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的旅游知识,如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
(2)能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阿里山的认识。
(2)通过阅读课文,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描绘的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旅游知识的运用。
2. 描写景物的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阿里山纪行》。
2. 相关旅游知识的资料。
3. 描写景物的范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引导学生思考旅游的意义,引出本课的主题《阿里山纪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让学生结合旅游知识,分析课文中的旅游路线、旅游景点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里山的认识和感受。
(2)让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描写景物的方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旅游知识,如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
(2)讲解描写景物的方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结合课文,尝试进行景物描写。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旅游知识。
(2)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篇游记。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旅游攻略等,进行资源共享,丰富对阿里山的认识。
2. 组织一次阿里山旅游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游客、导游等角色,运用所学旅游知识进行互动。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阿里山纪行》,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对台湾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包括阿里山的位置、气候、植被、动物资源以及邹族文化等。
第二章:阿里山的地理位置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与台湾其他山脉的关系。
第三章:阿里山的自然风光3.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欣赏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了解其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森林、瀑布、云海、日出等自然景观。
第四章:阿里山的人文景观4.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景观,感受邹族文化的魅力。
4.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寺庙、火车站、邹族文化等人文景观。
5.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对阿里山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台湾地区其他景点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第六章:阿里山的气候特点6.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气候特点,包括气温、降水以及季节变化等,并分析这些气候特点对阿里山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阿里山的植被与动物资源7.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认识阿里山丰富的动物资源。
7.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植被类型、植物特点以及代表性的动物种类,分析这些生物资源在阿里山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八章:邹族文化简介8.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邹族的历史、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及与阿里山的关联。
8.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邹族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以及邹族文化在阿里山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第九章:阿里山的旅游资源与保护9.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意义。
《阿里山纪行》阅读附答案

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节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
大就成了“精”,成了“神”。
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
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
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小题1: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答:小题3:选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举一例谈谈)答:小题4: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参考答案:小题1:香、高、粗、老小题1:因为即令受此巨创,但还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他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小题1:修辞手法1分,作用2分。
小题1: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而阿里山又是台湾的标志性风景区,最后一段揭示了神木的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深邃内涵,所以也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内涵。
(1)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
此处能总结概括出香、高、粗、老即可。
(2)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这里应紧扣他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通过文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3)运用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通过文本,感受阿里山的美丽与神秘。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深入感受阿里山的魅力。
(2)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4.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收集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图片。
2. 视频:准备阿里山的宣传片或相关视频资料。
3. 文本:挑选与阿里山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4. 写作纸张、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
(2)简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课堂讲解(1)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位置。
(2)详细介绍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如高山云海、日出、晚霞等。
(3)阐述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如寺庙、森林铁路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阿里山纪行》导游词范文精彩5篇

《阿里山纪行》导游词范文精彩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阿里山纪行》导游词范文精彩5篇《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课文,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本店铺分享的5篇《《阿里山纪行》导游词范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阿里山的风光和特色。
1.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风景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阿里山会有如此美丽的景色。
第二章:阿里山的地理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等。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气候特点。
阿里山的地形特征。
2.3 教学活动视频播放:播放阿里山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美丽。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阿里山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阿里山的植物资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植物资源,包括特有植物和植被类型。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特有植物。
阿里山的植被类型。
3.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特有植物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的植物资源有直观的认识。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阿里山的植被,让学生亲身体验。
第四章:阿里山的人文风情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风情,包括原住民文化、历史遗迹等。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阿里山原住民的文化特色。
阿里山的历史遗迹。
4.3 教学活动故事分享:让学生分享关于阿里山原住民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阿里山原住民,体验其文化。
第五章:阿里山的旅游资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旅游活动等。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旅游景点。
阿里山的旅游活动。
5.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旅游景点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的旅游资源有直观的认识。
模拟旅游:组织学生模拟旅游,让学生体验阿里山的旅游活动。
第六章:阿里山的生态环境与保护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阿里山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1.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阿里山的特点和魅力。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美丽风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地图引导:引导学生查看地图,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第二章:阿里山的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自然景观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山脉、森林、瀑布等自然景观。
阿里山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情况。
2.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山脉、森林、瀑布等自然景观的图片。
视频播放:播放阿里山的自然景观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第三章:阿里山的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景观特点。
培养学生对人文景观的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邹族文化、历史建筑等人文景观。
阿里山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
3.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邹族文化、历史建筑等人文景观的图片。
视频播放:播放阿里山的人文景观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第四章:阿里山的旅游活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活动项目。
培养学生对旅游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4.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旅游景点和活动项目,如登山、赏花、品茶等。
阿里山的旅游攻略和注意事项。
4.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旅游景点和活动项目的图片。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互相交流旅游心得。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巩固阿里山的知识。
激发学生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回顾阿里山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旅游活动。
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阿里山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阿里山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共同总结。
第六章:阿里山的生态环境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生态环境。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合唱的歌曲。
”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段析】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为行文定下抒情基调。
通过两岸人民各自最爱的歌曲,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我一听,心里一动”“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等语句,亲切、自然,给读者一种温馨和美的感受。
第一部分: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市的融洽场面。
【品味】“台北市……”一句是起始部分,概括地叙述了本自然段的内容,交代了地点和缘由。
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心里一动”说明两岸人民心灵相通,由乐曲牵动起浓浓的爱国情怀,为下文作铺垫。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40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
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
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
阿里山海拔2 274米。
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
穿过莽莽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讯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初级中学
(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投影显示:
(温馨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如:清澈的水潭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投影。
风清澈的水潭
景静谧的森林
美厚密的青苔
如无边的林海
画古老的神木
(3)请同学们欣赏美如画的阿里山风景。
2.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htm
(三)赏析美文
1.感知全文,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音,练习朗读。
二、教学课题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感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迷人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齐读9段。(教师指导:要读出气势,读出力量,要一气呵成,读出自豪感、民族情和爱国情,“标志和灵魂”要,,,[%B8%DF%C9%BD%C7%E0]&cat=0&gate=1&0++&si=%B8%DF%C9%BD%C7%E0;;%B8%DF%CA%A4%C3%C0;;70433;;70433&lm=-1&mtid=5&d=8&size=7130316&attr=0,0&titlekey=458075507,3870899218&mtype=2
投影显示:(读一读)
一泓(hónɡ)静谧(mì)红桧(ɡui)溢出(yì)
孕生(yùn)山岚(1án)风靡(mǐ)谛听(dì,,,[%B8%DF%C9%BD%C7%E0]&cat=0&gate=1&0++&si=%B8%DF%C9%BD%C7%E0;;%B8%DF%CA%A4%C3%C0;;70433;;70433&lm=-1&mtid=5&d=8&size=7130316&attr=0,0&titlekey=458075507,3870899218&mtype=2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3.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三、教材分析
《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主题下的一篇游记。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的美好情感。
3.讨论探究
思考:你认为Leabharlann 木美不美?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B0%A2%C0%EF%C9%BD%C9%F1%C4%BE&in=19450&cl=2&lm=-1&pn=8&rn=1&di=32426573715&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mp;cl=&word=%B0%A2%C0%EF%C9%BD%B7%E7%BE%B0%C7%F8&.htm
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2.以《美丽的大伊山》为题,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习作。600字左右。
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高山青》,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划下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
2.思考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3.如果你是导游,请根据文章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解说词,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小组交流)
投影显示:
1.“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阿里山神木三/i?ct=50331=%B0%A2%C0%EF%C9%BD%C9%F1%C4%BE&in=2684&cl=2&lm=-1&pn=70&rn=1&di=2730757404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1)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2)教师指导总结、投影显示: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其不折不挠、威武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之所在。
阿里山风光图片四/i?ct=50331=%B0%A2%C0%EF%C9%BD+%C1%D6%BA%A3&in=14651&cl=2&lm=-
阿里山风光图片五/i?ct=50331=%B0%A2%C0%EF%C9%BD+%B9%C5%C0%CF%B5%C4%C9%F1%C4%BE&in=27097&cl=2&lm=-1&pn=16&rn=1&di=13836129630&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pn18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真是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投影课题)
下面我们欣赏一组美丽的阿里山amp;ct=201326592&cl=2&lm=-1&fr=&fmq=&pv=&ic=0&z=0&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word=%B0%A2%C0%EF31=%B0%A2%C0%EF%C9%BD%E6%A2%C3%C3%CC%B6&in=3199&cl=2&lm=-1&pn=12&rn=1&di=40408147230&ln=1831&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
③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
(2)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3)指读4、6、7段(6段的叠词,4段的比喻,7段的比喻、拟人、排比)
(4)齐读5段,(师指导:语气上应该是舒缓的,语调上应该是轻柔的,不要打破林间的幽静)教师总结:“咣当咣当”,模拟小火车的声音,使人联想到古式小火车,触发“思古幽情”,形象逼真,还能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
教师总结:欣赏阿里山风光图片,回味文中描写的阿里山美景,品味作者用词及语言美。
2.品味语言美。
(1)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投影显示:
①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
②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
阿里山风光图片三/i?ct=50331=%B0%A2%C0%EF%C9%BD%BA%F1%C3%DC%B5%C4%C7%E0%CC%A6&in=32083&cl=2&lm=-1&pn=12&rn=1&di=2419514625&ln=783&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的音义、课文的音像资料、多张阿里山风光的图片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的将文中所描绘的阿里山的美景展示给学生,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
讲完这度MP3】用一曲优美的《高山青》把大家带到了美丽的阿里山里抓住了“移步换景和品味情韵美的语言”这一重难点。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江苏省学校:连云港市灌云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