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虽好,何以为继——由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谈起
传统戏剧(昆曲_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
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
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
《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
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
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戏是在网上看的,虽然不是去现场看的,效果还是很好。
白先勇:《牡丹亭》演了十年 我自觉使命完成

白先勇:《牡丹亭》演了十年我自觉使命完成10月25日晚,第八届中国杯帆船赛蓝色盛典暨时代骑士授勋仪式在欢乐海岸举行,著名作家、保护昆曲艺术倡导者白先勇获颁“年度致敬人物”勋章。
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白先勇。
谈起《牡丹亭》,白先勇感慨良多。
他为十年来观众对《牡丹亭》、对昆曲的热情感到欣慰,也认为重视文化建设的当下,是我们倾听传统文化的好时机。
“观众能坐九个小时说明戏真的好”白先勇说,自己正式开始欣赏《牡丹亭》是在2003年。
“在2002年的冬天,11月左右,香港政府请我去做昆曲演讲,我觉得只是演讲很枯燥,就请了一些演员去做示范演出,请来的就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一些年轻演员,他们演出的是《惊梦》这一折。
”彼时,男主角俞玖林刚刚出道,年仅20余岁,其气质演柳梦梅相当合适。
白先勇又找到了与俞玖林同班的沈凤英演女主角杜丽娘。
“从那时候开始,我跟朋友们下了一个决心,要制作一个青春版的《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4月29日在台北首演后,一路蔓烧到香港、苏州、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昆曲热潮,让老戏迷重温精致的旧梦,也吸引年轻人走入剧院,接近古老文化的青春新枝。
“可能刚开始来看戏的很多人是我的读者,抱着好奇、捧场的心态来的,但是我们这是三天的大戏,观众要坐九个小时。
这么持续性的、不分地域、不分时间演到现在,可见还是戏本身好看。
”白先勇说,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这么受欢迎,第一是因为昆曲美学价值高,超越了一切文化阻隔;第二是因为汤显祖的剧本本身写得太好;第三则是因为制作用心,演员选择得当,服装和舞美都是花了心思的。
西方观众也很喜欢昆曲“美国、英国、希腊我们都去表演过了,去过了三十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
”谈起这些年青春版《牡丹亭》的历程,白先勇很是感慨。
青春版《牡丹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就是除了在国内演出,还远赴重洋,获得国外观众的认可。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等校区演出时,场场满座,有时候非华裔的观众能占到一半以上。
青春洋溢的浪漫主义经典——浅析戏剧青春版《牡丹亭》

病不起 。 在她 弥留之 际 , 她要 求母 亲把她
葬在后花 园的梅树下 , 并嘱咐 丫鬟春香将
其 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 而原本确实有个贫
寒书生柳梦梅 , 他也 曾梦见 自己于梅树下
邂逅 一佳人 , 那 佳人称 同他有姻 缘之分 , 进京赶考 , 恰好借宿在杜宝委托陈最 良藏
女 的梅花庵 观中 , 他于太湖石下拾得杜丽 娘 画像 , 发现杜 丽娘就 是他 的梦 中情人 。 杜 丽娘 的鬼 魂得知便 游去 与柳梦梅 再度
了 原版 的经 典 唱词 , 用 原 版 抒 情 华 丽 的辞
藻将浪 漫主义发挥得 淋漓尽致 。 《 惊 梦》 一
折 最有 代表 性 , 如“ 梦 回莺 啭 , 乱煞 年光 今 春 关 情 似 去年 ? 晓来 望 断 梅 关 , 宿 妆 残。 ” 此 曲中一边 是莺 鸟啼叫的无限春光 ,
青春洋溢 的浪漫 主义经 典
浅析戏剧青春版《 牡 丹亭》
o董 卉君
【 摘
要】 台湾作 家白先 勇怀着对 昆曲的热爱之情 , 改编 了传世 经典《 牡丹亭》 , 制作 出青春版《 牡丹 亭》 , 给这一经典注入 了 新 的生
机 与活力。 青春 版《 牡 丹亭》 , 用现代 的理念给原版 的昆曲表 演加入 了青春 元素。 全剧 依然 以杜丽娘与柳 梦梅超越 生死的爱情为主线 ,
于是两人 结为连理 , 柳梦梅前 往临安 梦 、 因梦生情 、 为情而死 、 为情而生 的情感 由台湾作家 白先 勇主持制 作 , 两岸 三 生 ,
地艺 术家携 手打造 的青春版 《 牡 丹亭》 是 应试 。 陈最 良看 到杜丽 娘 的坟 墓被发掘 , 改 编明朝 浪漫主义作 家汤显 祖《 牡丹亭 》 告 发柳 梦梅 盗 墓之 罪 , 杜宝 将柳 梦 梅 囚 的一力作 。 它在保持剧情完整 的情况下精
_牡丹亭_与当代戏剧的舞台生命_评白先勇_青春版_牡丹亭_及其他

20世纪末,上海昆剧团演出的“整本”《牡丹亭》,旅美中国导演陈士曾执导的全本《牡丹亭》,美国先锋导演彼得・塞勒斯执导的三合一《牡丹亭》,在国际舞台上各逞风采,曾经搅起一场意义特殊的《牡丹亭》热。
余热尚在,2004年初,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倾力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陆热烈上演,并有《四百年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一书出版①,更使人觉得《牡丹亭》似乎对处于颓势的当代戏剧舞台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于是,冷静地思考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提出关于戏剧发展的多种思考:一、是新鲜的舞台语汇赢得了观众的欣赏,还是思想的光芒激射出永恒的力量?从表面来看,这几个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反复搬演一个古老的经典剧目,却例外地得到观众欣赏,很重要的原因都是运用了新鲜的舞台语汇。
彼得・塞勒斯执导的《牡丹亭》,是将歌剧、话剧、昆曲三种不同的表演形式离奇地组合在同一个演出空间里,分别用不同的舞台语汇来共同表现同一的剧情,因而形成很强的刺激力,结果“使观众席中所爆发的掌声气浪,似乎要掀翻剧院的天顶冲决而出”②。
而陈士曾执导的《牡丹亭》,则追求象在苏州园林里演戏一样的立体的剧场环境,也赢得观众的“起立欢呼”。
但其实,最关键的倒不是这些新鲜的舞台语汇赢得了观众的欣赏,而是《牡丹亭》剧本所蕴涵的跨时代、跨国界的思想光芒在用不同的舞台语汇“变形演绎”时激射的巨大力量赢得了观众。
与莎士比亚、果戈理、易卜生等外国剧作家的名作在中国演出,同样能得到属于异质文化的中国观众的欣赏一样,《牡丹亭》表现人性解放,追求爱情对于生死、对于社会约束超越的强烈思想观念,是它打破时空界限与文化障碍赢得世界认同的根本所在。
而“变形演绎”的舞台语汇仅仅是导演们试图让表演形式更新鲜,更适合于不同观众群的审美兴趣而已。
所以,舞台语汇需要更新,但用什么样的舞台语汇阐释并不是根本,根本的是所阐释的剧本是否具有这样的思想光芒。
比如说,演到杜丽娘的死,塞勒斯让话剧女主角忽然跃入舞台正中一个巨大的玻璃水箱内,挣扎一番后静静地等待着爱人的解救。
青春版《牡丹亭》赏析

青春版《牡丹亭》赏析第一次看昆曲,却被吸引住了,从开场亮相就是多重美的震撼。
唱腔、戏服、念白、举手投足间的韵味……无一不惊艳唯美!白先勇先生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戏剧并非是枯燥无味的,相反留给我们的是品味百遍也仍意犹未尽的经典。
青春版《牡丹亭》留给了我这样的印象,艺术元素丰富,极具青春活力,音乐配器方面古今结合,其实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完全没听过昆剧的人士也很容易能欣赏到其中的美。
创作者白先勇先生为了这部剧作,可谓是煞费苦心,演员都是亲自精心挑选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戏剧,让青年人爱上古老的昆曲艺术,了解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
舞台方面,白先生的创作班底把大部分的心血都用在了演员自身的功力和包装之上,我第一次领略昆曲的华丽服饰的美,无论是十几个花神身披绝无重复的霞帔,还是春香那件翠绿色的小罗裙,上面的绣花都繁复眩目;即便是柳梦梅每一套服装的冠带上都不相同的梅花、桃花,都能一眼见出创作者处处精心的雕琢。
灰青的地板和水墨丹青的背景都对表演是最低调的衬托。
搭配巧妙的灯光,更加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故事人物的情感。
音乐上,青春版《牡丹亭》将歌剧音乐的创作技法融入于戏曲音乐当中,看不到传统稍显小气的二胡、唢呐、笛子,彻底摆脱了传统戏曲配乐的单调,丰富的音乐的表现力,很好的渲染了舞台氛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表演上,传统昆曲唱腔过于冗长、节奏缓慢,观众难以接受。
而青春版《牡丹亭》经过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剧相结合,使原本需要二十多小时的《牡丹亭》演出被压缩到七个多小时,布景道具也寥寥,整个舞台几乎都全凭演员的走位进行分割,使整部剧变得有趣,改变了传统昆曲的冗长的缺点。
虽然时间变短,但内容上,作者完全继承原词,尊重原著,为的就是展现经典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体现原著作者汤显祖的精神。
这也体现出了作者的才能。
传统艺术怎样才能生存,发展,壮大,这部《牡丹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作家白先勇谈昆剧与牡丹亭

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揭晓
3月5日下午,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 奖”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盛大颁奖典礼。 高耀洁的《一万封信》获得了首届“华语 图书传媒大奖”的年度图书大奖,《石榴 树上结樱桃》、《娱乐至死》、《一代报 人王芸生》以及《姹紫嫣红牡丹亭》和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分获年度文学类图 书、年度社科类图书、年度历史传记类图 书、年度艺术类图书和年度经济管理类图 书奖。白先勇等6位获奖者发表了感人至 深的获奖感言。
这次评选以杰出价值、文化传统的渊源、 文化特性的认定、起源和跨文化交流、在当代 的文化和社会作用、运用技艺的精湛程度、活 的文化传统的独特 见证、濒临灭绝等 为评判标准,而我 国的昆曲无论在哪 一项中都是突出和 明显的。
“技压群芳”
昆曲能“技压群 芳 ” 赢得国际评委 一致的青睐, 是因 为昆曲极为丰厚的文化含量、鲜明的艺术 特色及其在评选标准上的“物超所值”。
青春版 昆剧《牡丹亭》
——白先勇改编
剧本的改编
把原著的55折、删剪磨合成了27折, 但是非常充分地把握住了原著的精神,并
把它变成一部 歌颂青春歌颂 爱情的戏剧, 紧扣一个“情” 字。
改编后的昆《牡丹亭》
分三个部分
“梦中情” “人鬼情”
“人间情”
白先勇:写《游园惊梦》 我现在六十多岁了,有人说六十几岁是中年 的晚期,这个好听一点,我 想说,这是一个心境的问题, 我作《牡丹亭》,人家都说这 是白先勇的青春梦,一个渐渐 老去的人,如果心中经常在做 青春梦的话,可能老化得会缓 慢一点。Fra bibliotek昆曲能
白先勇说,也就是在上海, 使我和昆曲结下几十年的缘。 9岁那年,白先勇随家人看 梅兰芳、俞振飞的昆剧《游 园惊梦》。“当时我并不懂 戏,可就在美琪大戏院, 《游园》中那一段婉丽妩媚, 一唱三叹的《皂罗袍》,却 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以 至于许多年后,只要一听到 笙箫管笛响起就不禁怦然心 动。”
再谈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传播

由苏州昆剧院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首演至2016年9月重返北大演出,已在海内外上演290场,直接进场观众超过50万人(其中青年观众超过了58%)[1]。
无论是演出场次或是观演人次,都创造了经典长篇戏曲剧目演出的上限。
自首演以来,社会上掀起了欣赏昆曲的热潮,学界也迅速将目光聚焦到昆曲上来。
笔者认为,在当下传承和发展戏曲的大背景中,回望青春版《牡丹亭》的传播并分析其成功经验,非常切实也很有意义。
一、名剧、名人、名师的汇聚昆剧艺术最有光辉且成就最显著的时段约二百三十年,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到清代嘉庆初年。
明万历以后,文人创作昆曲传奇形成风气,“量中求质”[2]使得昆曲创作一度繁盛,尤其汤显祖和他的“四梦”传奇,达到了昆曲传奇创作水平的巅峰。
汤显祖的作品又以《牡丹亭》最具代表和影响力,“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3]“杜丽娘事,甚奇。
而著意发挥,怀春暮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4]时至今日,汤显祖的《牡丹亭》仍旧是昆曲界最炙手可热的经典排演剧目,若能上演全本就足见其院团实力。
苏州昆剧院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其总策划、制作人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他是前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由于身份的特殊性,白先勇在制作前就已经募集到可观的赞助资金,并且召集到台湾文化艺术界的精英组成强大的创作团队,比如美术总监、服装设计王童、曾咏霓,舞台设计任永新,舞台及灯光设计林克华等。
台湾学者许倬云、香港学者、昆剧专家古兆申、郑培凯等为演出做的配套讲座,不仅为学生欣赏青春版《牡丹亭》解惑,为该剧在高校的演出增添了学术光环。
在演员阵容方面,众所周知,张继青和汪世瑜两位昆曲大师是《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位主角最受认可的扮演者。
在青春版中,二人担任艺术总监和导演,并且直接担任杜丽娘扮演者沈丰英和柳梦梅扮演者俞玖林的师傅,在花甲之年,两位昆曲前辈将昆曲的精髓和毕生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演员。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经悄然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彼此碰撞交锋,许多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的碰撞中逐渐的消亡。
正如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一样,例如昆曲吧,昆曲号称是“百戏之祖”,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现在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里,昆曲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但是这个社会总会有一些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尽心竭力的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白先勇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喜欢中国的昆曲。
他有感于近年来昆曲的衰落,遂立下让昆曲焕发青春的志愿。
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昆曲,他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制作出了一部经典的可以让年轻人痴狂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是根据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同名巨作改编的。
这部剧与以往不同的是启用了大量年轻靓丽的新生代演员,因此这部剧显得青春靓丽,新鲜时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青春版《牡丹亭》主要讲了女主人公杜丽娘为追求真挚的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的故事。
他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对杜丽娘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来批判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理想的摧残。
还表现了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
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里,杜丽娘的行为的确显得独特。
杜丽娘在梦中邂逅了青年书生柳梦梅,醒后却是一场梦幻。
因此他对书生日思夜想以至于成疾而终。
后来她因阳寿未尽还魂后遇见柳梦梅,二人遂坠入爱河。
但杜丽娘父亲坚决反对,最后还是皇帝做主成全了丽娘与梦梅。
汤显祖正是通过最后大团圆的结局表达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牡丹亭》最重要的就在于一个“情字”。
青春版《牡丹亭》贴近汤显祖的“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展开剧情,主要分为三大节。
第一节“梦中情”,写丽娘梦中与青年书生相会。
第二节“人鬼情”,写丽娘相思成疾病逝后又奇迹还魂与柳梦梅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J iamus i Education Ins titute
2010年第5期总第100期
No.5.2010Sum 100
“牡丹”虽好,何以为继
——由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谈起
曲海鹰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 要: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的成功证明了昆曲之美能够突破时空、文化的隔阂,白先勇认为,一个国家无论政治、经济如何强大,最后地位的判断还在于文化,没有文化就不能在强大国家中排上名。
关键词:昆曲;《牡丹亭》;白先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5-0225-01
收稿日期:6
作者简介:曲海鹰(6)女,内蒙古包头人,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
2004年6月,由中国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改编,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昆剧院上演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大陆首演在苏州大学存菊堂举行,此后4年多的时间里,这部大戏走遍两岸四地与欧美。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
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在19个入选项中名列榜首,这是对昆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贡献和价值的高度认定。
昆曲为何能拔得头筹?笔者分析有两点原因。
一是,这与昆曲的发展历史和美学特征有关。
昆曲融诗词、音乐、演唱、舞蹈、戏剧于一身,又称昆山腔,经明朝魏良辅改革,形成“水磨腔”,即曲调委婉温润、软绵细腻。
昆曲的音乐属曲牌体,共有一千多个曲牌,舒缓的清唱板式,唱腔优美动人、字正腔圆。
昆曲艺术,也被称为“流动的园林”,王童老师说:“不单单是一场戏,而是融合了语言、园林、刺绣、书法、哲学等等最为中国的元素而诞生的最动人的瑰宝。
”[1]每个折子中,演员有演唱、有舞蹈,在完全写意的空间里,通过身段、水袖营造出了无穷的意境。
“昆曲表演规矩严谨,完全程式化,但却偏偏能将剧中人物喜怒哀乐直接传给观众,这是昆曲美学了不起的地方。
像水袖的线条那么复杂、那么优雅,其他戏种很少见。
”白先勇说。
[2]昆曲文辞采用文学语言华丽典雅,它继承了古代诗词及元曲的优点和长处。
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昆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有“国粹”之誉的京剧就曾从昆曲汲取过营养,昆曲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是,“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
”[3]如果从唐朝算起,那么昆曲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
就是如此之美、被称为“百戏之祖”“空谷幽兰”的剧种,却经历着忽明忽暗的命运,让历代有识之士为它的延续生存焦虑。
在明清年间,是昆曲声名最辉煌、成就最显著的阶段,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使昆曲从坐唱的形式发展到演剧的形式,让昆曲成为压倒其他南戏的剧种。
后又传至北京,称为“官腔”是宫中大戏。
昆曲的隆盛与当时的士大夫的艺术品位、生活情趣有关,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
有学者提出昆曲因为是阳春白雪,所以曲高和寡,要革新昆曲,使之“雅俗共赏”,让昆曲走向大众。
“白先勇”们的青春改版,虽然创造了近年昆曲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反观昆曲舞台上的剧目,除了《牡丹亭》还是《牡丹亭》,演了《长生殿》还是《长生殿》。
要革新昆曲,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为昆曲了。
让昆曲进校园,走市场,多演出,激活文艺生产力,令式微的“百戏之祖”在千年后重新成为实实在在活在舞台上的经典,焕发出迷人魅力,才是昆曲真正的出路。
我们呼吁更多白先勇这样的昆曲义工,期盼更多超越青春版《牡丹亭》的经典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是昆曲今后的存在应了汤显祖的经典绝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参考文献:
[1]杨帆.美术总监王童谈玉簪记视觉之美[N].苏州日报,2008-10-28.[2][5]白先勇.姹紫嫣红牡丹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顾聆森.魏良辅.《南词引正》解析[J].艺术百家,2008,03.
Though "P eony"is good,how to continue?——Talk about Bai Xian-yong's The youth version "Peony Pavilion"
Qu Hai-ying
(So uthw est Nation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ChengduSichuan,610000,China)
Abstract:The successful of y outh version of the “peo ny pavilion ”pro ved that kunqu o pera can break the space-time,cultural estrangem ent,Bai Xian-y ong said,a country that regardless o f ho w stro ng political,eco nom ic,cultural status,the final status determination lies in culture,No culture can not be in po werful countries in the rafts.
Key words:ku nqu;"Peo ny Pav ilio n";Bai Xian-y o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 e
[责任编辑:周志媛]
222010-07-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