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动力作用分析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1、药物作用的性质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特异性。
(specificity)。
★药物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
两种效应:兴奋:功能的提高(excitation)、抑制:功能的降低(inhibition)★两者相互通用2、药物作用方式: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1、选择性:亲和力、敏感性。
相对的,不是绝对分类依据,临床意义随治疗目的而异2、两重性:(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效应(作用)。
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本):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治标):改善患者症状的治疗两者相得益彰(2)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特点:Ⅰ多数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或拓展;Ⅱ可以预知,但难以避免;Ⅲ少数难以恢复(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类型: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致畸作用①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特点:药物是治疗剂量;药物选择性低;固有作用;可预料,不严重,但难以避免;随用药目的而改变②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一般较严重。
特点:药物用量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可预知,较严重,应避免类型:急性毒性:短期用药过量引起的毒性如CVS、CNS、RS);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引起的药物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如肝、肾、骨髓、内分泌);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③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致敏物:药物代谢产物杂质特点:免疫反应半抗原;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药理性拮抗药无效④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二重感染。
马原 第3章(2) 社会发展的动力

对几种动力学说的评析
2、生产力动力说: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列宁)
对几种动力学说的评析
3、阶级斗争动力说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
尼德兰革命
斯巴达克起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纳西比战役——克伦威尔率领的 纳西比战役——克伦威尔率领的 新模范军” “新模范军”击溃查理一世的军 队。
温家宝到河北与工人共度五一劳动节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5.1
7、需求动力说 、
(Abraham H Maslow,1908— 1970) ) 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 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194的 的 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伟大的先知,犹太人。 伟大的先知,犹太人。他提出 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 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学,主要著作是《动机与人 美学,主要著作是《 存在心理学探索》 格》、《存在心理学探索》、 人性能达的境界》 《人性能达的境界》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5) Self-realizasion ) (4) ) (3) ) (2) ) (1) )
needs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 恩格斯
对几种动力学说的评析
5、改革动力说 、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促进生产力发展, 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 途径和手段。 途径和手段。
对几种动力学说的评析
流体力学基础-第三章-一维流体动力学基础

1Q1dt 2Q2dt
1. 微小流束连续性方程
1Q1 2Q2 11dA1 22dA2
对不可压缩流体:
1 2 , Q1 Q2 1dA1 2dA2
1. 微小流束连续性方程 推而广之,在全部流动的各个断面上:
Q1 Q2 ~ Q
拉格朗日法(Lagrange method)—“跟踪”法
拉格朗日法是将流场中每一流体质点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每一个流体质点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速度、加 速度及密度、重度、压强等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然后将所有质点的这些资料综合起来,便得到了整 个流体的运动规律。即将整个流体的运动看作许多流 体质点运动的总和。
d 2 4A d 4R d x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x
D 4A 4R x
R
关于湿周和水力半径的概念在非圆截面管道的水力计算中常常用到。
五、一维流动模型
一维流动: 流动参数是一个坐标的函数; 二维流动: 流动参数是两个坐标的函数; 三维流动: 流动参数是三个坐标的函数。
二维流动→一维流动
(1)(a,b,c)=const ,t 为变数,可以 得出某个指定质点在任意时刻所处的位置。 (2)(a,b,c)为变数,t =const,可以得 出某一瞬间不同质点在空间的分布情况。
流体质点速度为: x a,b,c,t
流体质点加速度为:
v x x a,b,c,t a x t t 2 v y 2 y a,b,c,t a y 2 t t vz 2 z a,b,c,t a z t 2 t
动方向的横断面, 如图中的 1-1,2-2 断面。又称为有效 截面,在流束中与各流线相垂直,在每一个微元流束的过 水断面上,各点的速度可认为是相同的。
第三章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 (一)3、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
(1)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
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2)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 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一、(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恩格斯,1995:《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之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7页
一 (一)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基本规律。
一 (一)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P104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于 生产关系
一 (一)1(3)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 现实意义: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 (一)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P108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
•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 → 上层建筑的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表现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 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 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 尺度
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 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北理无机化学第3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基元反应
§3.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NO2(g)+CO(g) NO(g)+CO2(g)
v=kc(NO2)c(CO)
反应级数 n = 2
基元反应 2NO(g)+O2(g)2NO2(g)
v=kc(NO)2c(O2)
反应级数 n = 3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3.注意
§3.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或
lg{k}
Ea 2.303RT
lg{k0}
k: 反应速率常数,由反应的性质和温度决定;
Ea:实验活化能,单位为kJ·mol-1,是表示反应特性 的常数;
k0:指数前因子,频率因子,对指定反应为一常数。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3.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3.2 Arrhenius 方程式的应用
vB ΔcB Δt
vC
ΔcC
t
vD ΔcD Δt
浓度的单位:mol·L-1 时间的单位:s(h、min)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例:
起始浓度/(mol·L-1)
§3.1 反应速率的意义
N2 + 3H2 → 2NH3
13
0
2秒后浓度/(mol·L-1)
0.8 2.4 0.4
同一反应,可用不同物质的浓度的变化表示反应速率,其 值可能不同。
vN2
-
(0.8-1) 2
0.1mol
L-1
S-1
vH2
-
(2.4- 3) 2
0.3 mol
L-1
S-1
vNH3
(0.42
0)
0.2 mol
L-1
S-1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三章 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

• 营销意义: • 例如,商品的质量差、价格高、性能少, 就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意。但仅仅满足保 健因素还不是真正的满足,并不能给消费 者带来满足,只有企业在提供上述这些基 本利益和价值之外再提供具有特色的附加 价值(魅力条件,如品牌知名度、外观独 特、良好售后服务等),消费者才会真正 感到满意。
• (五)显示性需要理论 •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麦克里兰
• 麦克里兰特别关注以下三项需要,即成就需要、 亲和需要、权力需要。 • 所谓成就需要,是指人们愿意承担责任,解决某 个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需要。 • 亲和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情境中,要求与其他人 交往和亲近的需要。 • 权力需要是指个体希望获得权力、权威,试图强 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倾向。
(三)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虽以需要为 基础,但只有需要,并不一定产生动机。动机的产 生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需要, 二是具有满足需要的对象。
二、消费者动机的特征
• • • • (一)动机的原发性 (二)动机的内隐性 (三)动机的实践性 (四)动机的变化性
三、动机冲突
• 潜在需要是指未来即将出现的消费需要。 它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 第一种是具有明确消费意识,但目前缺乏 足够支付能力的那部分需要。 • 第二种是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但由于目前 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不太明确或市场上还没 有出现其所期望的产品,因而还没有形成 现实需要的那部分需要。
二、 消费需要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一)消费需要决定购买行为
• (二)消费需要的强度决定购买行为实现的程度 • (三)需要水平不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 提示:只有不断地满足顾客需要,创造、引导顾 客需要,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其中,被动 地、单纯地满足顾客的现实需要是平庸者所为, 挖掘顾客的潜在需要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要才是 智者所为。
第三章金属凝固热力学与动力学

GV 4 3 GV G V A LC r 4 r 2 LC VS 3 VS GV H T / Tm
临界形核半径
2 LC 2 LCTm r GV H T
SL Sc Lc cos
球冠状晶核的体积V冠为
V冠 (r sin ) d (r r cos )
0
2
r3
3
(2 3cos cos 3 )
晶核与液相的接触面积SLc为
SLC 2 r sin (rd ) 2 r 2 (1 cos )
。
二、形核率
形核率是单位体积中、单位时间内形成的晶核数 目。 形核率I:
GA G I C exp( ) exp( ) KT KT 3 16 LC Tm 2 GA I C exp( ) exp( ( ) ) KT 3KT H T
*
形核率
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液体中形成晶 核的数量。用N=N1*N2表示。
粗糙界面与光滑
界面是在原子尺
度上的界面差别,
注意要与凝固过
程中固-液界面 形态差别相区别, 后者尺度在μ m 数量级。
2.影响因素
如何判断凝固界面的微观结构?
—— 这取决于晶体长大时的热力学条件。
设晶体内部原子配位数为ν,界面上(某一 晶面)的配位数为η,晶体表面上N个原子 位置有NA个原子(
x→0或1处(晶体表面位置
已被占满)。有机物及无 机物属此类; =2~5的物质,常为多种 方式的混合,Bi、Si、Sb
0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 除(elimination)。
排
(一)肾脏排泄 :
泄 途 径
1.排泄方式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在远曲小管
(3)肾小管主动分泌,近曲小管(同时主动重吸 收营养物质). 2.肾排泄药物的特点 (1)尿药浓度高,有利也有弊
无吸收 过程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 2. 从鼻黏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
气体、挥发性液体药物(如吸入麻醉药)或分散在空 气中的固体药物(如气雾剂) 4.从直肠吸收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二 .分
布
• 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血的药 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 药物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 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 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
1. 与血细胞结合 2. 与血浆蛋白结合 成为结合型药物
(bound drug),血浆白蛋白是最重要的
结合蛋白。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的,
游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经常处在平衡状
态之中 。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 暂时失活性: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暂 时“储存”于血液中 • 可逆性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是指血浆药物浓度 (C)随时间(t)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的规律。
曲线下面积(AUC)
坐标轴与时量曲线围成的面积 反应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绕流 若Z为地形高度,则Vf和局地的高度梯度 垂直, Vf | ▽Z Vf ·▽Z=0 V×▽Z= Vf ×▽Z
爬流 Vc沿局地高度梯度爬升。 Vc // ▽Z Vc×▽Z=0 V ·▽Z= Vc ·▽Z
如何确定Vf 和 Vc?
尺度分析
运动的水平尺度: L=1000m Z<=1000m 准水平、准地转 L=1000m Z>30*1000m 扰流;或爬流,非
山爬流明显,在近似椭圆形状的高原,绕流 明显。 事实:飞机模型、D车 • 与气流强度和层结稳定度有关: (季节性变化)高原夏季绕流作用大,冬 季绕流和爬流都大,与西风气流强弱有关。 事实:赛车
垂直方向 等)
w=V·▽Z(数值预报、诊断分析 Vf+Vc=V
倾斜方向产生爬坡风分量(Vc),气流被 强迫抬升,爬越山体而行。水平方向产生 绕流风分量(Vf),水平围绕山体而行,气 流分支。 Vf及Vc间的相对比例一直是一个 争论不休的复杂问题。
高原(大地形)影响大气的三种方式
1、动力作用 2、热力作用 3、动力+热力的作用
所谓大地形的动力作用:
1.纯粹由机械阻挡气流和摩擦引起的,这可 以认为是纯粹的动力作用;
动力影响:气流遇山会受阻、 减速、分支、变向
2.地形造成的抬高引起冷热源,这实际上可 归为热力作用; 3.由大地形造成摩擦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
青藏高原动力作用
主要内容
1.大地形作用 2.高原影响大气的方式——阻挡作用 3.高原影响大气的方式——地面摩擦影响
• 重点:大地形的动力作用 • 难点:西南低涡的倾斜涡度发展机制
各种尺度地形的一般作用
地球上的山脉对地球大气有重要的影响。不 但能影响山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而且对大范围地区,甚至半球的天气和气候 有重要的影响。山脉对大气影响的程度,一 方面取决于大气的状态,另一方面取决于山 脉本身的特征(长度、宽度、高度等)。
青藏高原:500hPa,落基山:850hPa
(1)抬高的加热作用
由太阳接受到的大部分辐射通过大气在地面 被吸收。如果这种吸收面在某些地方被抬高 或具有一定的坡度,则可以产生强的热力环 流。例如山谷风或坡风就是这种情况。在坡 风情况下,由水平温差产生的浮力将引起气 层向上加速或向下加速,这种加速度将一直 继续到摩擦阻力等于浮力的时候,最后建立 起稳态的坡风。
爬流:气流遇山 ,一部分被迫抬升越山 而过,称为爬流
绕流:气流遇山 ,另一部分水平方向偏 转并绕山而过,称为绕流
爬流
地面
爬坡气流顺河谷爬升
绕流
500hPa 700hPa
青藏高 原西侧
中、低 层大气
的绕流 现象
西风带槽过高原产生分裂
爬流与绕流相对大小
• 与山脉本身特征有关: 不太强的西风气流,在南北尺度大的落基
1.机械阻挡的4种形式:阻挡、爬流、绕流、摩擦
阻挡
• 广义阻挡为地形动力作用,狭义阻挡为山脉对气 流阻挡的直接作用。
• 有利于维持全球角动量平衡(西风失去、东风得 到角动量)。
• 山脉可以阻挡大气物理量的交换(热量、角动量、 水汽)。
高原影响大气的方式——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是一个隆起的巨大地形,大气环流 在经过青藏高原时迫使气流绕行或爬坡。 在单纯的动力作用下, 高原北坡的纬向环流 在低空盛行东风, 在高空盛行西风,南坡相 反。
f const或 p f const
h
p
动力学理论认为:背风波是气流爬越山脉过 程中保持位涡守恒的结果
若干事实1:气球轨迹山区滑翔机的实
践
迎风坡上升,背风坡下沉并有波动
若干事实2:
气流受到地形的干扰,山后并列的“云街”现象,山 后垂直气流
相间分布 迎(背)风坡降水量增(减)幅 山后逐渐减弱
7月沿30N纬圈温度距平分布
(阴影部分为地形)
夏半年(5-10月)青藏高原边 界层里的气压系统综合示意图
冬半年(11-4月)青藏高原边 界层里的气压系统综合示意图
(2)山脉波和背风波引起的上升和下沉运动
接近一山脉的气流在某种条件下将继续在山脉 上空强迫向上,常常可以形成山脉波,在山的 下风侧形成背风波。在地球上许多山脉的背风 面几乎都可以观测到背风波的存在。
(3)对气团的阻挡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山脉的障碍作用是最明 显的。不同的气团能够以平衡状态存在于山 顶以下的山脉两侧。低层空气的阻挡是山脉 影响气流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当地面气流接 近山脉时,它趋于减速。
(4) 空气的偏转
当接近山脉的空气不能越过抬高的地形 时,气流必须在水平方向偏转并绕过山脉。 这会引起各种局地风系和天气系统的发展, 甚至行星波的发展。
夏季风水汽不能越过高原输送到高原北 部——给高原开通水汽通道的梦想
夏 季 风 环 流 圈
1979年7月平均经向风;(2 m•s-1间隔)沿90。 E的剖面图
西风槽过山
在山前 涡度 减 在山前 移速 减
涡度 下山后 移速 增
地面冷锋过高原变形变速
3.喇叭口谷口:山麓开阔、山脊谷口狭窄
山前 潮湿气流顺喇叭口山谷地势辐合、抬升
地转
仅在一些特定的假设下,如气流遇山后未明 显减速,全风速调整,全为绕流风:则绕 流风Vf(uf,vf)将分别为:
这里M为迎风坡的某点,V(u,v)为M点的实际风矢量,Vf(uf, v梯f)度为,Mß为点M作点绕调流整调后整绕后流的风绕矢流量风与矢实量际,风▽矢Z量为间M的点夹的角地,形S高IG度N (I,cosß)为符号转换函数。
(5) 对降水的地形控制
降雨和降雪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响很大。有许多机 制来说明地形的这种控制作用。其间的相对重要性 由局地天气环境和山脉的尺度来决定。目前这个问 题也是暴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上述五个作用是地形影响气流的一般机制,应该指 出,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由于它们通常是 以组合的形式出现的,这就使山地气象学的研究变 得很困难。
山后 气流顺势辐散下沉
R迎 R背
RA RB RC
喇叭口地形迎(背)段南北两侧剖面
山南降水多(迎风坡),约2000m高度 Rmax 再向上降水又减少了, 山北坡降水更急剧减少 大部分降水在6-9月(南亚季风期), 6月是降水急剧增加
高原影响大气的方式——绕流和爬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