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某小型滑坡变形特征分析及治理设计

合集下载

实例分析滑坡治理工程中勘查设计技术要点

实例分析滑坡治理工程中勘查设计技术要点

巨大, 对滑坡 的治理刻不容缓。
滑带 内土层抗剪 强度室 内试验成果统计结果见表 1 。
表 1滑带 土抗剪强度室 内试验成果统计表

3 滑特征与稳定性分析
3 . 1 滑坡 影 响 因素 分析
影 响该滑坡形成 的因素有: ( 1 ) 此滑坡的滑体物质主要 为含碎 块石粉质粘土及 粉土, 碎
文章编号 : 1 6 7 3 — 0 0 3 8 ( 2 0 1 3) 1 8 — 0 2 5 3 — 0 2
1 工 程 概 况
内的浅层地下水不能进一步下渗从而只能沿基岩面渗透, 使滑带
抗剪强度下 降。为滑坡形成提供 了重要条件 。 重庆 市某滑坡位于某段临江地带 ,滑坡 区影响范 围内人 口 土充分软化 , ( 4 ) 坡体排水条件不 畅, 大量 降雨 渗入土体补给 到浅层地下 密集 , 企业、 商铺 繁茂 , 紧 临嘉 陵江 , 是 未来 发展规 划 的重要地 使滑体重度增加 , 利于滑坡 形成 。 段。 自5 0年代人 类工程活动加剧 以来, 该坡体 一直处于缓慢蠕 水 , ( 5 ) 坡体前缘受河水侵蚀掏 空 , 引起 前缘坡体 临空失稳导致 滑 中, 目前 已造成 一定 的危 害。按照三 峡工程原 定施工进 度 , 同时是引发新变形体滑动的诱发因素。 2 0 0 7年 1 0月份开始 , 水库坝前 水位 从 1 3 5 m抬 升至 1 5 6 m, 2 0 0 9 滑塌 , ( 6 ) 降雨是滑坡形成 的主要诱发因素 , 连续 降雨 后大量 的水 年 以后坝前正常蓄水位 为 1 7 5 m。一旦库区常年水位抬 升, 某滑
广泛存在 , 以土质滑坡最 为普遍 , 经过近年对滑坡治理经验 的积 累认识到 , 欲 正确 选择 滑坡治理方案 , 与对 滑坡 地质环境 的认 识及 滑坡 机制分析密不可分 , 成功 治理 滑坡 涵盖关键 步骤 包括 地质环境勘查 、 机制分析 、 稳定性评 价与趋势预测 、 治

滑坡治理方案

滑坡治理方案

滑坡治理方案第一章总则1 编制根据及编制原则1.1 编制根据1.1.1 国家与当地政府的有关法令、法规及规定。

1.1.2 重庆市万州区关塘口滑坡区滑坡与塌岸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招标文件、补遗书及设计图、有关的标准图、参考图。

1.1.3 标前会精神及现场调查取得的有关资料与信息。

1.1.4 颁布的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及其它规范与规程。

1.1.5 当地的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及交通运输条件。

1.1.6 我单位拟投入本工程的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

1.1.7 我单位在其它相同工程施工中取得的成熟经验及其它有关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1.1.8 我单位的施工工艺、管理、科研成果及ISO9002系列质量标准。

1.2 编制原则1.2.1 严格遵守国家与当地政府的有关法令、法规及有关规定。

1.2.2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家标准与设计、施工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及招标文件中的有关规定,切实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

1.2.3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围绕重点项目周密部署,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1.2.4使用平行流水及均衡施工方法,坚持对工程施工全过程严密监控,运用网络技术操纵施工进度,抓住关键线路,确保工期目标实现。

1.2.5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施工平面布置,减少工程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1.2.6严格遵守安全防护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安全会议,进行安全防护教育,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制,坚持安全检查制度,使安全工作警钟长鸣。

实现“五无、二操纵、一消灭”的安全目标。

1.2.7 制定施工方案时,首先考虑环境保护措施,注重文明施工,把确保交通畅通、周边秩序良好、居民正常生活作为施工组织的前题,树立本项目及我单位的良好形象。

1.2.8严格执行ISO9002系列质量标准,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操纵,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质量操纵流程,抓住关键施工工序,把本标段建成精品工程。

1.2.9 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气象条件及施工工期要求,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充分发挥本单位施工工艺水平及管理水平,严格按设计及业主的要求组织施工,以合理配置人、财、机、物要素,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设计方案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设计方案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设计方案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中滑坡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滑坡是指由于地形、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地表或地下岩土质体在受力或自身重力作用下,沿一定面或线形区域破坏变形,形成岩土质量的整体性破坏和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采取有效的滑坡治理措施十分必要。

一、滑坡治理设计方案的基本原则1. 系统性和全局性。

滑坡治理应该采取系统性和全局性的视角考虑,同时综合分析滑坡的原因、性质、规模大小等因素,制定适合于治理的方案综合治理。

2. 专业性和科学性。

滑坡治理方案必须依据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和相关技术要求制定,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程手段来解决滑坡问题。

3. 经济性和可行性。

滑坡治理方案应既具有经济性、可行性,又要达到预定目标。

二、滑坡治理设计方案的主要措施1. 加强滑坡监测,精细分析滑坡发展趋势和危险程度,为制定后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岩体加固与稳定。

在岩石体上进行加固,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墙、锚杆锚网、钢筋网片、喷锚支护等技术,用以控制滑坡的进展速度和规模。

3. 排水降水位。

滑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岩土体内的过度饱和,应在设计时考虑降低岩土体中的地下水位,以减缓岩土体的滑动速度。

4. 坡面加固与植被恢复。

适当措施可减慢滑坡速度,达到强化护坡和恢复植被的效果。

5. 移民和相应的安置和救济措施。

对于搬离滑坡危险区域的移民必须要有相应的安置方案和救济措施,这也是滑坡治理方案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滑坡治理设计方案的实施步骤1. 确定治理目标。

制定滑坡治理方案需要明确的目标,明确治理后的滑坡危害范围、稳定性要求、工程量等。

2. 评价滑坡治理方案。

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综合分析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和可行性,并进行比较,选择最优化的滑坡治理方案。

3. 进行方案细化设计。

在确定最优化治理方案后,对方案进行细化设计包括滑坡稳定性的计算、滑坡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等。

重庆丰都龙河滑坡勘察报告

重庆丰都龙河滑坡勘察报告

目录0概述 (1)0.1任务由来(含工作范围) (1)0.2项目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 (1)0.3详细勘察报告的主要结论 (1)0.4设计采用技术规范 (1)0.5工程特征表 (2)1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1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 (2)1.1.1地质灾害体规模、范围 (2)1.1.2主要危及对象成灾后损失估算 (3)1.2项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3)2地理地质环境 (3)2.1地理环境 (3)2.1.1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状况 (3)2.1.2气象与水文 (4)2.1.3区域经济状况 (4)2.2地质环境 (4)2.2.1地形地貌 (4)2.2.2地层岩性 (4)2.2.3水文地质 (5)2.2.4地质构造与地震 (5)3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5)3.11号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5)3.22号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7)3.33号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8)4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9)4.1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9)4.21#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9)4.2.1 1#滑坡变形定性分析 (9)4.2.2 1#滑坡稳定性计算 (9)4.2.3 1#滑坡稳定性评价 (12)4.32#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12)4.3.1 2#滑坡变形定性分析 (12)4.3.2 2#滑坡稳定性计算 (12)4.3.3 2#滑坡稳定性评价 (14)4.43#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14)4.4.1 3#滑坡变形定性分析 (14)4.4.2 3#滑坡稳定性计算 (14)4.4.3 3#滑坡稳定性评价 (15)5滑坡治理工程设计 (15)5.1滑坡防治工程技术方案及方案比选 (15)5.1.1 等级划分、设计荷载组合、参数与设计标准 (15)5.1.2防治技术方案设计 (16)5.2分项工程设计 (17)5.2.1 抗滑桩验算 (17)5.2.2 推荐方案(方案一)的工程布置 (17)5.2.3 比较方案(方案二)的工程布置 (18)5.3工程量 (18)6工程监测设计 (19)6.1监测工程的目的与任务 (19)6.1.1监测工程的目的 (19)6.1.2监测工程的任务 (19)6.2设计原则与依据 (19)6.2.1设计依据 (19)6.2.2设计原则 (19)6.3监测工程布置 (19)6.3.1水平位移监测 (20)6.3.2垂直位移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重庆市向阳水库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重庆市向阳水库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重庆市向阳水库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李红星;周宝龙
【期刊名称】《水利水电快报》
【年(卷),期】2024(45)3
【摘要】为研究近坝库岸滑坡堆积体对水库建筑物及附近居民安全的影响,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传递系数法,查明重庆市向阳水库工程滑坡堆积体的稳定边界条件,对自重、自重+度汛水位由386 m降至367.24 m、自重+度汛水位由386 m 降至367.24 m并叠加暴雨等3种工况下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结果表明:该滑坡在3种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和不稳定状态,结果与现场实地调查情况一致,建议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李红星;周宝龙
【作者单位】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21.2
【相关文献】
1.重庆市城口县左岚乡场镇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分析
2.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以长江三峡水库区刘家湾滑坡为例
3.重庆市涪陵区植物油厂滑坡成因机制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4.重庆市中和镇邓家扁滑坡成因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5.鸭塘水库红层顺层缓倾滑坡形成机制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某滑坡计算及治理方案选择实例

某滑坡计算及治理方案选择实例

某滑坡计算及治理方案选择实例某滑坡计算及治理方案选择实例滑坡是指地面土壤或岩层在重力、水力等作用下发生的失稳而发生的大规模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建设中,对于滑坡的预测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某滑坡为例,介绍它的计算和治理方案选择方法,旨在提供相关知识,以便于同学们学习和研究。

一、某滑坡概述某滑坡位于某县某村,坡高200米左右,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

为了防止人员和财产损失,当地政府需要对该滑坡进行计算和治理。

滑坡区域主要为黄色泥岩,坡度较大,降雨量较大,水分容易渗入泥岩中,且长期得不到排泄,导致滑坡的发生和加剧。

二、滑坡计算滑坡计算是指对于地表上的土壤或岩石进行分析,评估其稳定性,以确定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和程度,并据此设计出治理方案。

在某滑坡的计算中,步骤如下:1. 地形测量首先需要对滑坡的地形进行测量,并画成高程图和坡面剖面图,以此确定其他参数。

2. 岩土物性测试为了得到土壤和岩石的力学性质,需要对其进行室内实验,以便于对其进行分析和计算。

3. 排水性和稳定性分析在该滑坡的分析中,需要对于滑坡区域的土质分析,研究其排水性,以确定其渗透性,从而分析出可能的滑坡发生机制,并且计算其稳定系数。

4. 建立滑坡模型在确定各项参数后,需要将滑坡建模,以此通过数值分析和模型实验,以确定滑坡位置和大小程度以及潜在的危害。

5. 分析治理方案通过以上计算分析,能够快速有效的确定治理方案,完成滑坡的预防和治理工作。

三、滑坡治理方案在确定了滑坡的位置和危害大小后,需要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该方案包括:1.设立防护柵栏在滑坡发生危害时,设置防护柵栏,以避免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2. 水土保持在滑坡区域进行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率,以保证滑坡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建设排水系统建设排水系统以治理滑坡的根本问题,改善土地排水状况,降低土壤切线力,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重庆市危岩滑坡灾害特征、规律及防治对策

重庆市危岩滑坡灾害特征、规律及防治对策

重庆市危岩滑坡灾害特征、规律及防治对策重庆市危岩滑坡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一背景下对我国重庆市这一地质灾害最为严重地区进行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减灾防害作用。

基于此,本文则主要就重庆市危岩滑坡灾害的特点以及发生规律进行详细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防治措施,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标签:重庆市危岩滑坡对策0引言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其中的山区占据很大的比例,与沿海以及平原相比较而言,其自身有着诸多地理缺陷,自然灾害频发。

我国重庆市的地质灾害居全国70座城市之首,所以为保障重庆市的总体规划顺利实施,就对危岩滑坡等灾害急迫需要研究,借此来应对这些灾害。

1重庆市危岩滑坡灾害理论分析1.1重庆市危岩滑坡灾害特点分析我国的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和盆周山地地貌区,受到地质构造和岩性的控制,根据实际情况证明,重庆市的危岩滑坡等自然灾害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市区,所造成的灾害有着持续性特点,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重庆市的这些灾害当中有自然形成的灾害,也有人为形成的灾害。

针对危岩滑坡而言,首先从岩类的分布情况来看,砂岩类型的危岩相对较多,而比较容易造成滑坡的就是泥岩类以及残坡积层。

其在构造方面主要是以高角度的X 平面剪裂隙为主要的构造形式,而卸荷裂隙是斜坡破坏变形的最为主要的结构面[1]。

1.2重庆市危岩滑坡灾害发生规律分析倘若将危岩按照自身的体积进行划分能够分为大中小三个主要类型,其中的中小型是灾害发生概率最大的,在概率上占到危岩总数的95%左右。

倘若将滑坡按照岩土的组成进行分类,主要能够分为土层滑坡和岩质滑坡,对于岩质滑坡而言,在数量上不是很多,但是在规模上相对较大。

从滑坡的斜度来看在二十到五十度的斜度范围是其发育状态,最发育的角度在三十到四十度之间,滑坡的高度一般在二十到八十或者一百二十到一百四十之间比较容易发生滑坡灾害,发生灾害的概率超过70%。

某地区典型滑坡地质灾害的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某地区典型滑坡地质灾害的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153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某地区典型滑坡地质灾害的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靳朝明(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摘 要:滑坡是较典型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是斜坡岩土体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而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

本文选取桑植县某地区的一处古滑坡,通过成因对其进行进行稳定性分析,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从而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案建议,为类似的滑坡地质灾害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滑坡;工程活动;滑坡特征;破坏机制;防治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06-0153-2收稿日期:2020-03作者简介:靳朝明,男,生于1985年,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工环地质。

1 工程概况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增加,使一些地区出现了较多的滑坡地质灾害,尤其在山区出现的一些大型滑坡,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对滑坡这种危害,越来越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单位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介绍的滑坡位于桑植县某地区,该滑坡原为特大型古滑坡,近些年由于村民修路、建房、耕种等工程建设和生产活动对坡脚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致使古滑坡有局部复活迹象,坡体上部分地段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开裂、滑移、下沉,房屋及基础变形,并已造成多处房屋受损。

若不及时整治,一旦发生滑动,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惨状,引起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2 滑坡特征2.1 滑坡区地形及边界滑坡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坡积层及志留系页岩。

勘查范围内,斜坡上部为林地,中部为学校和政府所在地及居民居住区,中下部阶梯状梯田及林地。

由于古滑坡残留了一些不稳定的地质痕迹,加之近年来修建房屋时开挖坡脚,使一些地段出现房屋开裂,地面下沉,后缘出现环状裂缝,滑坡出现了复活迹象,危及学校学生及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某小型滑坡变形特征分析及治理设计
摘要:本文对重庆市某小型滑坡的成因及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判断了该滑坡的破坏类型为牵引式的岩土体蠕滑变形破坏。

同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该滑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滑坡变形稳定性治理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1.1 地形地貌
该滑坡工程位于重庆市某水泥厂厂区东南面,水泥运输长廊胶带西南侧,西北侧紧邻村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原始地貌为剥蚀丘陵地貌,微地貌表现为阶地及斜坡。

场地原始地形总体趋势由东南向西南倾斜,东北侧为运输长廊胶带开挖形成边坡,高度在5~10m,地形坡度在10~25°之间,高程在341~369m之间。

除在场地北西侧有一鱼塘外,该场地内均无深切沟谷。

场地地形地貌属中等复杂。

1.2 地层岩性
场地地层岩性由上至下:
①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素填土:褐黄色、褐灰色,主要由粉质粘土及砂岩泥岩等组成,厚薄不一致,不均匀,力学性质较差,土体稍湿,结构松散~稍密。

②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土层(q4el+dl):
粉质粘土:褐黄色,由粘粒和粉粒组成,粉质粘土呈可塑状,稍
湿,结构松散,且不均匀,厚薄不一致,在0.90~3.70m之间,为坡残积成因。

③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砂岩:灰白色、灰黄色、褐黄色,中细粒结构,薄至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矿物成份主在为长石、石英,局部含泥质团块或条带,质地坚硬。

砂岩裂隙发育,面粗糙,多有铁锰质渲染和粘土充填,淡黄色砂岩结合程度差,岩体完整程度为不完整(破碎)。

灰白色色砂岩结合程度好。

泥岩:紫色、紫红色,粉砂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砂质含量不均,局部富积成砂质条带及灰绿色砂质团斑,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

表面风化裂隙较发育,易风化,岩芯较破碎,多呈碎块状,短柱状,中风化带岩质较硬。

1.3 地质构造
场地位于大耳山背斜南端北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为
300~330°∠21~34°,地层倾角上陡下缓。

场地基岩大部分已出露,根据地面调查,岩体中主要见有两组裂隙,裂隙①:136~155°∠70~90°,裂面平直,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

裂隙②:60~92°∠57~72°,裂面粗糙,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

1.4 水文地质
地下水按其赋存特征及水理性质可分为松散土体孔隙水和基岩
裂隙水两类。

松散土体孔隙水赋存于上部的填土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地
表水及上侧生活水的补给。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砂岩、泥岩裂隙中。

基岩裂隙水不丰富,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并向地形低洼处排泄,地下水埋藏较深。

地下水、土、建筑垃圾对混凝土和钢结构均无腐蚀性。

2滑坡变形特征
2.1 滑坡变形体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水泥运输长廊胶带已开挖基础施工基本完毕,施工过程中对该场地岩土体开挖后所形成的整体高度较大,在5~10m之间,在对下部岩土体开挖后,形成的边坡长时间失去有效支撑,再由于地表水下渗,从本工程开挖边坡的基岩面和强风化砂岩带中流出,降低了结构面的的抗剪强度,而形成了牵引式的岩土体蠕滑变形现象,在滑坡体的前、后、中均出现了长9~30m的裂缝,宽5~40cm的裂缝,局部地段还有坍塌现象。

前后缘高差在25~28m,该滑坡沿滑动方向长约128m,平均宽约52m,平均厚度约4.5m,面积约6060m2,体积约为27270m3,滑坡滑动的主方向约为15°,总体呈“簸箕”状,变形周界明显,牵引式拉裂缝较为清晰。

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如果对该本次滑坡体没有采取有效治理,将会形成牵引式的更深层和范围更大的滑坡体。

2.2 滑坡变形体物质组成及特征
滑坡变形体物质主要由表层的强风化砂岩、泥岩组成,在滑坡前缘为粉质粘土,部份已随施工被挖除。

粉质粘土厚薄不均,分布于
整个滑坡变形体内,厚薄不均,一般为0.9~3.7m,为坡体上的主要为耕植层。

强风化砂、泥岩极其破碎,岩体不完整,陡倾和层面裂隙发育,风化较强,软硬相间,钻孔岩芯多呈碎块状和似土状,采取率极低,为构成滑坡体的主要物质,强风化岩层倾向325°,倾角约28°。

经现场测绘及调查,该滑坡体在工程边坡开挖施工前,处于稳定状态,由于水泥运输长廊胶带开挖边坡后,地形变坡较大,高差达5~10m,且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支护措施,加上爆破作业,形成土石开裂,钻孔循环水沿基岩面和强风化岩层下渗,从而降低了坡体强风化岩层层面和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导致了坡体物质沿强风化带中软弱层面的牵引式蠕滑现象。

2.3 滑面与滑床特征
该工程滑坡主要沿强风化基岩面的滑动,倾角多在25~28°,坡体和后缘沿w3裂隙(25~28°∠84°)拉裂,在前缘已开挖边坡的西部剪出,剪出口高程在345-340.0m。

滑床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强风化和中等风化岩层,岩性为紫红色泥岩,,裂隙不发育,偶见陡倾裂隙。

滑床岩体较完整,滑床在横向上呈弧线形,纵向上呈折线形,与岩层产状近于一致。

3 滑坡变形影响因素
滑坡变形的形成,究其原因,有其外因(施工爆破,前缘坡度较陡、水的作用)、内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缘坡度较陡是滑坡形成的外在因素之一。

滑坡后缘地表水下渗,施工爆破的影响也是外在因素之一,由于地表土体较薄,强风化基岩裂隙发育密集,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下渗,降低了层间裂隙面和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从而导致了斜坡的蠕滑变形开裂。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是滑坡变形的内在因素,斜坡坡面倾向320~325°,地形坡度在10~25°,坡体岩层产状25°∠28°,斜坡地形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为顺向坡,且岩层为砂、泥岩,其抗风化能力弱,加之构造裂隙发育,在各组裂隙切割下,当存在临空面时,极易产生沿岩层面的顺层滑动。

4 滑坡稳定性分析
滑面抗剪强度指标按滑坡变形实际情况反分析及结合地区经验
综合确定,主要力学参数如表4-1所示。

表4-1 主要力学参数表
滑动面呈近似折线形,选取典型剖面如图4-1所示,按传递系数法采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第5.2.5条中的公式进行稳定性计算。

安全系数取1.3。

图4-1 典型剖面图
经计算滑体土在天然状态下稳定系数为1.08,即滑坡处于滑动变形的临界状态;滑体土在饱和状态下的稳定系数为0.89,即在暴雨
或基岩裂隙水补给充足时将产生滑动破坏。

5 防治工程设计
根据滑坡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考虑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失稳后的危害性,确定治理方案。

主要治理措施如下:(1)采用粘性土封闭滑坡体上裂隙
(2)修建截、排水沟
夏季降雨集中,使得滑坡后缘一带水体大量渗入滑坡区,增加滑体重量、减小滑面抗剪强度,这是滑坡形成和变形破坏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所以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排水工程,主要沿该滑坡边界设置排水沟,并在滑体上根据地形条件布设合理的横向截、排水沟,为大量的地表水提供快速的排泄通道,而不流向滑体内。

(3)削坡减载
由于滑坡体地表坡度起伏,且局部存在陡坎或坍塌,对滑体中部坡度较陡的位置进行削坡减载处理,削坡后,地表坡率不大于1:1.75。

(3)抗滑支挡体系
结合滑坡平面分布、以及地形条件等分析,沿滑坡的滑动方向上,在滑体中部和前缘修筑抗滑桩,设计时采用主动土压力、剩余下滑力两者之大值进行设计,经计算抗滑桩采用1.2m×1.8m的截面尺寸,桩心距5m,桩长7~9m,嵌入稳定地层中4m。

6.结论
(1)该滑坡变形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其外因(施工爆破,前
缘坡度较陡、水的作用)、内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滑坡体的变形特征判断该滑坡的破坏类型为牵引式滑坡。

(2)根据滑坡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形成机制确定综合治理措施。

主要治理措施为封闭裂隙、修建截、排水沟、削坡减载和修建抗滑桩支挡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明阶,何光春,王多垠。

边坡工程处治技术[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 gb 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3] db50/5029-200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s]。

[4] dz/t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