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就业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指出我国面对就业总量规模大和新增就业压力大以及就业弹性系数降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求结构不相适应等问题,提出发展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等宏观层以及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和推行劳务品牌建设等微观层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 产业; 品牌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缩小收入差距、维持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途径。然而下岗就业成为近几年来居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被列为十大危机之首,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组得出这项结论,并且指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仍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相比之下,近日,民工荒又成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湖北的热门话题,全省缺工50万人,且不分地区,不分行业。”就业难”和”招工难”现象并存,实际上是劳动力供需发生的结构性矛盾,是供需双方相互不适应造成的⑴。

一、就业基本现状及原因探析

(一)失业率居高不下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曾湘泉⑵运用计量模型估算出1992-2004年随时间变动的自然失业率曲线,实证结果显示,自1992年以来,中国具有不断升高的自然失业率,并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其后,自然失业率一直在4.8%-5.6%的范围内波动。而且目前国家公布的失业率只统计了城镇失业情况,并没有包括现在农村的1.5亿富余劳动力。如果把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算入,我国失业率就要高达20%。

(二)新增就业压力大

自70年代以来,每年约有2000万人进入劳动年龄,使得我国增长的就业资源远远不够新增就业人口所需安置的岗位⑶。而且农村改革使大批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其中有相当比例向城市转移,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每年都有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这对就业形势本已严峻的城镇来说更构成威胁。

(三)就业弹性系数随经济的增长而下降

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的拉动效应⑷。按常规,高增长应当带动高就业。近几年,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实现了经济高增长,但没有带动高就业,而是出现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有研究表明在城镇经济中国有经济部门就业弹性下降,与乡村经济中乡镇企业能力下降是导致我国整体就业需求减少的

一个重要原因。无论哪个国家中小企业都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最主要渠道,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多重税收的压制,导致它们没有能力去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一国的税费越重,特别是对能增加就业领域的税费征收越重,失业率就越高。

(四)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力供求结构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外部压力促使产品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一方面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的需求逐步达到饱和,对新增劳动力需求下降;而另一方面,新的国际化经济急迫需要更懂得新技术新沟通方式的人员,旧的人员构成已经不符和企业发展并且旧的企业不能积极改制和精减人员也不符和竞争市场,从而出现结构性失业与劳动力短缺并存的现象。

(五)过度劳动引起挤出效应

王艾青⑸将过度劳动界定为”人力资源在较长时期的过度使用”,即就业者在较长时期处于一种超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强度的就业状态。中国许多行业存在过度劳动现象,典型的如服装加工业、建筑业、采掘业、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业加工生产线等,农民工大量进入这些工作领域,溢出人员对在岗人员造成巨大的降低工资报酬的压力,而低报酬的长期持续,迫使该类人员不得不进行长期加班,从事超负荷的劳动。从业人员的过度劳动造成了很多就业机会被挤占,从而造成一些具有就业能力的人员的失业。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对此,特提出宏观上的对策如下:

(一)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

有关方面提供的1996-2000年我国的基本就业情况(如表一)表明在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稳中有降的同时,第三产业在吸纳着更多的从业人员。根据统计资料计算,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吸纳150万人就业。但2000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3%,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27.5%,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般为70%-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0%左右⑹。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这种状况,不但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就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所以政府应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更多地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⑺。

(二)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应该注重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私营、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最近几年国企不但不能吸纳新的劳动力就业,还要消化现有冗员。但私营企业迅速壮大,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场所。根据有关资料,民营经济是近年来成长最快的经济,从全国来说,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占到70%以上,支撑着80%的经济增长率,提供着95%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已成为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

(三)解决未来劳动就业的主要出路是城镇化

为了加快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我国应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我国城镇化率目前仅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70%以上。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有直接联系,城镇化可以扩充就业链条和产业范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点已被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在2000年广东2530万流动人口中,有72.47%是从农村流入的⑻,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加速了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提高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显然,加快城镇化步伐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城市非正规部门,推行灵活就业

城市非正规部门的灵活就业主要有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独立就业、家庭就业、小时工就业等形式。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我国非正规就业者大约1200万人,以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发展灵活就业,在当前我国就业总量矛盾加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尤其重要,不仅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满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需要,还能促进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减轻城市贫困。

(五)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力度,加快产业转移步伐

以迈达尔等为代表的”梯度推移理论”认为,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发展的条件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业梯度与经济梯度,高梯度地区。例如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发展更快,但当这些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劳动力成本过高、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和相对市场狭小等原因,使发达地区生产成本上升,于是处于高梯度的产业会自发的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低梯度地区的发展。目前产业转移的热潮正在我国掀起,沿海地区制造业、纺织业已经开始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一般来说,产业状况与就业状况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产业变动必然会带来就业的变化⑼。国家和产业移出地以及承接地政府均应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使产业转移克服粘性顺利转出,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缓解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就业的主体是在特定生存环境下具有劳动力的人,所以还可从其所处环境和自身为着眼点,制定并实施促进就业的微观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