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船歌之曲式分析.doc

合集下载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曲式分析精编版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曲式分析精编版

《六月船歌》曲式分析报告学号:2012103127 姓名:朱建林一.【作曲家简介】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 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

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

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夹子》(1891~1892),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

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

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

二.【歌曲《六月船歌》简介】“船歌”是一种音乐体裁,是浪漫派作曲家们喜欢采用的作曲方式。

“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悠游自在,大多用三拍子摇曳的节奏来体现小船荡漾的抒情韵律,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绘出河上大小船只的游弋和摇曳,借此寄托作曲家游离于具体事物表象之外的思想内涵。

中国音乐中也有很多此类的歌曲,我在艺考时也学习了一首《乌苏里船歌》对这种体裁印象尤为深刻。

《六月——船歌》是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最著名、最优美的一首。

1875年冬,应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主编之约,用诗歌作背景,每月创作一首富于季节性和俄罗斯特点的钢琴性格小品,与诗歌一并刊登于音乐副刊。

《六月——船歌》配合俄罗斯诗人普列谢耶夫创作的诗歌《六月》刊登,是一首充满着无限魅力的钢琴小品。

温馨甜美、意味深长的旋律和摇曳的节奏,领着人们来到俄罗斯乡村的夜晚,在映着月光的湖水中乘船荡漾。

它以诗一般美的意境和一抹难以言表的忧伤之情,吸引了无数乐迷为之倾倒,《船歌》一经问世,名气便超过了与其相配的诗歌,一跃成为钢琴史上的经典名曲。

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音乐特点分析

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音乐特点分析

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音乐特点分析《六月—船歌》是著名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创作于1875年。

该曲描述了一个渔夫在湖上划船的画面,音乐风格富有波涛汹涌、浪漫优美的特点。

以下将对这首钢琴曲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

一、曲式结构《六月—船歌》采用了自由曲式,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绍性的,描述了湖面上的天鹅和河鱼;第二部分则是主体部分,描绘了渔夫在湖面划船的情景。

两部分之间通过一个角色扮演的过渡连接起来。

二、旋律特点《六月—船歌》的旋律风格优美流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第一部分独奏的旋律简单平稳,颇具柔美和古典主义的叙事性特点;而第二部分的旋律则更为丰富,激情四溢,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感色彩。

整首曲子的旋律主要由音乐渐进和渐弱构成,异常流畅和谐,不断变化的音符与不同强度的节奏相互交织,呈现了优美的旋律线条。

三、和声特点钢琴曲《六月—船歌》的和声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使用了大量的触发和弱化和弦。

2.强烈的悬挂和弦表现了渔船航行时浪花翻滚的画面,也有一些严肃哀愁的色彩,同时也张扬了冲突和对立的情感,使整个乐曲充满激昂和热情。

四、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六月—船歌》的节奏和速度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奔放性。

该曲子的速度变化不大,大致密集,而且单调。

但包含了许多变换、加速和刻画气势的手法,深刻表现了渔夫手握船桨时的感觉和状态。

五、音色效果《六月—船歌》的音色效果非常好,表现了大自然在湖面上的神秘、深刻和浪漫的气息。

柴科夫斯基运用了温暖柔和的音色、大胆而静谧的基调以及丰富的表现手法,从而呈现了深厚的感情和极具表现力的效果。

六、最后总结《六月—船歌》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证明了他在早期的创作中就已经具有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

整首曲子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感和强烈的表现欲,音乐风格优美流畅,深受听众的喜爱。

柴可夫斯基 《六月船歌》

柴可夫斯基 《六月船歌》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六月船歌作品曲式分析作品分析一、概述这是一首采用对比式插部,有引子,有尾声的复三部曲式二、音乐分析(一)呈式部(这是一个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g 小调,旋律深情,委婉,略为伤感)引子A B A 〔+〔+〔+〔...... (注:图中的数字代表小节数)2 4+6 4+6 4+6 ①第一部分开始的行板如歌(Andante contabile)这一抒情如歌、有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第二句以重复前一乐句的主题材料开始,由于在第8 小节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因而延迟了之前一乐句相应部分音乐的下降,使得第二乐句成为一个扩充了的乐句,较第一乐句长度增加了三分之一,主题开始的前两小节是引子(采用“船歌”特点的固定律动,出现了本曲的基本的伴奏音型,为整曲做织体上的预备)例:(第1 小节——第12 小节) 开始乐段扩充了第二乐句,其结果是一个2 小节之后两个1 小节,形成了结构的分解,单继之以一个2 小节的片段来结束,从结构上看又恰恰是前面两个1 小节的综合,成为:↗分解↖ 6=2+1+1+2 ↘综合↙②中部中部是前面主题的展开,情绪显得较为明朗,但就整个中部来说,调性及音乐材料的处理都仍然是不稳定的,特别是调性随即转入属调,逐步酝酿再现部的进入。

中部的结束是半终止,再现部的开始是以终止在主调上的解决,再现部分准确再现开始的乐段。

例:(第12 小节——第24 小节)左手采用基本伴奏音型,右手是主题的展开。

③再现部这是第一部分的完全重复(二)插部(在同名大调G 大调上进行。

采用对比原则加以展开,从如歌的行板转入稍快的速度,简明轻快的旋律交替进行)中间部分是情绪的真正展开阶段,对比的新主题又更多发展的趋向,并逐渐引出另一个更积极的对比材料,调性转到同名大调,显得较为明朗、开阔。

两个新主题材料的开始片段分别如下:例:(a)(第32 小节——第36 小节)(b)(第40 小节——第45 小节)在这一部分的开始,伴奏声部还继续保持基本伴奏织体,情绪逐渐发展到高潮,固定的节奏也配合着发生变化,第二个新主题的片段动机不断向上模进,转调,连续的琶音减七和弦仿佛水波汹涌,使音乐的发展骤然中断。

(完整word版)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曲式分析(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曲式分析(word文档良心出品)

《六月船歌》曲式分析报告学号:2012103127 姓名:朱建林一.【作曲家简介】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 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

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

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夹子》(1891~1892),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

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

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

二.【歌曲《六月船歌》简介】“船歌”是一种音乐体裁,是浪漫派作曲家们喜欢采用的作曲方式。

“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悠游自在,大多用三拍子摇曳的节奏来体现小船荡漾的抒情韵律,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绘出河上大小船只的游弋和摇曳,借此寄托作曲家游离于具体事物表象之外的思想内涵。

中国音乐中也有很多此类的歌曲,我在艺考时也学习了一首《乌苏里船歌》对这种体裁印象尤为深刻。

《六月——船歌》是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最著名、最优美的一首。

1875年冬,应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主编之约,用诗歌作背景,每月创作一首富于季节性和俄罗斯特点的钢琴性格小品,与诗歌一并刊登于音乐副刊。

《六月——船歌》配合俄罗斯诗人普列谢耶夫创作的诗歌《六月》刊登,是一首充满着无限魅力的钢琴小品。

温馨甜美、意味深长的旋律和摇曳的节奏,领着人们来到俄罗斯乡村的夜晚,在映着月光的湖水中乘船荡漾。

它以诗一般美的意境和一抹难以言表的忧伤之情,吸引了无数乐迷为之倾倒,《船歌》一经问世,名气便超过了与其相配的诗歌,一跃成为钢琴史上的经典名曲。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六月船歌的音乐风格与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六月船歌的音乐风格与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六月船歌的音乐风格与曲式分析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六月船歌的音乐风格与曲式分析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六月船歌是其中的一首乐曲。

这首乐曲充满了夏季的欢快和活力,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对六月船歌的音乐风格和曲式进行分析。

首先,从音乐风格上看,六月船歌采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情感表达和个人情感的自由流露,而不是束缚在古典主义音乐的严格规则中。

在六月船歌中,柴可夫斯基通过旋律和和声的运用,表达了夏季的欢快和活力。

整首曲子充满了阳光和温暖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夏天的快乐和美好。

其次,从曲式上看,六月船歌采用了ABA的三部曲式。

A部分是主题部分,B部分是中间乐段,A部分是回到主题部分。

这种曲式的运用使得整个曲子结构紧凑而有力,同时也能够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愉悦。

在六月船歌中,A部分的主题是欢快而明亮的,乐曲以高亢而流畅的旋律展开,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感觉。

而B部分则通过运用不同的旋律和和声来产生一种变化,给人一种中间的过渡感。

最后回到A部分时,乐曲再次充满了动感和活力,让人不禁跟着节奏一起欢呼。

在乐曲的演奏和表达过程中,演奏家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首先,在演奏旋律时,要注重音符间的连贯性,使得整个旋律流畅而不间断。

同时,要注意对节奏的掌握,特别是在A部分的高潮部分,要把握好节奏,使得乐曲在高潮部分能够达到最大的张力。

其次,在演奏和声时,要注重和声的平衡和协调,使得不同乐器之间的声音能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最后,在演奏技巧上,要注重手指的灵活性和力度的变化,以表达出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是一首充满活力和欢快的夏季音乐作品。

通过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和ABA的曲式,柴可夫斯基成功地表达了夏天的欢乐和美好。

在演奏和表达过程中,演奏家需要重视音符间的连贯性、节奏的掌握,以及和声的平衡和手指的灵活性。

相信在演奏中能够充分展现六月船歌的艺术魅力,传达出充满活力和温暖的夏季情感总之,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是一首充满活力和欢快的夏季音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1)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1)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六月船歌作品曲式分析作品分析一、概述这是一首采用对比式插部,有引子,有尾声的复三部曲式二、音乐分析(一)呈式部(这是一个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g 小调,旋律深情,委婉,略为伤感)引子A B A 〔+〔+〔+〔...... (注:图中的数字代表小节数)2 4+6 4+6 4+6 ①第一部分开始的行板如歌(Andante contabile)这一抒情如歌、有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第二句以重复前一乐句的主题材料开始,由于在第8 小节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因而延迟了之前一乐句相应部分音乐的下降,使得第二乐句成为一个扩充了的乐句,较第一乐句长度增加了三分之一,主题开始的前两小节是引子(采用“船歌”特点的固定律动,出现了本曲的基本的伴奏音型,为整曲做织体上的预备)例:(第1 小节——第12 小节) 开始乐段扩充了第二乐句,其结果是一个2 小节之后两个1 小节,形成了结构的分解,单继之以一个2 小节的片段来结束,从结构上看又恰恰是前面两个1 小节的综合,成为:↗分解↖ 6=2+1+1+2 ↘综合↙②中部中部是前面主题的展开,情绪显得较为明朗,但就整个中部来说,调性及音乐材料的处理都仍然是不稳定的,特别是调性随即转入属调,逐步酝酿再现部的进入。

中部的结束是半终止,再现部的开始是以终止在主调上的解决,再现部分准确再现开始的乐段。

例:(第12 小节——第24 小节)左手采用基本伴奏音型,右手是主题的展开。

③再现部这是第一部分的完全重复(二)插部(在同名大调G 大调上进行。

采用对比原则加以展开,从如歌的行板转入稍快的速度,简明轻快的旋律交替进行)中间部分是情绪的真正展开阶段,对比的新主题又更多发展的趋向,并逐渐引出另一个更积极的对比材料,调性转到同名大调,显得较为明朗、开阔。

两个新主题材料的开始片段分别如下:例:(a)(第32 小节——第36 小节)(b)(第40 小节——第45 小节)在这一部分的开始,伴奏声部还继续保持基本伴奏织体,情绪逐渐发展到高潮,固定的节奏也配合着发生变化,第二个新主题的片段动机不断向上模进,转调,连续的琶音减七和弦仿佛水波汹涌,使音乐的发展骤然中断。

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音乐特点分析

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音乐特点分析

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音乐特点分析《六月—船歌》是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的一首,被收录在《时光永恒: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精选》中。

本文将对这首钢琴作品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

一、曲式分析《六月—船歌》的曲式为ABA',其中A部分是快板,B部分为慢板。

整首曲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A部分,乐曲开始时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第二部分是B部分,与第一部分相比,第二部分的节奏缓慢,两个八度上升的旋律让人有种像海风中漂流的感觉。

第三部分是A'部分,是对整首曲子的巧妙的变化,使整首曲子气氛达到最高点,然后缓慢地结束。

二、旋律分析《六月—船歌》的旋律简单而优美,以调性明亮的F大调编写。

整首曲子旋律流畅,节奏优美,既有欢快的快板,又有缓慢的慢板,旋律变化富有动感,充满温情。

三、和声分析《六月—船歌》的和声结构简单而清晰,伴奏音符稳定、鲜明。

整首曲子中,和声结构简洁优美,既不显得过于繁琐,又不失优雅曼妙。

整首曲子的和声也有动态调整,配合旋律变化,通过悠扬、动听的钢琴旋律表达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节奏分析《六月—船歌》的节奏感非常明显,整首曲子的节奏变化鲜明。

快板部分的节奏感受到其欢快活泼,旋律变化多样,节奏规律,灵活转换。

而慢板部分相对来说更为均匀柔和,以2/4拍为基础,特定的节奏和旋律相结合,表达出一种自然而然的引人入胜的感觉。

五、情感表达《六月—船歌》通过音乐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整首曲子充满了阳光和自然风景,让人感受到心情愉悦。

这首曲子表现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综上所述,《六月—船歌》是一首旋律优美、和谐明快、节奏鲜明、情感饱满的钢琴曲,在创作时抓住了音乐元素的核心,通过轻柔而明亮的旋律,凸显出大自然独一无二的魅力。

《六月——船歌》之音乐分析

《六月——船歌》之音乐分析
感受 . 动 了千 万 人 的心 . 得 了广 大 听众 感 博 的同情和共 鸣 而从 曲式 结构 上分 析 . 全曲 是带 有引子 和尾声 的复 三部 曲式 . 曲式结 构
图 如 下
复三部 曲式

第二乐 句在结 构上 和第一乐 句基 本相 同 . 长 度为6 小节 . 以a两 个主题 构成 . 左手 的 仍 b 但
作 曲家身处 的那个 时代背 . 在沙 皇的统治下 .
文人 、 艺术家在 思想上 的压抑和 困惑 . 而又无 力寻找解 决之路 的那种无 奈和无 力 A 的 段
命 的惋 惜。 《 而 六月》 《 是 四季》 中最受欢 迎的
乐 曲之一 在整部 乐 曲集 中 . 它属 于纯抒 情 的小 曲 . 它的音乐 深深 地揭示 了个 人的 内心
海深 处 引起 了对逝 去 的青 春 和消 磨着 的生
船歌》 之音乐分析
调上 段 是一 个与A 相 比是一个截 然不同 B 段 的中部 采用的是并列 二部 曲式 . 并运用 展开 性的发 展手法 。C 以G 段 大调开始 . 在速 度上 变得有一些激 动和紧凑 . 但在 力度上还是 以P 开始 这个 也就与A 自然地衔接在 了一起 段
乐句相 比. 在旋 律和调性上进 行了扩充 . 因
B 段一开始即运用 了B 大调 .和A 段相比 .
此也就显得更加完满 顿时显得豁然开朗 . 在力度上也逐渐加强 在
长度 2
l 01 01 0
81 3
1 O1 01 O
88
I a a a a 材 料 b b b b a c c
比 . 段显得 更加 激 烈 . C 具有 动感 . 使人 们看 到了小船在慢慢划 动起来 .在平 静的水 面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声中部的复三步曲式!
A为引申型的单三
a(1-12)
b(12-22)
a1(22-31)
B为无再现的单二
c(31-39)
d
连接
A原样再现
全曲为复三部曲式,分三段,乐曲开始的前两小节为“引子”,为主题段落的进入做了铺垫。

第一段和第三段为同一主题,虽然没有用6/8拍子,但4/4拍子由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形象。

宁静舒缓、深沉婉约,仿佛微波轻拍船舷,又仿佛一只小船在夏夜寂静的星空下缓缓地飘荡,令人陶醉。

中段的速度转快,节奏活跃自然,速度如船桨般轻松开朗,十分有生气,并从小调转入了大调,从四拍子过渡到了三拍子。

这时,第一部分那如歌的行板又代替了这短暂的愉悦,外声部与内声部一应一和,旋律由原来的“独唱”变成了“二重唱”。

最后,随着音乐力度的逐渐减弱,小船仿佛也慢慢离去,只留下那闪耀着的星光和寂静的夜空。

全曲的结构如下:
A(单三部曲式)——B(开放的单二部结构)——A’(略有装饰的变化再现)
(1-31)(31-53)(53-83)
第一部分(A)为原样再现单三部结构,以g小调为主要调式进行发展。

它可分为三个乐段,即a b a。

第一个乐段为一平行乐段,通过g小调与ЬB大调的转换,最后落在了g小调的主音(t)同时也是ЬB大调的Ⅵ级和弦上。

第二乐段又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末的和声走向是属七(D7)到主音(t),显示出了乐句的稳定性;第二乐句是以重复第一乐句的主题材料开始的,由于在第8小节音乐形成了一个小####,从而延迟了第一乐句相应部分的音乐,使第二乐句成为了第一乐句的扩充,长度是第一乐句的3倍。

这样的扩充,其结果是一个两小节之后两个一小节,形成了结构的分解,之后以两小节的片段来结束,从整体看来
又是前面两个一小节的综合。

乐句末的和声走向为t-s-K46-D7-t,为原调的完全终止。

这样的和声走向使第二乐句保持了充分的稳定意义。

虽然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运用了不同的终止式,但它们的基本音型相同。

紧接着为第三乐段再现部的进入,这是第一乐段的再现。

这时再现部的开始为这一终止式在主调上的解决。

这一乐段没有引进新的主题材料,其结构与调性相同,但所表现的意义和作用有所不同,它不再是乐思的初次陈述,而是起强调和巩固作用。

这种再现是揭示乐思,完成音乐表现内容的一种手段,结束在属调上。

第二部分(B)是对比中段,开放的单二部曲式。

之所以开放,是因为它结束在了属音。

这一部分是前面主题的展开,调性转入G大调,情绪明显变开朗,产生了新的对比主题,有了更多的发展趋向。

这一部分包括两个乐段,并且最后加入了连接部,目的除了为新形象做准备外,还具有一定的过渡作用。

第一乐段为方整性平行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都是从主到主的进行,稳固了调性,同时也确定了新材料与旧材料的不同情绪特点,使情绪逐渐发展到####。

第二乐段为开放式非方整性平行乐段,节奏的突然变化增加了整个情绪的紧张性,伴奏声部还保持着原来的律动。

紧接着进入了新的主题片段,即连接部,调性变为升C旋律大调,片段动机不断向上的模进以及连续的琶音减七和弦,以反向的主题动机衔接了主题动机与再现部。

中间部分由于没有明确的终止式,所以显得很不稳定,而速度的变化更化强了这种不稳定性的程度。

第三部分(A’)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为略带装饰音的变化再现,即只是加强了内声部的复调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