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总结课件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件

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
研究领域
包括病原体鉴定、病害发生规律、抗病机制等。
重要性
农业植物病理学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体种类
1 真菌
包括霉菌、锈菌、腐霉菌等。
3 病毒
如烟草花叶病毒、番茄花叶病毒。
2 细菌
如黑穗病菌、细菌性斑点病菌。
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
果树病害的预警系总结和展望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 深入,我们有望更好地应对病害问题,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病原鉴定
通过病原体形态、生物学特 性等进行鉴定。
病害监测
利用野外观测、实验室检测 等方法监测病害发生情况。
防治措施
研究病害防治的有效方法和 策略。
农业植物病理学应用实例
1
番茄斑点病的防治
利用合理的旋转种植、耐病品种筛选等方法控制病害发生。
2
水稻纹枯病的研究
分析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发高效的防治措施。
《农业植物病理学》PPT 课件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农作物疾病的起源、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 的科学。
写作目的
通过这份PPT课件,我们旨在向大家介绍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实例,以加深对 该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农业植物病理学定义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包括对植物病原体、宿主植物 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 ppt课件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 PPT课件
15
四、蔬菜或果树田间虫害 识别与调查及防治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 PPT课件
16
实习报告
• 实习报告名称;
• 实习学生姓名,班级;
• 实习课程的性质、目的;
• 实习地点和时间; • 实习内容; • 实习结果;
• 实习总结;
• 实习日志;
• 实习成绩。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 PPT课件
12
昆虫标本的制作
• 用具的制备:昆虫针、三级台、展翅板、 整姿台、还软器、大头针、粘虫胶等;
• 干制标本制作:针插法、双插法、载虫 插法、昆虫展翅法等;
• 浸渍标本的制作:常用保存液、固定液 的配置;不同体色幼虫的保存方法;
• 玻片标本的制作:各种试剂的制备,不 同昆虫材料的封片方法,不同性质的封 片胶的封片程序。
• 病毒病害根据它的特殊症状,在受害组织上用普 通显微镜不能看到病原真菌或细菌的存在,但具 有传染性等特点,便能初步诊断出来。此外,症 状特别是某些具有特异症状的指示植物,在鉴定 病毒病害上也有很大价值,因此在鉴定病毒时, 除了症状和传染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寄主范围来 识别和鉴定植物病毒。
• 线虫病害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病害,均可在 受病组织上检查到病原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以便用于鉴定,保存和交流等。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 PPT课件
7
3、标本采集地点
武安市武当山周围区域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 PPT课件
8
(二)
• 制作方法有干制法和液浸法2种。 • 干制法适用于一般大田作物及蔬菜果树
的茎、叶、花及去掉果肉的果皮等; • 浸渍法用于根茎(如土豆、地瓜等)及果实
植物病理学ppt课件

梨枝干轮纹病-粗皮病
2019 25
梨干腐病
2019 26
苹果根朽病
2019 27
苹果根朽病
2019 28
2019
-
果树根癌病
29
轮纹病(粗皮)
2019 -
干腐病
30
桃树流胶病
2019 31
三. 叶部病害
2019
-
32
苹果斑点落叶病
20019 67
③包泥:用黏土加水成泥,糊住病斑并用塑 料膜严密包扎的病斑治疗方法称为包泥法。 只要操作适宜,治愈率可达95%以上。注意一 是泥要黏,尽量使用黏土。二是包要严,包 泥厚度2cm以上,并且超出病斑2cm以上;包 泥后包扎要严,不能透风漏水。三是包扎严 密状态最少要保持2~3个月。
④ 桥接:
苹果小叶病
45
枣疯病
2019 46
葡萄病毒病
2019 47
生理性病害---缺铁
2019 48
第二节
苹果树皮腐烂病 Apple Canker
俗称臭皮病、烂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危害严重的病 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在成龄结果树上,重病果园常常是病 疤累累,枝干残缺不全,因病毁园现象时有发生。
2019
苹果锈病
2019 35
苹果白粉病
2019 36
梨火疫病
2019 37
梨火疫病
2019
-
38
葡萄霜霉病
2019
-
39
桃缩叶病
2019
-
40
褐斑穿孔病
霉斑穿孔病
细菌穿孔病
桃穿孔病
2019 41
枣锈病
2019 42
四. 全株性病害
热带农业植物病理学 PPT课件

分类地位 担子菌/灵芝属 担子菌/层孔菌属 担子菌/卧孔菌属
担子菌/ 担子菌/卷担子属 子囊菌/球囊菌属 子囊菌/焦菌属
病原菌生理:
在垦前感病杂树桩上或土壤里寄生、休眠或腐生;
主要靠根系接触传播(离心蔓延和向心蔓延);
喜粘重通气差的土壤,寄主范围广。
节首
27
根病发生流行条件
根病发生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
返回
节首
12
防治方法
以化学防治为主(局部防治+全面防治)
时机或防治指标:第一次喷药在抽叶30%,发病率1015%时最合适。或根据不同的预测所得的结果进行防治。
常用农药:325筛目硫磺粉、硫磺胶悬剂、粉锈宁或十三 码啉油剂、粉锈宁或多菌灵烟雾剂、粉疽灵等。
喷药器械:飞机、高扬程喷粉机、热雾机、发烟机 气候条件:静风,气流平稳,叶面有露(凌晨)
黑油或使用根茎保护剂。
常用根茎保护剂:十三吗啉+软沥青煤焦油,用于涂抹患处; 或将75%十三吗啉配成0.75%,用于淋灌,每6个月一次。
人工处理的优先顺序:红根 褐根 白根,幼树 老树
节首
30
思考题
1、发病后期树冠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什么季节调查根病为佳? 2、各病原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 3、土壤根病菌根据病原与寄主关系可分为根寄居菌、土壤习居菌、土壤寄
平缓坡地 Dm=(1.83/L+1.83/B)×2×(1+2+…+m)+1
山坡地 Dm=(1.83/B) ×2m+1
(Dm为经m年后病株总数,L为行距,B为株距)
节首
29
根病防治方法
清除杂树桩 拖拉机垦荒或化学毒杀(2,4-D丁酯) 加强树苗检疫,防止病苗上山 强化管理、定期检查 增施有机肥,覆盖毛蔓豆等 人工治疗方法:隔离、挖、追、砍、刮、晒、管、涂
《植物病理学》PPT课件ppt课件

第 一 节 小 麦 病 害 概 况
穗部病害:
小麦赤霉病:长江中下游、东北
三江平原、河南、陕西关中。 小麦黑穗病:腥黑穗病(光腥、 网腥)和散黑穗病 小麦线虫病: 小麦颖枯病:
5
根部病害:
小麦纹枯病 小麦全蚀病 小麦根腐病 小麦雪腐病
第 一 节 小 麦 病 害 概 况
7
第 一 节 小 麦 病 害 概 况
三、小麦主要病害演变及其原因 的分析
1、耕作制度改变 2、品种更换 3、栽培管理方法变化 4、气候变化 5、人为传播和活动影响:TCK
8
第 二 节 小 麦 锈 病
9
一、小麦锈病的分布、危害及病害特点
第 二 节 小 麦 锈 病
1、分布: (1)三种锈病在世界范围的分布
我国常见小麦病害39种,其中 真菌病害27种,病毒病8种,细 菌病害3种,线虫病1种。
小麦锈病(三锈):是我国小 麦生产上最重要的一类病害,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尤以条锈 病危害最大,秆锈和叶锈次之。
叶部病害:
3
第 一 节 小 麦 病 害 概 况
小麦白粉病:过去在长江流域,
近年除江苏、浙江、湖北较重外, 华北、川贵、西北也加重。90年 大部冬麦区中等偏重发生,损失 64.62亿斤。 小麦霜霉病:长江中下游、山东、 河北等地发生,矮缩、条纹状花 叶、皱缩扭曲,穗畸形,弯曲成 龙头状。 小麦叶枯:危害叶、叶鞘,叶脉 间有黄或褐色纺锤形斑,以后联 合成不规则黄褐色大病斑,病斑 上有小黑点。
19
第 二 节 小 麦 锈 病
五、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和流行 区系 1、大区流行和流行区系的概念
西北欧:英国、荷兰、丹麦以条锈为 主,俄罗斯欧洲部分以叶锈为主。 北美、澳洲及非洲:以秆锈为主,叶 锈次之。但近年美国太平洋沿岸及西 部山区和澳大利亚条锈日益严重。 亚洲东部:三锈并重。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件

农业植物病理学为检疫人员提供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检 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植物检疫工作的准确 性和有效性。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有害生物控制
农业植物病理学通过有害生物控制的 理论和实践,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 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修复
利用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 恢复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和可持续性。
精准诊断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测序 、显微观察等,对病害进行精准 诊断,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治理
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 手段,综合施策,降低病害的危 害程度。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利用
抗病育种
通过基因工程、分子标记 等技术手段,选育具有抗 病性的农作物品种。
品种搭配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 的病害发生情况,合理搭 配种植不同抗病性的农作 物品种。
在植物检疫中的作用
检测外来病原体
农业植物病理学在植物检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外来的病 原体进行检测和鉴定,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保护本国农 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制定检疫标准
根据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制定科学合理的检疫 标准,对外来的植物和植物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处理, 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和扩散。
线虫性病害
由植物寄生线虫引起,如花生根 结线虫病。
细菌性病害
由细菌引起,如水稻白叶枯病菌 、柑橘溃疡病菌。
病毒与类病毒病害
由病毒和类病毒引起,如烟草花 叶病毒、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类病 毒。
病害发生规律与传播途径
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病
1
害发生有重要影响,如稻
瘟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易
农业植物病理学-精品课件

21
22
三、病症类型
➢霉状物:病部形成各种毛绒状的霉层,如 霜霉、绵霉、青、绿、黑、灰、赤霉等
➢粉状物:以孢子为主,如白粉、黑粉、红 粉;
➢锈状物:病部形成锈色小疱斑,破裂后散 出锈粉
➢粒状物:病部产生大小、形状、着生状各 异颗粒状物,如针尖大小的子囊果、较大 的有菌核、线虫的胞囊;
23
➢索状物:病植物的根表产生的深色菌 丝索;
➢脓状物:细菌病害部表面形成黄褐色 菌脓、菌胶;
➢菌蕈:木材腐烂菌在病组织上形成大 的子实体
• 本章重点:植物病害、病症、病状、 症状类型、侵染病害和非侵染病害 的主要区别。
24
玉 米 矮 花 叶 病 MDMV
稻曲病
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
• 绪论 • 第一节 植物病原真菌 • 第二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 第三节 植物病原病毒 • 第四节 物病原线虫 • 第五节 寄生性种子植物
37
•
•
绪论
• 一、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共生 共栖 颉颃 寄生
38
• 二、寄生性和致病性: • 1、寄生性、寄生物、寄主:一种生
物从其它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称 为寄生性,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parasite, 而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寄主host
• 2、腐生性、腐生物:一种生物从死的
生物或有机质中获取养分的能力称为腐 生性,这种生物称腐生物saprophyte
8
马铃薯晚疫
1945-1946:爱尔兰大饥荒 饿死几十万人, 150万逃荒到北美洲
葡萄霜霉病
1880: 法国波尔多地区爆 发葡萄霜霉病, 酿 酒业濒临破产。
水稻胡麻斑病
1943年: 印度孟加拉邦 水稻胡麻斑病大流 行,饿死200万人, 数百万人逃荒。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件_0

---------------------------------------------------------------最新资料推荐------------------------------------------------------农业植物病理学课件农业植物病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植物病理学概述一、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一)国外植物病理学发展史◆ 公元前主要建立在神学和迷信的基础上。
◆ 公元前 370 年古希腊哲学家在书中记载适时播种可减轻病害发生。
◆ 1807 法国科学家普洛弗特证实小麦腥黑穗病是真菌侵染。
◆ 1845 爱尔兰饥馑。
◆ 1861 德巴利(DeBary)证实了马铃薯晚疫病是有一种疫病菌侵染所致。
◆ 1953-1965 德国植物学家用实验证明了黑粉菌、锈菌、核盘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致病作用,肯定了真菌才是导致植物病害的真正原因。
◆ 1878-1885 法国植物学家发明了波尔多液,可防治葡萄霜霉病,开创了无机杀菌剂的先河。
◆ 1935 成功的分离出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晶,于 1945 年获得诺贝尔奖。
◆ 1946 美国植物病理学家发表了基因对基因学说。
促进了抗病育种和分子植物病理学的发展。
(二)我国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 公元前 239 年1/ 3《吕氏春秋》,记载早播麦多病的论述。
◆ 公元前 304 年葛洪的《抱朴子》用氧化铜作为木材防腐剂的记载,表明了我国有铜作为杀菌剂的事实。
◆ 公元前 539 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大麻连作可导致叶斑病。
◆ 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建立稍晚,但是发展较快。
◆ 戴芳澜首次在我国讲授植物病理学课程(20 世纪 20 年末)。
◆ 朱凤美首先发现作物间的颉抗作用。
◆ 张景欧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检疫机构(1929)。
5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降低产量(2)降低品质水稻发生稻瘟病使碎米率增加;甜菜得褐斑病后,含糖量大大减少;小麦患锈病后而面筋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 Zadoks 和 Schein 原表修订)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第五章 水稻病害
基本内容: (1)水稻稻瘟病危害症状、分布、病原学、侵染循环、预测预报及其防治 (2)水稻白叶枯病危害症状、分布、病原学、侵染循环、预测预报及其防治 (3)水稻纹枯病危害症状、分布、病原学、侵染循环、预测预报及其防治 (4)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稻胡麻斑病、稻普通矮缩病等一般病害的危害症状、第一章 植物病理学一般知识
基本内容: (1)一般性介绍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任务及发展简史 (2)植物病害的概念 (3)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和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4)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基本要求: (1)学生应当简要了解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科学中的地位 (2)明确植物病害的概念,自然生态系和农业生态系中植物病害的构成因素及
第七章 杂谷、薯类病害
基本内容: (1)玉米大、小斑病危害症状、分布、病原学、
侵染规律、预测预报及其防治 (2)粟白发病危害症状、分布、病原学、侵染
规律、预测预报及其防治 基本要求: 掌握杂谷类作物常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要
领 教学重点及难点: 玉米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要点
植物病原细菌:多杆状,致病特点:坏死、萎蔫、腐烂、畸 形,常有菌脓。喷菌现象
植物病毒:传播介体;种传;致病特点:变色、畸形、坏死
植物病原线虫:食道腺分泌有毒及其诱病物质
寄生性种子植物:
第三章 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
基本内容: (1)植物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2)病害循环及其在病害防治上的重要性 (3)病害的流行及其预测预报 基本要求: (1)理解侵染过程,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概念。掌
第二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病原物
基本内容: (1)植物病原真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类原则、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其所致病害特点 (2)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基本形态特征、分类原则、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其所致病害特点 (3)植物病毒基本特征、分类原则、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其所致病害特点 (4)植物病原线虫基本形态特征、生活史、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其所致病害特点 (5)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基本特性,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其所致病害特点 基本要求: (1)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营养阶段、生殖阶段、分类及其主要类群。了解真菌病害的特点 (2)掌握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生理特性及主要类群。了解细菌病害的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降低流行速度(r) 降低流行速度(r) 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x0)
减少初使菌量(x0) 降低流行速度(r) 减少初使菌量,降低流行速度(r) 降低流行速度(r)
诊断要点—侵染性or非侵染性、典型的症状特点、系统性、症 状与寄主的关系、一病多症、同症异病、隐症现象;
物病害防治:回避、杜绝、铲除、保护、抵
抗和治疗;植保方针;IPM;植物检疫、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法;
表 13-1 植物病害防治途径及其流行学效应
植物病害防治途径和方法
主要流行学效应
特点 (3)了解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生物学特性、主要种类及其致病特点 (4)了解植物病毒的定义、生物学特性。病毒的复制和增殖。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植
物病毒病害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5)了解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病害发生特点和主要类群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各类病原的主要特征及其致病特点
植物病原真菌:菌丝体及其变态;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 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等;有性孢子:休眠孢子囊、 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霜霉菌、白粉菌、 锈菌及其黑粉菌的致病特点。
农业植物病理学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60 英文名称: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学、植科、 种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农学、植科、种子 必修课 3. 课程目的 (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
分布、病原学、侵染循环、预测预报及其防治 基本要求: (1)对重点病害要了解发生概况和发展动态以及变迁的原因,掌握症状及病
理变化、病原物的形态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规律,病害流行条件 及测报方法,综合防治原理与措施,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2)一般病害要求掌握症状特点、病原种类、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及难点: 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要点
D.保护(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 1.保护性药剂防治 2.防治性病介体 3.采用农业防治措施,改良环境条件和植物营养条件 4.利用交互保护作用和诱发抗病性
E.抵抗(利用植物抗病性) 1.选育和利用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的品种 2.选育和利用具有非小种专化抗性的品种 3.选育和利用兼具有两类抗病性的品种 4.利用化学免疫和栽培(生理)免疫
握植物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2)理解侵染循环,越冬、越夏,病原物传播,初侵染,再侵染概
念,掌握病害侵染循环中个环节在病害防治中的重要性 (3)理解植物病害的流行,积年流行病害,单年流行病害概念。掌
握病害流行的因素。病害预测预报的意义及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侵染过程,侵染循环,病害流行的因素 教学难点:侵染循环及侵染循环中个环节在病害防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因受到不良的环境条件的胁迫或病原生物的侵染,使 其细胞和组织的功能失调,正常的生理过程和生长发育受 到干扰,表现出组织和形态的变化,甚至死亡,导致植物产 品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的现象。
二、两种类型的植物病害: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症状:
病状: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 病征: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物、脓状物等 四、病三角:病原、植物、环境条件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植物的抗病性
病害田间诊断:目的意义、程序;柯赫氏法则;诊断要点
程序—症状的识别与描述、询问病史与查阅有关档案、采样检
查(镜检与剖检等)、专项检测、逐步排除法得出结论;
柯赫氏法则—病部常伴随一种病原生物存在、该微生物可在离 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将纯培养接种 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从接种发病 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
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栽培作物的主要
侵染性病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 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 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略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略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
发病期—典型症状、产孢期;
病害的流行:感病寄主、强致病性病原物、适宜的环境条件、
人的因素;主导因素;单年流行(多循环)病害、积年流行 (单循环)病害;
第四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基本内容: (1)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鉴定 (2)植物病害防治的概念、指导方针及其防治措施的原理和方法 基本要求: (1)掌握植物病害田间诊断方法和步骤 (2)理解和掌握柯赫法则,以及其在植物病害诊断和鉴定中的作用 (3)掌握不同种类植物病害田间诊断和鉴定的基本特征和要点 (4)了解植物病害防治的概念、指导方针 (5)掌握植物病害的防治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 教学难点:柯赫法则
第六章 麦类病害
基本内容: (1)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黄矮病、小麦全蚀
病小麦黑穗病类等麦类作物重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要领 (2)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小麦秆黑粉病、小麦叶枯病、小麦丛
矮病、小麦土传花叶病、大麦坚黑穗病、大麦条纹病等一般病害以 自学或辅导方式学习 基本要求: (1)对重点病害要了解发生概况和发展动态以及变迁的原因,掌握症 状及病理变化、病原物的形态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规律, 病害流行条件及测报方法,综合防治原理与措施,存在问题及解决 问题的途径 (2)一般病害要求掌握症状特点、病原种类、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 施 教学重点及难点: 小麦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要点
A.回避(植物不与病原物接触) 1.选择不接触或少接触病原物的栽培地区、田块和时期 2.选择无病植物繁殖材料 3.采用防病栽培技术
B.杜绝(防治病原物传入未发生地区) 1.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除害处理 2.培育无病种苗,实行种子健康检验和种子证书制度 3.植物检疫 4.排除传病昆虫介体
C.铲除(除掉已发生的病原物) 1.生物防治 2.轮作、降低土壤内病原物数量 3.拔除病株 4.铲除转主寄主和野生寄主 5.田园卫生措施 6.植物繁殖材料的热处理和药剂处理 7.土壤消毒
病害循环:病原物越冬越夏、传播、初侵染和再侵染
越冬越夏—寄生、腐生和休眠;场所——病株、种子、土壤、残 体、粪肥、介体;
传播—气传、雨水传、介体传播、人为传播; 初侵染和再侵染—
侵染过程(病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接触期—识别;侵入期—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 潜育期—活体营养、死体营养及局部侵染、系统侵染;
教学与实验课并重
(2)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50% ,形式有:考勤10%,实验报告 成绩:20%,课堂讨论及其他20%。
(2)考试成绩占50%,形式有: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