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执业药师中药各论口诀

执业药师中药各论口诀中药品类繁多,记忆起来颇为不易。
为了帮助广大执业药师考生更好地掌握中药各论的知识,特总结了以下实用口诀。
解表药麻黄发汗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非凡。
桂枝解肌助阳温经,通脉化气效力能行。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安胎解鱼蟹毒可行。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不愁。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夏月多用。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之效也该思量。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之功也能使用。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效甚是可喜。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功效甚猛。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巅顶头痛它来作用。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来还能止痒。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使用要记牢。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功效。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功效出众。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作用亦有。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疟疾可驱。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效果显著。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功效也真。
清热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止渴功效良好。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不错。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清热解火。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生津通淋功效能记。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功效与竹相似不异。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之功值得一说。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目赤肿痛它来消散。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功效显著。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心胃火去除。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还能解毒。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肝胆湿热它能攻克。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祛风止痒作用也对。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痈肿疔疮功效不错。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清心利尿。
上中大方剂学讲义02各论-8固涩剂

第八章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
本类方剂系根据《素问²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的理论立法,属于“十剂”中的涩剂。
气、血、精、津是营养人体的宝贵物质,既不断地被肌体所消耗,又不断地由脏腑所化生,如此盈亏消长,周而复始,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一旦脏腑失调,正气亏虚,消耗过度,则每致滑脱不禁、散失不收,轻则有碍健康,重者危及生命。
由于引起滑脱散失的病因及发病部位不同,散失物质亦有气、血、精、津之殊,’因此临床表现亦各不相同,常见有自汗、盗汗、久咳不止、久泻不止、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带下等。
故本章方剂根据所治病证的不同,相应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
固涩剂所治的滑脱散失之证,皆由正气亏虚而致,故应根据气血、阴阳、精气、津液耗伤程度的不同,配伍相应的补益药,使之标本兼顾。
然而,若是元气大虚,亡阳欲脱所致的大汗淋漓、小便失禁或崩中不止,又非急用大剂参附之类回阳固脱不可,非单纯固涩所能治疗。
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设,故凡外邪未去,误用固涩,则有“闭门留寇”之弊。
此外,对于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火扰遗泄、热痢初起、伤食泄泻、实热崩带等,均非本类方剂之所宜。
第一节固表止汗固表止汗剂,适用于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而致的自汗、盗汗。
临证组方常用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收敛止汗药以治标,配伍黄芪、白术等益气实卫之品以治本。
代表方如牡蛎散。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三味为粗散。
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
【中药学】各论

(6)羌活 散寒解表祛风胜湿止痛1风寒感冒2风寒湿痹
(7)白芷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1风寒表证2疼痛3鼻渊4带下证5疮痈肿毒
(8)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1风热表证,温病初起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9)牛蒡子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1风热表证,温病初起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10)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平抑肝阳1风热表证,温病初起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3目赤昏花4肝阳上亢
(11)菊花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1风热表证,温病初起2肝阳上亢3目赤昏花4疮痈肿毒
(12)柴胡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1外感表证,发热2少阳证3肝郁气滞4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13)葛根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1外感表证,项背强痛2麻疹不透3热病口渴,消渴证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14)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热敛疮1气分实热证2肺热喘咳3胃火上炎证4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15)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1气分实热证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津伤口渴,消渴4骨蒸潮热
(16)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1热病烦闷2湿热黄疸,热淋3血热出血4热毒疮疡,目赤肿痛5跌打肿痛
(17)夏枯草 清肝明目,消肿散结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2瘰疬瘿瘤
(18)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1湿热证2肺热咳嗽3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咽痛,疮痈5血热出血证6胎动不安
(110)白术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1脾气虚证2痰饮,水肿3气虚自汗4胎动不安
药方各论——重镇安神

一、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方论】元·李杲: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
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补其血不足,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医学发明》)明·吴昆:忧愁思虑,则火起于心,心伤则神不安,故苦惊;心主血,心伤则血不足,故喜忘;心愈伤则忧愁思虑愈不能去,故夜不能寐。
苦可以泻火,故用黄连;重可以镇心,故用朱砂。
生地凉心,当归养血。
炙甘草者,所以益脾,脾是心之子,用之欲其不食气于母故尔。
梦中惊悸者,心血虚而火袭之也。
是方也,朱砂之重,可使安神;黄连之苦,可使泻火;后苄之凉,可使清热;当归之辛,可使养血,乃甘草者,一可以缓其炎炎之焰,一可以养气而生神也。
(《医方考》)清·叶仲坚:经曰:神气舍心,精神毕具。
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
且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精气乱,神太劳则魂魄散,所以寤寐不安,淫邪发梦,轻则惊悸怔忡,重则痴妄癫狂耳。
朱砂具光明之体,赤色通心,重能镇怯,寒能胜热,甘以生津,抑阴火浮游,以养上焦之元气,为安神之第一品。
心苦热,配黄连之苦寒,泻心热也,更佐甘草之甘以泻之。
心主血,用当归之甘温,归心血也,更佐地黄之寒以补之。
心血足,则肝得所藏而魂自安;心热解,则肺得其职而形自正也。
(录自《古今名医方论》)清·张璐:凡言心经药,都属心包。
惟朱砂外禀离明,内含真汞,故能交合水火,直入心脏。
但其性徐缓,无迅扫阳焰之速效,是以更需黄连之苦寒以直折其势。
甘草之甘缓以款启其微,俾膈上之实火虚火,悉从小肠而降泄之。
允为劳心伤神,动作伤气,扰乱虚阳之的方,岂特治热伤心包而已哉?然其奥又在当归之辛温走血,地黄之濡润滋阴,以杜火气复炽之路。
其动静之机,多寡之制,各有至理,良工调剂之苦心,岂可忽诸!(《张氏医通》)清·陈念祖:此方用朱砂之重以镇怯,黄连之苦以清热,当归之辛以嘘血①,更取甘草之甘以制黄连之太过,地黄之润以助当归所不及。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安神剂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安神剂01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细弦者,治宜选用(单选)A.温胆汤B.珍珠母丸C.酸枣仁汤D.甘麦大枣汤E.以上都不是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答案解析] :C。
虚劳虚烦不得眠,盗汗,咽干口燥,脉细,提示阴虚内热;以不得眠、心悸为主症,提示病位在心;脉弦,提示病位在肝。
故此为心肝阴血亏虚,虚热内扰证——肝阴亏虚,头目失养,故头目眩晕。
当治以滋阴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宜选酸枣仁汤(C对)——重用酸枣仁为君,以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臣以茯苓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润燥,清热除烦。
温胆汤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A错)。
珍珠母丸功用为滋阴养血,镇心安神,主治阴血不足,肝阳偏亢证(B错)。
甘麦大枣汤功用为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主治脏躁(D错)。
02酸枣仁汤中配伍茯苓的主要用意是(单选)A.健脾渗湿B.利水消肿C.渗湿止泻D.利水蠲饮E.宁心安神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答案解析] :E。
茯苓的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酸枣仁汤方含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以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烦失眠证。
其中,配伍茯苓意在宁心安神(E对)。
03天王补心丹中配伍桔梗意在(单选)A.载药上行B.祛痰利咽C.开上通下D.宣肺利气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答案解析] :A。
天王补心丹方含生地黄、麦门冬、天门冬、人参、五味子、茯苓、远志、当归、柏子仁、酸枣仁、玄参、丹参、桔梗,以滋补心肾之阴,清热,养血安神。
其中,配伍桔梗,意在载药上行,使药力缓留于上部心经,为使药(A对)。
04患者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口舌生疮,舌边少苔,脉细数,治宜选用(单选)A.朱砂安神丸B.天王补心丹C.酸枣仁汤D.珍珠母丸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答案解析] :B。
心悸失眠、神疲健忘,为阴虚血少,心失所养所致;虚烦遗精、口舌生疮,为阴虚生内热,虚火内扰所致;舌红少苔,脉细数是阴虚内热之征;治当滋阴清热,养血安神;天王补心丹最宜(B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0.06.11•【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施行日期】2010.06.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规范中成药使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组织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现予印发,供各级医疗机构在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参考。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联系。
附件: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二○一○年六月十一日附件: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0年6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一、中成药的剂型二、中成药分类三、中成药安全性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二、联合用药原则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各论一、解表剂二、泻下剂三、和解剂四、清热剂五、祛暑剂六、温里剂七、表里双解剂八、补益剂九、安神剂十、开窍剂十一、固涩剂十二、理气剂十三、理血剂十四、治风剂十五、治燥剂十六、祛湿剂十七、祛痰剂十八、止咳平喘剂十九、消导化积剂二十、杀虫剂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中药学各论小结.

《中药学》各论每章小结第八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麻黄主入气分,重在宣肺,并能平喘利水发汗解表,主治外感风寒重证桂枝兼入血分,重在通阳,并能温经通阳紫苏长于行气宽中,并能解鱼蟹毒,散寒力强生姜和中解表,主治胃肠型感胃长于温中止呕,并能温肺止咳,发汗解表力弱香薷长于化湿和中,并能利水消肿,发汗解表力强有“夏月之麻黄”之称,表虚有汗者忌用,利水消肿要浓煎荆芥性较平和,并能透疹、消疮、止血(炒炭),不宜久煎祛风解表,主治外感受风寒之证防风风热甘缓不峻,并能胜湿、解痉、止痛,为“风中润剂”羌活发散风寒和止痛作用较强,尤宜于上半身疼痛白芷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为治鼻渊头痛要药,尤宜于头面部诸痛,并能消肿排脓藁本痛,主治风寒挟湿表证尤宜于巅顶头痛,血虚头痛及热证均忌。
细辛苍耳子兼能祛风湿、止痹痛血虚头痛不宜,过量易致中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证。
温通鼻窍,主治鼻渊头痛辛夷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浊涕常流之要药,宜包煎(二)辛凉解表药薄荷长于清利头目,又能条达肝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长于清利咽喉,又能解毒通便蝉蜕长于息风止痉,又能明目退翳桑叶并能清肺止咳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菊花并能清热解毒葛根主升脾胃之津,长于解肌止渴柴胡升阳发表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肝解郁升麻主升脾胃之气,长于解毒透疹淡豆豉——解表除烦(宣散表邪力薄,但风寒风热皆可用)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头部两侧近太阳穴处)第九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泻火力大,清肺胃除烦渴知母滋阴力胜,滋肾阴退虚热芦根清肺胃实热生津止渴清胃止呕,清肺消痈,除烦天花粉清胃止渴,消肿排脓淡竹叶清心除烦清心利尿栀子清利湿热,凉血解毒夏枯草散郁结,降血压谷精草清肝明目疏风热,退翳障密蒙花养肝血青葙子清肝火(二)清热燥湿药黄芩善清上焦湿热,泻肺火、止血、安胎黄连解毒善清中焦湿热,泻心胃火、除烦止呕黄柏清热燥湿善清下焦湿热,泻肾火,清退虚热龙胆草善清下焦湿热泻肝胆实火要药苦参利尿杀虫(三)清热凉血药犀角凉血止血作用较强,且能安神定惊生地养阴养阴,凉血止血力优玄参清热凉血软坚,降火解毒力佳丹皮凉血散瘀凉血透热作用强赤芍散瘀止痛作用佳紫草活血、解毒、透疹(四)清热解毒药银花解毒力强,外科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且能凉血止痢清热解毒,常用于外感热病连翘散结力胜,疮家圣药,且能清心泻火蒲公英散结力大,善治乳痈,且能利湿解毒治疮痈紫花地丁解毒力强,善治疔毒,且能清肝大青叶凉血消斑板兰根解毒消斑凉血利咽散结温热病各阶段皆可用青黛清火散肿牛黄化痰开窍——入心蚤休解毒定惊消肿止痛第十章泻下药大黄兼活血祛瘀,清泄湿热,为治积滞便秘之要药芒硝长于润燥软坚番泻叶通便泻热专于泻下导滞芦荟善清肝杀虫火麻仁润燥滑肠——年老体弱,力较缓,兼滋阴补血产后津枯血少,肠燥便秘郁李仁力较峻,兼利水消肿甘遂泻经隧之水,力较峻消肿散结大戟逐水泻饮泻脏腑之水,力较逊芫花泻胸胁之水,力较逊外涂杀虫疗疮牵牛子内服杀蛔虫,泻下湿热(胃肠)积滞消积逐水、泻下大便商陆内服毒性大,外用消肿散结巴豆——泻下寒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安神开窍

[麝香]
1.开窍醒神:神昏痉厥,中风痰厥。为醒脑 回苏的要药。 2.活血散结:内服或外用于疮疡肿毒。 3.催产下胎: 4.止痛:
[冰片]
1.开窍醒神: 2.清热止痛:
[苏合香]:开窍辟秽,止痛。 [石菖蒲]
1.豁痰开窍:神志昏乱。 2.化湿和胃,宁神:脘腹闷痛,不思饮食。
第二十三章 驱虫药
第二十四章 收敛药
凡以平息肝风或潜阳镇静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称平肝息风药。
息风止痉药
[天麻](甘,平)
1.平肝潜阳:肝阳上亢,眩晕、头痛。 2.息风止痉:肝风内动,惊风、抽搐。 3.通经活络: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现代以天麻注射液肌注或穴位注射,治三 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神经衰弱、耳源性眩晕等,均有较好疗 效。)
[地龙](咸,寒)
1.清热息风:用于高热惊痫、癫狂。 2.通络:用于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证。 3.平喘:用于肺热哮喘。 4.利尿:用于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闭 不通。
[僵蚕](咸、辛,平)
1.息风止痉:用于惊痫抽搐。 2.祛风止痛:中风。 3.化痰散结:用于痰核、瘰疠。 4.用于风热头痛:生用。
用法用量: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研末吞服,每次0.6~1克。
[全蝎](辛、平,有毒。)
1.息风止痉:高热抽搐,中风,癫痫等。 2.通络止痛:偏头痛,风湿痹痛。 3.攻毒散结: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及毒 蛇咬伤。 用法用量:有毒,用量不宜过大。Biblioteka 研末吞服,每次0.6~1克。
平肝潜阳药
[珍珠母](咸,寒) 1.平肝潜阳: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清肝明目:肝热目赤、翳障、夜 盲。 3.镇心安神:惊悸失眠,心神不宁。
【龙骨】(甘、涩,微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 气 不 足 ( 虚 寒 ) , 心 血 亏 虚而致心神不安证。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1 柏子养心丸
传统应用
心悸怔忡, 气短自汗, 精神倦怠,少气懒言; 失眠多梦,头晕健忘; 肢冷畏寒,舌淡苔白, 脉细弱或结代。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1 柏子养心丸
[注意事项] 肝 阳 上 亢 之 失 眠 、 烦 躁者不宜服用。 忌食辛辣食物。
第九章 安神剂
1 .柏子养心丸 2. 脑立清丸 3. 朱砂安神丸 4. 养血安神片 天王补心丸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1 柏子养心丸
[处 方] 柏子仁 酸枣仁 远志 朱砂 五味子 炙黄芪 党参 茯苓 炙甘草 半夏曲 川芎 当归 肉桂
[功效] 补气,养血,安神。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1 柏子养心丸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天王补心丸
[处 方] 丹参 当归 天冬 地黄 玄参 党参 麦冬 五味子 茯苓 远志 石菖蒲 酸枣仁 桔梗 朱砂 柏子仁 甘草
[功效]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天王补心丸
[主治] 心阴不足,心悸健忘, 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天王补心丸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1. 安宫牛黄丸
现代应用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 炎、中毒性脑病、脑血管意 外,肝昏迷,癫痫以及小儿 高热惊厥等。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1. 安宫牛黄丸
[注意事项] 孕妇忌用。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2. 清开灵注射液
[处 方] 胆酸 珍珠母 猪去氧胆酸 栀子 水牛角 板蓝根 黄芩苷 金银花
现代应用 用本品尚可治疗多种疾病中出 现高热不退,神志不安者,如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化 脓性扁桃体炎,胆囊炎,泌尿
系感染,脑炎,腮腺炎等。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2. 清开灵注射液
[注意事项] 有出现药疹者,可用抗过敏治 疗。
多种剂型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3. 紫雪散
[处 方] 石膏 寒水石 滑石 磁石 芒硝 木香 沉香 丁香 麝香 羚羊角 玄参 升麻 甘草 水牛角浓缩粉 朱砂
2.忌食辛辣油腻及刺激性 食物,忌烟酒。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3朱砂安神丸
[注意事项]
3.服药期间,不要服用碘 化物、溴化物,以防止发 生毒副作用,导致严重的 医源性肠炎。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4养血安神片
【处方】 仙鹤草 墨旱莲 鸡血藤
熟地黄 地黄 合欢皮 首乌藤 【功能】
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2 脑立清丸
[处 方] 代赭石 磁石 珍珠母 牛膝 薄荷冰 冰片 清半夏 酒曲 猪胆汁
[功效] 平肝潜阳,醒脑安神。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2 脑立清丸
[主 治]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耳鸣口苦,心烦难寐;
高血压见上述证侯者。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2 脑立清丸
传统应用
肝阳上亢—眩晕中风。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 急躁易怒,心烦口苦, 难寐多梦;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3朱砂安神丸
传统应用 心火亢盛,灼伤阴血,心失所养
而致之心神不宁证。 症见心烦不寐,夜多怪梦,恍惚,
健忘;或见心悸怔忡,胸中烦热, 甚而惊狂,舌红苔黄,脉细数。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3朱砂安神丸
[注意事项]
1.不宜:心气不足心神不安 者。儿童。
忌服:消化不良胃脘嘈杂 而烦躁不眠者;孕妇。
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2 脑立清丸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 者不宜使用; 孕妇忌服。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3朱砂安神丸
[处 方] 朱砂 黄连 地黄 当归 甘草 [功效] 清心养血,镇惊安神。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3朱砂安神丸
[主 治] 胸中烦热,心悸不宁, 失眠多梦。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1. 安宫牛黄丸
[处 方] 牛黄 水牛角浓缩粉 麝香 珍珠 朱砂 雄黄 黄连 黄芩 栀子 郁金 冰片
[功 效] 清热镇惊开窍。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1. 安宫牛黄丸
[主 治] 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 神昏谵语。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1. 安宫牛黄丸
传统应用 温(暑)热之邪内陷心包 或痰热闭阻—— 神昏谵语,高热烦躁, 舌红或舌绛,脉数。
传统应用
心肾两虚,阴亏血少,虚火上炎
症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五 心烦热,口干少津,口舌生疮; 心悸不宁,头晕耳鸣;迷惑健 忘,神疲形瘦,盗汗遗精,腰 膝酸软,舌红脉细数等。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天王补心丸
现代应用
神 经 衰 弱 , 心 脏 神 经 官 能 症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更年期 综合征,心律不齐等见前述 症状者。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天王补心丸
[注意事项]
1.阳虚寒盛或脾胃虚弱,胃 纳欠佳,或痰湿留滞;湿热 内蕴者均不宜服用。 2.服药时忌食胡荽、大蒜、 萝卜、鱼腥、白酒等。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第十章 开窍剂
1. 安宫牛黄丸 2. 清开灵注射液 3. 紫雪散 4. 冠心苏合丸 5. 万氏牛黄清心丸(牛黄清心丸)
[功效] 清热解毒,止痉开窍。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3. 紫雪散
[主 治]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惊风抽搐,斑疹吐衄, 尿赤便秘。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3. 紫雪散
传统应用 邪内陷心包热盛动风证。 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痉厥,斑疹吐衄,便秘,舌 红绛等以及小儿高热惊厥等。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3. 紫雪散
现代应用 各种热、化脓性感染等疾患 的败血症期,肝昏迷以及小 儿高热惊厥、神昏抽搐。
[功效] 清热解毒,化痰通络, 醒神开窍。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2. 清开灵注射液
[主治]
热病神昏,中风偏瘫, 神志不清,小儿惊风;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2. 清开灵注射液
现代应用
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 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烧, 以及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 上述证侯者。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2. 清开灵注射液
4养血安神片
【主治】
阴虚血少所致失眠。 症见头眩心悸,失眠健忘,精 神疲倦,睡眠多梦,腰酸乏 力。(口干少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4养血安神片
现代应用 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 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 更年期综合征等见前述症 状者。
各论安神开窍固涩
4养血安神片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感冒发热者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