静脉曲张用长筒袜,尽早下床走动。

参考文献
1. 王艳.张红菊.赵海波妇产科手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期刊论文]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06)
2. 牛锡惠.高松.张璐大手术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引起血管栓塞性疾病6例报告 1995(02) 路卫萍妇科手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8例分析 [期刊论文] -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