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20660、GB5044、GBZ230介质危害等级对比

合集下载

化学品毒性分类

化学品毒性分类

化学品毒性分类艾晓欣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危险化学品的毒性分级以及在不同规范中的对比关键词化学品毒性苯的毒性1、概述化学品,系指工业用和民用的化学原料、中间体、产品等单分子化合物、聚合物以及不同化学物组成的混合剂与产品。

不包括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药品等。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也可简单表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

在目前国内现行规范中危险化学品毒性的定义在不同规范中有时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就要求设计人员熟知各规范的要求,以及各规范的应用领域,从而使我们的设计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2、相关术语(1)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动物短时间(24h内)持续吸入一种可吸入性受试样品后,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2)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在一定时间内经呼吸道吸入受试样品后引起受试动物发生死亡概率为50%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空气中受试样品的质量(mg/m)来表示。

(3)急性经皮毒性:实验动物短时间(24h内)经皮肤接触受试样品后,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4)急性经口毒性:一次或在24h内多次经口给予实验动物受试样品后,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5)半数致死剂量(LD50):在一定时间内经口或经皮给予受试样品后,使受试动物发生死亡概率为50%的剂量。

以单位体重接受受试样品的质量(mg/kg bw或g/kg bw)来表示。

(6)皮肤刺激性:皮肤涂敷受试样品后局部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7)皮肤腐蚀性:皮肤涂敷受试样品后局部引起的不可逆组织损伤。

(8)眼刺激性:眼球表面接触受试样品后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9)眼腐蚀性:眼球表面接触受试样品后引起的不可逆性组织损伤。

(10)皮肤致敏(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皮肤对一种物质产生的免疫源性皮肤反应。

对于人类这种反应可能以瘙痒、红斑、丘疹、水疱、融合水疱为特征。

工业管道等级如何划分

工业管道等级如何划分

工业管道等级如何划分压力管道设计类别、级别划分摘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TSG特种设备技术规范)TSGR1001-2008《压力管道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发布:2008年1月8日,实施:2008年4月30日(简称新规则);1.附件B压力管道类别、级别B1GA类(长输管道)长输(油气)管道是指产地、储存库、使用单位之间的用于输送商品介质的管道,划分为GA1级和GA2级。

B1.1GAl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长输管道为GA1级:(1)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气体介质,最高工作压力大于4.0MPa的长输管道;(2)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液体介质,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6.4MPa,并且输送距离(指产地、储存地、用户问的用于输送商品介质管道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200km的长输管道。

B1.2GA2级:GA1级以外的长输(油气)管道为GA2级。

B2GB类(公用管道)公用管道是指城市或乡镇范围内的用于公用事业或民用的燃气管道和热力管道,划分为GBl级和GB2级。

B2.1GBl级城镇燃气管道。

B2.2GB2级城镇热力管道。

B3GC类(工业管道)工业管道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所属的用于输送工艺介质的工艺管道、公用工程管道及其他辅助管道,划分为GCl级、GC2级、GC3级。

B3.1GCl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工业管道为GC1级:(1)输送GB5044—85《职业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规定的毒性程度为极度危害介质、高度危害气体介质和工作温度高于标准沸点的高度危害液体介质的管道;(2)输送GB50160-1999《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及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或甲类可燃液体(包括液化烃),并且设计压力大于或者等于4.0MPa的管道;(3)输送流体介质并且设计压力大于或者等于10.0MPa,或者设计压力大于或者等于4.0MPa,并且设计温度大于或者等于400℃的管道。

化学品毒性分类

化学品毒性分类

化学品毒性分类————————————————————————————————作者:————————————————————————————————日期:化学品毒性分类艾晓欣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危险化学品的毒性分级以及在不同规范中的对比关键词化学品毒性苯的毒性1、概述化学品,系指工业用和民用的化学原料、中间体、产品等单分子化合物、聚合物以及不同化学物组成的混合剂与产品。

不包括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药品等。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也可简单表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

在目前国内现行规范中危险化学品毒性的定义在不同规范中有时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就要求设计人员熟知各规范的要求,以及各规范的应用领域,从而使我们的设计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2、相关术语(1)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动物短时间(24h内)持续吸入一种可吸入性受试样品后,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2)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在一定时间内经呼吸道吸入受试样品后引起受试动物发生死亡概率为50%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空气中受试样品的质量(mg/m)来表示。

(3)急性经皮毒性:实验动物短时间(24h内)经皮肤接触受试样品后,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4)急性经口毒性:一次或在24h内多次经口给予实验动物受试样品后,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5)半数致死剂量(LD50):在一定时间内经口或经皮给予受试样品后,使受试动物发生死亡概率为50%的剂量。

以单位体重接受受试样品的质量(mg/kg bw或g/kgbw)来表示。

(6)皮肤刺激性:皮肤涂敷受试样品后局部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7)皮肤腐蚀性:皮肤涂敷受试样品后局部引起的不可逆组织损伤。

(8)眼刺激性:眼球表面接触受试样品后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9)眼腐蚀性:眼球表面接触受试样品后引起的不可逆性组织损伤。

苯管道在石油化工行业等级确定的探讨

苯管道在石油化工行业等级确定的探讨

苯管道在石油化工行业等级确定的探讨作者:庄严来源:《当代化工》2015年第06期摘要:对苯及含苯管道在石油化工企业压力等级的确定,从不同标准规范计算分析得出不同结论。

通过对生产实际的考查,提出苯及含苯管道在石油化工企业可降级使用的结论。

关键词:苯;管道等级;确定中图分类号:TQ 0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5)06-1357-02Study on Determining Benzene Pipeline Class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ZHUANG Yan(HQC Liaoning Branch,Liaoning Fushun 113006, China)Abstract: Different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based on different standard and regulation during determining the pressure grade of benzene pipelines in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In this paper, how to determine the benzene pipeline class in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based on different standard and regulation was discussed.Key words:Benzene;Piping class;Determination自2006石油化工年GB/T20801.5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发布后,2009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了TSGD0001《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规定了苯管道为GC1级压力管道,所采用管道标准应为GB9948-2006《石油裂化用无缝钢管》或GB5310-2008《锅炉用无缝钢管》,而不能直接采用GB/T8163-2008《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若采用应逐根进行超声波检测,并且不低于GB/T5777-2008《无缝钢管超声波探伤检验方法》L2.5级要求者,设计压力不应大于 4.0 MPa。

化学品毒性分类

化学品毒性分类

化学品毒性分类艾晓欣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危险化学品的毒性分级以及在不同规范中的对比关键词化学品毒性苯的毒性1、概述化学品,系指工业用和民用的化学原料、中间体、产品等单分子化合物、聚合物以及不同化学物组成的混合剂与产品。

不包括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药品等。

毒性,指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也可简单表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

在目前国内现行规范中危险化学品毒性的定义在不同规范中有时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就要求设计人员熟知各规范的要求,以及各规范的应用领域,从而使我们的设计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2、相关术语(1)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动物短时间(24h内)持续吸入一种可吸入性受试样品后,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2)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在一定时间内经呼吸道吸入受试样品后引起受试动物发生死亡概率为50%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空气中受试样品的质量(mg/m)来表示。

(3)急性经皮毒性:实验动物短时间(24h内)经皮肤接触受试样品后,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4)急性经口毒性:一次或在24h内多次经口给予实验动物受试样品后,动物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

(5)半数致死剂量(LD50):在一定时间内经口或经皮给予受试样品后,使受试动物发生死亡概率为50%的剂量。

以单位体重接受受试样品的质量(mg/kgbw或g/kgbw)来表示。

(6)皮肤刺激性:皮肤涂敷受试样品后局部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7)皮肤腐蚀性:皮肤涂敷受试样品后局部引起的不可逆组织损伤。

(8)眼刺激性:眼球表面接触受试样品后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9)眼腐蚀性:眼球表面接触受试样品后引起的不可逆性组织损伤。

(10)皮肤致敏(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皮肤对一种物质产生的免疫源性皮肤反应。

对于人类这种反应可能以瘙痒、红斑、丘疹、水疱、融合水疱为特征。

动物的反应不同,可能只见到皮肤红斑和水肿。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 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常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指数计算Ⅰ级汞化物 1 .氰化物2. 氯乙烯4.砷及无机化合物5. 铬酸盐7. 苯8.Ⅱ级苯胺3 .砷化氢6. 硫化氢9.盐酸10.硝酸11. 一氧化碳12.铅及化合物13. 氯21.甲醛23.Ⅲ级硫酸14.锰及化合物15.氨16.二甲苯20. 甲苯22 Ⅳ级汽油17. 甲醇18. 氢氧化钠1956种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常见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指数计算Ⅰ级 13种汞化物 1 .氰化物2. 氯乙烯4.砷及无机化合物5. 铬酸盐7. 苯8.八氟异丁烯、铍及其化合物、氯甲醚、羰基镍、丙烯晴、硫酸二甲酯、二异氰酸甲苯酯、Ⅱ级 25种苯胺3 .砷化氢6. 硫化氢9.盐酸10.硝酸11. 一氧化碳12.铅及化合物()13.氯21.甲醛23.二硫化碳、氟化氢、五氯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金属镍、环氧氯丙烷、黄磷、对硫磷、氮氧化物、DDV、光气、氯丁二烯、三氯乙烯、苯酚Ⅲ级 14种硫酸14. 锰及化合物15.氨16.甲苯22二甲苯20.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四氟乙烯氨、硝基苯、三硝基甲苯、四氯化碳、氯丙烯、六氟乙烯、敌百虫Ⅳ级4种汽油17. 甲醇18. 氢氧化钠19 丙酮法定职业性肿瘤、(八种):氯甲醚(肺癌)石棉(肺癌、间皮瘤)焦炉工(肺癌)砷化物(肺癌、皮肤癌铬酸盐(肺癌)联苯胺(膀胱癌)苯(白血病)氯乙烯(肝血管肉瘤)G1 (人类致癌物15种):苯、镉化物、铍化物、甲烷、硫酸及三氧化硫、氯乙烯、氯甲醚、双氯甲醚、三氧化铬(重铬酸盐)、砷化氢(眒)、、砷化物、羰基镍、环氧乙烷、焦炉逸散物(苯计)、煤焦油沥青挥发物(苯计)。

G2A(可能致癌物8种):环氧氯丙烷、硫酸二甲酯、氯丁二烯、氯联苯(54%氯)、三氯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丙烯酰胺。

环氧乙烷装置管道材料设计

环氧乙烷装置管道材料设计

环氧乙烷装置管道材料设计作者:何靓钟晓鸣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根据环氧乙烷装置的特点,针对装置中一些主要物料分析特性进行选材,同时也提出经济评估和风险分析对化工装置中管道材料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环氧乙烷;管道;材料;风险1 环氧乙烷装置物料简介环氧乙烷装置除了有一般化工装置种常见的公用工程系统物料外,还有大量易燃气体、助燃气体、腐蚀性物料和有毒物料。

主要的物料及特性是:①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一种最简单的环醚,属于杂环类化合物,易燃易爆,并且是一种有毒的致癌物质在化工装置中属于高度危害介质。

除上述以外环氧乙烷受热后易聚合,危害巨大;②氧气。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氧化性;③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强碱,在高温和有应力存在的情况下更会导致金属材料应力腐蚀。

2 管道材料选用2.1 物料特性对选材的影响管道材料的选用设计应根据物料的特性、特点分析选择。

①毒性--GB5044-19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②火灾危险性--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③腐蚀性--《腐蚀数据与选材手册》;④特殊性--磨蚀性,粘度,应力腐蚀等2.2 环氧乙烷装置中部分物料的选材2.2.1 环氧乙烷管线环氧乙烷特别应注意的是其毒性危害以及物料自身的特性--聚合,聚合后更是易产生爆炸危害巨大。

产品要求洁净因此在腐蚀性不大的情况下仍然应选取不锈钢为主要材料的输送系统。

管道应优先采用无缝不锈钢钢管,若采用焊接钢管也应填充金属焊接并100%射线探伤。

管道元件的设计时应避免元件内部的结构中存在使物料积聚的空间。

2.2.2 氧气管线氧气应注意的是其助燃性。

氧气管线的设计也应符合GB50030-2013《氧气站设计规范》中的规定。

输送氧气的管道,流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高流速的气态冲刷过金属管壁后容易形成摩擦静电,也有可能让铁锈等颗粒冲撞、摩擦而激发能量而引燃或引爆。

介质危害等级确定HG 20660和GB 5044

介质危害等级确定HG 20660和GB 5044

续表3.0.5 名 称 序号 丁基锂(溶于戊烷溶液) 146 丁基锂(溶于庚烷溶液) 147 丁烯-1 148 异丁烯 149 丁烯-2(顺) 150 丁烯-2(反) 151 丁烯醛 152 正丁烷 153 异丁烷 154 丁腈 155 丁酮[甲(基)乙(基甲)酮] 156 丁酸 157 正丁醇 158 异丁醇 159 仲丁醇 160
HG2066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表3.0.3-2 常见的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的化学介质 名 称 名 称 序号 二甲腈(不对称) 肼(联氨) 32 二异氰酸甲苯酯(TDI) 环氧乙烷(氧化乙烯) 33 二氟化氧(一氧化氟) 环氧氯丙烷 34 二硝基苯(间、邻、对) 速灭威 35 二硝基氯化苯 臭氧 36 1,2—二溴乙烷 倍硫磷 37 1,2—二溴氯丙烷 敌百虫 38 二氯四氟丙酮 敌敌畏 39 二氯氧化硒(氯氧化硒) 氟 40 3—丁烯腈(烯丙基腈) 氟化氢(氢氟酸) 41 十氟化硫 砷化氢 42 三氟化氯 菸碱(烟碱、尼古丁) 43 三硝基甲苯(TNT) 硒化氢 44 三氯化磷 硫酸二甲酯 45 五氯化磷 氰 46 丙烯腈 氯 47 丙烯酰胺 氯丹(氯化茚) 48 丙烯醛 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 49
甲基环戊二烯 甲基环戊烷 甲基肼 甲烷 甲硫醇 甲酸(蚁酸) 甲酸乙酯 甲酸正丁酯 甲酸异丁酯 甲酸正戊酯 甲酸异戊酯 甲酸甲酯 甲醇(木精) 甲醛 四乙基铅 四甲基铅 四甲基锡 四氢呋喃 四氢糠醇 四羰基镍 发生炉煤气 亚硝酸乙酯 杂醇油 道生(联苯与联苯醚混合物) 呋喃[氧(杂)茂] 吡啶[氮(杂)苯] 1-辛烯 正-辛烷 汽油 环丁烷 环已烷 环已酮 环丙烷 环戊烷 环氧乙烷(氧化乙烯,恶烷) 1,2-环氧丁烷 环氧丙烷 环氧氯丙烷 苯 苯乙烯 苯(甲)酸乙酯 苯甲醛(苦杏仁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G20
660
表3.0.3-2 常见的毒性程度为高度危害的化学介质
名称
序号
名称
二甲腈(不对称)
32 肼(联氨)
二异氰酸甲苯酯(TDI)
33 环氧乙烷(氧化乙烯)
二氟化氧(一氧化氟)
34 环氧氯丙烷
二硝基苯(间、邻、对)
35 速灭威
二硝基氯化苯
36 臭氧
1,2—二溴乙烷
37 倍硫磷
1,2—二溴氯丙烷
38 敌百虫
四甲基铅
266
四甲基锡
267
名称 苯胺(阿尼林油) 乳酸乙酯 乳酸甲酯 1-庚烯 正庚烷 异庚烷 氢 1-癸烯 癸烷 烟碱(尼古丁) 液化石油气(压凝汽油) 联环已基 硝基乙烷 1-硝基丙烷 2-硝基丙烷 硝基甲烷 硝基苯 硝酸乙酯 硝酸正丙酯 硫化氢 喹啉[氮(杂)萘] 氰 氰化氢(氢氰酸) 氯乙烯
序号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续表3.0.5
名称
序号
2-甲基丙烯醛
244
2-甲基戊二醇-2,4
245
2-甲基戊烷
246
3-甲基戊烷
247
219 四氢呋喃 220 四氢糠醇 221 四羰基镍 222 发生炉煤气 223 亚硝酸乙酯 224 杂醇油 225 道生(联苯与联苯醚混合物) 226 呋喃[氧(杂)茂] 227 吡啶[氮(杂)苯] 228 1-辛烯 229 正-辛烷 230 汽油 231 环丁烷 232 环已烷 233 环已酮 234 环丙烷 235 环戊烷 236 环氧乙烷(氧化乙烯,恶烷) 237 1,2-环氧丁烷 238 环氧丙烷 239 环氧氯丙烷 240 苯 241 苯乙烯 242 苯(甲)酸乙酯 243 苯甲醛(苦杏仁油)
乙酸叔丁酯
78 1,3-二氯丙烯
乙酸丙酯
79 1,2-二氯丙烷
乙酸异丙酯
80 二氯甲烷(甲叉二氯)
乙酸甲酯(醋酸甲酯)
81 邻二氯苯
乙酸戊酯
82 二硼烷
乙酸异戊酯
83 十二烷
乙酸环已酯
84 正十四烷
乙酸酐
85 十氢萘
乙醇(酒精)
86 1,3-丁二烯
乙醇乙酸乙酯
87 1,3-丁二醇
40 乙掌亚胺 41 乙醛 42 乙醚(二乙醚) 43 二乙氧基乙烷 44 二乙胺 45 3,3-二乙基戊烷 46 对二乙基苯 47 N,N-二乙基苯胺(二乙基替苯胺) 48 二乙基硒
乙腈(甲基腈)
54 环己酮
乙酸(醋酸)
55 异丁醛(二甲基乙醛)
乙酸酐
56 西维因(胺甲萘)
2,6—二乙基苯胺
57 杀螟松(速灭虫)
二甲胺
58 吡啶(氮杂苯)
二甲基乙酰胺
59 邻-甲苯胺(注)
二甲基二氯硅烷
60 邻硝基甲苯
二甲基甲酰胺
61 邻硝基酚
二甲基苯胺
62 苯(注)
N,N-二甲基苯胺
63 苯酚(石炭酸)
17 硫芥(芥子气)
内吸磷(1059)
18 氰化氢(氢氰酸)
轻度危害
9 四乙基铅 10 甲拌磷(3911)
19 氯甲醚 20 羰基镍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毒物名称 三硝基甲苯 铅及其化合物 二硫化碳 氯 丙烯腈 四氯化碳 硫化氢 甲醛 苯胺 氟化氢 五氯酚及其钠盐 镉及其化合物 敌百虫 氯丙烯 钒及其化合物 溴甲烷 硫酸二甲酯 金属镍 甲苯二异氰酸酯 环氧氯丙烷 砷化氢 敌敌畏 光气 氯丁二烯 一氧化碳 硝基苯
73 偏二氯乙烯(1,1-二氯乙烯)
丁烯醛(巴豆醛) 三氧化硫 三溴甲烷(溴仿)
74 α萘-萘胺(1-萘胺,甲萘胺)
75
(注)
76 α-萘酚(1-萘酚,甲萘酚)
1,1,2-三氯乙烷
77 硝基苯(人造苦杏仁油)
1,1,2-三氯乙烯
78 硝酸
1,2,4-三氯苯
79 硫化氢
三氯醋酸
80 硫酸
三氯氢硅(氯硅仿)
268 氯乙烷(乙基氯) 269 氯乙酸 270 氯乙醇 271 2-氯丁二烯[1,3] 272 氯丁烯 273 1-氯-2-丁烯 274 氯丁烷 245 氯异丁烷 276 氯化苄 277 氯丙烯 278 2-氯丙烯 279 氯正丙烷 280 氯异丙烷 281 氯戊烷 282 氯异戊烷 283 3-氯-2-甲基丙烯 284 氯甲烷 285 氯苯 286 焦炉煤气(焦炉气) 287 溴乙烷(乙基溴) 288 溴正丁烷 289 溴丙烯 290 溴苯 291 糠醇(呋喃甲醇,氧茂甲醇) 292 糠醛(呋喃甲醛)
二氧化碳
64 苯醛
二氧化氮
65 苯乙烯
二硫化碳
66 间甲酚
1,1-二氯乙烯(偏二氯乙烯) 67 间甲苯胺
1,2-二氯乙烯(顺、反)
68 间苯二酚(雷锁辛)
1,2-二氯乙烷(二氯化乙烯) 69 间-硝基甲苯
二氯乙烷
70 间-氯苯胺
二氯乙醚(2,2′-二氯乙醚) 71 氟苯
二氯丙醇
72 氨
丁胺(正-丁胺)
2-甲基吡啶(α-甲基吡啶)
248
3-甲基吡啶(β-甲基吡啶)
249
甲基环已烷
250
甲基环戊二烯
251
甲基环戊烷
252
甲基肼
253
甲烷
254
甲硫醇
255
甲酸(蚁酸)
256
甲酸乙酯
257
甲酸正丁酯
258
甲酸异丁酯
259
甲酸正戊酯
260
甲酸异戊酯
261
甲酸甲酯
262
甲醇(木精)
263
甲醛
264
四乙基铅
265
129 1,4-已二烯 130 1-已烯 131 正已烷 132 异已烷 133 已酮-2 134 无水肼 135 天然气 136 1-壬烯 137 正壬烷 138 双戊烯 139 水煤气 140 1,2-丙二醇 141 丙苯 142 异丙苯 143 丙胺 144 异丙胺 145 对异丙基甲苯
178 仲异戊醇 179 甲乙醚 180 甲苯 181 甲苯二异氰酸酯 182 3-甲氧基乙酸丁酯 183 邻甲(苯)酚 184 间甲(苯)酚 185 对甲(苯)酚 186 甲基乙二醇 187 甲基乙二醇乙酯 188 甲基乙烯甲酮 189 甲基二氯硅烷 190 甲基异丁基(甲)酮 191 3-甲基-1-丁烯 192 甲基三氯硅烷 193 甲基丙烯酸乙酯 194 甲基丙烯酸甲酯
乙酰二甲胺
71 1,1-二氟乙烷
乙酸(醋酸)
72 二氧六环
乙酸乙烯酯
73 二硫化碳
乙酸乙酯(醋酸乙酯)
74 1,1-二氯乙烯(偏二氯乙烯)
乙酸丁酯
75 1,2-二氯乙烯(顺)(均二氯乙烯)
乙酸异丁酯(醋酸异丁酯)
76 1,2-二氯乙烯(反)(均二氯乙烯)
乙酸仲丁酯
77 1,2-二氯乙烷(二氯化乙烯)
81 氯乙烯(注)
己二腈
82 氯乙醇
马拉硫磷(4049)
83 氯丁二烯
五硫化二磷
84 3-氯丙烯
1,1,2,2-四溴乙烷
85 氯化氢(盐酸)
四氯乙烷
86 氯苯
四氯化碳(注)
87 磷酸三丁酯
丙烯醇(烯丙醇)
88 磷酸三对甲苯酯
丙硫醇
89 糠醛(呋喃甲醛)
45 甲胺(一甲胺)
90 乙炔
HG20 660
88 正丁苯 89 异丁苯 90 2-丁炔 91 丁胺 92 叔丁胺 93 丁基乙二醇 94 仲丁基苯 95 叔丁基苯 96 丁基锂(溶于乙烷溶液)
序号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63
丁醚
164
三乙胺
165
三甘醇
166
三甲胺
167
2,2,5-三甲基已烷
168
2,2,3-三甲基戊烷
169
2,2,4-三甲基戊烷
170
3,5,5-三甲基环已烯-2-酮-1 171
1,2,4-三甲基苯
172
三氯乙烯
173
三氯乙烷
174
1,2,3-三氯丙烷
175
三氯硅烷
176
三聚乙醛
177
名称 丙炔(甲基乙炔) 丙烯 丙烯胺 异丙烯基苯 丙烯腈 丙烯酸乙酯 丙烯酸正丁酯 丙烯酸甲酯 丙烯碳酸酯 丙烯醇(烯丙醇) 丙烯醛 丙烷 丙腈(乙基腈) 丙酮 丙酸乙酯 丙酸甲酯 正丙醇 异丙醇 丙醛 石油醚 异戊二烯(2-甲基丁二烯戊胺 1-戊烯 2-戊烯 正戊烷 异戊烷(2-甲基丁烷) 2-戊酮 3-戊酮 正戊醇(伯正戊醇) 3-戊醇 叔戊醇 伯异戊醇(异戊醇)
爆炸危险
GB50 44
表1 级别
Ⅰ级(极度危害)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序号
毒物名称
1 汞及其化合物
2苯
3 砷及其无机化合物*
4 氯乙烯
5 铬酸盐、重铬酸盐
6 黄磷
7 铍及其化合物
8 对硫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