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超材料与多功能材料

合集下载

D01超材料与多功能复合材料

D01超材料与多功能复合材料

D01. 超材料与多功能复合材料分会主席:周济、殷小玮、彭华新、李垚、范同祥、官建国、范润华D01-01吸波超材料的宽带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官建国,李维,吴天龙武汉理工大学宽带薄层吸波材料对于军事隐身和众多民用领域有重要应用。

但无论是对于传统的吸波涂层材料还是新兴的超材料,其宽带性能都亟需进一步提升。

此外,复杂的应用环境还对吸波材料提出了多功能化、智能化等要求,将超材料与多样化的构成材料进行复合获得宽带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的超材料是重要趋势。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最近在这些方面取得的进展。

在宽带化方面,将超材料的设计与传统高性能吸波材料相结合,能够获得宽带性能远远超过单纯超材料或传统材料的全新复合吸波超材料。

在微波频段,将超材料的概念引入传统吸波材料的设计中,对吸波涂层材料进行图形化,结果显示其吸收带宽获得了大幅拓宽。

也可以将超材料与传统吸波涂层设计成多层复合结构,经过合理的设计能使得超材料的低频吸收性能与吸波涂层的高频宽带吸波性能同时得到保留甚至相互增强,这为超材料与传统吸波材料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类似的复合思路同样也能扩展到其它频段,如光频:将在光频段具有半介质/半金属属性的TiN用于设计宽带的光频吸收超材料,能够将介质吸收、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和超材料的结构吸收相结合,得到宽带、可控的吸收频带,可应用于高效太阳能转换。

在多功能方面,利用超材料构成基材的高透光性质,结合有利于高透光和宽带吸收特性的非平面型超材料的设计获得了具有高可见光透过率的宽带吸波超材料。

可调超材料在某些场合可替代宽带吸波材料的作用,并且具有智能化的前景,但基于电路可调的常规调节方法其频率可调范围十分有限。

从基础材料与超材料概念结合的角度出发,利用铁氧体在外磁场作用下的宽带可调特性,结合超材料的设计,我们获得了从工频到GHz范围超宽带可调的超材料。

总之,跨越超材料与传统材料的界限,能够在宽带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以及更多的方面具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超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超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超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超材料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其具有超出传统材料所具备的电磁特性,因此在电磁波控制、光电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一直是材料科学中热门的研究方向,下面将从超材料的定义、合成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超材料的定义超材料是由人工制备的具有特定微、纳米结构的复合材料,其电磁响应远远超出其组成部分单体材料。

超材料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负折射、超透明、负绝缘等电磁特性,这些特性使其在电光器件、光学器件、微波通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超材料的合成方法目前,超材料的合成方法主要分为两类:顶面法和自组装法。

顶面法是通过在基底表面上制备期望的微纳米结构实现的。

例如利用电子束曝光法、光刻法、电化学法等先进制备工艺制备超材料。

自组装法是将自组装技术引入超材料合成领域,依靠自组装单元间的相互作用使材料自组装成具有特定电磁特性的结构。

例如通过利用界面自组装技术、分子自组装技术、生物大分子自组装技术等制备超材料。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高效快捷、制备成本低等优点。

三、超材料的应用领域超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电光器件领域。

超材料的负折射特性、超透明特性在光学器件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光波导器件、光耦合器、光栅、光太赫兹等器件中,超材料的应用可以提高器件的设备的性能指标、普及光学器件、降低光学器件的成本等。

2.光学器件领域。

超材料是电磁波的新型折射材料,因此其在光学器件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例如在超透镜、成像器件、光学滤波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3.微波通讯领域。

超材料在微波通讯领域中已经逐渐得到应用,例如在微波有源器件、高阻抗面、微波隔离器等领域,超材料利用自身的电磁特性可以提高微波器件的性能。

4.生物医学领域。

超材料的自组装性和多功能性已经引起了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超材料可以用作药物载体、生物传感器、生物成像剂等,可以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超材料结构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超材料结构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超材料结构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超材料是一种新兴的材料,是由天然材料中不存在的人工结构组成的。

这些结构可以在微观尺度上控制电磁波的传播,从而实现许多惊人的性能优势。

随着对超材料的研究不断加深,制备超材料结构的成本逐渐下降,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目前超材料结构的制备方法和最新的性能研究成果。

1. 制备方法超材料结构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典型的Top-down和Bottom-up 两种方法。

Top-down是将天然材料加工成需要的超材料结构。

所需技术包括电子束光刻、激光微加工和电子束在薄膜上的金属沉积等。

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超材料的结构形态,但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制作的样品一般较小。

Bottom-up是在微纳米尺度下,通过自组装、溶胶-凝胶或化学合成等方法来制备材料,然后通过精细控制进行组装形成超材料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超材料的组成结构,且可批量制备。

常用的方法包括自组装纳米粒子、通过模板法制备超材料和溶液中金属纳米结构的自组装等。

2. 材料性能研究超材料结构的性能主要表现在电磁波控制、声学控制和光学控制。

因为这些性能都是基于材料纳米结构的电磁响应实现的,所以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2.1电磁波控制超材料结构可以实现负折射率,即折射率为负数。

这种性质使得电磁波在过渡到超材料中后反向传播。

此外,超材料的相位速度可以超过光速,即组成波的部分超过了真空中的光速。

这些性质使得超材料在微波和光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如吸收微波波段的应用于隐身技术,用作人造磁性孔耳机的耦合器等等。

但超材料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频率稳定范围内的工作带宽较小、材料对于来自多个方向的波源的响应度不佳等。

2.2光学控制超材料结构可实现光学折射率、透过率和透射率的负值或者超高值,从而实现超材料的透镜、分束器等光学器件制作。

目前的传统光学结构已经不能满足高速通讯,生物医学和信息处理等领域的需求。

超材料凭借其独特的折射率和其它光学特性,展现出了具有巨大潜力的光学应用。

超材料与超表面

超材料与超表面

超材料与超表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

其中,超材料和超表面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两个研究领域。

本文将着重介绍这两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超材料超材料(metamaterial)是由许多微小结构构成的人造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学性能。

超材料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折射率、极化等物理性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光学、电磁波传播和信息学等领域。

在超材料的结构中,微小结构的尺寸通常小于波长,贡献的电磁响应主要来自于人工结构中的微观规律,而不是材料本身的性质。

超材料的设计需要满足宏观物理性质和微观结构之间的精准耦合。

一般来说,超材料的结构可以分为等离子体材料、电磁共振材料、自然材料等多种类型。

超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

除了物理光学、电磁波传播和信息学领域外,超材料还可以用于微波通信、声学、量子计算等方面。

目前,已经有许多组织和机构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超材料,例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

二、超表面超表面(metasurface)是一种微小结构组成的表面,其厚度远小于波长。

超表面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能够精确调控入射光波的波前,实现任意的相位变换和光场变形。

同时,超表面还具有极强的穿透、反射和吸收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光学成像、光学通信和偏振光学等领域。

超表面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的简单性、易制备性和可控性。

超表面主要分为金属超表面和非金属超表面两类。

其中,金属超表面主要由金属纳米结构构成,能够导致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而非金属超表面则主要通过调控媒介介质的结构实现相位调控和光场变形。

目前,超表面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了国际上一个热门的领域。

超表面的应用涵盖了智能电子、光子学计算和多媒体通信。

<br/>三、未来发展趋势虽然超材料和超表面已经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进行研究,但仍然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的探索。

第一,超材料和超表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超材料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超材料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超材料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超材料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材料,由多层次、多结构单元组成,具有极强的负折射、正折射等光学性质,是当前材料科学的热点之一。

随着材料科学、微纳加工技术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超材料研究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将有助于推动光电信息、医学诊断、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发展。

超材料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左手材料”(Left Handed Material,简称LHM),这是一种能完全反向地传播电磁波的介质特性。

1999年,英国华威大学的Smith 等人通过仿生学的思想,首次发明了一种3D的超材料模型,从此超材料研究在学术界和工业界掀起了一股风潮。

随着相关技术与理论的不断提高,超材料的制备、性质控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状分析超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是超材料领域研究的两个核心方向。

制备超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微结构制备法、自组装法、纳米加工法、等离子体激发法等。

微结构法是微纳加工技术的一种,将微纳米制造工艺与高分子材料的气体成态制备技术相结合,通过有序分子层间的结构组装方法得到稳定的超材料结构。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制备成本低,包容性强,适用于加工复杂多样的结构,由于其制备精度高,使用寿命长,被誉为新一代微纳加工技术的重要方向。

自组装法通过小分子自聚合的自组装作用,将分子组织成有序的二、三维结构,进而得到超材料结构。

由于这种方法制备方便、适用性强,目前是制备超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

但是,自组装法的制备参数很难控制,取决于温度、湿度、浓度、PH值等多种因素,还存在结构复杂、温度敏感和成本较高等问题。

纳米加工法指通过利用纳米尺度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超材料单元进行微调制,达到控制超材料性质的目的。

该方法制备高效、性能稳定,通常使用电子束、离子束、光纤激光等技术加工制备,可以制备出具有多重功能的超材料结构。

同时,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材料的制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直接利用电子束、激光束、紫外线等技术将各种介质结构打印出来,通过多次叠加,最终形成复杂的超材料结构。

D01超材料与多功能复合材料

D01超材料与多功能复合材料

D01超材料与多功能复合材料D01.超材料与多功能复合材料分会主席:周济、殷小玮、彭华新、李垚、范同祥、范润华D01-01吸波超材料的宽带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官建国,李维,吴天龙武汉理工大学宽带薄层吸波材料对于军事隐身和众多民用领域有重要应用。

但无论是对于传统的吸波涂层材料还是新兴的超材料,其宽带性能都亟需进一步提升。

此外,复杂的应用环境还对吸波材料提出了多功能化、智能化等要求,将超材料与多样化的构成材料进行复合获得宽带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的超材料是重要趋势。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最近在这些方面取得的进展。

在宽带化方面,将超材料的设计与传统高性能吸波材料相结合,能够获得宽带性能远远超过单纯超材料或传统材料的全新复合吸波超材料。

在微波频段,将超材料的概念引入传统吸波材料的设计中,对吸波涂层材料进行图形化,结果显示其吸收带宽获得了大幅拓宽。

也可以将超材料与传统吸波涂层设计成多层复合结构,经过合理的设计能使得超材料的低频吸收性能与吸波涂层的高频宽带吸波性能同时得到保留甚至相互增强,这为超材料与传统吸波材料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类似的复合思路同样也能扩展到其它频段,如光频:将在光频段具有半介质/半金属属性的TiN用于设计宽带的光频吸收超材料,能够将介质吸收、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和超材料的结构吸收相结合,得到宽带、可控的吸收频带,可应用于高效太阳能转换。

在多功能方面,利用超材料构成基材的高透光性质,结合有利于高透光和宽带吸收特性的非平面型超材料的设计获得了具有高可见光透过率的宽带吸波超材料。

可调超材料在某些场合可替代宽带吸波材料的作用,并且具有智能化的前景,但基于电路可调的常规调节方法其频率可调范围十分有限。

从基础材料与超材料概念结合的角度出发,利用铁氧体在外磁场作用下的宽带可调特性,结合超材料的设计,我们获得了从工频到GHz范围超宽带可调的超材料。

总之,跨越超材料与传统材料的界限,能够在宽带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以及更多的方面具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多功能太赫兹超材料的设计及应用研究》范文

《多功能太赫兹超材料的设计及应用研究》范文

《多功能太赫兹超材料的设计及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超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如电磁波的调控、反射和吸收等,成为科研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在众多应用中,多功能太赫兹超材料的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多功能太赫兹超材料的设计方法,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二、多功能太赫兹超材料的设计1. 材料选择设计多功能太赫兹超材料,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目前,常用的材料包括金属薄膜、陶瓷材料、导电聚合物等。

这些材料在太赫兹波段具有独特的电磁特性,为设计多功能超材料提供了可能。

2. 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设计多功能太赫兹超材料的关键环节。

通过合理设计材料的微观结构,如周期性阵列、梯度结构等,可以实现对太赫兹波的调控和优化。

此外,结合电磁波的传播特性,还可以设计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超材料结构。

3. 性能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多功能太赫兹超材料的性能,可以通过调整材料的电磁特性、改变结构参数等方式进行性能优化。

同时,借助仿真软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设计进行评估和改进。

三、多功能太赫兹超材料的应用研究1. 电磁波调控与隐身技术利用多功能太赫兹超材料可以实现对电磁波的精确调控和隐身技术。

在隐身衣的设计中,采用多层复合的超材料结构,可以在特定频率下吸收电磁波并减少反射,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此外,该技术还可应用于雷达散射截面减小、电磁干扰抑制等领域。

2. 传感器与探测技术多功能太赫兹超材料在传感器与探测技术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设计特定频率响应的超材料结构,可以实现对目标物体的精确探测和识别。

例如,在医疗领域中,可以利用太赫兹波的特殊性质进行肿瘤细胞的检测与诊断;在安全领域中,可用于探测非法物质或威胁。

3. 无线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由于太赫兹波具有高带宽和短波长等优势,使得其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理想选择。

通过利用多功能太赫兹超材料对信号的调制和调控,可以实现高速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

此外,结合其他信息技术手段,还可实现复杂信号的快速处理和分析。

多功能可调谐太赫兹石墨烯超表面

多功能可调谐太赫兹石墨烯超表面

多功能可调谐太赫兹石墨烯超表面徐星(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引言近年来,超材料由于其非凡的光学性质而备受关注。

对于波前整形和操纵电磁波的极化能力已经应用于许多光学领域例如硅基光功率分配器[1],金属孔阵列[2],金属带天线[3],负折射现象[4],光学隐身[5]。

在太赫兹波段传统的金属超表面依赖其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PPs而表现出良好的光学效应,然而这种金属超表面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欧姆损失和较弱的光学可调性都使得我们去中红外波段来寻找新的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光学研究。

伴随着石墨烯(单层蜂窝状晶格材料)的出现证明了其独特的特性,使其成为太赫兹波段研究的有效候选者。

石墨烯材料可以通过基于化学掺杂或静电门控来改变其费米能级从而动态调控太赫兹频率中的石墨烯电导率[6]。

另一方面,相比金属和介质材料石墨烯超材料具有紧密的电场区域而保持最小的欧姆损失[7]。

由于这些特性,基于许多创新方法石墨烯超材料已经实现了光电探测器[8],三次谐波产生装置[9],吸收器[10],涡旋光产生器[11]。

但这些设计多是基于石墨烯超材料单一功能的波前调控,并且多功能性和光学可调性也不够丰富,迫使我们去设计研究更为灵活高效的多功能石墨烯超表面器件。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多功能石墨烯超表面。

通过调整特定栅极电压来实现石墨烯条带相位变化进而达到石墨烯超表面的异常反射和聚焦效果。

此外,在单个周期单元中,我们还实现了对入射线性偏振光到圆偏振光的偏振转换功能。

基于宽带下的2π相位覆盖,通过设计石墨烯在可调费米能级下对光的特定响应的相位效应,在多个6周期单元的超单元下完成了多角度的异常反射,及实现了多频带5THz、6THz、7THz下的高效聚焦镜。

该结构的多功能性,可调节性和宽带效应都表明了其在光通信领域的巨大潜在应用。

1结构与仿真所提出的几何结构如图1所示。

图1(a)展示了所提出的典型三层结构石墨烯等离子体超表面。

具体结构如图1(b)所示,单元结构通过石墨烯条带沉积在介电层上,然后由金基作为反射器支撑,在石墨烯上覆盖离子凝胶用于调节石墨烯费米能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30-08:50 D01-41 (Invited) 结构再造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电磁特性研究 段玉平 大连理工大学
08:50-09:10 D01-42 (Invited) 碳纳米管结构调控及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张雪峰 1, 2 1. 东北大学 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09:10-09:20 D01-43 柔性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基应变传感器 刘虎,刘春太 郑州大学
D01. 超材料与多功能材料
分会主席:白洋、毕磊、杜艾、秦发祥、张雪峰
单元 D01-1:7 月 11 日下午 主持人:彭华新,范润华 地点:5 馆-1F-01
13:30-14:05 D01-01 (Invited) 绿色印刷制备聚合物光子晶体与应用 宋延林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4:05-14:30 D01-02 (Invited) 仿生超浸润材料的定向输运 刘克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1:10-11:30 D01-22 (Invited) 高效率超表面相位调控和聚焦效应研究 魏泽勇 1,程凯扬 1,樊元成 2,武超 1,李宏强 1 1. 同济大学 2. 西北工业大学
D01-1
11:30-11:40 D01-23 硅基全介质超表面极化复用光波调控 朱维 1, 2,耿广州 2,付全红 1,李俊杰 2,樊元成 1, 张富利 1 1. 西北工业大学 2.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单元 D01-3:7 月 12 日下午 主持人:秦发祥, 白洋 地点:5 馆-1F-01
13:30-13:50 D01-26 (Invited) 冰模板法制备多功能仿生材料 柏浩 浙江大学
13:50-14:10 D01-27 (Invited) 非互易超构表面 毕磊 电子科技大学
14:10-14:30 D01-28 (Invited) 一种结构简单的自准直超表面涡旋波天线 毕科 北京邮电大学
17:20-17:30 D01-13 聚苯胺/氧化石墨烯三明治结构纳米复合吸波剂的制备及吸 波性能研究 刘佳,段玉平 大连理工大学
单元 D01-2:7 月 12 日上午 主持人:毕磊,王东红 地点:5 馆-1F-01
08:30-09:05 D01-14 (Invited) 基于超材料的高性能小型化天线研究 唐明春 重庆大学
09:05-09:25 D01-15 (Invited) 超细晶纳米粒子调控的复合电介质薄膜 郝亚楠 北京邮电大学
14:50-15:00 D01-05 多相异质复合微波吸收材料设计及微结构解析 李逸兴 1,庞学勇 1,张艳辉 1,秦高梧 1,张雪峰 1,2 1. 东北大学 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5:00-15:10 D01-06 具有多跨波段电磁波适应性及疏水性能的仿生超材料 黄灵玺,段玉平 大连理工大学
10:30-10:50 D01-49 (Invited) Engineering absorbents and interface towards a plainified composite absorber 秦发祥 浙化及其微纳阵列的大面积水溶液印刷 张金星 北京师范大学
09:55-10:05 D01-19 Tuning negative permittivity of ferromagnetic microwires through nano-carbon coatings Diana Estevez, Faxiang Qin, Yang Luo, Le Quan and Huaxin Peng Institute for Composites Science Innovatio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16:40-17:00 D01-37 (Invited) 表面等离子基元阵列结构在能源转换上的应用 郭丽敏 北京邮电大学
17:00-17:10 D01-38 超高速粒子冲击轨迹中“烟圈”效应的形成机制 张婷 1, 2,杜艾 1, 2,周斌 1, 2,李宏伟 3,曹光伟 3 1.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10:05-10:15 D01-20 纳米多孔碳气凝胶状态调控与负介电性能 孙巍 1,解培涛 2,杜艾 1,吴广明 1,范润华 2 1. 同济大学 2. 上海海事大学
10:15-10:35 茶歇
主持人:唐明春,张子栋
10:35-11:10 D01-21 (Invited) 基于超构表面的高效率电磁波调控 孙树林 复旦大学
14:55-15:05 D01-60 NiTi 丝中马氏体取向变形对晶体学织构和晶格应变演变的影响 孔祥广,郝世杰,陈长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5:05-15:15 D01-61 多孔钴-锌双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合成及乙醇检测性能研究 张晓,苑鹏,徐瑶华,刘皓,赵文瑞,明安杰,魏峰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11:50-12:00 D01-54 原位电场和磁场调控下的 微米纤维阵列及其复合材料的 电磁左手特性研究 赵世璐,罗阳,秦发祥,彭华新 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
单元 D01-5:7 月 13 日下午 主持人:张雪峰,秦发祥 地点:5 馆-1F-01
13:30-14:05 D01-55 (Invited) 电磁超材料真空电子器件的研究进展 段兆云 电子科技大学
09:25-09:35 D01-16 复合材料中微尺度结构的有序化构建与电磁新性能的设计 张子栋,姜雨良,付雪雁,杜宏艳,张文锦,田瑞,赵国静 山东大学
09:35-09:45 D01-17 纤维素气凝胶-白藜芦醇纳米粒运动疲劳营养补充剂的制备 与表征 赵新宇,杜艾 同济大学
15:10-15:20 D01-07 设计合成 Fe@C core-shell 结构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的探究 郭健,孔春才,杨志懋 西安交通大学
11:10-11:30 D01-51 (Invited) 轻质高效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其机制研究 龚春红 河南大学
11:30-11:40 D01-52 异质元素掺杂多孔碳的制备及电磁特性研究 高彤,张雪峰 东北大学
11:40-11:50 D01-53 Fe 掺杂量对 Gd-Al-Co-Fe 系金属纤维磁学性能的影响 王旭峰,刘景顺,陈洪能 内蒙古工业大学
15:40-16:00 D01-34 (Invited) 铁电晶体中空间电荷场诱导折射率微结构研究
田浩 哈尔滨工业大学
16:00-16:20 D01-35 (Invited) 超材料设计理念的多物理场拓展—固体材料物质输运 白洋 北京科技大学
16:20-16:40 D01-36 (Invited) 基于电磁超表面的新型天线和功能结构 赵治亚 1, 2,周添 2, 3 1. 深圳光启高端装备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2. 深圳光启高端装备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3. 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17:00-17:10 D01-11 纳米碳基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优化 庞慧芳,段玉平 大连理工大学
17:10-17:20 D01-12 交指超表面近场谐振耦合电小天线:概念与技术实现
09:45-09:55 D01-18 三维核壳结构 Ni@BaTiO3/环氧树脂基新型复合材料具有 显著提高的介电常数和低损耗 朱晓彤,史志成,杨洁,孙良,张文强,殷鹏 中国海洋大学
D01-2
09:50-10:00 D01-47 一种尖晶石结构二元钴镍氧化物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兰笛,吴宏景 西北工业大学
10:00-10:10 D01-48 超黑碳气凝胶中的光热效应及其应用 汪宏强,杜艾,周斌 同济大学
10:10-10:30 茶歇
主持人:段玉平,张雪峰
卢耀军,杨牧南,杨斌 江西理工大学
11:40-11:50 D01-24 空间折叠声超材料实现超薄低频宽带吸声 陈爽 1,樊元成 1,杨帆 1,金亚斌 2,付全红 1, 郑建邦 1,张富利 1. 1. 西北工业大学 2. 同济大学
11:50-12:00 D01-25 单晶铝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及性能表征 张克冬 1, 2,夏顺吉 1, 2,李晨 1, 2,芦红 1, 2 1. 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2.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17:10-17:20 D01-39 钴酸镍纳米片的制备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 秦明,吴宏景 西北工业大学
17:20-17:30 D01-40 Ag/MXenes 的制备及其 SERS 性能研究 杨英英,周文韬,宋威龙,张珏,朱庆全,熊浩江,鲁颖炜 合肥工业大学
单元 D01-4:7 月 13 日上午 主持人:白洋,毕磊 地点:5 馆-1F-01
09:20-09:30 D01-44 具有协同效应的异质二元介电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磁材料 贺改花,段玉平 大连理工大学
09:30-09:40 D01-45 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磁阻信号调控与机理研究 郭江 陕西科技大学
09:40-09:50 D01-46 溶胶凝胶墨水直写成型与后处理技术研究 杨建明 1, 2,周斌 1, 2,杜艾 1, 2 1.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14:50-15:00 D01-31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二维声子晶体能带上下界预测方法 苗轩博,汪越胜 天津大学
15:00-15:10 D01-32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设计及其阻尼性能研究 卢文江,秦发祥,彭华新 Institute for Composites Science Innov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14:30-14:40 D01-03 宽频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江智渊 厦门大学
14:40-14:50 D01-04 基于磁光材料 Ce:YIG 的全介质惠更斯超表面 夏爽 1, 2,毕磊 1, 2 1. 电子科技大学 2. 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