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论文
关于防震减灾活动征文范文15篇

关于防震减灾活动征文范文15篇防震减灾活动征文范文【篇1】大自然经常会有一些毁灭性的灾难,我们要学会预防灾难,减少灾难。
灾害有许多种:地震、火灾、洪水等。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等,有数十万的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
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面跑,蜜蜂会惊飞、逃窜。
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要发生地震。
假如发觉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必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火灾逃生法:有序撤离。
逆风逃生,不能顺风逃生,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迅速躲避,假如发生草原火灾没有退路时,讲周围草拔掉,防止火继续往里烧。
台风也是灾害之一。
台风带来的是狂风、暴雨、巨浪和潮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我国近海十五个省最高雨量记录中,百分之八是台风造成的。
洪涝是国内外关注的大灾。
洪涝是由缕降暴雨或大于,引起江河决堤、山洪暴发,淹没田地、毁坏建筑、人员伤亡的水灾。
在我国洪频发,强度大。
长江中下游、黄淮海、江河下游和华南地区尤为严重,每年四到九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时期。
1991年夏,江淮地区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我应该做的就是不在没有大人的陪同下不去深水区玩耍,不玩火不玩电,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要看红绿灯,以防受伤。
其实灾害并不可怕,只要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就能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
防震减灾活动征文范文【篇2】今天我们都发红小学进行了一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演练开始了,这时从广播中传出了“哦——呜——”,我们班的同学,如同世界末日来了似的,狗王的右手一边捂着头一边用毛巾捂着鼻子和嘴部,躲在桌子下,以发出了乒乒乓乓的响声,教室中充满了同学们的恐慌声!我多好了!过了一会儿“空袭警报”响起了。
我们纷纷起立,已经发出了,刺耳的尖叫,我们像赶急事似的一快步走到了走廊上。
防震减灾汶川大地震征文范文

防震减灾汶川大地震征文范文“5·12”,这三个简单的数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却如同烙印般深刻。
汶川大地震,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也是一本用无数生命写就的关于防震减灾的“教科书”。
我记得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
那么美丽的四川,那么多鲜活的生命,怎么一下子就陷入了灾难之中呢?电视上不断播放着那惨不忍睹的画面,废墟中伸出的手,绝望的眼神,哭喊声仿佛能穿透屏幕。
那时候我就在想,地震这个恶魔,真的太可怕了。
但是从汶川大地震中,我们也学到了太多太多关于防震减灾的知识和精神。
先说说建筑这事儿吧。
以前盖房子,可能就想着好看、实用就行。
可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建筑的抗震能力那可是关乎生死的大事。
你看那些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建筑,就像坚强的战士一样守护着里面的人。
而那些豆腐渣工程呢,一下子就垮了,简直就是杀人的陷阱。
从那以后啊,建筑行业可就重视抗震标准了。
就像给房子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不管地震这个小怪兽怎么折腾,都能让里面的人有个安全的小窝。
再讲讲地震预警这神奇的东西。
以前大家都不知道啥是地震预警,汶川大地震之后,大家才发现这玩意儿就像地震来临前的“小喇叭”。
虽然它不能让地震不发生,但是能提前给大家报个信儿,哪怕就那么几秒、几十秒,也能让人们躲到桌子底下,跑到安全的地方。
这就好比你在马路上走着,突然有人告诉你前面有个小坑,你就可以提前避开,不至于摔个狗吃屎。
现在啊,很多地方都有了地震预警系统,这可都是汶川大地震用惨痛教训换来的成果。
还有那些在地震中自救和互救的故事,听起来既让人心酸又让人敬佩。
我听说有个人被埋在废墟下面,硬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喝自己的尿液撑了好几天,最后被救出来了。
这得是多大的勇气和求生意志啊!还有那些不顾危险去救人的普通人,他们不是超级英雄,却在那一刻变成了最勇敢的人。
这就告诉我们,在地震面前,自救的知识得人人都懂。
比如说躲在墙角,用东西护住头部,这些小常识关键时刻能保命。
防震减灾科普征文(精选16篇)

防震减灾科普征文(精选16篇)防震减灾科普征文篇1地震灾害是世界上造成人们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
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学习,正确地掌握避震和自救、互救的方法。
我们要听地震预告,学会看地震发生前的预兆,比如:动物们的异常惊飞、逃窜、狂叫等,也可以预防灾害的发生,以防在先及早报告、撤离。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
特别是在楼房内的人,选择厨房、卫生间等空间小的地方,还有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
桌子、床下等坚固家具空间的地方都可以避震。
及时得用坐垫等保护好头部,不要盲目跳楼,使用电梯等。
我们一定用科学的方法来保护好自己和家园,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
今天是学校防震演习的日子,全体师生都参加了。
具体的情况老师已经一遍又一遍地交代了我们每个同学。
“地震来了”广播中传来老师急促的喊声。
我们迅速将书包顶在头上“嗖”地往外窜,每个同学都不想落后,发疯似的往操场上跑去,老师则在一旁有条不紊地维持秩序和疏散学生们。
全校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全部撤离,我们一定要学会自救。
我们还要多看防震减灾的书籍。
把防震减灾的知识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这些知识一传十、十传百,让每个人都知道在地震来到时,人人都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害。
让这些知识伴随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每个人都有防震意识。
我们是祖国的建设者、保卫者,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
“防震减灾,人人有责。
”防震减灾科普征文篇2生命是1,其它是0。
要想守住1,就把其它不安全隐患排除掉。
单单的两个数字告诉我们,防灾减灾任重而道远,不是一蹙而就,需要打持久战。
因为灾害就在身边,触手可及。
人累了,可以休息;灾害却没有累的那一刻,它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只要瞅准时机,就立马爆发。
一个灾害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危害不可低估。
远离灾害,建设幸福家园,减灾防灾从我做起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最朴实的一句话,它让我们更加珍爱生命爱护环境。
关于防震减灾优秀征文(精选37篇)

关于防震减灾优秀征文(精选37篇)防震减灾优秀征文篇1一个周六的下午,我独自一人坐在去姐姐家的班车上,耳里塞着耳麦,隔绝了车上的喧哗,自己的世界就只剩下音乐,好不快活!我尽情的享受着音乐带给我的快乐,无暇顾及别人的议论,也没有发现天空早已布满乌云,很快便在优美的音乐中靠着车窗一头沉睡过去。
我睡得很沉,若不是感觉到脸部和耳边有颤抖和微微的噼啪声,恐怕连过站了都还不知道吧。
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努力看外面却是一片灰蒙蒙。
我以为是车窗不够干净,于是使劲地擦了擦玻璃,发现是徒然。
这时只听同座在对我说:别擦了,外面下大雨呢!“什么?下大雨?”听了这话我仿佛被雷击中了一般。
出门时原本妈妈交代我带伞,我看天气很好便没理会。
谁知这鬼天气像小孩儿的脸说变就变,比翻书还快,真是郁闷!就在我不停的埋怨天气,大乱阵脚时,司机提醒我到站了。
天啊,真是天亡我也,但我只能硬着头皮下车。
刚下车就被一阵狂风夹着黄豆大的雨点打得我晕头转向,雨水迷住了我的双眼,脸也生疼。
顷刻间我就浑身湿透,像个落汤鸡一样在雨中艰难的前进着。
路上的积水已经漫到了脚踝处。
一声又一声的炸雷,一道又一道的闪电吓得我我蹲在了草丛边,不停地发抖,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无助。
就在这时我看见前面不远处有家小店,我好像看到了希望便加快脚步奔跑过去,好心的店主见我小,又成了落汤鸡便收留了我。
我只站了一会湿衣服上的水马上淋湿了别人的地面。
虽然店主好心找来了干衣服让我换上了但我仍然在那直打哆嗦,不知自己是真的冷还是害怕。
雨越下越大,雷声,闪电仍在继续,看着姐姐的家就在不远处,我心急如焚,不断的想着:让姐姐来接我吧。
于是,我拿起电话就准备打,“不行!”一声呵责让我顿时将手停在了半空中,老板娘眉头紧皱,表情严肃的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打雷时是不可以打电话的,要不然,你恐怕就和那棵树一样了。
”说着,伸手指向窗外。
我顺着她的手望去,窗外的马路上已积满了水,而那水面上正飘着一半截树。
防震减灾征文600字

标题:共建防震减灾的坚固屏障正文:世界不是总平静如镜,自然灾害的突然降临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打击。
在这些灾害中,地震由于其破坏力巨大、突发性强而尤为令人畏惧。
然而,通过科学的防震减灾措施,我们能够有效地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震减灾,首先要从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做起。
学校、社区和媒体应该联手开展地震知识普及活动,让每个人了解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知晓紧急避难路径和安全地带。
地震演练不应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应转化为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形成肌肉记忆。
其次,建筑的抗震设计是减少地震灾害的关键。
新建筑物应严格遵循国家建筑标准,使用抗震材料,采用科学的结构设计。
对于旧建筑,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或资助业主进行抗震加固,以确保旧楼也能在地震来袭时保持稳固。
第三,科技在防震减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发展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地震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
虽然精确预测地震尚未成为现实,但即使是几秒钟的预警时间,也足以挽救无数生命。
此外,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前规划好救灾物资的储备、医疗救护的准备和交通疏散的方案。
一旦地震发生,能够迅速、有序地展开救援行动。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是防震减灾的参与者。
家庭应制定应急预案,准备好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如食物、饮用水、应急药品和手电筒等。
同时,学会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在灾难来临时能够自救并帮助他人。
地震无情,人有情。
防震减灾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政府的领导、专家的智慧、社会的参与和每个人的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伤害,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建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防震减灾的作文

防震减灾的作文地震,这一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常常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它可能在瞬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夺走我们亲人的生命,让我们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然而,面对地震,我们并非完全无能为力。
通过科学的防震减灾措施,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防震减灾,首先要了解地震。
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而产生的。
地球上的地震带分布在板块交界处,这些地区往往是地震的高发区。
但即使不在地震带上,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地震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我们需要做好预防工作。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在建造房屋、桥梁等基础设施时,必须严格按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其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
同时,加强对老旧建筑的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家庭和个人也应该做好防震准备。
我们可以在家中准备一个应急包,里面放置一些必要的物品,如食品、水、药品、手电筒、收音机等。
还要了解家庭附近的紧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和路线,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到达安全地带。
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应对方法能够挽救生命。
如果在室内,要迅速躲在桌子、床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保护好头部,等到震动停止后再迅速撤离。
如果在室外,要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大树等可能倒塌的物体,选择开阔的地方躲避。
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尤为重要。
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让学生和老师熟悉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流程和疏散路线。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地震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防震意识和自救能力。
在社区中,也要加强防震减灾的宣传和教育。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居民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社区还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在地震发生时协助救援和疏散工作。
地震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同样重要。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救援队伍,抢救被困人员,提供医疗救助和生活物资保障。
在重建过程中,要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防震减灾征文

防震减灾征文《防震减灾征文》篇一:《防震减灾征文》地震,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恶魔,随时可能冲出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小时候对地震的概念特别模糊,就觉得那是电视里遥远地方才会发生的事儿,跟我没半毛钱关系。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学校里搞防震演练。
那时候我还特不当回事儿呢,心里想着:“这不是瞎折腾嘛,哪会有地震啊。
”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说:“同学们,地震可不得了,能把房子都给震塌了,到时候大家要是不知道该咋办,那可就危险了。
”我在下面还偷偷地笑,觉得老师有点大惊小怪。
可是,后来我看到了一些关于地震的新闻画面,那场景真的把我吓了一跳。
房子就像纸糊的一样,一下子就倒了,到处都是灰尘,人们在废墟里哭着喊着找自己的亲人。
我当时就想,这地震也太可怕了,我之前还不当回事儿,简直是傻到家了。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关注防震减灾的知识了。
我发现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呢。
比如说,家里的家具摆放也有讲究,不能把那些重的柜子啊啥的放在容易掉下来砸伤人的地方。
也许有人会说:“哎呀,这也太麻烦了吧。
”可是我觉得,这跟生命比起来,那点麻烦算个啥呀。
在学校里,我们也会学习很多关于地震来了该怎么躲的知识。
像躲在桌子下面啊,墙角这些比较坚固的地方。
我就想啊,要是真地震了,这些知识可能就是救命的稻草呢。
我还跟我爸妈说,让他们也多学学这些知识,可我爸还不当回事儿,说:“咱们这儿多少年都没地震了,学这个干啥。
”我就反驳他:“爸,这可说不准呢,万一地震了,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我觉得啊,我们对防震减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就像我之前一样,很多人都觉得地震离自己很远。
可是谁能保证呢?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你觉得不会被车撞到,难道你就不看红绿灯了吗?防震减灾也是这个道理,多学一点知识,就多一份保障。
要是每个人都能把这些知识牢记在心,那就算地震这个恶魔真的来了,我们也能更有底气地和它对抗,不是吗?篇二:《防震减灾征文》地震,这玩意儿就像老天爷发脾气时搞的恶作剧,说来就来,而且一旦发作起来,那可真是要多吓人就有多吓人。
防震减灾征文

防震减灾征文地震,这个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常常在瞬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它的不可预测性让我们深感生命的脆弱,但也正因如此,防震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生活的地球,地壳运动从未停止,地震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现象。
然而,当强烈的地震来袭时,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的惨状令人痛心疾首。
每一次地震都是对人类生存的巨大考验,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防震减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防震减灾,首先在于预防。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地震因素,制定严格的建筑抗震标准。
高质量的建筑是保障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们肩负着重大责任,他们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为人们提供安全的庇护所。
同时,对于老旧建筑,要进行定期的抗震检测和加固,不能让它们成为潜在的“定时炸弹”。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先进的监测手段,通过地震台网、卫星遥感等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地壳的细微变化,提前为可能发生的地震发出警报。
尽管目前的地震预警还无法做到完全精确和提前很长时间,但哪怕只是提前几秒或几十秒的预警,都能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减少伤亡和损失。
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知识普及同样不可或缺。
学校、社区和单位应该经常组织防震减灾的培训和演练,让每个人都知道在地震来临时应该如何应对。
比如,要了解室内的安全角落,学会迅速关闭电源、燃气等危险设施,掌握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
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准备好应急包,里面包含必要的食品、水、药品和应急工具等。
当不幸遭遇地震时,冷静和正确的行动是求生的关键。
如果在室内,要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保护好头部,等到震动停止后再有序撤离。
如果在室外,要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和大树等可能倒塌的物体,前往开阔的场地。
在撤离过程中,千万不要惊慌失措,不要拥挤推搡,要遵循指挥,有序逃生。
地震过后,救援和重建工作是重中之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摘要、关键词 (1)二、地震定义 (2)三、中国地震灾害及构造 (3)四、中国防震减灾发展战略 (4)(1)坚持防御为主,综合防震减灾 (4)(2)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基础研究 (5)(3)加强法制建设,促进依法减灾 (5)五、参考文献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摘要:近40年,中国共发生3次大地震,分别是唐山、澜沧(耿马)、汶川。
共造成4万人死亡,受伤20万,经济损失百亿。
地震给国家、人民带来不尽的损失和伤痛。
所以防震减灾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地震损失防震减灾在汉语词典中,有个词语是我们大家都不希望遇到的,那就是“天灾人祸”。
何谓天灾呢?天灾实质就是那些自然界中的灾难。
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会作用于我们人类社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构成了所谓的灾害。
灾害,尤其是自然灾害往往是不可预知、不可避免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是勇敢的战胜它还是回避呢?我们同学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
我们要想战胜这些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少,就必须要了解它,掌握它们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的来监测和预防。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对于自然灾害了解的是必须的、所以防灾减灾工程学大学任选课程中很重要的学科。
地震,是我所认为的最大的灾难,我见过的地震虽然只有汶川大地震,虽然只在电视上看过,但那触目惊心的画面让我动容,是什么力量摧毁了那么对房屋建筑,是什么力量带走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在学过防灾减灾工程学后,我了解到了地震的可怕性,也了解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一、地震定义地球,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及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
二、中国地震灾害及构造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最显著特征是西强东弱,有历史记载以来,以东经107度为界,西部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91次,东部只发生27次(台湾省和东北深震除外)。
但是由于东部人烟稠密经济发达,地震形成的灾害要远大于西部。
地震活动西强东弱的原因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推挤。
大陆强震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强震沿地震带集中发生。
新疆的强震主要沿南天山和北天山地震带发生,特别是南天山与帕米尔交界的乌什地区更是全球大陆强震的高发区,地震类型以挤压逆冲为特征,反映了天山山脉向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的双向逆冲作用。
青藏高原的强震多数发生周边地震带上,其南边界是弧形的喜马拉雅地震带,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5次8级以上强震;东边界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带, 5.12汶川大地震就发生这里;北边界是祁连山-阿尔金地震带,也控制了一系列7级以上历史强震的发生;高原内部的强震则主要发生在一些大的断裂带上,如1954年西藏当雄8级地震发生嘉利断裂带上,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昆仑断裂带上。
川滇地区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23次,主要沿鲜水河-小江地震带和滇西(腾冲-澜沧断裂)地震带分布。
由陕西渭河盆地、山西盆地带、内蒙河套盆地带、银川盆地和六盘山区组成的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则是另一个强震活动带,控制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19次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
其中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及后续次生灾害造成了83万人的死亡,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事件。
而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形成了长达215公里的地表破裂,造成了20万人的死亡。
华北平原地震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7次7级以上强震。
东部沿郯城-庐江断裂1668年发生过8级强震。
北边界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与盆地内北北东向断裂的交界地带往往是强震的孕育场所,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
华北平原的7级以上地震还沿内部主要活动断裂发生,如1937年山东磁县和1966年邢台地震。
东北吉林和黑龙江一带的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600-700公里深度范围内,不对地表形成强烈破坏,是太平洋板块下插入日本岛弧和中国大陆之下的结果。
除了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受台湾海峡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之外,中国大陆的其他地区强震活动相对较弱,一般很少发生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三、防震减灾发展战略(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震减灾2004年中国地震局提出了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即:“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
”这个指导方针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减轻地震灾害实际的,也是应该长期坚持下去的。
但是,通过对5.12汶川8.0级强震的总结,需要对“预防为主”的内涵进一步明确,重点进一步突出。
5.12汶川大地震血的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防震减灾仅有地震的监测预报是不够的。
前面已经讲到,地震预测是一个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即便对一次破坏性地震进行了成功的震前预报,地震还是会形成重大的灾害,还是要导致重大的财产损害,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还是需要采取措施抗御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必须走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的道路,预防应该包括提高抗御地震的能力,科学地开展监测预报工作,提高社会防震减灾的意识等。
预防首先是要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地震主要是通过对人类建筑物的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科学合理地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的基础环节。
要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活动断层探测研究工作,为避开断裂错动引起的破坏提供基础信息,为工程建设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继续严格执行《防震减灾法》中对一般建设工程、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的要求,选择安全可靠的场地,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5.12汶川地震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做到了这些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例如,四川彭州市白鹿镇中学的两栋教学楼分别位于发震断裂两侧,地震时断裂错动达2.1米,但由于教学楼避开了断裂,并且建筑质量较好,楼房没有倒塌,也没有师生的伤亡;而坐落在发震断裂带上的北川县城的毁灭性破坏恰恰是一个反例。
科学地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地震预测(特别是中长期预测)至少能够提供未来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这是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美国不进行地震预报工作,而是通过单纯的增加投入,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实效,这种战略是由他的国情所决定的。
美国强震危险区的面积集中在其西海岸,而且经济实力雄厚,可以增加投入,把房屋建设得抗震能力很强。
但我国的强震危险区面积占国土面积30%以上,而且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必须突出重点,重点针对地震危险区加强重点防御。
做好地震的监测预报研究一方面是确定重点危险区的基础,同时,如果能够对某种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的话,则会起到更大的减灾实效。
因而,中国的防震减灾绝不能放弃、而是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的探索和努力,要在对5.12汶川大地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地震监测预报的战略、重点和思路要进行反思,进一步明确科学问题和主攻方向,在完善现有地震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立体监测体系,力争取得更大的进展。
提高社会防震减灾的意识。
预防为主的重要一环是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要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法制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科学防灾理念,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思、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平时注重应急疏散演练,地震时2000多名师生的撤离井然有序,没有一个伤亡。
另外,防震减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依靠中国地震局这样的专业部门外,还要发挥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还要依靠群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才能够全面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二)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基础研究防震减灾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科学含量很高的科技工作。
防震减灾工作所面对的,是一系列世界性的尖端科学难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和技术是防震减灾事业的核心,推进和依靠科技进步,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必由之路。
1966年邢台地震后,地震预测预报成为中国地震科学技术的主攻方向。
此后相当一个时期的发展,实际上是围绕着这一主攻方向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