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选择_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比较_刘洋

合集下载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选择_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比较_刘洋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选择_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比较_刘洋

步的对比研究。Lieberman 等[15]对第二代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随机、双盲、持续 52 周的对比研究,结 果显示氯氮平与氯丙嗪治疗组相比体重改变和糖代谢没有显著 差异。Leucht 等[8]的荟萃分析也支持这一结论,第二代抗精神 病药与低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相比,在体重增加方面 无显著性差别。
一、抗精神病药分类 1.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也称为典型抗精 神病药,其主要药理作用为阻断中枢多巴胺 D2 受体,对阳性症 状有效。按临床作用特点分为低效价( 如氯丙嗪) 和高效价( 如 氟哌啶醇、奋乃静等) 两类。其中氯丙嗪为第一个抗精神病药, 于 1952 年用于临床。以后把与氯丙嗪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称 为第一代抗精 神 病 药。这 些 药 物 现 在 均 已 过 专 利 保 护 期,价 格 相对便宜,但锥体外系副作用显著[7]。 2.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也称为非典型抗 精神病药,其主要药理作用为阻断 5-HT 2A 和 D2 受体,对阳性 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均有一定疗效,代表药物有氯氮平、 奥氮平、利培酮、氨磺必利、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舍吲哚 和佐替平等[8]。其中,氯氮平是最有效的抗精神病药,1970 年用 于临床,锥体外系副作用较轻,因此被称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但是会引发其他较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致死性粒细胞缺乏症、肥 胖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用于难治性精神病的治疗。随后 的 15 年,把与氯氮平结构或药理作用相似的抗精神病药称作第 二代或非典型抗精 神 病 药。这 些 药 物 中 的 大 多 数 还 在 专 利 期 内,因此价格较贵[7]。主要优点是作用谱广。
且是社会功能恢复的主要障碍。Woodward 等[16]所做的有关认 知功能的研究表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和喹硫平 和利培酮能够产生认知改善作用,虽然改善程度有限,但不同的 药物在特定的认知区域有不同的作用,此结果与美国一项临床 研究一致,奥 氮 平 与 氟 哌 啶 醇 比 较,可 显 著 改 善 患 者 的 认 知 功 能[4]。Keefe 等[17]进行的 CATIE 研究,对奥氮平、喹硫平、利培 酮和齐拉西酮的神经认知作用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以神经认知 总分为评价 指 标,结 果 显 示,各 个 治 疗 组 均 可 显 著 改 善 认 知 作 用。朱逸溪[18]做了奥氮平、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认 知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均可改善 认知功能,且疗效相当。目前的研究提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有 轻微的改善认知作用,而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无此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问题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问题

氯氮平(Clozapine)
——受体亲和性,即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 递质受体结合谱,相当广泛,包括:
(1)5-羟色胺能受体 5-HT2a、 5-HT2c、 5-HT6;
(2)肾上腺素能受体α1及α2; (3)胆碱能毒蕈碱受体M1; (4)组织胺能受体H1;以及 (5)多巴胺能受体D4(与D1、D2和D3的结
(2)T1/2 为 30 小 时 , 治 疗 剂 量 10 ~ 20mg/d,因具镇静作用,适于晚间服药;
(3)急性期治疗,疗效大于或等于氟哌啶醇, 尤其适于有阴性或抑郁症状者;
(4)有对照研究示,可用于预防症状恶化的 维持治疗;
奥氮平(Olanzapine)2
可用于难治性病例,但若氯氮平也无效 者,一般也较难显效;
L奎in硫sz平e:n对嗜睡急、头痛、、1视9慢力94模性糊。S1的. 症状均有疗效,并有预防复发作用;
一、目标及效能
新的病因T线索D和风药理学险假说小必然,引起新E的P挑S战发生率低,不影响血清催乳素水平;
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晕、体重增加及体位性低血压。
表1 三、更换药物 部分抗精神病药的受体作用
? 神经梅毒
奥利氮培平 酮:T嗜1睡/、22~便4为秘、体3重~增加6明4显~h、1,0口干故、 需2~3次/日投药(Fulton & Gor
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晕、体重增加及体位性低血压。
1995,Fleischhacker等 表6 部分抗精神病药标准剂量10周治疗后的体重变化
否认机制
1995);
病因病理迄今未明,难以使疾病得到彻底根治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Delay等,1951) 氯丙噻吨(泰尔登,1958,Peterson) 氟哌啶醇(1958,Divry等) —— 高效价包括氟哌啶醇及氟奋乃静等; 中效价包括奋乃静及洛噻平等; 低效价包括氯丙嗪及泰尔登

关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与第一代药物的比较 的荟萃分析(2)

关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与第一代药物的比较 的荟萃分析(2)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项Meta分析摘要背景目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是否优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对一些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者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9种二代抗精神病药与一代抗精神病药进行比较,效应指标包括药物的整体疗效(主要结果),阳性、阴性和抑郁症状,复发,生活质量,锥体外系副反应,体重增加,和镇静作用。

结果纳入150项双盲,主要是短期研究,21533名受试者。

开放研究因系统地(?)支持第二代药物而予以排除。

其中有4种药物在总体疗效上优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效应值小到中度?。

氨磺必利−0.31 [95% CI −0.44 ~ −0.19,p<0.0001],氯氮平−0.52 [−0.75 ~ −0.29, p<0.0001],奥氮平−0.28 [−0.38 ~ −0.18, p<0.0001],利培酮−0.13 [−0.22 ~ −0.05, p=0.002])。

其余二代药物并未比第一代药物更有效,包括改善阴性症状的疗效。

因此目前对阴性症状的效能尚不能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核心作用。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锥体外系副反应比氟哌啶醇(即使是低剂量)少。

少数药物比低效价的一代抗精神病药的锥体外系副反应少。

除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与氟哌啶醇相比,更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但并不比低效价的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明显。

第二代药物的镇静作用也不同。

我们隐去调节变量如企业赞助,比较剂量,或抗帕金森药物的一致效应(?)。

注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很多性能各异,并非同质性分类。

本项Meta分析为基于疗效、副反应、经济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数据。

资金供应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

引言2003年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美国的销售额为$75亿1,如此高的成本引发了其与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获益的持续的争论。

以往研究2,3的局限性在于只分析了总体疗效一项结果,即使二代抗精神病药声称其主要优点在于其广泛的效应谱。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与康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与康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与康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交能力都可能造成极大的影响。

药物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康复过程对于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也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是控制精神分裂症症状的重要手段。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常见的药物包括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对于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然而,它们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在改善阳性症状的同时,对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也有一定的效果,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血糖血脂异常等问题。

在选择药物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身体状况、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

对于首发患者,通常会选择疗效较好、副作用相对较小的药物。

而对于复发患者,可能需要根据之前的用药情况和治疗反应来调整药物方案。

药物治疗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起始剂量通常较低,然后逐渐增加至有效剂量。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药物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患者和家属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除了药物治疗,康复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环节。

康复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重新融入社会。

心理康复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能力。

社交技能训练可以让患者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技巧,增强社交信心。

职业康复对于患者重新回归工作岗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职业评估,了解患者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为其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

氯氮平、奥氮平与其他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

氯氮平、奥氮平与其他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

氯氮平、奥氮平与其他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目的:探讨氯氮平、奥氮平与其他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某院精神门诊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资料收集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29例,对照组采用氯氮平治疗,观察组采用氯氮平、奥氮平加用氨磺必利药物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为51.72%,对照组显效率为10.34%,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观察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临床中将氯氮平药物归类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治疗药物,但其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均较低与氯氮平、奥氮平及氨磺必利药物的连用效果。

标签:奥氮平;氯氮平;精神分裂在治疗精神分裂病症方面,氯氮平是常规用药,但是单独用药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却无法保证。

所以,针对治疗精神分裂症疾病,多数的临床治疗方案采用的是联合用药方式,氯氮平仅为辅助用药,将奥氮平与其他抗精神分裂药物视为一线用药,能够确保治疗效果及安全性[1]。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间某院精神门诊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5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39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35.54±1.58)岁,本次研究的排除标准为:(1)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躯体疾病患者;(2)不能耐受精神科药物治疗患者;(3)合并身体其他重大疾病患者;(4)不配合治疗患者。

按照资料收集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选用的药物为氯氮平,观察组采用药物联合治疗方法治疗,选用的药物为氯氮平、奥氮平加用氨磺必利药物。

1.2方法对照组采用氯氮平药物,用量及用法为:从小剂量使用,首次剂量设定为25mg,2~3次/d,2周后增加药量为200~400mg,如果病情仍然无法控制,可加药量为600mg。

精神分裂的治疗方案

精神分裂的治疗方案

精神分裂的治疗方案1. 概述精神分裂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出现异常。

精神分裂对患者和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精神分裂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2. 药物治疗2.1 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是精神分裂的首选治疗方案,其主要作用是减轻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有:•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但副作用较大,如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等,相比第一代药物,第二代药物对负性症状的改善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

•镇静安定药物:如苯二氮䓬、氯硝西泮等,主要用于控制患者的兴奋和焦虑情绪。

2.2 个体化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和既往病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3. 心理治疗3.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想法和行为模式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对于精神分裂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症状,减少幻觉、妄想和消极情绪的发作。

3.2 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在精神分裂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理解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和家人改善沟通和相互支持的能力,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

3.3 社交技能训练精神分裂患者常常因为社交能力不足而感到孤独和被排斥。

通过社交技能训练,患者可以学习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4. 其他辅助治疗手段4.1 支持性治疗支持性治疗是指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患者的治疗方法。

通过与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交流,患者可以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发作。

4.2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

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

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

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刘均富童颜黄英刘敏马杰宋庭【摘要】目的比较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FGA)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将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FGA组48例,SGA组54例,分别给予FGA和SGA 治疗。

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治疗效果由主管医师按4级疗效标准在患者出院时加以综合评定。

结果两组总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U=1.12,P>0.05)。

SGA组引起血糖升高、体重增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FGA组(P均<0.05),肌强直、震颤、扭转性痉挛、口干、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FGA 组(P均<0.05)。

副反应量表评分,SGA组情绪抑郁、活动增多或减退、血糖升高、唾液增多、腹泻、心动过速因子分显著高于FGA 组(P<0.05或0.01),兴奋或激越、嗜睡、血象异常、肝功异常、震颤、扭转性痉挛、静坐不能、口干、鼻塞、视力模糊、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皮疹、体重增加因子分均显著低于FGA组(P<0.05或0.01)。

结论SGA和FGA常规有效剂量的抗精神病作用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各有侧重;在临床用药中应客观评价SGA,应根据病员状况合理选用药物。

【关键词】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临床疗效;不良反应【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reactions of first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FGA)and 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SGA). Methods 102 schizophrenics were divided into FGA(n=48)and SGA group(n=54). Incidences and severity of adverse effect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rehensively assessed by attending doctors according to 4-grade criterion of theraprutic effect at discharge.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effect between the 2 groups(P0.05). The incidence of BG elevation and weight gai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and those of myotonia,tremor,streph-spasm,dry mouth,postural hypotension and tachycardia lower (P0.05). The TESS scores of emotional depression,hyperactivity or hypoactivity,BG elevation,saliva increase,diarrhea and tachycardi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 or 0.01)and those of excitement or agitation,drowsiness,hemogram, hepatic and ECG dysfunction,rash and weight gain lower(P0.05 or 0.01)in the SGA than in the FGA group. Conclusion Routine curative dose SGA has therapeutic equivalence to FGA but main adverse effects are different;the SGA should be objectively assessed clinically and drugs rationally selected according to patients’conditions. 【Keywords】FGA;SGA;clinical effect;adverse reactions随着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等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

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评估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它会导致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出现严重的紊乱。

这种疾病常常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被广泛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将对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进行评估。

药物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抗精神病药物是最常用的药物类型,它们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减轻或消除症状。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和氟哌啶醇等,它们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来减轻阳性症状。

然而,这些药物常常会引起副作用,如运动障碍和锥体外系症状。

因此,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开始被广泛使用。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和利培酮,不仅可以减轻阳性症状,还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此外,它们的副作用更少,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完美无缺。

首先,药物治疗只能减轻或消除症状,而无法治愈精神分裂症。

患者在停药后,症状可能会复发。

其次,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对某种药物可能有效,而对另一种药物无效。

这意味着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找到对每个患者最有效的药物。

此外,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尽管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但仍然存在一些患者会出现代谢综合征、体重增加和心脏问题等问题。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

CBT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社交技能训练和家庭治疗等也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社交功能和家庭关系。

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症状的改善是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2 年 6 月第 6 卷第 12 期 Chin J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 ,June 15,2012,Vol. 6,No. 12
·3375·
据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治疗。 2. 认知障碍: 认知损伤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特征,并
三、不良反应比较 第一代抗精神病 药 对 于 阳 性 症 状 疗 效 确 切 ,但 不 良 反 应 严 重,包括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催乳素升高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是致使患者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的主要原因。第二代抗精神病 药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少,但可引起严重的体重增加、代谢异 常等其他不良反应。高效价与低效价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疗效 相似但不良反应存在差别,因此分别以高效价和低效价第一代 抗精神病药作为对照,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进行比较。 1. 椎体外系不良反应( extrapyramidal side-effects) : Schooler 等[19-20]对利培酮、佐替平和氟哌啶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氟哌啶醇的椎体外系不良反应显著严重于利培酮和佐替平。类 似地一项荟萃分析表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诱导的椎体外系不 良反应比氟哌啶醇( 即使是低剂量) 少。但是美国著名的 CATIE 研究[21]表明,与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相 比,奋乃静 引 发 较 严 重 的 椎 体 外 系 不 良 反 应,但 没 有 显 著 性 差异。 第二代抗精神病 药 与 第 一 代 相 比,最 显 著 的 优 势 就 是 可 以 降低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风险。但是由于大多数临床试验中均以 高效价一代抗精神病药作为对照,因此,这些结果可能存在局限 性。Lieberman 等[15]和 Leucht 等[22]对比了氯丙嗪与第二代抗精 神病药的椎体外系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与氯丙嗪比较,氯氮平、 奥氮平诱导的椎体外系不良反应显著减少,而佐替平诱导的椎 体外系不良反应与氯丙嗪相当。此结果与一项荟萃分析研究一 致[8]: 除氯氮平、奥氮平和利培酮的椎体外系副作用少于氯丙 嗪,其他几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椎体外系副作用均与氯丙嗪 相当。因此,并非所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 EPS 不良反应均低 于一代抗精神病药。 2. 体重增加: 与氟哌啶醇和奋乃静比较,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可引起较严重的体重增加。Rosenheck 等[4]和 Schooler 等[19]的 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利培酮和奥氮平与氟哌啶醇比较,可诱导较 严重的体重增加。CATIE 研究[5,23] 显示类似的结果,奥氮平与 奋乃静相比可 引 起 显 著 的 体 重 增 加。然 而 近 期 研 究 表 明,齐 拉 西酮诱导的体重增加的发生率与安慰剂和氟哌啶醇相比没有显 著性差异,奥氮平和利培酮与安慰剂比较,可显著提高体重增加 的发生率。在长期 体 重 影 响 方 面,非 典 型 抗 精 神 病 药 之 间 存 在 显著不同[24]。以上 证 据 提 示,除 阿 立 哌 唑 和 齐 拉 西 酮 以 外,其 他几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与氟哌啶醇和奋乃静相比体重增加显 著增强。 关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与氯丙嗪对体重的影响需要做进一
DOI: 10. 3877 / cma. j. issn. 1674-0785. 2012. 12. 093 基金项 目: 药 物 使 用 安 全 与 输 血 安 全 相 关 技 术 与 标 准 研 究 ( 200902008) 作者单位: 110016 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神经药 理室( 刘洋、侯悦) ; 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学部临床药理室( 刘洋、李敏、李可 欣) 通讯作者: 李可欣,Email: kexinli6202@ 163. com
·3374·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2 年 6 月第 6 卷第 12 期 Chin J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 ,June 15,2012,Vol. 6,No. 12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选择: 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比较
刘洋 李敏 侯悦 李可欣
·综述·
二、药效比较 第二代抗精神病 药 虽 然 价 格 昂 贵,但 被 认 为 比 第 一 代 更 有 效,副作用更少,深受临床欢迎,但其证据并不明确,大部分研究 都源于短期有效性试验[9]。例如 Davis 等[10]调研了 1953 ~ 2002 年关于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试验文献,包括 124 个随机对照研究,涉及 18 272 例患者,研究者发现第二代抗精神 病药疗效比第一代更强。Voruganti 等[11] 对于第二代与第一代 抗精神病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改 善阴性症状、认知障碍方面优于第一代,并且可显著减少锥体外 系副作用,提高耐受性。然而这些证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仅分析一个总 体 疗 效,没 有 充 分 评 估 其 他 副 作 用 等。目 前 对 于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处于激烈的争论当中,以上结果很快就 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质疑[9,12]。 1. 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 对于阳性和阴性症状的治疗作用, 是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选择的主要药效指标。第一代和第二代 抗精神病药对于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治疗作用需做进一步的 比较研究。Crespo-Facorro 等[13] 以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 为对照药物,比较了利培酮、奥氮平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治疗终止率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氟哌 啶醇的治疗终止率显著高于利培酮和奥氮平,提示利培酮和奥 氮平疗效优于氟哌啶醇。另外,Arvanitis 等[14]对喹硫平和氟哌 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做了进一步的对比研究,采用阳性 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 评价治疗 效果,结果显示,喹硫平与氟哌啶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美国大型抗精神病药物临床疗效试验( CATIE 研究) [5],为 一项随机双盲研究,纳入患者 1493 例,以奋乃静为对照药物,对 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以开始服用药物到患者或医师决定终止治疗的时间为疗效指 标,结果表明,奥氮平比奋乃静轻微有效,喹硫平、利培酮和齐拉 西酮与奋乃静疗效相当。Lieberman 等[15]又以氯丙嗪为对照,对 比了氯氮平与氯丙嗪对于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显示氯氮平与氯丙嗪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另一大型荟萃分析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Leucht 等[8]分析 了 150 项双盲研究,涉及 21 533 例患者,其中 95 个研究以高效 能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作为对照,28 个研究以低效能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作为对照,其余的研究用其他的第一代抗精 神病药作对照。研 究 者 发 现,氯 氮 平、奥 氮 平、利 培 酮 和 氨 磺 必 利对于阳性和阴性症状的治疗作用优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齐 拉西酮、阿立哌唑、佐替平和舍吲哚对于阳性症状的治疗作用与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相 当。喹 硫 平 的 作 用 弱 于 第 一 代 抗 精 神 病 药。齐拉西酮、喹硫 平、阿 立 哌 唑、佐 替 平 和 舍 吲 哚 对 于 阴 性 症 状的治疗作用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当。 上述研究提示,只 有 部 分 第 二 代 抗 精 神 病 药 对 于 阳 性 和 阴 性症状的疗效优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其他的第二代抗精神病 药即使是对于阴性症状的疗效也与第一代相当。且每种药物都 有其独特的治 疗 作 用。因 此,在 选 择 抗 精 神 分 裂 症 药 物 时 应 根
一、抗精神病药分类 1.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也称为典型抗精 神病药,其主要药理作用为阻断中枢多巴胺 D2 受体,对阳性症 状有效。按临床作用特点分为低效价( 如氯丙嗪) 和高效价( 如 氟哌啶醇、奋乃静等) 两类。其中氯丙嗪为第一个抗精神病药, 于 1952 年用于临床。以后把与氯丙嗪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称 为第一代抗精 神 病 药。这 些 药 物 现 在 均 已 过 专 利 保 护 期,价 格 相对便宜,但锥体外系副作用显著[7]。 2.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也称为非典型抗 精神病药,其主要药理作用为阻断 5-HT 2A 和 D2 受体,对阳性 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均有一定疗效,代表药物有氯氮平、 奥氮平、利培酮、氨磺必利、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舍吲哚 和佐替平等[8]。其中,氯氮平是最有效的抗精神病药,1970 年用 于临床,锥体外系副作用较轻,因此被称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但是会引发其他较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致死性粒细胞缺乏症、肥 胖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用于难治性精神病的治疗。随后 的 15 年,把与氯氮平结构或药理作用相似的抗精神病药称作第 二代或非典型抗精 神 病 药。这 些 药 物 中 的 大 多 数 还 在 专 利 期 内,因此价格较贵[7]。主要优点是作用谱广。
吴仁容等[25]对比 了 四 种 非 典 型 抗 精 神 病 药 对 糖 代 谢 和 脂 代谢的影响,以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胆固醇和 体质量等为评价指标,研究表明,氯氮平和奥氮平对糖代谢和脂 代谢的影响大于利培酮和舒必利,并有性别差异。钟志远等[26] 做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引起体重增加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奥 氮平、喹硫平、利培酮和阿立哌唑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体重增加 显著,而齐拉西酮和阿米舒必利组与空非 典 型 抗 精 神 病 药 发 生 体 重 增 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不同。
药物治疗是精神 分 裂 症 治 疗 的 首 选,抗 精 神 病 药 物 是 治 疗 精神分裂症的基石[4]。1990 年氯氮平问世后,第二代抗精神病 药被认为比第一代更有效、更安全[5]。在世界上的许多区域,第 二代抗精神病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用 于精神分裂症 的 治 疗。然 而,近 期 的 对 比 临 床 试 验 及 荟 萃 分 析 研究对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优势提出质疑,由最初对于第二 代抗精神病药的热情很快变为了批评和争论[6]。本文就第一代 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药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作一综述,为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且是社会功能恢复的主要障碍。Woodward 等[16]所做的有关认 知功能的研究表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和喹硫平 和利培酮能够产生认知改善作用,虽然改善程度有限,但不同的 药物在特定的认知区域有不同的作用,此结果与美国一项临床 研究一致,奥 氮 平 与 氟 哌 啶 醇 比 较,可 显 著 改 善 患 者 的 认 知 功 能[4]。Keefe 等[17]进行的 CATIE 研究,对奥氮平、喹硫平、利培 酮和齐拉西酮的神经认知作用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以神经认知 总分为评价 指 标,结 果 显 示,各 个 治 疗 组 均 可 显 著 改 善 认 知 作 用。朱逸溪[18]做了奥氮平、利培酮和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认 知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均可改善 认知功能,且疗效相当。目前的研究提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有 轻微的改善认知作用,而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无此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