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的波动性》教案3

合集下载

粒子的波动性 教案 说课稿 教学设计

粒子的波动性    教案  说课稿  教学设计

粒子的波动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了解粒子的波动性.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粒子波动性的理解2、难点:对德布罗意波的实验验证教学过程:引入:德布罗意(de Broglie,1892-1987)光的本性1、有记者曾问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奖者布拉格教授:光是波还是粒子?3、布拉格幽默地回答道:“星期一、三、五它是一个波,星期二、四、六它是一个粒子,星期天物理学家休息。

”2、如果你是布拉格教授,将如何机智地回答?那么光的本性到底是什么?例题:1、一束波长为0.2nm 的X射线在真空中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c = 3.0×108m/s)a.该X射线光子具有多少能量?b.计算这束X 射线光子的动量。

c.为什么X 射线呈现极小的粒子性?2、一个电子被75V的电压加速后,(电子质量为9.11×10-31kg)a.该电子具有多少能量?具有多大的速度?b.它的动量多大?比较X射线光子和电子的动量大小? 从中我们能否用类比思想对电子的属性进行大胆的猜想?二、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波动力学的创始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德布罗意原来学习历史,后来改学理论物理学。

他善于用历史的观点,用类比方法分析问题。

1924年,德布罗意考虑到普朗克量子和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成功,在博士论文《关于量子理论的研究》中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

于是他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这种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

爱因斯坦觉察到德布罗意物质波思想的重大意义,誉之为“揭开一幅大幕的一角”。

一个质量为m的实物粒子以速率V 运动时,即具有以能量ε和动量p所描述的粒子性,同时也具有以频率ν和波长λ所描述的波动性。

c v例2、一个电子被75V 的电压加速后,(电子质量为9.11×10-31kg ) a.该电子具有多少能量?具有多大速度?b.它的动量多大?p=4.6×10-24kg·m/sc.求其具有的德布罗意波长。

高中粒子的波动性学案教案

高中粒子的波动性学案教案

高中粒子的波动性学案教案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粒子的波动性编写人:吴霞审核人:孙俊【知识要点】1.光既具有_________,又具有____________,这种性质叫做粒波二象性。

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①大量光子表现出显着的___________,个别光子(少量光子)表现出显着的_______________。

②光的波长越长,__________越显着;波长越短,_______________越显着。

③光在传播过程中___________起主导作用,光在物体相互瓦特和时,_______________起主导作用。

描写粒子性的物理量(如能量E、动量p)和描写波动性的物理量(如波长λ、频率v),可以用公式,hE hvλp联系起来,这也表明光的波动性、粒子性没有相互否定,而是统一的。

2.粒子的波动性(1)物质波:一切运动着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一种波与它相应,这种波叫做物质波,是由德布罗意提出的,又叫做德布罗意波。

(2)德布罗意公式:λ=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3)实验验证:1927年,两位美国物理科学家使电子束投射到镍的晶体上,得到电子束的衍射图案,证实了德布罗意的猜想。

【典型例题】例1.关于物质波,下列认识错误的是A.任何运动的物体(质点)都伴随一种波,这种波叫做物质波B.X射线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C.电子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物质波的假设是正确的D.宏观物体尽管具有波动性,但它们不具有干涉、衍射等现象例2.若某光谱波长为λ,则此光谱中光子的A.频率为λeB.能量为hcλC.动量为hλD.质量为hcλ例3.有一种X射线,它的每个光子具有4×104eV的能量,此X射线的波长是多少一个电子具有多少能量时,其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与上述X射线的波长相等例4.太阳光垂直射到地面上时,1 ㎡地面接受的太阳光的功率为,其中可见光部分约占45%。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2:17.3 粒子的波动性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2:17.3 粒子的波动性教案

3粒子的波动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2)知道德布罗意假说的内容,公式表达;(3)了解物质波的验证过程。

2.过程与方法(1)沿着物理学家的研究过程展开教学,尽量再现物理学家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2)通过“小练习”对比,进而理解宏观物体的波动性不明显,并找到验证物质波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人类对光认识的美好、曲折过程,欣赏物理学的对称美,体会蕴含的哲学思想。

(2)从科学家的工作中感悟科学探究:如何向固有观念挑战,提出大胆猜想和假说,如何寻找有效的方法加以验证。

(3)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德布罗意波及德布罗意波波长计算粒子同样具有波动性。

难点:理解德布罗意波(物质波)及表现规律。

三、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四、复习回顾⑴人类对光认识的历史过程── 一部科学史诗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归纳,同时多媒体辅助问题:光的发展史(光的本性)?①十七世纪初笛卡儿两种假说:光是类似于微粒的一种物质光是一种以“以太”为媒质的压力。

②十七世纪光的微粒说(代表人物---牛顿):光是从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在均匀介质中以一定的速度传播,能解释光的反射现象、析射现象。

③同时期光的波动说(代表人物---惠更斯) :认为光是一种波,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这是波动的特征,微粒说无法解释。

④光的电磁说(十九世纪:代表人物---麦克斯韦) 麦克斯韦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赫兹用实验证实了光的电磁本性.光是电磁波的主要依据:①传播都不需介质.②都是横波.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

⑤19世纪末赫兹等又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用波动说无法解释。

⑥爱因斯坦于20世纪初提出了光子说,认为光具有粒子性,从而解释了光电效应。

从笛卡儿两种假说到牛顿与胡克、牛顿与惠更斯粒子说与波动说之争,再到麦克斯韦、赫兹、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对光的进一步认识。

粒子的波动性学案

粒子的波动性学案

粒子的波动性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I级说明:德布罗意关系式的定量计算不作要求。

与10年相比,新考试说明删去了概率波和不确定性关系这两个考点。

【知识要点】1.了解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实验根底。

干预和衍射现象说明了光具有波动性。

而光电效应现象又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因此,现代物理学认为:光具有。

2.正确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1)少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

(2)频率越低波动性越显著,越容易看到光的干预和衍射现象;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显著,越不容易看到光的干预和衍射现象。

(3)光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与物质发生作用时往往表现为粒子性。

3.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与经典波和经典粒子的概念不同(1)明条纹是光子到达的概率较大,暗条纹光子到达的概率较小,这与经典波的振动叠加原理有所不同。

(2)光的粒子性是指光的能量不连续性,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光子,没有一定的形状,也不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与经典粒子的概念有所不同。

4.物质波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这种波就叫物质波,也叫德布罗意波。

物质波的波长:h h九=一=——,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

p mv【稳固练习】1.以下现象中,说明光具有波动性的是( )(A)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B)光的干预和衍射(C)几束光交叉相遇后,继续按原来方向前进(D)光的直进2.很容易观察到无线电波的波动性,而很难观察到丫射线的干预和衍射现象,这是因为( )(A)无线电波只有波动性没有粒子性(B)丫射线只有粒子性没有波动性(C)丫射线的波长比无线电波短得多(D)无线电波与丫射线的产生机理不同,无法进行比拟3.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但凡光的现象,都可用光的波动性去解释,也可用光的粒子性去解释(B)波粒二象性就是微粒说与波动说的统一(C)一切粒子的运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D)大量光子往往表现出波动性,少量光子往往表现出粒子性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关于光的粒子性,牛顿提出的微粒说和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说是相同的(B)关于光的波动性,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和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说是相同的(C)光的波粒二象性就是既可以把光看作宏观概念上的波,以可以把光看作微观概念的粒子(D)光了说和光的波粒二象性都没有否认光的电磁说6.通过对光的本性认识不断深入,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使我们知道粒子也可以具有 ________ 性,微观世界具有_____ _______ 的规律。

人教版物理教材选修3-5 第十七章第3节《粒子的波动性》名师教案

人教版物理教材选修3-5 第十七章第3节《粒子的波动性》名师教案

17.3 粒子的波动性一、核心素养通过《粒子的波动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人类对光认识的美好、曲折过程,欣赏物理学的对称美,体会蕴含的哲学思想。

从科学家的工作中感悟科学探究:如何向固有观念挑战,提出大胆猜想和假说,如何寻找有效的方法加以验证。

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史实的回顾,感受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的曲折性,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内容。

2. 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领会类推的研究方法和用历史的观念来看问题,感悟科学家的探求精神。

3. 通过对德布罗意波的实验对象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感受实验研究这一重要的研究方法。

4. 通过对显微镜的分析学习,感受科学的成就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三、学情分析粒子的波动性是《人教版选修3-5》第十七章第三节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实物粒子的波动性和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学生在《选修3-4》中已经学习了光的波动性的知识,在本章第二节又学习了光的粒子性的知识,通过光的本性的史实回顾,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难度不大。

类推的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曾多次运用,学生能从科学家的工作中感悟科学探究,以及向固有观念的大胆挑战。

这其中蕴含的教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要突出体现和渗透。

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假设的验证,都必须依靠实验。

实验如何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技术问题如何解决,是本节课思维量最大的部分,也是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部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具体的情境,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完成这个实验方案。

四、教学重点、难点1. 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类推的研究方法、对固有观念的挑战2. 物质波实验方案的设计、技术问题的解决五、教学活动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根据优教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

1、光的波粒二象性:【讲授、提问】很久以前,人类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光是什么?人类对光的本性的研究构成了一部科学史诗。

《粒子的波动性》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粒子的波动性》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粒子的波动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涉及物质波概念的建立和物质波的实验检验等知识,突出科学家探索物质波的历程和类比思维方法的运用,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教育的好题材,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从科学家的工作中感悟科学探究,特别是科学家如何向固有的观念、认识挑战,提出大胆的猜想和假说,如何寻找有效的方法加以验证。

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但是实物粒子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学生较难理解,在经典物理学中,物质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不相容的,二者是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波和粒子这两个概念是互相排斥的,所以实物粒子波动性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分析,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热荩?感受微观粒子运动的复杂性。

2.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领会对称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3.通过对物质波的实验验证内容的学习,感受实验研究这一重要的研究方法。

4.通过对科学漫步的阅读,感受科学的成就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三、教学过程1.辩证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问题一:前面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光的知识,光到底是什么?你的依据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光有波的性质,我们称为光的波动性,光有粒子的性质,我们称为光的粒子性;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问题二:光的这两种性质有无联系?它们的关系又是怎样?上节学习中知道一份光子的动量、能量的基本关系式,如图1:左侧是描述物质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右侧是描述物质的波动性的典型物理量。

普朗克常数h架起了粒子性与波动性之间的桥梁。

问题三:光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可人类对光的认识构成了一部科学史诗,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认识它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真难!为什么全面认识光的性质那么难?教师指出:光有波粒二象性是一种实验事实,但光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粒子,也不是经典意义上的波,需要借助事实去想象。

光有时表现出波动性,有时表现出粒子性,它们均反映了光的本质的一个侧面。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七章 第3节 粒子的波动性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七章 第3节 粒子的波动性

第3节粒子的波动性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光子的能量ε=h ν和动量p =hλ是描述物质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密切关系。

3.德布罗意波又叫物质波,其波长和频率分别为:λ=h p,ν=εh。

一、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光子的能量和动量 (1)能量:ε=h ν。

(2)动量:p =hλ。

(3)意义:能量ε和动量p 是描述物质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长λ和频率ν是描述物质的波动性的典型物理量。

因此ε=h ν和p =hλ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密切关系,普朗克常量h 架起了粒子性与波动性之间的桥梁。

二、粒子的波动性及实验验证 1.粒子的波动性 (1)德布罗意波:每一个运动的粒子都与一个对应的波相联系,这种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

(2)物质波的波长、频率关系式:波长:λ=hp频率:ν=εh。

2.物质波的实验验证(1)实验探究思路: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如果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则在一定条件下,也应该发生干涉或衍射现象。

(2)实验验证:1927年戴维孙和汤姆孙分别利用晶体做了电子束衍射实验,得到了电子的衍射图样,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3)说明:①人们陆续证实了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分子的波动性,对于这些粒子,德布罗意给出的ν=εh和λ=hp关系同样正确。

②宏观物体的质量比微观粒子的质量大得多,运动时的动量很大,对应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很小,根本无法观察到它的波动性。

1.自主思考——判一判(1)德布罗意认为实数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2)光的波粒二象性彻底推翻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3)波长较长的光只有波动性,没有粒子性。

(×)(4)向前飞行的子弹具有波动性。

(√)2.合作探究——议一议(1)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跟光波频率高低、波长的长短有怎样的关系?提示:光波频率越低,波长越长,光的波动性越明显;光波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光的粒子性越明显。

高三物理粒子的波动性教案(精选5篇)

高三物理粒子的波动性教案(精选5篇)

高三物理粒子的波动性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高三物理粒子的波动性教案17.3 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2.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3.知道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和粒子动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物理真知形成的历史过程。

2.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是实验事实以及实验对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

3.知道某一物质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不同规律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阅读和教师介绍讲解,使学生了解科学真知的得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不断得到纠正与修正。

2.通过相关理论的实验验证,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了解电子衍射实验,使学生了解创造条件来进行有关物理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关系。

★教学难点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讲解-归纳总结★教学用具:课件:PP演示文稿(科学家介绍,本节知识结构)。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光的一些特性和相应的事实表现,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认识光的本质和把握其特性呢?请同时举出相应的事实基础。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后回答:光是一种物质,它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特性。

(分别举出有关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效应等实验事实)。

点评: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正确观点。

教师:原来我们不能片面地认识事物,能举出本学科或其他学科或生活中类似的事或物吗?学生举例说明:例如哲学中对事物的辨正观点等。

点评:培养学生对事物或规律的全面把握,并与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渗透联系。

爱学啦高中学习网 海量资源等你下载(二)进行新课1、光的波粒二象性教师:讲述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学生的辨析说明下进行归纳整理。

(1)我们所学的大量事实说明: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粒子的波动性》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2.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3.知道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和粒子动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物理真知形成的历史过程。

2.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是实验事实以及实验对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

3.知道某一物质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不同规律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阅读和教师介绍讲解,使学生了解科学真知的得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不断得到纠正与修正。

2.通过相关理论的实验验证,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了解电子衍射实验,使学生了解创造条件来进行有关物理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
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关系。

★教学难点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讲解-归纳总结
★教学用具:
课件:PP演示文稿(科学家介绍,本节知识结构)。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光的一些特性和相应的事实表现,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认识光的本质和把握其特性呢?请同时举出相应的事实基础。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后回答:光是一种物质,它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特性。

(分别举出有关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效应等实验事实)。

点评: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正确观点。

教师:原来我们不能片面地认识事物,能举出本学科或其他学科或生活中类似的事或物吗?
学生举例说明:例如哲学中对事物的辨正观点等。

点评:培养学生对事物或规律的全面把握,并与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渗透联系。

(二)进行新课
1、光的波粒二象性
教师:讲述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学生的辨析说明下进行归纳整理。

(1)我们所学的大量事实说明: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分立性和连续性是相对的,是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光子的行为服从统计规律。

(2)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遵从波动规律,物理学中把光波叫做概率波。

点评:通过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结论,教师再进行讲解,学生容易接受。

充分注重知识的学生自主形成过程。

2、光子的能量与频率以及动量与波长的关系。

hv =ε λ/h p =
让学生找到更多的关系公式:λ/h p ==c v hv //ελ=
提问:受此启发,人们想到:同样作为物质的实物粒子(如电子、原子、分子等)是否也具有波动性呢?
学生阅读课本“粒子的波动性”。

点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培养学生从课文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的能力。

3、粒子的波动性
提问:谁大胆地将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只是因为他大胆吗?
学生回答: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考虑到普朗克能量子和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成功,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

展示演示文稿资料:有关德布罗意。

点评:使学生了解对知识理论的推广和假设并不是一味 的凭空猜想,而是有一定的理论或事实基础。

(1)德布罗意波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称之为物质波,也叫德布罗意波。

(2)物质波波长
p h =λ=γ
p E mv h = 提问:各物理量的意义?
学生回答:λ为德布罗意波长,h 为普朗克常量,p 为粒子动量。

点评:对物理原理公式的理解关键在于对各物理量意义的理解。

讲述:当时这一观点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不被人们所接受,历史上类似的事例我们还知道那些?
学生回答: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等。

点评:使学生了解正确的知识理论往往并不是一提出就能被大家所接受的。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为什么德布罗意波观点很难通过实验验证?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使实物粒子的波动性得到了验证?
4.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提问:粒子波动性难以得到验证的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宏观物体的波长比微观粒子的波长小得多,这在生活中很难找到能发生衍射的障碍物,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它有波动性.作为微观粒子的电子,其德布罗意波波长为10-10m数量级,找与之相匹配的障碍物也非易事.
点评:让学生知受实际条件的限制而使很多理论在开始都处于假设阶段,不易被人们接受。

例题:某电视显像管中电子的运动速度是4.0×107m/s;质量为10g的一颗子弹的运动速度是200m/s.分别计算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
引导学生分析,学生解答:根据公式p
λ计算得1.8×10-11m和3.3×10-34m
h/
=
点评:通过具体计算使学生对实物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有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实物粒子波动性验证的困难。

说明:由计算结果知,通常生活中观察不到实物波动特性征的原因。

展示演示文稿资料:电子波动性的发现者———戴维森和小汤姆逊
(电子波动性的发现,使得德布罗意由于提出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这一假设得以证实,并因此而获得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戴维森和小汤姆逊由于发现了电子的波动性也同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学生阅读有关物理学历史资料,了解物理学有关知识的形成建立和发展的真是过程。

点评:应用物理学家的历史资料,不仅有真实感,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发放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师:讲述电子衍射实验:1927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使电子束投射到镍的晶体上,得到了电子束的衍射图案.从而证实了德布罗意的假设。

学生了解更具体的相关历史资料。

点评:增加真实感,使学生初步体会如何创造条件进行科学实验探索,体会其中的奇妙之处。

讲述:除了电子以外,后来还陆续证实了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分子的波动性。

点评:引用更多实验事实来增强对理论的证明。

提问:衍射现象对高分辨率的显微镜有影响否?如何改进?
学生阅读课本材料:显微镜的分辨本领。

点评: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加强对实际生产生活应用的联系。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本质,即光是一种物质,它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特性。

注意对光的本质的全面把握。

学习了得到实验事实验证的实物粒子波动性,其对应的波称之为物质波,注意掌握物质波的计算公式。

点评:反思小节为学生提供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和知识重点的把握。

(四)作业:
复习本节教材43页“问题与练习”中各题,预做回答。

点评: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联系实际对所学内容进行应用。

★教学体会
本节课作为近代物理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和感观认识,也没有演示实验可以做,在课堂上注意以学生为主导,通过补充的一些史料,加深学生感受,让学生阅读思考后归纳得出结论,同样能收到好的效果。

(1)在有关事实和已知观点基础下,归纳光的本性,培养学生注意全面把握物理规律和全面把握物理规律的能力。

(2)课本材料和补充的史料让学生先行阅读,通过思考、辨析后归纳得出正确结论,比教师一人讲解更具有真实感和说服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关信息的能力。

(3)对于难以理解的粒子的波动性,并且实际条件不允许进行实验验证,必须充分展示真实的历史资料,加强说服力。

同时通过对历史上创造条件进行实验验证的方法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如何创造条件进行科学实验探索,体会其中的奇妙之处,增强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