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合集下载

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儒家礼乐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几代统 治者近 百年 的努力 , 后 由周穆 王“ 其训 典 ” 完成 最 修 而 的综合性文化建构过程。
苟子给 “ ” 予 的意义 , “ 者 , 礼 赋 说 礼 法之 大分 , 类之 纪纲 也 。” 《 子・ 学》 。又说“ 言是其行也 , (苟 劝 ) 礼 乐言是其和也 。” (儒效》“ 是人 的行 为规 范 ,乐” 可以培 养人 内心 的道德 《 )礼” “ 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李琳 杰 L i i 马 建 华 Ma i h a i ne Lj J n u a
摘 要 : 乐 涉及 的 范 围很 广 , 体 来说 , 乐 ” 表 天 、 、 礼 大 “ 代 阳
礼 仪 。 “ ” 渐 与 “ ” 离 , 有 “ 以守 其 国 , 其 政 令 , 礼 后 仪 分 具 所 行 无
记》 :八音并作克谐 日乐 。 中国古代将艺术称为“ 。 注 “ ” 乐” 乐的
文 字 起 源 表 明( 2 , 本 义 指 与农 作 物 的成 熟 收 获 和喜 庆 有 图 )其 关 的 歌 舞 音 乐 , 初 与 祭 祀 联 系 在 一 起 , 来逐 渐 引 申 为 人 喜 最 后
悦 感奋 的心 理情感 , 并涵盖 了包括 园林在 内的所有艺术 形式 。

礼 乐 文 化 产 生 了 广 泛 的 影 响 , 日常 生 活 中 的 言 谈 举 止 、 从

衣 食住行 、 际称 谓到朝廷 的典章 制度 、 人 祭祀 鬼神 、 宫殿 陵墓
儒 家 礼 乐 思 想 对 中国传 统 建 筑 的 影 响
Th m p c fCo f c a ie n u i a ii n lCh ne eAr h t c u e e I a to n u in R t sa d M scon Tr d to a i s c ie t r s

礼乐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

礼乐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
的大小 , 甚至 台阶 , 宫殿 屋顶 上 鸱尾 的多少都 根据 其 主人 的社会 践履礼仪 的情 形 ; 居处 的 时候 就是 另外 一 番情 景 了。另 外 在 在
地位而有所差异 。
《 论语 ・ 乡党 篇第十 ・ 四》 二 中写 道 , 孔子在 居处 的时候 , 寝 不 “
4 装饰装修 。《 ) 宋史》 13 舆 服志 五》 : 卷 5( 载 天圣 (03年 一 尸 , 容”这些都说 明了孔子 在不 同 的场合都 有不 同的 、 合 12 居不 , 适
参考文献 :
3 规模 。《 ) 礼记 ・ 礼器 》 中说“ 礼有 以多为贵者 : 天子七庙 , 诸
2 0 3 ( ) 6 .4 0 9,5 1 :36 .
[ ] 李世 权 . 1 高层 建 筑设 计 的 可持 续 性 理 念 [ ] 山 西建 筑 , J.
I ii le pl r to n he de i n o up r hi h-ie b idi f c n ta x o a i n o t sg fs e g rs u l ng o i e
收 稿 日期 :0 10 —2 2 1 —42
作者简介: 张婷婷(9 3 )女 , 18 一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 究生, 天津 307 002 刘彤 彤 (9 8 )女 , 16 一 , 硕士 生导 师 , 津大 学建筑 学 院 , 天 天津 307 00 2 刘 蛟(94 ) 男, 18. ,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宁 大连 辽 162 103
W ANG n W ANG n Na Do g
A s a t C m iigwt m u e hg —s ( c dn nq e i —s)h hedo ie u dn aei S ag a adS eze , codn bt c: o bnn i s esp r i re i l iguiu g re i -n fc i iges hnh i n hnhn acrig r ho hi n u hhi g bl n

中国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表现

中国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表现
中国古代思想与古代建筑
小组成员:储欣欣 李欢欢 戴安娜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技术和风格在世界建筑文化
之林独树一帜。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内涵反映在技术和风格方面 的特色有四个:
一是礼制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主题 二是风水术对中国古代建筑影响很大 三是东方大地的农业文化与“浓于伦理”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中 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材料模式和结构“语汇” ,而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也就基本上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 结构、空间组合和艺术形象 四是以“诗情画意”为主导思想的自然风景式的中国古典园林
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的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
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
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
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
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
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
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
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
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主题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元素:鼎
中国古代建筑道家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元素:雄狮
气势远逊于秦、汉。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
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 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 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 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 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 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20 0 8 年 9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 rU
Vo _ 4 No. 5 I3 2
Sp 20 e. 08
・4 ・ 3
文章 编 号 :0 96 2 (0 82 .0 30 1 0 .8 5 20 )50 4 .2
礼制 思 想 在 中 国传 统 建 筑 装 饰 中 的体 现
2 礼 制思想 与 中国传 统建 筑
造型和装饰在不 同程度 上受到 了礼制 等级观念 的制约 , 礼仪等 级
礼制文化是 中国传统 文化 中一个 重要 组成 部分 。其在建 筑 观念是 中国古代建筑 的一个基本 的思想 主题 。 在中 国古代 , 建筑 始终 未被视 为一 门独 立 的艺术 , 而是 与 车 上主要表现为 : 自觉地 以建筑 形式 区分人 的等 级 , 到维护 阶级 达 冠 仪卫 等事物联 系起 来 , 为反映社会 等级制度 的外在标 成 社会秩序 的 目的 , 在世 界上是 中国仅有 的。传统 建筑 的开 间 、 马 、 服 、 这 志 , 纳入 国家礼仪法典 的范 畴之内。因此 , 并 在建筑领域 , 虽然建 装 饰 、 色等等都 有严格 的规 定 , 符合礼 制 。礼制 文化虽 起 于 颜 要
定性特征 , 例如同一类型建筑 的台阶 、 梁枋 、 门窗 、 顶等 , 屋 在相 当 着不 同历史 时期的社 会生 活和 政治 经济 状况 ; 同 民族 的衣食 、 不 长 的历史 阶段里都 表现 为一 种较 固定 的形式 。因此 传统 建筑 中 器物 、 室都有不 同的( 居 民族 ) 格或 ( 性 民族 ) 征 ; 特 建筑 在人 类一 所蕴含 的丰 富的文化 特征 , 在很大程 度上是通 过构件 的装 饰化 发 切造型创造 中是最 庞 大 、 最复 杂 的, 以它代 表 的 民族 思想 和艺 所 更强烈 , 也更重要 _ 。 2” J 展来加 以表述 的。其结果是在 同一构件 上表现 出极富想 象 、 丽 术更显著 , 绚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

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

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

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

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

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

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

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对中国传统建筑之影响

“礼”对中国传统建筑之影响

作者: 谷建辉[1,2];董睿[2]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2]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97-10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礼”;中国传统建筑
摘要:"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以礼制为主导的封建制度主宰下,"礼"既为规定统治秩序、天人关系、人伦关系之法则,也是约制伦理道德、思想情操、生活行为方式之规范。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承载社会生活之重要场所,"礼"对其产生了至深至巨之影响。

本文从"礼"与中国传统建筑基本原则之确立、"升降出入"秩序之形成、功能布局之理蕴、等级制度之渊源等诸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哲学、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简述,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1.木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过榫卯、斗拱等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筑的承重和装饰功能。

这种木结构形式不仅轻巧灵活,而且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2.布局严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讲究中轴线对称,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布局、空间和尺度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建筑的功能和美学要求。

3.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园林的结合,通过园林的景观和建筑的空间布局,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园林中的山、水、石、植物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4.色彩丰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红、黄、蓝、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不同色彩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5.雕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装饰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雕刻的内容广泛,包括花卉、鸟兽、人物等,通过雕刻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1.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上,如院落的层次和叠落、建筑的高低错落等,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顺应。

2.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礼制和秩序。

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等思想,表现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追求。

3.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道家追求自然之美,强调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园林设计中,追求自然之美和生态平衡,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思考。

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浅析

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浅析

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浅析建筑,是人类生息的场所,是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最主要的传统学说是儒家思想。

中国2000的历史长河中,对国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化的影响无与伦比,也早就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基本内容。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

儒家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讲究“中庸”、“礼制”,注重“尊卑”、“等级”,并将其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贵贱等级是国家正常运行的根本,不可逾越。

儒家学说的“礼制“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设计。

无论王宫或者宅院,从总体规划到单体建筑都清晰的反映出“等级、尊卑”至上的意识形态。

《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是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思想,对都城的大小、制式都有明确的规定。

《正义》中云:“天子之城方九里,诸侯礼当降杀,则知公七里,候伯五里,子男三里”;《五经异义》曰:“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仞,子男三仞”。

都反映出封建礼制精神中严格的尊卑秩序。

随着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的进步,都城的规划形式与皇权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联系。

曹魏营建“邺”城时,首次将之前在建筑群中采用的轴线布局手法扩大到整个城市规划,同时开始采用对称的布局手法,开辟了中国以轴线、对称布局强调尊卑、等级的先河,一直影响到此后的中国的都城规划。

曹魏“邺”城的规划中,主要干道正对主城门,宫城位于轴线北端,重要的皇室建筑位于轴线上。

西部为著名的铜雀苑,东部为戚里。

自“邺”城肇始,隋唐的长安、洛阳同样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而这种形式到了明清时更为突出。

北京的故宫采用了严格的对称的手法布置建筑物,最重要的建筑物--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后宮三大殿都位于轴线上,次要的建筑列于轴线两侧。

而这条轴线不仅贯穿整个故宫,更向南北延伸至整个城市,总长达7.8公里,气势宏伟,一气呵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摘要: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深深地制约着活动的诸多方面。

本文主要阐述了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深远影响。

这些表明,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易传》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左传》说:“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

这个被提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在建筑方面,它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

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

从周代开始,已经出现了建筑的等级差别,以下将分为几个方面阐述。

一、城制等级
《考工记》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将城邑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共高九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

三个等级的城邑的道路宽度也有规定,王城的经涂(南北向道路)款九轨(九辆车的宽度),诸侯城的经涂按王城环涂(环城的道路)之制,宽九轨,都城道路宽五轨。

到汉武帝时,《考工记》补作《周礼。

冬官》成为儒家经典,这种营建制度的等级观念自然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组群规划等级
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

这是建筑组成和建筑布局上的等级要求。

诸如“天子五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等,都属于这类等级的限定。

四、单体建筑
在单体建筑中,等级制突出地表现在间架、屋顶、台基和构架做法上。

《明会典》中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

《礼记》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启齿,大夫五尺,士三尺。

”这里的“堂”,指的是“台基”。

这说明台基的高度很早就列入等级限定。

台基中衍生出一种高等级的须弥座台基,用于宫殿、坛庙、陵墓和寺庙的高等级建筑。

须弥座台基本身又有一重、二重、三重的区别,用以在高等级建筑之间作进一步的区分。

屋顶的等级限制十分严格,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庑殿、歇山、攒尖、悬
山、到最低等级的硬山顶,形成了完整的等级系列,对于不同建筑的等级面貌,起到了十分触目的标志作用。

结构形式和构造做法也被纳入等级的限定,在宋《营造法式》中主要表现在殿堂结构与厅堂结构的区分,即殿堂、厅堂、余屋、亭榭四类,殿堂等级最高,厅堂、余屋依次减低;它们在规模大小、质量高低和结构形式上都有区别。

在清《工程作法》中,主要表现在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的区别,把这两种做法作为建筑等级差别的宏观标志,然后在大式做法中再细分等次;这两种做法不仅在间架、屋顶上有明确限定,而且在出廊形制、斗拱有无、才分规格和具体构造上有一系列的区别。

等级的限定深深地渗透到技术性的细枝末节。

五、装修。

装饰色彩等级
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

甚至对门上的零件——门环,也硬性规定了铜环、锡环、铁环三级,按等级采用。

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五、影响:
最突出的两点:
一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形制化。

不同类型的建筑,突出的不是它的功能特色,而是它的等级形制。

凡是同一等级的建筑,就用同一形制。

如太和殿、乾清宫、太庙正殿和明长陵祾恩殿,建筑性质各异,基于等级的最高体制,用的都是重檐庑殿顶。

二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程式化。

严密的等级制度,把建筑布局、规模组成、间架、屋顶做法,以致细部装饰都纳入等级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

这种固定形制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使得建筑单体以至庭院整体越来越趋向固定的程式,整个建筑体系呈现出建筑形式和技术工艺的高度规范化;程式化、规范化保证了建筑体系发展的持续性、独特性,保证了建筑整体的统一性、协调性,保证了建筑普遍达到不低于规范的标准水平。

但是也成为建筑发展的枷锁,严重束缚了建筑设计的创新和技术的革新,加剧了中国建筑体系发展的延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