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评析

合集下载

活着电影分析小点(五篇材料)

活着电影分析小点(五篇材料)

活着电影分析小点(五篇材料)第一篇:活着电影分析小点视听语言分析视觉:1,在电影《活着》之中,中国的民间艺术皮影戏被引入,承担了视觉符号这一角色。

皮影戏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绕有韵味的民间艺术形式——光影下,纷繁灵巧的皮影人物频繁动作,配以高亢苍凉的秦腔和铿锵紧凑的鼓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把“皮影戏”运用在电影《活着》中,极大地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视觉美感。

2,光色搭配上,色调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整个影片都呈现稳定的色彩基调。

张艺谋特别注重的色彩美学的表现,当然在《活着》里也不例外。

同时在光线变幻上极具戏剧的表现力,游刃有余又不动声色的穿插了时空的转换。

比如说福贵回家的那一段,他在光线变换中就那样走过了漫漫长途,走到了想念的妻子和儿女身边。

3,景别选择上,战争场面使用的大全景镜头,展示了场景史诗般的气魄,表达了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而使用最多的应是人物脸部的特写,刻画强调人物细腻心理,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4,造型构图上,很多地方都做的很好,比如巩俐回娘家时渐渐远去的车和那个孤零零的月亮构成的哀伤而凄美的景象。

这点不用多说,看看他刚出道时为陈凯歌的《黄土地》担任摄影师时的一些惊为天作的黄土地的构图(比如“祈雨”,“腰鼓舞”片段中的很多场景的绝美构图),就知道追求造型之美对张大导演的一大喜好,也是他的一大法宝。

5,在美工、道具上,影片跨度时间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涉及的场景和时代背景纷繁复杂,但是在影片中都处理的很好,无论是40年代的赌场,大跃进时期的炼钢处,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贴满大字报的医院,都做到了妥贴与自然,无造作虚假的痕迹。

听觉:1,最大的特色是民俗音乐的运用。

无论是咿咿呀呀的二胡,哀伤绵延的笛音,还是磅礴高亢的秦腔唱腔,都达到了渲染气氛和反映环境,刻画人物心理,照应影片主题的作用。

使整部影片既具有独特的风情和韵味,又具有其特定的情感基调和艺术触感2,在配乐(背景音乐)方面,赵季平那具备典型西北风味的配乐,苍凉浑厚哀婉凄切的音律,使影片饱含感情,顺应情节的发展,也调动观众的情绪。

活着 影评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描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导演张艺谋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展现了生活的无奈和残酷,同时也勾勒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和细致入微的演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农村生活场景。

影片中的农民福贵和他的家人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磨难,从饥荒到文化大革命,他们不得不面对生命的种种考验。

这些场景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们的辛苦和生活的无奈,让人不禁产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其次,电影通过对人性的刻画,展现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和反应。

福贵作为主人公,他在生活的艰难中逐渐失去了尊严和人性,他的贪婪和残忍让人感到痛心。

然而,他的妻子凤霞却展现出了坚韧和善良的一面,她用自己的力量支撑着整个家庭。

这种对比让观众思考人性的复杂性,人在逆境中的选择和坚持。

最后,电影通过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的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福贵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世,他的家庭逐渐消散,他的生活变得空虚而无味。

这种对时间和生命的反思让观众深刻地意识到,生命是如此短暂而宝贵,我们应该珍惜和珍视每一个瞬间。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真实而残酷的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和残酷,同时也勾勒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它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
共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活着影评范文

活着影评范文

活着影评范文《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和巩俐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遭遇和命运转折,以及在历经苦难之后的坚强生存和希望。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内涵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成为中国影坛的经典之作。

影片以农民福贵为主角,他在家族中排行老大,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

在家族中,福贵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他对家人和村民都非常关心,是一个典型的好人。

然而,命运却对他不公,他的家族在一次大灾难中失去了所有的土地和家产,生活一落千丈。

此后,他的命运开始了一系列的波折,他经历了战乱、饥荒、家人的离去,最终成为了一个乞丐。

在这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中,福贵始终坚守着对生活的信念,不断努力生存下去。

影片通过福贵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农民在战乱年代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困境。

在这个时代,农民们的生活是极其艰难的,他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还要忍受战争和政治动荡带来的痛苦。

在这样的环境下,福贵的家庭和村庄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许多人失去了生命,许多人失去了尊严和尊重。

然而,影片也展现了农民们的坚韧和生存的意志,他们在困境中不断挣扎,不断寻找生存的希望。

影片的另一个亮点是对人性的深刻探讨。

在生活的逆境中,福贵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折磨,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信念和对人性的善良。

他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对家人和朋友的关爱和责任,他不愿意向命运低头,不愿意成为一个失去尊严的人。

影片通过福贵的坚韧和善良,深刻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伟大,让人们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影片的艺术表现也是一大亮点。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画面感动人心,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葛优和巩俐的精彩表演更是为影片增添了无限的魅力,他们将福贵和家人的命运演绎得深情款款,让人们对影片的情感更加投入。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深刻感人的电影,它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农村在战乱年代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困境,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活着 影评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这部电
影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他在乱世中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磨难,最终却依然坚韧地活着。

首先,影片的镜头语言非常出色。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
将乡村的美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和艰辛。

其次,影片的情感表达非常深刻。

主人公在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
但他依然坚韧地活着,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执着让人深受触动,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可贵,让人不禁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最后,影片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主演葛优和巩俐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让观众
深受触动。

影片通过对生命的追问和对人性的探索,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活着 影评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
中国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人
性的悲欢离合和生命的坚韧不拔。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场景和人物塑造都非常真实,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尤其是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和坚强的生存意志,让我
深受触动。

他在历经了战争、饥荒和家庭悲剧后,依然坚守着对生活的希望和
对家人的爱,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感到震撼。

其次,影片中的人性描写也非常深刻。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
和道德观念都受到了严重的考验。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善良和丑恶都展露
无遗。

福贵在生活中屡遭挫折,但他依然保持着对人性的信仰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坚守和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电影中的意境和艺术表现也非常出色。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
和画面美学,将余华小说中的故事呈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音乐和配乐也非
常动人,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很强的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生活的诠释,给观众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力量让人深受触动,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经
典之作。

活着 影评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由张艺谋执导,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生活遭遇。

这部电影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悲欢离合,以及对生活的执着与坚韧。

首先,从情感上来说,《活着》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凉和无奈。

影片中主人公福贵一家在历经战乱和政治运动的摧残之后,生活遭遇了种种不幸。

父亲被杀,妻子疯狂,儿子残疾,家产被没收……这些悲惨的遭遇让观众们心如刀割,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无情。

但与此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主人公对生活的执着与坚韧,他不断地努力生存下去,为了家人,为了生活,为了那份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

这种对生活的坚守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

其次,从艺术表现上来说,《活着》的影片语言非常独特。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将小说中的情感和情节完美地呈现在了银幕上。

影片中的画面美感极强,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和深意。

尤其是在表现战乱和动荡年代的场景中,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将那段历史的苦难和磨难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同身受。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让人感动至深的电影。

它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无常和残酷,也让人们看到了对生活的执着与坚韧。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

它让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思考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思考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

这部影片将深深地触动每一个观众的心灵,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电影《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第一篇:电影《活着》影评《活着》影评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是张艺谋导演1994年作品。

故事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

40年代,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到一贫如洗,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60年代,文化大革命悄然而至,在**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哑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惨死。

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外孙一起活了下来,富贵重复着曾经对有庆说过的话“鸡长大了变羊,羊长大了变牛,牛长大了到共产主义了……”一、片中对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进行了深刻反映,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祖孙三代在社会风雨中飘荡的辛酸故事。

主题沉重的设置是影片出彩的关键。

这便使在那个最好的时代诞生的《活着》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厚重,这种厚重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一部张艺谋的老电影,《活着》几乎具有那个时代好片的所有特征。

那个时间,或许是中国电影最好的年代,第五代导演的现实主义作品蔚然成风,具有深刻的反思与人道主义精神。

就是在今天来看,《活着》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

三、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

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

四、《活着》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鲜明地记述,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所经历的一系列可悲荒唐的事实。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活着》是一部以丧尸末日为背景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主角在丧尸横行的世界中挣扎求生的故事。

然而,尽管电影中有一些亮点,但其剧情和逻辑上的问题却让人难以忽视。

电影的开场设定就存在一些问题。

丧尸的突然爆发和主角女儿的迅速变异让人感到有些突兀,没有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适应这个新的世界。

此外,邻居小哥的尸变过程也显得过于缓慢,给了主角足够的时间反应,这在丧尸题材中似乎有些不合理。

在生存阶段,主角的一些行为也让人感到困惑。

比如,他先吃容易保存的食物,而不是先吃蔬菜和水果,这与正常人的思维逻辑不太相符。

此外,他把食物放进冰箱却不及时处理,导致食物被撞掉地上洒了,这也让人觉得有些不合理。

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也显得过于巧合。

比如,男主通过无人机找到了信号,但却没有及时通知救援人员,而是选择了自拍并上传到网上。

这种行为不仅让人感到有些愚蠢,而且也不符合现实情况。

此外,男主在与丧尸的战斗中也过于幸运,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这让观众感觉有些不真实。

电影中的丧尸设定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丧尸的行动速度过于缓慢,这让主角有足够的时间去躲避和攻击它们。

此外,丧尸的智商也似乎有些低下,它们只会盲目地攻击人类,而不会采取一些更加聪明的策略。

电影的剧情发展也有些不合理。

比如,男主在生存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开始出现幻觉,这让观众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此外,电影中也没有解释丧尸爆发的原因和范围,这让观众感觉有些困惑。

电影的结尾也有些仓促和不合理。

男主和女主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后,终于成功地逃离了城市,但电影却没有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结局。

比如,他们是否成功地找到了安全的避难所?他们是否会遇到其他的幸存者?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答,让人感觉有些失望。

《活着》是一部充满瑕疵的丧尸求生之旅。

尽管电影中有一些亮点,但它的剧情和逻辑上的问题却让人难以忽视。

如果你是一个丧尸题材的粉丝,那么你可能会对这部电影感到失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也要活下去
——电影《活着》评析
摘要:电影《活着》通过福贵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电影虽是悲剧却没有给观众压抑,体现了中国式的黑色幽默,整个电影用幽默稀释悲剧,加上演员的精湛的表演和皮影道具及音乐色彩的运用,使得电影浑然一体,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福贵这个小人物,反映了旧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有很深的寓意。

关键字:电影《活着》;小人物;幽默;皮影;表演;音乐;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执导,葛优和巩俐主演的一部影片,获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葛优)、人道精神奖,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0大华语片之一,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一、《活着》的主旨思想的表达
(一)对小人物的塑造
电影《活着》鞭鞑了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等等。

同时活着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

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活着》的艺术特色
(一)幽默稀释悲剧
电影《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张艺谋把小说情节改变后,同时却插入了不少有所指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中本没有王教授这一角色,又如镇长(小说中的队长)提到的发炮解放台湾的情节,张艺谋悄然地把镇长的原话改成张狂的笑语,故意制造出讽刺的效果以达到丑化那个时代的目的,这都是值得观众留意并深入分析的作为导演的张艺谋有何目的的细节。

张艺谋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

例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
的情节。

导演完全理解了原著,并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东西。

活着这部电影非常的长。

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通过黑色幽默来表现悲剧。

(二)皮影的运用
张艺谋对该电影的较大创新是插入了一条暗线——皮影,皮影在电影的开头、剧中的几个转折点和末尾(皮影箱)都有所出现。

从艺术角度分析,皮影与秦腔的搭配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影片的美感和大时代小人物的情感氛围。

在电影中展示的皮影戏也是贯彻主题的重要一个线索。

实际上,把皮影戏引入电影,也是张艺谋导演一次匠心独运的安排,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却如同玩偶被历史的强大力量所操纵。

人与玩偶,恰如其分的衬托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深刻人生意义。

影片涉及皮影这个意象还有一处暗示,到了结尾,福贵把尘封着的皮影箱拿出,帮孙子放入小鸡,这个空空的箱子寓意着孙子的崭新命运。

当孙子问起他“小鸡长大后变成什么”这个似曾相识的问题时,他不再像当年回答儿子有庆的问题时那样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

”而是改为“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

这个细节可以说是导演的一种暗喻:告别激情岁月的宏大理想,回归踏实的生活。

(三)演员的表演
影片中的主人公徐福贵——葛优。

他善于表现小人物的内心,对小人物诠释的也比较得当,此片中有一句很深刻的台词:“千好万好,活着就好”。

另外,还有他跟春生说的一句话:“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活着不容易,要好好活啊!”,这可能就是他能在生活的压力和丧失亲人的悲痛中能活下来的精神力量吧。

这种知命术的叙述可见跟剧本及编剧的深刻功力是分不开的。

一个富家公子,赌的什么都不剩,然后开始苦涩的人生经历,给我感觉他很坚强。

还值得赞扬的就是,一个富家公子,借了别人一箱皮影戏(片中曾多次提及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戏箱子——富贵的捞食工具),他可以说是尽力保护,这很让人感动。

这部片子女主人公家珍——巩利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

首先在片头,她表现出了一个旧社会女人在那个特定时代所不具备的一些性格。

一看她就不贪财,在旧社会,嫁入大户的哪个不贪财,起码电影里都是这么处理的,可是他却可以带着孩子离开丈夫,也正是这点,对一个讲究三从四德的女人是不容易的,后来见到落魄的丈夫后又回来支撑起这个家,她给给人总的感觉就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中国女性——执着而可爱。

而后来,当上区长的春生倒车撞倒了墙,压死了她儿子有庆时,她曾对春生冷言冷语,怒目以待,“死活不让他进门”。

但当春生被判为走资派,妻子自杀,旁人疏远并划清界线,他不想活下去的时候,她说他还差徐家一条命,劝他不要自寻短见,好好活着。

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影片中显然易见。

(四)音乐色彩
从影片一开始,风格古朴的音乐主题就以比较冷色调的胡琴和合成器音色(从色彩上讲比较阴冷)作为第一次显示。

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这个基调虽然随情节的发展经过多次变化,但始终没有摆脱悲伤地情绪。

首次显示后,与其后续场里喧闹的气
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男主人公福贵即将输掉自己全部的财产时赌场内皮影戏的伴奏音量突然大了起来 (近乎噪音),正是这种有源音乐的背景化,达到了烘托紧张气氛的良好效果。

这也体现了电影中音响作为一种元素对电影情节的推动作用在画面中的人物富贵对破产感觉到非常突然,但是,观众早就已经从节奏越来越快的鼓声中预感到了这个结局。

紧接着的场景———家珍的告别———又使主人公陷入了另一种失落。

时的激动、气愤转入了对生活的绝望。

在板胡演奏的主旋的陪衬下,他大声地哭到:“没有了,全都没有了!”此处的音乐更多的是一种情绪衬托。

解放军的到来使福贵的命运又一次发生变化,同以往一样主题又一次出现了———弦乐和声的伴奏。

在总体上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预示着转折的出现。

整个电影运用了大量的音乐色彩,不再一一例举。

纵观全剧,那段古朴的旋律贯穿始终次呈示。

它与情节的关系在不时地发生着变化,在不断的推动情节的发展的同时,也被情节所左右。

在影片中时刻描摹着主人公的性格和坚韧的意志,成为人物在电影音乐中的具体形象。

同时,这段旋律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在主人公的面前———或悲惨,或幸福,或平淡,或无奈———这段旋律总是作为“生活”这一抽象化形象的具体投射给观众以提示。

三、《活着》的结语
张艺谋的《活着》是一部不朽的影片,因为它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命运,表现苦难的题材,表现了人类那些共有的古老的情感。

人生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奈的,人类如同被操纵的玩偶,无法抗拒命运的主宰。

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一个人该如何去做呢?电影《活着》所给的答案极为简单明了,正如影名所示的那样,活着。

是啊!人应该活下去,无论生活多么苦也要活着,坚韧地活着,充满希望地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