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建国理论治国

合集下载

略论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精品文档

略论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精品文档

略论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在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从创立兴中会,到国民党改组,孙中山的建党思想经历了“改良政治”、“政党政治”、“以人治党”和“以党治国”四次重大的转变。

对于国民党政权建设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了借鉴的历史经验。

“以党治国”主要是指由执政党指导、训练国民学会行使民主权利。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不少爱国人士认为只有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党,用它的政治、组织力量,才能改造社会各个领域,才能解决新问题,克服危机。

一、“以党治国”思想形成的因素第一、孙中山从一开始尝试的是西方的政党思想,认为政党应为公开的活动,通过合法的投票选举,争取多数选举票组阁,获得执政权。

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内阁制政体,更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结党、参与政治的民主权利。

这为孙中山实行西方政党制度提供了一次政党实践机会,但很快破灭。

孙中山更进一步对政党制度开始探索反思,重新审视政党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形成了“以党治国”的思想。

第二、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形成,更源于苏俄的政治实践。

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极为相似。

孙中山表示要以俄为师。

孙中山仿照俄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实行党魁独裁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提出了“以党治国”的思想,实行“一党制”。

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把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政、训政、宪政。

第三、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形成,还在于他对于民众素质的担忧。

孙中山认为中国百姓的政治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权利观念,中国人民才长期处于专制统治之下,奴性意识强烈,缺乏现代民主观念,并不具备应有的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而民国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中国要想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就必须经历彻底的改造。

中国国民党作为一个拥有先进意识、力量的革命组织,应该需要承担起训导、组织、教育民众的历史任务。

中国社会要想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民主国家的建立,就必须把“党”放在“国”之上,实行“以党治国”。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摘要: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颇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之一,他在位的23年里,以隋亡为鉴,与民休养生息;重贤任能,虚怀纳谏;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宽简刑法;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等。

他所实施的这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关键词:唐太宗;治国思想;民本;君臣;纳谏唐太宗作为我国历史上极为少见的封建明君之一,历代对其赞誉史不绝书。

由于他经常以隋朝的灭亡为鉴戒,善于教化各级官吏,注意安民,从善施政,从而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由于他善于纳谏,始终与下属保持宽松和谐的君臣关系,使其决有良策,政令畅通。

所以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同时也为以后的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他所实施的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对当今的执政实践仍不无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主要思想。

一、以隋亡为鉴,以民为本,与民休养生息由于唐太宗出生在隋文帝统治时期,亲眼目睹了盛世的奢华,也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动乱和隋王朝的颠覆。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隋朝本来是如魏征谈到的“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1]的统一帝国,隋炀帝继位时仍“海内殷阜”,然而为什么在十余年后土崩瓦解,二世而亡呢?这是由于“驱天下以纵欲,罄万物而自奉”[2],“徭役无时,干戈不戢”[3]。

他在吸取了这样的教训以后,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

所以,贞观初,唐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跃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防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百姓为之解体,怨渎言既作,离叛亦兴。

对全面依法治国看法

对全面依法治国看法

对全面依法治国看法要实现法治现代化,探讨人的思想观念应具备或认可何种价值及法律制度本身应蕴含哪些价值就变得尤为重要。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全面依法治国看法,希望大家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看法篇一依法治国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

其核心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依法治国的法是指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在我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对依法治国重要性的几点认识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有力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已当然地包含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中,并且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法治在作用上是相辅相承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因此,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在整体上的综合体现,当然地包含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中,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而维护国内稳定的政治局面,就必须运用法律武器。

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器。

首先,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制度模式。

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针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这就必然要突破我国人治模式下的诸多制度,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新制度。

其次,依法治国创造的民主和秩序必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方针政策及社会效果

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方针政策及社会效果

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方针政策及社会效果(新乡学院历史系:杨进成)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西汉建立之初,由于战争的影响,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生产力低下,经济凋敝,国破民穷.如当时汉天子刘邦在汉初竟然找不到六匹同样颜色的马来拉车,而丞相连马也没有,只能坐着牛车去上朝。

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汉初的状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初统治者选择了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汉初选择黄老思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国力十分弱。

从秦末农民起义到四年的楚汉之争,战争使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次,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秦朝建国以后,尊奉法家思想,非但没有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反而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推行酷法,超出了国家经济和百姓承受力,激化了阶级矛盾。

从秦末农民战争中走出来的汉初布衣卿相们,要恢复经济,稳定统治,必须了解秦亡原因,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

秦短暂而亡,源于它的暴虐轻民,不修文教,是其尊法统治破产的标志。

汉初的统治者们处处以秦亡为戒,如刘邦大封诸侯王就是一例。

秦败亡的历史教训,使汉初统治者如惊弓之鸟,时时影响着汉廷的决策.故汉初反秦之弊,使黄老思想再次得宠。

再次,汉初黄老思想的选择与民众的情绪有关,长期战乱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民众急需休养生息,而黄老思想的主张适应了这一需求。

最后,就是汉初统治者对黄老思想的偏爱,这也是选择以黄老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原因之一.黄老思想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皇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皇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汉初统治者在选择了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的前提下,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在我国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希望大家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篇一一、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价值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法治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全面依法治国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推动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迈进,离不开法治保障。

只有加强法治建设,依法界定市场与企业、市场与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把经济发展纳入法治轨道,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发展关系,处理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完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

(二)全面依法治国是发展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权利的必然要求。

民主是法治的价值目标。

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权利与自由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

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主政治基础,推动民主政治实现更大发展,人民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需要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实现公权力运行与规制的法治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制度上排除对公民权利自由的不当干预,保障公民各项权利落到实处。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织保障。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意识与依法行政能力还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功利性、随意性行政问题还在一些地方一定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

只有通过法治国家建设,建立体制健全完善、权力依法行使、监督制约有力、权力责任统一的法治政府,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才能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

浅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浅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浅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摘要: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其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太宗治国思想集中表现于《贞观政要》一书中,本文通过对《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治国思想的梳理,探讨其形成的原因、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唐太宗;治国思想;《贞观政要》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人(今河南开封),唐朝著名史学家。

吴兢是个史官,内外居职几十年。

开元前期,吴兢以太宗朝的人事为范围,随事载录,编撰成《贞观政要》。

全书分类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身边大臣的政论、奏疏等,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

关于《贞观政要》的研究,学术界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何彦主编的《〈贞观政要〉——论政宝典》(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论证太宗的政治观点,安立志编著的《〈贞观政要〉与领导艺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概述了太宗的领导特点,扬帆著录的《〈贞观政要〉—帝王权谋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概述了太宗的帝王学等;论文方面:有王家晋的《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重农思想》(《发展论坛》,1999年5期)介绍了太宗的重农思想,林志华的《浅评〈贞观政要〉中的“居安思危”思想》(安徽大学学报,1985年1期),吴枫的《评〈贞观政要〉》(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1期)对《贞观政要》进行了评价等。

一、唐太宗治国思想形成的背景第一,立足社会现状唐太宗即位时,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1]直至贞观初期,社会经济凋弊尤甚: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2]贞观初期,又连续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贞观元年,“山东大旱”;贞观三年,关内诸州旱,天下大水。

为巩固新生的政权,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根据当时社会的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

唐太宗接受了魏征关于治理国家主要在于措施是否得当,是否顺民意、得民心的主张,确立了自己的治国思想。

第二,吸取经验教训作为一个十分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唐太宗十分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确立的时代背景及重大意义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确立的时代背景及重大意义

建国以后,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的势头停滞不前,甚至急转直下,最终酿成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在1999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又被写入了宪法修正案,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确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法治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依法治国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以法为基础。

依法治国体现了国家需要健全法制和厉行法治的社会需求,也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举措。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1956年,刘少奇同志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说:“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为了惩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实现人民当家做主需要通过依法治国来维系。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并没有提出依法治国方略,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

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对法治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对法治更为迫切。

全国的经济应该由法律调整,都要依法治理。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建国后的思想汇报

建国后的思想汇报

建国后的思想汇报一、背景介绍1.1 建国后的历史背景建国之后,新中国面临着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急需探讨新的思想路线和政策方向。

1.2 思想汇报的重要性思想汇报是建国后整体思想风貌的体现,也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

二、经济方面的思想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急需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和建设。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思想方针,实行“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并举”的经济布局,同时注重发展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三、政治方面的思想在政治方面,我们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统一。

我们倡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全民参与、全面发展的政治生活。

四、文化方面的思想在文化领域,我们提出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倡导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文化精神。

同时,我们积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创新和包容,打造多元、丰富的文化生态,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五、外交方面的思想在外交政策上,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友好的原则,倡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

六、结语建国后的思想汇报是我们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石和指导方向。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上为本次思想汇报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建国理论治国
人的思想不能脱离身体而存在,同样,身体没有了思想也就成为了行尸走肉,有时候思想高于身体,有时候身体或说身份又决定思想的高度,所以,两者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知行合一通俗点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不断地思考问题,又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

大部分人是先有行动后有理论,还有一部分人是先思考后行动,能思索和行动同时进行的人,少之又少,因为芸芸众生,大多忙忙碌碌地生活,很少又时间沉静下来想一想,人生没有思索最终只会空过。

文化,是一个国家屹立在世界之巅的根本,文化的渗透力比任何经济的渗透力都更持久,更惊人,在唐朝之时,四海臣服,看看周边的小国,从韩国到东瀛,再到东南亚,有多少国家到现在还保留着唐朝时的遗风?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和魔力。

不解放思想,不开放文化传播,想成为世界强国,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

自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之后,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可以说,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心思想,确实符合天下读书人心中的道德规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更是每一个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学子的最高行为准则。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话放到今天,依然闪烁耀眼的光芒,而且还可以指导每一个人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发展史上,老子以及其道家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众家思想百家争鸣、相互抗衡,交相辉映,它们都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做人做事,以道家的拨乱反正、功成身退的思想避世,以佛家的济世为怀、万法皆空的思想出世,从而达到人生的圆满境界。

但是真要就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下一个结论的话,应该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慧眼观红尘!
在经过五四和文革,中国的传统美德和道德信仰被扫荡一空,以德治国对现在的国民素质来说,是空中楼阁,我觉得或许在法治国严格约束人心百年之后再提以德治国,才符合中国的实际。

十年浩劫,让中国的发展倒退三十年。

但十年浩劫对思想的禁锢,会让中国一百年不出师,对中国复兴的影响,甚至更长远。

在当今社会:西学日盛,国学衰退。

国学不兴,何以强国。

但从施教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行为规范和处世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进行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的时期,学说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
荣,也迎来了文化光辉灿烂的时代,尤其是儒、墨、道、法几家学说,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其实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迎合汉武帝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学说。

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自此以后儒家的学说成为大多数朝代的主流意识流派,奠定了官方思想的正统。

儒学在历史上也多次遭受严重冲击,远至秦“焚书坑儒”,近至近现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新文化运动。

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中国现有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

如何让传统文学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中国文学自古有海纳百川取长补短的文化理念,可以以传统文学与现代合一形成互补,成就现有文化学说。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很多外国思想家正在反思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走向,并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危机。

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结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国,而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

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