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合集下载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 15(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方剂

方剂

2.药量增减变化 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但对药物的用量 增减变化,配伍关系则有君臣佐使之变 从而其功用、主治则各有所异。
3.剂型更换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全相同,但 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异。但这种差异只是 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 轻重缓急之分而已。
第四章
剂型
1.汤剂: 制法: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 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 制成的液体剂型。 作用: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 蒸及含漱。 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 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 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杲 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适应病症
下法 荡涤肠胃、排 燥屎、冷积、瘀血、 出粪便 宿食、虫积等有形积 滞停留于胃肠 和法 和解、调和脏 邪犯少阳,肝脾不和, 腑、阴阳、表 寒热错杂,表里同病 里失和之证 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适应病症
清法 清热、泻火、 热证、火证、热甚 凉血 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温法 温里祛寒 脏腑的沉寒痼冷, 寒饮内停,寒湿不 化,以及阳气衰微 等
二.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 “八法”,他在《医学心悟》 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 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功 能 适应病症 汗 发 汗 解 表 , 感表证、疮疡初起以 外 法 宣肺散邪 及 水 肿 、 咳 嗽 等 伴 见 表 证者 吐 涌吐痰涎、 中风痰壅,宿食壅阻, 法 宿 食 、 毒 癫狂、喉痹等 物
使药: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 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调和诸药作用的 药物。
第三节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简介本文档旨在整理方剂学教材的相关内容,方便学生使用。

通过对方剂学教材的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目录1. 方剂学的概述2. 方剂学的发展历程3. 方剂的分类和特点4. 方剂的配伍原则5. 方剂的制备方法6. 方剂的应用与临床疗效7.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景方剂学的概述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方剂的组成、配伍、制备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内容。

方剂学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的疗效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学的发展历程方剂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医药经典。

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剂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方剂的分类和特点方剂通常可以根据其组成药物的种类和功效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方剂分类包括补益类方剂、泻下类方剂、祛风类方剂等。

每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药物组合和作用特点。

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配伍原则是指方剂药物的选择和配伍方法。

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方剂中的药物需要相互配合,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合理的配伍原则可以提高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剂的制备方法方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浸泡、研末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方剂制备方法将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用药方式。

方剂的应用与临床疗效方剂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不同的方剂对于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疗效,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和应用。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景方剂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医学科,目前仍在不断发展和研究之中。

通过深入研究方剂学,可以提高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和质量,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是方剂学教材整理的简要内容介绍,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帮助。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一、方剂学的概述
1. 方剂学的定义和作用
2. 方剂学的历史发展
3. 方剂分类和命名原则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
1. 方药组成及其作用
2. 配伍原则及其分类
3.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三、方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
1. 方剂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2. 药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四、中药方剂常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总结归纳
1. 补虚类方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2. 清热类方剂:白虎汤、清热解毒汤等。

3. 祛风湿类方剂:桂枝加附子汤、桑枝汤等。

4. 消肿化瘀类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逍遥散等。

5. 止咳平喘类方剂:桔梗汤、麻杏止咳汤等。

6. 安神助眠类方剂: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

五、方剂学的应用
1. 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2. 方剂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六、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1. 方剂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 未来方剂学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

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方剂有补虚类、清热类、祛风湿类、消肿化瘀类、止咳平喘类和安神助眠类等。

在中医临床和制药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方剂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方剂学方解图表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方剂学》特色简介

《方剂学》特色简介

《方剂学》特色简介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本课程应安排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之后进行。

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一、方剂学的主要内容教材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是总论,重点介绍方剂学发展简史、治法与方剂以及方剂分类、组成和配伍、剂型、用法的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主要是根据治法、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19类。

选入基础方、代表方以及临床常用方共362首,其中正方182首,附方180首。

最后还附有“常用中成药选录”、“方剂歌诀”和“方名索引”。

每类方剂分为概说、正方、小结、复习思考题四个部分。

概说的内容包括每类方剂的定义、治法、功用、适应范围、使用注意,以及这类方剂的适应证、临床特点、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代表方等。

正方内容有方名与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运用、附方、文献摘要、临床报道、实验研究等项,小结内容是将每类方剂提纲挈领地予以综合、对比,分别各方的异同。

复习思考题,是根据本章方剂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方剂学则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三、方剂学的作用中医临床治疗疾病,选药配伍组成方剂,是主要手段,而方剂学研究的内容,又是以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前期基础学科的内容为基础的,因此,方剂学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一大重要环节。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已学基础学科的知识,互相印证,既能使已学的基础理论为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内容服务,又能通过有目的的联系,进一步加深理解已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好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治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运用学科。

中医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1由单方过渡到复方是方剂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随着此类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总结出关于方剂作用的规律性认识,治法理论就应运而生了,这是方剂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越。

3成氏所开创的“方论”研究方法,标志着对于方剂的认识开始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促使方剂学从临床各科中分化出来,是方剂学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1《五十二病方》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东汉末期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被后世尊为“万书之祖”。

3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

4明代朱橚等编纂的《普济方》几乎将唐以前的方剂收罗殆尽,是古代最大一部方书。

5宋代官药局筛选各地名医验方编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纂成的药典。

刘完素著《宣明论方》,阐述寒凉清热之法;张从正著《儒门事亲》,详论攻下祛邪之法;李杲著《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朱震亨著《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药方论》,中首次运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论》中20首方剂的配伍作用进行分析。

临床常用治疗大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简称“八法”.汗法:即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吐法:即通过宣雍开郁及涌吐的作用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下法:即通过泻下通便,是积聚在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温法:即通过温里去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清法:是指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作用,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症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法:即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功能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消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软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

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的将二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药物配伍的形式:1同类相须:指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运用,通过药物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特殊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2异类相使:指主要功效虽异但作用环节关联的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通过辅药对主药的协同或互补作用而提高疗效,或产生新的功效。

配伍增效的机理不同,可分以下类型。

(1)将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同用,藉其共性以协同增效,并利用辅药之个性特长而增强主药的治疗效果。

(2)根据阴阳气血以及脏腑相关理论,利用药物作用上的沟通互补,将主要功效不同的药物配伍同用以增强疗效。

(3)根据病机中的病势特点和治法中导邪外出的理论,将针对的药物配伍通散类药,使邪有去路,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根据证候病机的特点将性能功效不同的某些药物配伍,还可能产生各单味药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综合作用。

3相反相成:指性能相反的药物在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开阖补泻等不同意义上的配伍。

(1)寒热并用:即将寒凉药与温热药配伍同用。

(2)补泻同施:即将补益药与祛邪药配伍同用。

(3)升降相随:即将升浮上行之药与沉降下行之药配伍同用。

(4)散收同用:即将收敛固表之药与辛散宣发之药配伍同用。

(5)刚柔相济:即将药性柔润与药性刚燥之药配伍同用。

(6)通塞并行:即将通利之药与固涩之药配伍同用。

4制度纠偏:指在使用某些药性峻猛或者有毒的药物时,通过配伍适当的药物以制约其毒烈偏性,从而减轻或消除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5引经报使:利用药物归经的特性,针对主治证候的病位配伍适当的药物以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是药力选择性发挥作用以加强疗效。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是为解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即针对病证的主要病因,主导病机或主证而设,是方剂组成中核心部分。

君药通常具有药力较强,药味较少以及用量较大的特点。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味较君药多,其药力即药量较君药小,与君药多具有特定的增效配伍关系,在一些复杂病症的治疗方剂中,臣药还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

佐药:其含义有三:一是佐助药指配合君臣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病证的药物。

佐制药指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反佐药:指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现代反佐药:指方剂中与君药的部分性能相反但在全方中起相成配伍效用的药物。

佐药一般药味数稍多,用量较小。

在方剂中,至于是佐助佐制还是反佐,则应视病情治疗的需要和君臣药的性能而定。

使药:其含义有二:一是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二是调和药:只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助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的作用。

解表药: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解表剂属八法中汗法。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虐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属八法中的和法。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清热剂属八法中的清法。

祛暑剂:凡以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夏月暑病的方剂。

统称祛暑剂。

属八法中的清法。

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中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

属八法中的温法。

表里双解剂:凡以解表药配合泻下药或清热药,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表里同治,内外分解的作用,治疗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表里双解剂。

体现了汗法与下法清法温法等方法的结合运用。

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药,属八法中的补法。

固涩剂: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主治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

固涩剂属十剂中涩可固托的范畴。

安神剂:凡以安神剂或交通心肾水火药配伍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统称安神剂。

开窍剂:凡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以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

理气剂:凡以理气剂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主治气滞或气逆病症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属八法中的消法。

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主治淤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理血剂。

治风剂:凡是有辛散疏风或滋潜熄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等作用用于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治燥剂: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以治疗燥证的药物,统称治燥剂。

祛湿剂: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湿剂。

属八法中的消法。

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驱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属八法中的消法。

消导化积剂:凡具有消食导滞,软坚散结,消癥化积,消瘿散瘰等作用,治疗食积,癥积,瘰疬,瘿瘤等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消导化积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驱虫剂: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用以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驱虫剂。

涌吐剂:凡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类疾患的方剂,统称涌吐剂。

属八法中的吐法。

治疡剂:凡具有散结消痈,解毒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用以治疗痈疽疮疡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治疡剂。

属八法中的消法。

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泻下剂【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攻补兼施剂】和解剂【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清热剂【清气分热剂,清营血分热剂,清热解毒剂,气血两清剂,清脏腑热剂,清虚热剂】祛暑剂【祛暑解表剂,祛暑利湿剂,祛暑清热剂,清暑益气剂】温里剂【温中祛寒剂,回阳救逆剂,温经散寒剂】表里双解剂【解表清里剂,解表温里剂,解表攻里剂】补益药【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补阴剂,阴阳并补剂】固涩剂【固表止汗剂,敛肺止咳剂,涩肠固脱剂,涩精止遗剂,固崩止带剂】安神剂【重镇安神剂,补养安神剂,交通心肾剂】开窍剂【凉开剂,温开剂】理气剂【行气剂,降气剂】理血剂【活血祛瘀剂,止血剂】治风剂【疏散外风剂,平息内风剂】治燥剂【轻宣外燥剂,滋润内燥剂】祛湿剂【化湿和胃剂,清热祛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水湿剂,祛风胜湿剂】祛痰剂【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化痰剂,温化寒痰剂,治风化痰剂】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剂,消癥化积剂】治疡剂【散结消痈剂,托里透脓剂,补虚敛疮剂】歌诀1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麻黄6桂枝4甘草3杏仁70个】恶寒发热头身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

【桂枝9芍药9甘草6生姜9大枣12枚】解肌发表和营卫,(chuo)啜粥温服汗易酿.3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麻黄9芍药9干姜3五味子3甘草6桂枝6】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半夏9细辛3】4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桑叶7菊花9杏仁6连翘5薄荷2桔梗6甘草2苇根6】5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连翘9银花9苦桔梗6薄荷6竹叶4生甘草5荆芥穗5】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淡豆鼓5牛蒡子9】6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桔枳同。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祛邪有奇功。

7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

【黄芪6人参3桂枝3甘草1熟附子3细辛2羌活3防风3】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川芎3煨生姜3】8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大黄12厚朴24枳实12芒硝6】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9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当归9-15牛膝6肉苁蓉6-9泽泻5升麻1-3枳壳3】肾虚津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10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柴胡25黄芩9人参6半夏9甘草6生姜9大枣4个】11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朮草加姜薄。

【柴胡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甘草】烧生姜薄荷】疏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12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

【半夏12黄芩9干姜9人参9黄连3大枣4个甘草9】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与和阴.13轻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