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新编版)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治理对策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治理对策一、概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特定重金属元素存在过量,从而对周围环境和生物产生危害的现象。
此类污染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本文将会阐述其危害与治理对策。
二、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包括自然和人为两大类。
自然来源:是指自然环境中所含有的重金属元素水平,可能因为气候、土壤、地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人为来源: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包括:工业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道路交通以及城市化等。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饮食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农产品,会导致身体内重金属的积累,而这些重金属逐渐向人体内器官和组织稀释扩散,损伤人体组织器官并引发对人体健康的毒性效应;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引起植物死亡、病虫害增多、光合作用能力降低等问题,从而影响生态系统构建;同时,这类污染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张弛程度也会起到重要的影响;3. 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土壤重金属及其在养殖、农业、市场艺术的实际应用中造成的危害会驱使部分生产活动加速工艺改变、产业升级,从而导致失去就业机会、农产品采购过程的金融代价叠加等问题。
四、土壤重金属治理对策1. 应对重金属来源在治理重金属污染中,应以减少重金属源头的污染为第一步,该项措施包括:限制重污染工业的生产,对于重金属污染物品的使用加强监管、修建植物污染屏障以及建设废品处置场等;2. 均衡土壤生态系统治理重金属污染应注意运用自然生态化解的原则,通过植被的生态修复、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植物-微生物互动等方式进行治理。
这些改变可能会增加土壤环境安全系数、提高土壤生态效率,有效地回收污染土壤,并促进微生物类产生新的代谢型能力;3. 提升土壤养分水平治理重金属污染也需要提高土壤养分水平,以达到复绿、恢复等目的,其中包括用离子交换树脂、和层层统制等技术完善土壤结构,并进行适量的施肥处理等。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日益加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已逐渐浮出水面。
重金属元素有机会经过工业排放、农业施肥等方式渗入土壤中,长时间累积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性影响。
常见污染元素
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有铅、汞、镉、铬等。
这些元素无法自行分解,经常被土壤所吸附,长时间累积,就会造成土壤污染。
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引起肝、肾、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而重金属元素的毒性对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影响更大。
同时,重金属污染也会对植物有害,限制植物根系发育,降低植物种植效果,进而影响食品生产安全。
防治措施
预防
•合理使用化肥等农业生产物,选择安全的农药以及精准使用农药等方法,以降低污染源。
•留意有污染迹象的土壤,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与土地利用模式。
•对于工业企业,要加强环保意识,落实污染治理措施,预防污染源。
修复
•有效利用植被修复技术为主要手段,可以选择大豆、萝卜等短周
期植物进行种植。
•采用技术修复,如原位稀释、化学稳定化、渗滤、生物修复等方
式修复重金属污染。
规范控制畜禽养殖场污染
•采用科学管理模式、严格的运营管理流程,减少畜禽养殖需求的
水和化肥。
•禁止在养殖场周边进行化工厂等有害产业的建设,减缓环境污染。
结论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效益都会带来巨大的负
面影响。
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提高农业、工业、环保
等方面的管理水平,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地球资源,确
保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义土壤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对人类的粮食、药材、木材等生产和生存提供了基础保障。
然而,长期的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也导致了土壤的污染,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4.5g/cm³的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在土壤上很难被分解和转化,因此往往会长期累积于土壤中,并对土壤、植物、哺乳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2.1 工业活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许多金属元素(如铜、镉、铅、锌等)被使用,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中都含有大量的重金属,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就会导致环境重金属污染。
2.2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中使用的肥料、农药等产品中往往都会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长期不断使用,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从而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
2.3 垃圾填埋场城市垃圾填埋场中的垃圾也是重要的重金属污染源之一。
由于填埋场一般缺少防渗层,导致废弃物中的化学物质滲入土壤中并污染环境。
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3.1 影响植物生长和人类健康重金属会影响土壤生物和根系生长,从而导致植物难以吸收足够的营养来生长。
人类通过食用长期生长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的植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3.2 污染农田和水源土壤重金属会通过流失和渗透污染附近的农田和水源,严重影响农作物和饮用水源质量。
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4.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加强对城市垃圾填埋场的监测、控制和治理,建立防渗层,减少垃圾渗漏,严格监管固废处理。
4.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对农村废弃物的治理,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推广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温农药的使用。
4.3 工业生产控制建立重金属污染企业的追溯、监控、承诺制度;强制执行行业标准,严格规定重金属含量;鼓励企业使用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减少重金属排放。
5. 结论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对环境、植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的某种或多种重金属元素超过了环境背景值或土壤质量标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的一种环境问题。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土壤重金属污染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许多重金属对作物生长有毒害作用,比如镉、铅、汞等重金属会积累在农作物的根部、茎叶和果实中,超过安全限值后会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严重影响食品安全。
土壤重金属污染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重金属的富集和积累会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破坏土壤的结构和质地,降低土壤肥力。
重金属污染还会直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失调,进而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破坏土壤的生态功能。
土壤重金属污染还会对水体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重金属在被污染土壤中经过溶解、交换和迁移等过程,最终可能通过降水或径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导致水体重金属污染。
这种污染不仅影响水体的水质,还会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毒性效应。
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和评价工作,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掌握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进行土壤修复和治理。
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对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和处理,包括土壤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等,以减少重金属的迁移和积累,并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加强重金属污染源的管控和减排工作。
通过加强工业和农业生产的环境管理,提高重金属的处理和排放要求,减少重金属进入土壤的来源。
加强废弃物和排污物的管理,严禁将含重金属的废物和污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管理,鼓励和引导相关机构和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工作对维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减少和控制重金属的污染,才能保护土壤资源,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镉、铅、汞、铬等重金属元素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的限制,导致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了危害。
这些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贡献的危害性非常大,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进行防治。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类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例如引起癫痫病、肝癌、肾衰竭和恶心等症状。
当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时,它们也会对环境造成长期的潜在危害。
水和空气也会被污染以及进一步传播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质。
除此之外,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的活动向环境释放大量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长期积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的品质受损,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尽管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很大,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防治。
以下是一些最佳防治措施:(1)集中式的废水处理。
这种处理可以防止大量的污染物外流到环境中。
在处理废水之后,可以通过土壤过滤系统将污染物过滤掉。
(2)采用生物制剂和化学品来降低污染物和毒性物质的含量。
这种制剂和化学品可以通过改变微生物的行为和化学反应来实现这些效果。
(3)采用生物修复来降低毒性物质及盐湖中的盐含量。
这个过程是通过发展生物的一些特殊能力,将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恢复土壤的肥力。
(4)区域调查以设立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体系。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它是从源头上控制的方法,可以帮助监控和改进环境质量,以便避免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5)降低化工与矿业在制造过程中排放出的废水、尾矿堆积与粉尘。
一些节约型的技术可以在制造时大量节约资源和劳动力,同时将产生的废物减至最少。
总之,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环境,需要如上所述的一些防治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来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我们可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障人类的健康。
安全管理环保之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

安全管理环保之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1.1 人类健康危害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饮食链或水循环进入人体内,堆积并使器官逐渐受损。
例如,铅中毒会导致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损害,导致孩子智力低下和畸形等问题。
再如,镉中毒会导致肝肾、骨骼等部位损伤。
其他重金属如汞、镍、铬等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1.2 生态环境危害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土壤中的重金属常常会进入植物,使植物生长发育异常,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和光合作用,甚至造成物种灭绝。
影响植物又会直接影响动物,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在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重要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
2.1 调查和监测地下水和渗滤液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扩散和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预防和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需要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2.2 工程治理工程治理是一种有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方法。
通过建造隔离层和护坡,防止废弃物物质进入土壤。
同时,清理污染物和填补坑洞等工程也是有效的控制手段。
2.3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通过利用植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修复污染土壤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种植某些植物,使其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和积累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压实和培训土壤以改善生态环境,也是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
2.4 预防和清除污染源预防和清除污染源是避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最好方法。
必须遵循“减量化、分类处置”的原则,在源头上进行管理,以减少污染源对土壤的影响。
三、总结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领域的重要问题。
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调查、监测、工程治理、生物修复、预防和清除污染源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
这些措施需要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实施,以实现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最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治理措施

国内交流
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经验和技术共享,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 作。
05
结语:保护土壤环境,共建美 好家园
重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 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需要引起
土壤。
0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措施
物理治理
客土法
将污染土壤挖出,用非污 染土壤进行覆盖,减少污 染物与植物的接触机会。
换土法
用非污染土壤替换污染土 壤,以降低土壤中的重金 属含量。
深耕翻土
通过深耕翻土,让污染土 壤与非污染土壤混合,降 低表层土壤的污染程度。
化学治理
化学固定
离子拮抗
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化学物质,使重金 属元素转化为不易被植物吸收的形态 ,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治理措施
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如植被恢复、微生物修复和生态工程等,以及物理修复技 术,如电动修复和电热修复等。
04
未来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趋 势与展望
强化政策支持与技术研发
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明确责任和义务,强化监管和执法力度。
技术研发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推广先进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 ,推动科技创新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
经济发展
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 成负面影响,影响经济发 展和社会稳定。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工业排放
采矿、冶炼、化工等工 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
水、废气、废渣等。
农业投入品
农药、化肥、农用薄膜 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过环境容许量的现象。
这种污染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
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药使用、废弃物处理等。
通过大气、水体等传播途径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人体健康引发疾病。
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尤为重要。
加强管理、控制污染源、改善土壤质量是必要措施。
未来应加强监测,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技术创新,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有效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是一项迫切的任务,需各方协力应对,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防治措施,来源,传播途径,农作物,人体健康,管理,发展趋势,社会共同努力。
1. 引言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义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过环境容许范围的情况。
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5g/cm^3的金属元素或类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原子量和毒性。
常见的土壤重金属包括铅、镉、铬、汞等。
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过量会导致土壤失去生产力,影响农作物生长,甚至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通常是由于工业废水、废弃物、农药残留等造成的。
这些重金属通过大气沉降、水体渗漏等途径进入土壤中,进而被植物吸收,最终进入人体造成危害。
对农作物的污染会降低产量和品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影响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
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管理土壤、减少重金属排放、清理污染土壤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
加强监测和治理重金属污染,推动科技创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举措。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土壤资源,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包括对环境、农作物、人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影响。
重金属污染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部分重金属如镉、铬、铅等对植物具有毒性,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新编版)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新编版)地球岩石圈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漫长的地质变化后才形成了土壤。
土壤和人类之间保持着一种自然平衡关系,土壤和其他环境因素一样对人类起作用,人类活动也可以影响土壤环境,他们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取得资源和能量,再以“三废”形式向土壤系统排放, 造成土壤污染,然后被植物吸收并在体内积累,人吃了污染的粮食、蔬菜等食物后,重金属元素就在人体蓄积,产生各种危害,所以充分认识土壤污染及危害,保护土壤,防治污染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1土壤重金属污染在土壤的无机污染物中,突出表现为重金属的污染。
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以有害浓度在人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铅、镉、汞、砷、铬、铜、铁、锌等,砷虽不属于重金属,但因其行为与来源及危害都与重金属相似,故通常列入重金属类进行讨论。
就对植物需要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植物生长发育不需要的元素,而对人体健康危害比较明显,如镉、汞、铅等,另一类是植物正常发育所需元素,且对人体又有一定生理功能,如铜、锌等,但过多会发生污染,妨碍植物生长发育。
同种金属,由于它们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不同,其迁移转化特点和污染性质也不同,因此在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的危害时,不仅要注意它们的总含量,还必须重视各种形态的含量。
汞土壤的汞污染主要来自于污染灌溉、燃煤、汞冶炼厂和汞制剂厂(仪表、电气、氯碱工业)的排放。
如一个700兆瓦的热电站,每天可排放汞215公斤,估计全世界仅由燃煤而排放到大气中的汞,一年就有3000吨左右。
含汞颜料的应用、用汞做原料的工厂、含汞农药的施用等也是重要的汞污染源。
汞进入土壤后95%以上能迅速被土壤吸持或固定,这主要是土壤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因此汞容易在表层积累,并沿土壤的纵深垂直分布递减。
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态有金属汞、无机态与有机态,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正常EH和PH范围内,汞能以零价状态存在是土壤中汞的重要特点。
植物能直接通过根系吸收汞,在很多情况下,汞化合物可能是在土壤中先转化为金属汞或甲基汞后才能被植物吸收。
无机汞有HgSO4、Hg(OH)2、HgCL2、HgO,它们因溶解度低,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能力很弱,但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具有剧烈毒性的甲基汞,也称汞的甲基化。
微生物合成甲基汞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都可以进行。
在好氧条件下主要形成脂溶性的甲基汞,可被微生物吸收、积累而转入食物链,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在厌氧有酶催化下,主要形成二甲基汞,它不溶于水,在微酸性环境中,二甲基汞也可转化为甲基汞。
汞对植物的危害因作物的种类不同而异,汞在一定浓度下使作物减产,较高浓度下甚至可使作物死亡。
植物吸收和累积与汞的形态有关,其顺序是:氯化甲基汞>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氯化汞>氧化汞>硫化汞。
不同植物对汞吸收能力是:针叶植物>落叶植物;水稻>玉米>高果>小麦;叶菜类>根菜类>果菜类。
土壤中汞含量过高,汞不但能在植物体内累积,还会对植物产生毒害,引起植物汞中毒,严重情况下引起叶子和幼蕾掉落。
汞化合物侵入人体,被血液吸收后可迅速弥散到全身各器官,当重复接触汞后,就会引起肾脏损害。
镉镉主要来源于镉矿、冶炼厂。
因镉与锌同族,常与锌共生,所以冶炼锌的排放物中必有ZnO、CdO,它们挥发性强,以污染源为中心可波及数千米远。
镉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也是镉污染的重要来源。
镉被土壤吸附,一般在0-15cm的土壤层累积,15cm以下含量显著减少。
土壤中的镉以CdCO3、Cd(PO4)2、及Cd(OH)2的形态存在,其中以CdCO3为主,尤其是在PH>7的石灰性土壤中,土壤中的镉的形态可划分为可给态和代换态,它们易于迁移转化,而且能被植物吸收,不溶态镉在土壤中累积,不易被植物吸收,但随环境条件的改变二者可互相转化。
如土壤偏酸时,镉的溶解度增高,而且在土壤中易于迁移;土壤处于氧化条件下(稻田排水期及旱田)镉也易变成可溶性,被植物吸收也多。
土壤对镉有很强的吸着力,因而镉易在土壤中造成蓄积。
镉在土壤中吸附迁移还受伴随离子如Zn2+、Pb2、Cu2+、Fe2+、Ca2+等的影响,如锌的存在就可抑制植物对镉的吸收。
镉是植物体不需要的元素,但许多植物均能从水中和土壤中摄取镉,并在体内累积。
累积量取决于环境中的镉的含量和形态。
镉在植物各部分分布基本上是:根>叶>枝的干皮>花、果、籽粒。
水稻研究表明同样规律,即主要在根部累积,为总量的8215%,地上部分仅占1715%,其顺序:为根>茎叶>稻米>糙米。
土壤中过量的镉,不仅能在植物体内残留,而且也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的危害。
镉能使植物叶片受到严重伤害,致使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根系受到抑制,造成生物障碍,降低产量,在高浓度镉的毒害下发生死亡。
镉对农业最大的威胁是产生“镉米”、“镉菜”,人食用这种被镉污染的农作物,则会得骨痛病。
另外,镉会损伤肾小管,出现糖尿病,镉还会造成肺部损害,心血管损害,甚至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2]的报道。
铅铅是土壤污染较普遍的元素。
污染源主要来自汽油里添加抗爆剂烷基铅,汽油燃烧后的尾气中含大量铅,飘落在公路两侧数百米范围内的土壤中。
另外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煤的燃烧等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在矿山、冶炼厂附近土壤含铅量高达1500cm?kg以上[3]。
随着我国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三废”中的铅也大量进入农田,一般进入土壤中的铅在土壤中易与有机物结合,不易溶解,土壤铅大多发现在表土层,表土铅在土壤中几乎不向下移动。
植物对铅的吸收与积累,决定于环境中铅的浓度、土壤条件、植物的叶片大小和形状等。
植物吸收的铅主要累积在根部, 只有少数才转移到地上部分。
积累在根、茎和叶内的铅,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使植物受害。
铅对植物的危害表现为叶绿素下降。
阻碍植物的呼吸及光合作用。
谷类作物吸铅量较大,但多数集中在根部,茎秆次之,籽实较少。
因此,铅污染的土壤所生产的禾谷类茎秆不易作饲料。
铅对动物的危害则是积累中毒。
铅是作用于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毒物,能与体内的一系列蛋白质、酶和氨基酸内的官能团络合,干扰机体多方面的生化和生理活动,导致对全身器官产生危害。
铬铬的污染源主要是铬电镀、制革废水、铬渣等。
铬在土壤中主要有两种价态:Cr6+和Cr3+。
土壤中主要以三价铬化合物存在,当它们进入土壤后,90%以上迅速被土壤吸附固定,在土壤中难以再迁移。
Cr6+很稳定,毒性大,其毒害程度比Cr3+大100倍。
而Cr3+则恰恰相反,Cr3+主要存在于土壤与沉积物中。
土壤胶体对三价铬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并随PH的升高而增强。
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固定能力较低,仅有815%-3612%。
不过普通土壤中可溶性六价铬的含量很小,这是因为进入土壤中的六价铬很容易还原成三价铬,这其中,有机质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这种还原作用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已证明,在PH615-815的条件下,土壤的三价铬能被氧化为六价铬,同时,土壤中存在氧化锰也能使三价铬氧化成六价铬,因此, 三价铬转化成六价铬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植物对铬的吸收,95%蓄积于根部。
据研究,低浓度Cr6+能提高植物体内酶活性与葡萄糖含量,高浓度时,则阻碍水分和营养向上部输送,并破坏代谢作用。
铬对人体与动物也是有利有弊。
人体含铬过低会产生食欲减退等症状。
而Cr6+具有强氧化作用,对人体主要是慢性危害,长期作用可引起肺硬化、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甚至引发癌症[5] 。
砷土壤砷污染主要来自大气降尘、尾矿与含砷农药,燃煤是大气中砷的主要来源。
通常砷集中在表土层10cm左右,只有在某些情况下可淋洗至较深土层,如施磷肥可稍增加砷的移动性。
土壤中砷的形态按植物吸收的难易划分,一般可分为水溶性砷、吸附性砷和难溶性砷,通常把水溶性砷、吸附性砷总称为可给性砷,是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
土壤中砷大部分为胶体吸收或和有机物络合--螯合或和磷一样与土壤中铁、铝、钙离子相结合,形成难溶化合物,或与铁、铝等氢氧化物发生共沉。
PH和EH值影响土壤对砷的吸附,PH值高,土壤砷吸附量减少而水溶性砷增加;土壤在氧化条件下,大部分是砷酸,砷酸易被胶体吸附,而增加土壤固砷量。
随EH降低,砷酸转化为亚砷酸,可促进砷的可溶性,增加砷害。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有机态砷后可在体内逐渐降解为无机态砷。
砷可通过植物根系及叶片的吸收并转移至体内各部分,砷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器官。
作物根茎叶、籽粒含砷量差异很大,如水稻含砷量分布顺序是稻根>茎叶>谷壳>糙米,呈自下而上递降变化规律。
砷中毒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砷对植物危害的最初症状是叶片卷曲枯萎,进一步是根系发育受阻,最后是植物根、茎、叶全部枯死。
砷对人体危害很大,在体内有明显的蓄积性,它能使红血球溶解,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并具有遗传性、致癌性和致畸性等[5]。
2治理措施土壤受污染后,蓄积在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能迁移到水、空气和植物中,最终进入人体。
土壤污染一旦形成,就会造成长远的影响,而且难以消除。
因此,我们应以“预防为主”,积极做好土壤的保护工作。
土壤污染的防护要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土壤的污染源,同时对已经污染的土壤采取措施,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控制污染物迁移转化,使其不能进入食物链。
生物防治土壤污染物质可通过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净化土壤。
如羊齿铁角蕨属的一种植物,有较强的吸收土壤重金属能力,对土壤中镉的吸收率可达到10%,连种多年可使土壤镉含量降低50%。
施加抑制剂轻度污染的土壤,施加某种抑制剂,可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减少作物吸收,如使用石灰可增加土壤PH,使铜、锌、汞、镉等金属或氢氧化物沉淀。
据实验,施用石灰后稻米含镉量可降低30%。
碱性磷酸盐可与土壤中的镉形成磷酸镉沉淀,对消除镉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增施有机肥有机胶体和粘土矿物胶体,对土壤中重金属和农药有一定吸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