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环境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涉及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其发展和保护对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无序发展和不合理利用,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经成为该区域的突出问题。
本文将就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治理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化学污染:太湖流域的废水排放量大,不同类型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水体。
其中,农业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多,使得太湖流域的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和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严重。
另外,工业废水排放的有机物、重金属物质等也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生物污染:过量的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内的蓝藻和水华暴发频繁,这种水华不仅影响了水质,还严重影响了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
水华繁殖期间释放的有毒物质可能对水生动植物造成永久性损害,以及相关产业的损失。
此外,太湖流域的非法捕捞和不合理养殖也对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应采取以下治理建议:一、加强水体监测与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太湖流域水质变化,为治理提供准确数据。
同时,加强与长江局的协调,对流域内的排污口进行跟踪监控,并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对违规排放者进行严厉的处罚,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农田排水网络的优化调整,减少农业养分和农药物质的流失。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合理利用化肥,控制农药使用量。
三、加强工业企业环保治理:对截留能力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推动企业提升污染物处理技术,减少重金属和有机物排放。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绿色制造,减少水环境污染。
四、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加强太湖流域湿地的保护,通过恢复湿地功能来净化太湖周边环境。
太湖流域环境问题与措施

“湖泛”现象
❖ “湖泛”(亦称黑水团或污水团)是指湖泊富营养化 水体在藻类大量暴发、积聚和死亡后,在适宜的气 象、水文条件下,与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和厌氧 条件下产生生化反应,释放硫化物、甲烷和二甲基 三硫等硫醚类物质,形成褐黑色伴有恶臭的“黑水 团”,从而导致水体水质迅速恶化、生态系统受到 严重破坏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关于‘‘湖泛”的 研究很少或刚开始,像太湖这样浅水型大水面的湖 泊发生“湖泛”还仅仅是处于及时发现、跟踪监测、 积累资料和初步研究机理的阶段。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自然因素
湖区地势平坦,地表径流缓慢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季节分配不均 湖泊淤积 地面沉降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人为因素
湖滩围垦 人为污水排入湖泊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结论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太湖水环境问题日趋严 重。这种状况说明我们对于太湖生态环境演化的机理了解非 常不够。 正是由于基础研究的严重不足, 难以对湖泊污染 和富营养化治理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使得我国的湖泊 治理走了不少弯路。再加上国际上对大型浅水湖泊研究的整 体滞后,治理太湖成为了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100%
80%
水 质 状 况 与
河
道
60% 40% 20%
污 污染河道长度 染
0% 1983ຫໍສະໝຸດ 19921996富营养化状况
繁引泊氮活水 殖起、、动体 而藻水磷的富 引类库等影营 起及、营响养 的其海养下化 水他湾物,指 质浮等质生的 恶游缓大物是 化生流量所: 现物水进需在 象迅体入要人 。速,湖的类
3
2008年5月“湖泛”期溶解 区
氧略高,高锰酸盐指数含量 南泉 0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的太湖治理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太湖治理的总体部署,深入推进我省太湖治理工作,全面实现太湖治理目标,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现状(一)流域概况太湖流域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
历来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工农业生产发达、国民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流域人口约占全国的3%,GDP占全国的12%,人均GDP为全国的3.5倍。
我省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体,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丹阳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句容市、高淳县、溧水县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所在区域。
据2007年统计资料,我省太湖流域人口1664.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6%;GDP为12218.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7.5%,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环境现状1.污染物排放现状。
我省太湖流域2005年共排放废污水总—1 —量25.55亿立方米。
流域COD排放总量为58.60万吨/年(表1.2-1),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和工业废水,所占比重分别为40.2%和35.1%;氨氮年排放总量为6.42万吨,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均在40%左右;总氮的年排放总量为9.82万吨,农业面源比重接近50%;总磷排放总量0.58万吨/年,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比重达到66%,其次为城镇生活污染源。
2.水环境现状。
(1)太湖湖体水质现状。
2005年太湖水质为劣Ⅴ类。
东部沿岸区水质相对较好,为Ⅴ类水质,其他湖区均为劣Ⅴ类。
太湖湖体水质总氮指标为劣Ⅴ类,其次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均满足Ⅳ类水质标准。
全湖平均为中富营养化程度,其中仅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处于轻富营养水平。
2007年太湖湖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总氮仍是污染最严重的指标,但是浓度相对于2005年有所降低,全湖总氮平均由3.6mg/L降低为2.6mg/L。
太湖是一个淡水湖吗?

太湖是一个淡水湖吗?太湖,位于中国江苏、浙江两省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
但是,很多人对于太湖是否真的是一个淡水湖存在疑问。
那么,太湖究竟是一个淡水湖还是含盐湖呢?本文将通过多个方面的解析,为您解答太湖的水质之谜。
一、太湖的环境背景太湖位于中国江苏、浙江两省之间,地势较低,与长江相通,属于低洼地带。
太湖水系包括太湖和其周边19个湖泊,总面积约为2338平方千米。
太湖的原始水质是淡水,也是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理想生存环境。
二、太湖的水质特征太湖虽然是淡水湖,但由于水质长期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水质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富营养化现象,即湖泊中出现了过多的营养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等。
这些营养物质的过量会导致水体中藻类繁殖过快,进而引发水华现象,严重影响了太湖的水质。
三、太湖的水盐度情况太湖的水盐度相对较低,属于淡水湖。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太湖的盐度约为0.2-0.3‰,属于微咸水。
这一数据远低于咸水的盐度标准,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太湖是一个淡水湖。
四、太湖的物种分布太湖作为一个淡水湖,生态环境十分丰富多样。
湖中栖息着大量的淡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如鳗鲡、草鱼、鲢鱼、青鱼等。
这些鱼类在太湖中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五、太湖的保护与治理太湖的水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相关部门也在持续进行治理与保护工作。
近年来,通过强化水源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水体监测等综合手段,太湖的水质有所改善。
然而,仍然需要更加持续和有力的措施来实现太湖的全面治理与保护。
总结:太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是一个淡水湖。
尽管太湖的水质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通过相关措施的持续推动,太湖的环境状况正在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成为人们休闲、旅游和观赏的重要景点。
对于太湖的保护与治理,我们每个人都应有所作为,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水域。
参考资料:1.《太湖的水质和保护》2.《太湖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3.《太湖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改善对策研究》。
太湖是一个重要的渔业资源吗?

太湖是一个重要的渔业资源吗?一、太湖的地理与生态环境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处,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渔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太湖水域广阔,面积约为2,422平方千米,周围有山脉环抱,资源丰富。
太湖水质优良,富含各种鱼类资源,被誉为“东方明珠”。
二、太湖的渔业资源丰富1. 宽广的水域提供了良好的渔业环境。
太湖的面积广阔,湖区水深适中,水源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
各种水生生物在太湖中繁衍生息,如鲈鱼、黄鳝、鳖等,成为渔民们的资源宝库。
2. 多样的鱼类品种满足了市场需求。
太湖水域的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有上百种鱼类,包括常见的鲤鱼、草鱼、鳙鱼等,还有一些罕见的稀有鱼类。
这些鱼类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口味需求,也成为周边地区的重要渔业产品。
3. 渔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太湖的渔业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渔民定居和发展渔业相关产业。
渔民们以捕鱼为生,出售鲜活的鱼类,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渔业也带动了水产品加工业、渔业航运业等相关产业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太湖渔业资源的压力与挑战1. 污染对太湖渔业造成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太湖周边地区工业排放和农业污染逐渐增加,导致太湖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这种污染不仅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也对渔业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2. 过度捕捞可能会对渔业资源造成威胁。
由于太湖渔业资源丰富,一些渔民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过度捕捞,导致某些鱼类种群减少,甚至灭绝。
这种过度捕捞行为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损害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外来物种入侵加剧了太湖的生态压力。
近年来,一些外来物种如外来藻类、外来鱼类等进入太湖水域,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破坏。
这些外来物种对太湖本地鱼类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威胁,给太湖的渔业资源带来了新的挑战。
四、保护太湖渔业资源的措施和意义1. 加强环境保护,改善水质。
太湖的水中是否有鱼塘?

太湖的水中是否有鱼塘?众所周知,太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一直以来都被誉为中国的水乡天堂。
而对于太湖中是否存在鱼塘的疑问,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人们。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太湖水中是否存在鱼塘的真相。
一、太湖的水质状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太湖的水质状况。
太湖水体的品质受到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水质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鱼塘生态的建立与维稳需要良好的水质环境作为基础。
1. 水质问题的由来太湖流域的工业和农业废水排放,以及大量的河流污染物输入,是导致太湖水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城市化所带来的生活污水和化学物质的排放,也对太湖的水质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水质改善措施为了提升太湖的水质,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例如,加强污染源管控,推进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实施湖区生态修复工程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太湖鱼塘的存在性分析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太湖中鱼塘的存在性问题。
太湖作为一个大型的淡水湖泊,具备了鱼塘形成的基本条件。
然而,鱼塘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多个因素。
1. 水质与鱼类太湖的水质对于鱼类生存和繁衍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果水质较差,鱼类的生存环境将受到严重威胁,从而使鱼塘的形成变得困难。
因此,保持太湖水质的良好状态是鱼塘存在的前提之一。
2. 整体生态系统太湖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态相互作用也会影响鱼塘的形成。
例如,太湖中是否存在合适的栖息地和食物链,都将对鱼塘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3. 人为因素的影响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也对太湖中鱼塘的存在性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如过度捕捞和鱼类养殖等活动,都可能导致鱼类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而减少鱼塘的形成可能性。
三、鱼塘的保护与发展最后,我们将探讨鱼塘在太湖保护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应的措施。
1. 鱼塘的生态价值鱼塘作为太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丰富了湖泊生物多样性,还为当地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太湖水文特征

太湖水文特征如下:
1.地理位置和形成历史: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中国五大淡水
湖之一,也是江苏省第一大湖,总面积2338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427.8平方公里。
太湖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作用和黄河、长江、钱塘江的冲积作用,历经数百万年的演化。
2.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太湖拥有壮丽的山水景观,是中国吴
越文化传统和江南水乡特色的代表,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太湖水域面积广阔,水质清澈,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物种多样性,是众多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3.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理特征:太湖地处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和南京
缓坡地带,地势平坦,湖区地质构造复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调蓄水源。
太湖水系发达,有近百条河流注入湖中,其中最大的支流是淠河。
太湖水位和水质受季节性影响较大,雨季水位高涨,旱季水位下降,因此需要进行水文调节。
4.经济和文化价值:太湖不仅是旅游胜地,还是太湖银鱼、白鱼、
白虾等特产的产地,是系列名菜“太湖船菜”的招牌食材。
太湖还是南京市和苏州市的重要水源地和供水基地。
太湖地区的吴文化、越文化和南派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人文历史遗迹。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展ppt课件

目
项目
目
三、项目投资检查情况
投资完成 率
项目投资
占《总体 批复投 已完成
方案》
资 投资额
江苏省 839 548.43 79.0% 92.6% 663
114
62
78.5% 515.88 430.30
浙江省 497 470.04 23.3% 77.9% 116
271
110
40.0% 277.79 188.0
2012年近期目标
Ø 太湖湖体水质由2005年的劣V类提高到V类;富营养化趋 势得到遏制。 Ø 主要饮用水源地及其输水骨干河道水质基本达到III类。 Ø 河网水功能区达标个数由现状的18.6%提高到40%左右。 Ø 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为:COD 71.98万吨、氨氮7.03万 吨、总磷0.82万吨、总氮10.84万吨。
洮滆水系
太湖
沿长江水系 黄浦江水系
南河水系 苕溪水系
流域当地多年平均水资 源量为177亿立方米,人 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1/4
沿杭州湾水系
n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2009年流域河流 水质评价总河长 5431.7km,全年期 评价劣于Ⅲ类水标 准的河长占93.1%, 劣于Ⅴ类的河长占 54.4%。
n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一、流域概况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北临长江,南抵杭 州湾,西接天目山,东濒东海,地跨苏浙沪等省市。 流域总面积3.69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有上海、杭州、 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等大中城市,是我 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9年流域总人口 517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36364亿元,约占 全国GDP总量的11.0%;人均GDP达7.0万元,是全国 平均的2.9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水环境问题与治理环境科学1.太湖的简介1.1地理位置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全部水域在江苏省境内,湖水南部与浙江省相连。
是华东最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是中国著名的环太湖风景名胜区。
古代太湖有“一湖跨三州”之说,即东吴(苏州)、中吴(常州)、西吴(湖州)这三个地方,太湖横跨苏州吴中、无锡滨湖、常州武进、宜兴,分别由苏州、无锡、常州管辖。
今太湖三分之二水域在苏州行政区划之内。
正常水位3公尺时湖面积22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4公尺,蓄水27.2亿立方米。
主要水源有二︰一为来自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在湖州市以下分为70多条漊港注入;另一来自江苏宜溧山地北麓的荆溪,分由太浦、百渎等60多条港渎入湖。
太湖水由北东两面70多条河港下泄长江,以娄江(下游称浏河)、吴淞江(下游称苏州河)、黄浦江为主(“三江”)。
黄浦江为最大泄水河道,约占总出水量的80%。
其余诸河港流量较小,每因海潮顶托或江水上涨而倒流。
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连同进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组成一个密如蛛网的水系。
对航运、灌溉和调节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
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它自镇江谏壁口引长江水南流,穿过太湖水系众多的河流和湖荡,吞吐江湖,调节水量,成为这个水网的重要干流。
湖中现存岛屿40多个,以西洞庭山最大。
东岸、北岸有洞庭东山、灵岩山、惠山、马迹山等低丘,山水相连,风景秀丽,为著名游览区。
沿湖丘陵和湖中岛山盛产茶叶、桑蚕以及亚热带果品杨梅、枇杷、板栗、柑橘等。
太湖平原旧河网大都河道浅窄多曲、排灌系统紊乱,洪渍仍是潜在威胁。
现已进行统一规划,禁止盲目围垦,并整修河道,增加排洪能力,提高引灌效益。
太湖的景色秀丽,尤以无锡的鼋头渚公园为代表,我国著名文人郭沫若先生诗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对鼋头渚的风光赞不绝口。
此外,太湖沿线比较著名的景点还有苏州东山、西山、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灵山大佛、鼋头渚风景区、蠡园;常州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环球动漫嬉戏谷、中华孝道园等。
太湖湾湖山结合完美,坐北朝南,平山远水,风景秀丽,腹地缓坡,“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旷远”。
沿湖岸线长约7公里,共有山头19座,山坞11个,大小水库8个,临湖有7个山湾,湖中还有吴文化历史名岛:焦山岛和小焦山岛。
1.2气候特征全年最高水温出现在7、8月,年最低水温出现在12月下旬~2月上旬,历年最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温年变幅介于29.5和38.0℃之间,历年平均变幅34℃左右,历年平均水温为17.1℃。
太湖历年平均水温较陆上气温高1.3℃且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1.3经济发展太湖流域虽然其只占全国总面积的0.4%,人口占全国的3%,却创造了全国11.6%的GDP和16.7%的财政收入。
太湖地区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发达,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业产值也占有较高比重。
太湖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1.4生态现状太湖富营养化明显,磷、氮营养过剩,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污染物总磷、总氮属严重超标,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超标;年最高水温出现时间在7、8月,年最低水温出现时间在12月下旬~2月上旬,历年最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温年变幅介于29.5—38.0℃之间,历年平均变幅34℃左右,历年平均水温为17.1℃,太湖历年平均水温较陆上气温高1.3℃且二者月平均值年过程相应、最高、最低值分别出现时间在7、8月份和1月份,历年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太湖现有鱼类107种,隶属14目25科73属。
由于受自然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致使洄游和半洄游性鱼类及沿岸带产卵的定居性鱼类资源数量减少,而湖泊敞水性低龄鱼种群数量在人为繁殖保护措施下逐步增加,形成以刀齐鱼、银鱼等为主体和年变幅较大的太湖鱼类资源格局。
2.太湖的水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2.1太湖污染问题20世纪80年代前,太湖水质良好,以II类、中营养-中富营养为主,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
据1981年调查,太湖水域69%的面积为II类水,30%的面积为III类水,只有1%的面积为IV类水;83%的面积为中营养,只有16.9%为中富营养。
到90年代,太湖水质下降,特别是西北部五里湖、梅梁湖、竺山湖等湖湾,水质基本劣于V类;全湖富营养化水平也上升到以富营养为主。
目前太湖富营养化及其所导致的蓝藻爆发已经成为太湖主要水环境问题。
太湖的污染主要是氮磷污染,氮磷污染导致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蓝藻问题。
污染源包括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大气沉降、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
内源污染:底泥、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向水中释放,在动力作用下营养盐再悬浮造成,由于湖水的水动力因素,部分地区水流速过慢,水龄较长,导致有机营养物质的富集;外援污染:大气沉降,大气中的氮磷输入太湖水体中,周边城市的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养殖废水,农业废水径流等。
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太湖水污染严重的原因,并且将长期造成太湖的水质污染,治理难度很大。
2.2太湖湖区底泥分布太湖总水面积为2349.0 km2,有底泥区面积1546.8 km2,占66%;无底泥区面积802.2 km2,占34%。
太湖有底泥区面积1546. 8km2,占整个湖区面积的66%;底泥总蓄量为2064. 96m3,其中淤泥占88%,流泥12%。
梅梁湖、竺山湖、贡湖和东太湖几个湖湾淤积较重。
同时,太湖还存在3个明显的底泥蓄积带:一是自大浦口、茭渎港向东北至金墅港底泥蓄积带;二是自新渎港沿西部沿岸往南至长兴分港底泥蓄积带;三是自沉渎港向东北至漫山湖底泥蓄积带。
这三条底泥蓄积带底泥深一般超过1m,泥量占到总底泥量的三分之二。
太湖各湖区底泥量及分布情况表3-12.3底泥物理特征太湖底泥有60%粒径范围在0.005~0.05毫米之间,为粉质亚砂、粉质亚粘土。
底泥新鲜样品含水率全湖平均58.65%,最大为80.96%,最小为39.86%,其中有63%的测点含水率大于55%,淤泥的含水率为55%~85%,太湖底泥总体处于淤泥含水率范围以内。
底泥湿密度都在1.3~1.7克/立方厘米范围内。
淤泥的湿密度平均为1.6 克/立方厘米,变化范围在1.51~1.70克/立方厘米;流泥的湿密度平均为1.39克/立方厘米,变化范围在1.3~1.43克/立方厘米。
2.4太湖水质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太湖水质良好,以Ⅱ类、中营养一中富营养水体为主,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
据1981年调查,太湖水域属Ⅱ类水的面积占 6 9 %,Ⅲ类水的30%,Ⅳ类水的占1%;中营养状态的面积占83%,中富营养状态的占16.9%。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太湖平均水体水质由以Ⅱ类水为主下降到以Ⅲ类水为主;从90年代中期至2007年,全湖平均水质下降为劣Ⅴ类。
高锰酸钾指数:1998—2006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
全湖高锰酸盐指数自2003年以后增加较快,变化范围4.05~5.80mg/L。
图2.4.1高锰酸钾指数总磷指标:1998—2006年均超过Ⅲ水质标准。
1998—2002年,呈下降趋势,其中受入湖水量偏小的影响,2000年总磷指标浓度变大;全湖总磷自2002年以后明显增加,年均值范围为0.064~0.104mg/L。
图2.4.2总磷指数总氮指标:1998—2006年一直高于Ⅲ水质标准,甚至高于Ⅴ水质标准且总氮量自2001年开始均为上升趋势,全湖总氮年均值范围为1.71~2.79mg/L总体上升趋势。
说明总氮是太湖首要污染指标,必须从严控制。
图2.4.3总氮指数3.太湖污染物问题的原因和治理3.1太湖污染来源太湖流域的主要污染来源于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三个主要方面,另外是水体自身由于水动力和自然环境演变所导致的的自净能力下降问题。
(1)工业污染源: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纺织印染、化工、电子设备制造、黑色冶金等是重点污染行业。
由于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布局的分散性、经营方式的多变性及其初级粗加工,造成的污染严重。
其中苏州市和无锡市是主要的污染城市,废水排放量占到了50%,总氮排放量占49%,总磷排放量占55%,氨氮排放量占53%,其次是无锡,废水排放量占33%,总氮排放量占30%,总磷排放量占32%,氨氮排放量占30%。
(2)农业污染源: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产生的农药、肥料、粪便等通过河流进入太湖。
其中种植业氨氮的排放量占46.7%,总氮排放量占44.6%,总磷的排放量占16.8%;畜禽养殖业氨氮的排放量占29.8%,总氮排放量占39.8%,总磷的排放量占64.7%;水产养殖业的氨氮的排放量占23.5%,总氮排放量占15.5%,总磷的排放量占18.5%。
由此可知,种植业的氨氮和总氮的排放量总大,畜禽养殖业的总磷排放量最大。
这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3)生活污染源:太湖地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人口剧增,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较之以前迅速增大。
与此同时,排污管道铺设不健全、处理没施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致使污水未经处理或只经过简单的处理,就排入到太湖中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P元素物质。
其中苏州市和无锡市是主要的生活污染来源,总氮的排放量合计占80%,总磷的排放量占81%,氨氮的排放量占82%。
3.2太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水体营养条件主要是NP,NP因素;水体的生物主要有藻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期间不同程度存在对蓝藻的种间竞争,人类目前可在有限的范围内利用种间竞争去影响蓝藻爆发程度。
太湖富营养化的危害在目前的表现主要是:蓝藻爆发问题;蓝藻爆发危害主要在:蓝藻爆发生长和大量死亡期;蓝藻爆发表现:藻毒素、严重遮阳、可能造成“湖泛”,严重影响水源地安全、生态和环境安全等,所以必须要尽快治理太湖。
蓝藻(藻类)具有富集水体中N P的功能,以及部分蓝藻具有固N作用,所以若不积极清除蓝藻,则太湖NP浓度就会升高,蓝藻种源种群数量就增多,蓝藻爆发程度越来越严重。
3.4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原因归根到底,造成越治越污的局面无外乎如下原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地政府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不力有关;江苏的乡镇企业太多了,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企业又没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太湖水难以按计划“变清”,原因错综复杂。
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治理措施跟不上长三角地区迅猛的社会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水消耗量越来越多,而对工农业和居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水、废水,治理措施和治理标准严重滞后。
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治理标准不严,太湖达标排放的标准定得很低,从工厂排污口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仍然是劣于五类的污水。
3.5太湖蓝藻治理措施治理蓝藻的方法:常用的治理方法分为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