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民间故事(网络版)[资料]
中国民间故事记录

中国民间故事记录1.中国民间故事篇一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东坡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
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东坡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东坡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
苏东坡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泰山了?”王安石见是苏东坡,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东坡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笛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
”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我的书童学智!”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
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
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东坡前倾根基斜!”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东坡前倾啊!”苏东坡“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东坡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2.中国民间故事篇二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孤儿,是好心的邻居们收养了他,才使他长大成人。
小伙子长到二十来岁时,就在村边搭了两间茅屋,开始独立生活了。
无论谁家遇到了困难,他都会热心地帮助,大家都夸小伙子是个勤劳、善良的孩子。
他每天早出晚归地辛苦耕种,但是忙了地里的活儿,顾不上屋里的活儿,经常吃凉饭、剩菜。
有一天,小伙子干完活儿回家,看见路边有一只很大的田螺,出于好奇,他就将这只田螺带回家,把它养在水缸里。
民间故事传说有哪些

民间故事传说有哪些对于民间故事,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一般是指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民间故事有哪些_民间故事传说短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民间故事传说(一)白蛇传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
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
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
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
”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
”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
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
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
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
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
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
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
故事袋丛书之床边故事大集合-第四章

第四章神话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相传秦始皇修长城时,强征天下民夫。
孟姜女千里寻夫,得悉其夫已劳累而死,悲恸欲绝,痛哭不止,竟哭倒了长城,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
人们在其投海之处修建了孟姜女庙(在今河北山海关)。
据说庙东南4公里处两块露出海面的礁石便是孟姜女的坟与碑,而庙后巨石上的小坑,为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迹。
所以石上刻有“望夫石”3个大字。
庙内殿门两侧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朝”、“长”两字按汉字不同读音才能读出有几种不同的意义。
汉族中原古帝传说之燧人氏燧人氏,又称“燧人”远古人“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关于他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
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
阳尊,故托遂皇于天。
”②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称“燧明国”。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
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
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
折枝相钻,则火出矣。
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
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
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
”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见《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九州论》)。
今河南商丘流传有“燧人击石取火”的活神话。
汉族中原古帝传说之瑶姬瑶姬,炎帝女。
亦作“姚姬”《文选-宋玉<高唐赋>序》:“妄巫山之女也”。
注引《襄侣音旧传》:“赤帝(炎帝)女姚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神女。
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自称是巫山神女,王因幸之。
燧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为朝云。
”又《太平御览》卷二九九引《襄阳耆旧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寔为茎之,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此与古神话述帝女死尸化为草契。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5篇)

【导语】民间故事是民间⽂学中的重要题材之⼀。
从⼴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形式的⼝头⽂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作品的统称,有的地⽅⼜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下⾯是整理分享的中国民间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中国民间故事 乔庄⽔煎包全国闻名。
⽔煎包从外⾯看,上⾯乳⽩,封⼝处有⼗⼏个匀称的褶皱,拧成⿇花状,就像⼀朵盛开的⽩菊花;底部饹馇成浅黄⾊。
咬上⼀⼝,油⾹满⼝,特别是吃到包⼦的焦壳时,⼜⾹⼜脆,真乃⼀绝,吃后唇齿流⾹,回味⽆穷。
来到乔庄镇,如果不尝⼀尝这⾥的⽔煎包,你就会留下⽆限的遗憾。
提起乔庄的⽔煎包,还有⼀段美丽的传说。
同治年间,在博兴有⼀户姓催的⼈家,主⼈叫崔⽅,靠卖⽔煎包为⽣,他们的崔⽒⽔煎包独具特⾊,价格⼜便宜,买卖童叟⽆欺,⽣意做得红红⽕⽕。
有⼀天,崔⽅正在打着⽔煎包,突然,门外来了两位官差,骑着两匹快马,在门前停下来,他们跳下马,⼀位差⼈⾛上前问:“你们可是姓崔,主⼈叫崔⽅。
” 崔⽅不知道发⽣了什么事,⼩⼼翼翼的问:“是啊,我就是崔⽅,不知道官爷有何吩咐?” 那官差说:“好吧,先每⼈给我们来⼗个⽔煎包,我们尝⼀尝。
吃过后再告诉你。
” 崔⽅把⼆⼗个⽔煎包,放在两个盘⼦⾥,端到了两个官差⾯前。
两个管差,⽤筷⼦夹起来,放在⿐⼦上闻了闻说:“嗯,的确很⾹,果然名不虚传。
” 他们吃光了盘⼦⾥的⽔煎包,来到崔⽅跟前说:“崔⽅接旨!” 崔⽅哪⾥见过这种阵势,⼀家⼈吓的哆哆嗦嗦的跪在地上。
其中⼀位官差说:“传皇上⼝谕,崔⽅速进京候旨。
” 崔⽅轻声的问:“官爷,不知道皇上叫我进京何事?” 官差笑了笑说:“你去了就知道了,现在马上跟我们⼀块⾛。
” 皇命难违,崔⽅只好跟着官差到了了北京。
原来,同治皇帝⾝体⽋安,整⽇茶饭不思,有⼈向皇上推荐了博兴的崔家⽔煎包,皇帝便传旨让崔⽅到京城,进御膳房给皇上做⽔煎包。
崔⽅知道后,这才放了⼼。
孟姜女哭长城(民间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一)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
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啊!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
孟姜女长大成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人好、活好、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
老俩口更是把她当成掌上明珠。
这时候,秦始皇开始到处抓伕修长城。
有一个叫范喜良的公子,是个书生,吓得从家里跑了出来。
他跑得口干舌燥,刚想歇脚,找点水喝,忽听见一阵人喊马叫和咚咚的乱跑声。
原来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来不及跑了,就跳过了旁边一堵垣墙。
原来这垣墙里是孟家的后花园。
这功夫,恰巧赶上孟姜女跟着丫环出来逛花园。
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见丝瓜架下藏着一个人,她和丫环刚喊,范喜良就赶忙钻了出来,上前打躬施礼哀告说:“小姐,小姐,别喊,别喊,我是逃难的,快救我一命吧!”孟姜女一看,“范喜良是个白面书生模样,长得挺俊秀,就和丫环回去报告员外去了。
老员外在后花园盘问范喜良的家乡住处,姓甚名谁,何以跳墙入院。
范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
员外见他挺老实,知书达礼、就答应把他暂时藏在家中。
范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俩口见他一表人材,举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为婿。
跟女儿一商量,女儿也同意。
给范喜良一提,范公子也乐意,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
那年月,兵慌马乱,三天两头抓民要夫,定了的亲事,谁家也不总撂着。
老俩口一商量,择了个吉日良辰,请来了亲戚朋友。
摆了两桌酒席,欢欢喜喜地闹了一天,俩人就拜堂成亲了。
常言说:“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
小俩口成亲还不到三天,突然闯来了一伙衙役,没容分说,就生拉硬扯地把范公子给抓走了!【孟姜女哭长城】(二)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没有盼到,信儿也没有盼来。
盂姜女实实地放心不下,就一连几夜为丈夫赶做寒衣,要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
她爹妈看她那执拗的样子,拦也拦不住,就答应了。
第四章-例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1——命令是这样传递的据说,美军1910年的一次部队的命令传递是这样的:营长对值班军官:明晚大约8点左右,哈雷慧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被看到,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
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
如果下雨,就在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哈雷慧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
如果下雨,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一罕见的现象76年才在那里出现。
连长对排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慧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
如果操场上下雨,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慧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有的事。
如果下雨,营长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哈雷将军将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皇帝吐白兔有个民间故事说,一天,某皇帝外出狩猎,他在车马劳累之中呛了一口风,咳嗽了一阵子,吐了一口痰。
恰巧,这口痰就吐在一块烂麻布片上,随从侍卫一看慌了神。
哎哟,不好了,皇帝老爷痰里带了一根毛!随猎的大官们回到府邸,郑重地对家人说,皇上今日欠安,吐了一团毛。
紧跟着,家人们又向四邻传播这个不幸的消息,说皇上吐了一个毛茸茸的东西。
没隔多久,消息就在京城传开了,不过这时,人们传说的又不是“毛茸茸的东西”,而是说皇帝今日吐出一只会跑的白兔。
认识离不开建构——关公与周仓比如,元曲《关大王单刀赴会》里,面对滔滔江水,夕阳西下的壮观景象,周仓说:“好一派大水。
”关公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同样一条长江,在关公和周仓看来却如此不同,原因在于:两人文化素养不同。
关公是儒将,熟读《春秋》,所以他说出来的话具有深沉的历史意识。
周仓原本是落草为寇的山寨强人,所以只能说些粗话。
第四章 民间故事

我国古代寓言主要保存在哪些典籍文 献中
《庄子》、《韩非子》、《战国策》、《吕
氏春秋》、《列子》等。
笑 话
一、民间笑话的含义、内容和分类。 含义:民间笑话也叫“民间趣事”或“滑 稽故事”,是和生活故事接近而篇幅特别 短小的一种故事体裁 。 内容:它大多截取人物生活的一个片断, 是口头叙事文学中专门进行讽刺和嘲笑否 定性言行和现象的故事。它是产生比较晚 的、幻想因素比较少的特殊种类的民间口 头创作故事。
民间故事——民间笑话
二、分类 笑话讽刺性故事,可根据其讽刺对象进行分 类,其中较有思想和教育意义的作品有以 下几个: 1、讽刺封建官吏的笑话 2、讽刺吝啬和迷信的笑话 3、讽刺思想性格怪谬的笑话
民间故事分类法——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 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 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 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表后, 影响很大。 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Thompson, Smith)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 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 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 法”。
(二)生活故事?
1、定义:现实性比较强的故事。幻想性少,
或完全没有幻想性。这类故事具有尖锐、鲜 明的阶级倾向性。有时也称为“写实故事”或“ 世俗故事”。
寓 言
一、民间寓言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 民间寓言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散文 形式(个别也有韵文)。它是劳动人民 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1978 年,美籍华人、民间文学家丁 乃通教授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 引》中分了五大类型, 2499 例。他 的分类和编辑原则是以A-T分类法为 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编码。《中国 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分了五大类 型,2499例。
小学四年级民间故事5篇

小学四年级民间故事5篇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民间故事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民间故事1相传五代时期,钱王统治着江浙一带。
他是一位杰出的,把江浙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可唯独钱塘江怎么也治理不好,有时堤坝还没修好,大潮就把堤坝冲垮了。
一天,一个大臣对钱王说道:“大王,据说潮神住在大海里,如果能想办法把他降服,就能治住这钱塘江的水了。
”钱王一听,心里非常高兴,忙问道:“怎样才能找到潮神呢?”大臣说:“八月十八是潮神的生日,他会骑着白马跑到潮头上面,这时是射他的时机。
”听了大臣的话,钱王精心挑选了一百名神射手,并在钱塘江边专门搭了个射击用的高台。
到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一百名神射手早早就做好了准备。
当地的百姓听说钱王要射潮神,都前来观看。
钱塘江的江面上起了一排排的波浪,钱王对着江水大声喝道:“潮神,如果你保证不再胡乱兴风作浪,祸害百姓,我就放你一马,否则杀无赦!”潮神为非作歹多年,狂妄自大惯了,根本就不会理睬一个凡人的话。
只见江上出现了一排白浪,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冲向岸边的人群。
钱王并没有被潮神吓倒,他镇定自若地指挥神射手:“放箭!”话一落音,弓箭手对着潮头射击,成百上千支箭齐齐射向潮头,刚才还耀武扬威的潮神此时才知中了计,雨点般的箭让潮神招架不住,只得灰溜溜地逃回了大海。
从那以后,潮神再也没敢回来。
后来,人们在钱王所站的高台上建了一座六和塔。
说来也奇怪,不论江里的潮水如何凶猛,只要一到六和塔边就畏缩不前,没有更大的冲劲了,也许潮神是真的被钱王吓坏了!欺软怕硬的潮神遇上钱王这般勇猛的人,当然只能退避三舍。
坏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鼓足勇气,就一定能战小学四年级民间故事2传说在很久以前,峨眉山上有一座会飞的山峰,它总是飞来飞去,一旦停下来,就会压倒很多房子,还会压死很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民间故事:娱乐的叙事第一节故事学概说故事学就是指对民间故事进行研究所形成的学说。
故事学拥有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研究流派和理论观点及体系。
一般学界将西方民间故事的早期研究者确定为格林兄弟,他们的著作《儿童与家庭幻想故事》对民间故事中相似或共同情节的产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文化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以进化论的观点研究民间故事,代表人物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弗雷泽和安德鲁·兰等。
俄国学者弗·普罗普和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对民间故事形态进行结构主义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普罗普开创结构主义叙事学先河,他的《故事形态学》(1928)被视为叙事学发轫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芬兰学派。
1907年,芬兰学者建立国际性组织,国际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也称民俗学协会,于1909年起出版不定期刊物《民俗学协会通讯》,在上面发表了不少重要文章。
芬兰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卡尔·克罗恩,安蒂·阿尔奈等,把流传在各地的异文按情节的统计分类进行比较,。
该派认为这种研究还应指出故事起源的时间、地理及其传播的过程。
这就是运用历史、地理的比较研究方法来研究民间故事。
芬兰学派的重大贡献就是创造了目前在世界故事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所熟知的的故事分类法“AT分类法”。
它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国际上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
[必记掌握并记忆]阿尔奈在1910年发表《故事类型索引》,比较分析芬兰和北欧其它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的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以简明文字写出概要,并按一定原则对这些故事情节进行分类编排,他将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和笑话三大类。
由于这一索引主要以芬兰及北欧的故事为基础,显然带有局限性。
美国学者汤普森对其进行修订,选资料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亚洲、南美、澳洲等,修正了故事情节提要,进一步分解故事情节,于1928年出版《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
我国学者钟敬文于1931年编写了《中国民间故事型式》,德裔美籍学者德国学者沃·艾伯哈德以中国民间故事为基础,于1937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99年译为中文本出版,归纳了215种故事类型,笑话类型31种。
美藉华人学者丁乃通197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记忆],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吸收和改进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选取六十个中国民间故事常见类型进行解析民间故事的定义与特点一、故事的定义[必须掌握]民间故事一词的英文是Folk tale。
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并承传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叙事性文学作品。
(教材第91页定义为:指神话、传说之外的具有神异色彩而又现实性较强的叙事散文作品。
)二、民间故事的特征(一)内容特征:1、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举例:蒙古族的《猎人海力布》。
2、表现社会矛盾冲突。
举例:“狼外婆型故事”《小红帽》。
(以象征的表达式表在了人民大众在阶级较量与斗争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旨在强调识别敌人真面目的重要性。
“小鸡复仇型”、“十兄弟型”等等也表现了这一内容。
)3、表现日常生活。
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故事,对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全景式勾描。
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内容是表现人性的善恶及社会道德伦理(二)艺术特征1、主人公多泛指,通称。
故事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
人物设置单纯鲜明。
人物设置,多为两兄弟、三姐妹、两伙伴等。
2、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情节的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导致了民间故事的类型化。
民间故事之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世代相承,除了故事内容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社会性,还在于故事情节结构具有易讲、易听、易记、易传的特点。
故事情节结构逐步由松到紧、由繁至精。
形成了程式化的结构。
故事的情节结构则主要有“单纯式”或“复合式”两种,一般的寓言、笑话及生活小故事的结构多为“单纯式”。
“复合式”又分为“三段式”和“连缀式”,“三段式”故事情节往往都经过三个层次,如遇到三个难题,经历三次考验,三次较量,三次历险等。
因其结构完整,国际上又称为“完型故事”。
举例:格林童话《猫和老鼠合伙》、《渔夫和他的妻子》、《金鹅》“连缀式”即一个故事与另一个故事相衔接,前一个故事的结尾牵引出另一个故事的开头,故事套故事。
举例:《一千零一夜》。
3、追求艺术创造的“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
无论是情节的设置,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体现出美与丑、善与恶、勤劳与懒惰、无私与贪懒、真诚与欺骗等等二元对立特点。
(二)传承特征1、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不固定。
多在农家炕炉、劳动场所及节庆、红白喜事等集群性民俗活动时进行。
2、故事传承的线路主要是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又分地缘传承和业缘传承)。
3、传承人是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才能的人,他们被称为故事家。
他们能讲较多数量的故事,讲述活动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也有自己的传承路线。
第三节民间故事的分类[必须掌握]分类依据:目前学界多通用钟敬文在《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中的分类,这是从民间故事的内容的角度来划分。
主要有以下几种:1、神异故事(又称幻想故事、童话等,幻想性较强)定义:神异故事又称幻想故事、民间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神奇幻想色彩十分浓厚,以超自然、超现实的艺术形式反映人民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感情。
分类:(1)动植物故事(2)魔法宝物故事(3)精灵鬼怪故事附:刘守华的《故事学纲要》一书,列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十个幻想故事。
2、现实故事(又称生活故事,现实性较强)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又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
其幻想性弱于幻想故事。
我国流传较广的生活故事类型主要有:家庭伦理与交友道德故事爱情婚姻故事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巧女型故事呆婿型故事机智人物故事(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编织的系列故事。
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著名的如:谎张三、韩老大、五娘子、钱六姐、维吾尔族阿凡提、蒙古族巴拉根仓、藏族阿古登巴、苗族老幌、壮族老登、纳西族阿一丹、布衣族甲金)等。
[记忆]3、民间寓言(形象+哲理)民间寓言是由社会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民众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道德品质类寓言故事哲理才智类寓言故事社会生活类寓言故事知识经验类寓言故事寓言的艺术特征:总体特征:故事简短,寓意深长。
田本教材106-107页归纳如下:是哲理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概括凝练,形象鲜明。
构思巧妙,语言简练。
4、民间笑话(喜剧性突出)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含于谈笑之中的短小故事。
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凸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我国民间笑话常见有二大类:揭露嘲讽与幽默诙谐笑话。
注意:民间寓言与民间笑话的比较第四节经典民间故事情节类型鉴赏(一)灰姑娘型——中国的灰姑娘故事:《叶限》17世纪,法国作家沙尔·贝洛尔将流传于法国的此类故事载于他的民间故事集《鹅妈妈的故事》中,由于故事中受虐待的孤女被称为“灰姑娘”,故事亦以此命名。
英国柯克女士将欧亚各国此类故事收在一起编成《莘德莱拉》(一个在灶间做苦工的姑娘),1893年出版。
[记忆]19世纪,德国格林兄弟在他们的《儿童与家庭的故事》(或译《格林童话集》)一书中亦收入同类同名故事。
研究家们将此类故事统称为“灰姑娘型”。
这一类型故事的大致情节:前娘的女儿勤劳善良,聪明美丽,备受后娘欺凌;后娘的女儿娇生惯养,懒惰自私,倚仗母势处处期负姐姐;死支的前娘变成母牛、喜鹊等常在暗中护佑着自己的女儿;最后善良战胜邪恶,前娘女儿终于获得生活或婚姻上的幸福。
我国的这一型式的故事的蕴藏量非常丰富。
[能概述情节类型的基本内容]中国的灰姑娘型故事:汉族古代故事《叶限》,壮族的《达架和达仓》,《叶限》1000余年前的唐代文学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续集卷之一《支诺皋上》中的《叶限》,就属于这一型式的故事。
同德国格林兄弟收入他们童话集的《灰姑娘》一样,《叶限》同样具有“执履求女”的动人情节。
《叶限》早于世界著名的《格林童话》约1000年,民间文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世界上见于文字的最早的灰姑娘型故事。
(二)毛衣女型——《毛衣女》又称天鹅处女型故事。
这一型式的故事很古老,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流传,舞剧《天鹅湖》就是根据它再创作而举世闻名的。
我国有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文字记载最早的这种型式的故事——写于1500余年前的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中的《毛衣女》,还有《敦煌零拾》七《搜神记》一卷(甲子岁朝春上虞罗氏印行本,1924年)中的唐代《田昆仑》。
50年代内蒙古故事讲述家秦地女讲述的,由民间文学家孙剑冰整理的同一型式故事,篇幅长达6300余字,更是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