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回顾与思考》教案
初二数学:下册第6章频率初步回顾与思考教案北师大版

第六章概率初步6.4 回顾与思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梳理全章内容,建立知识体系;掌握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的概念,并会计算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想像能力,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行为与创新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及它们概率难点利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学生:练习本.【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的概率2.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3.游戏的公平性?一、创设情景引入以“提问——补充”的方法复习本章内容。
目的:通过学生抢答,小组加分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练习 促进深化例1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请说明理由。
(1) 随机开车经过某路口,遇到红灯; (2) 两条线段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3) 400人中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 (4) 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是质数。
例2 如图所示有9张卡片,分别写有1至9这九个数字。
将它们背面朝上洗匀后,任意抽出一张。
(1) P (抽到数字9)= ; (2) P (抽到两位数)= ;(3) P (抽到的数大于6)= ,P (抽到的数字小于6)= ; (4) P (抽到奇数)= ,P (抽到偶数)= 。
例3 如图,一个均匀的转盘被平均分成10等份,分别标有1,2,3,4,5,6,7,8,9,10这10个数字。
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的数字即为转出的数字。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教学设计6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教学设计6,主要是对本册书中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与反思,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教材内容包括数的开方与平方根、实数与数的开方、角的度量与弧度制、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三角形的解法与证明、三角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圆的性质与判定、概率的计算、统计与图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对数的开方与平方根、角的度量与弧度制、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三角形的解法与证明、三角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圆的性质与判定、概率的计算、统计与图表等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的运用和灵活掌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数的开方与平方根、角的度量与弧度制、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三角形的解法与证明、三角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圆的性质与判定、概率的计算、统计与图表等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和灵活掌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的开方与平方根、角的度量与弧度制、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三角形的解法与证明、三角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圆的性质与判定、概率的计算、统计与图表等知识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2.教学难点:对数的开方与平方根、角的度量与弧度制、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三角形的解法与证明、三角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圆的性质与判定、概率的计算、统计与图表等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掌握。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说课稿6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整个八年级下的数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勾股定理、三角形的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等,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勾股定理、三角形的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等知识点,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勾股定理、三角形的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等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和总结,让学生掌握回顾和总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勾股定理、三角形的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等知识点的回顾和总结。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解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勾股定理、三角形的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等知识点,引导学生进入回顾和总结的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第八章 数据的代表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阿克塞县中学 曹玉平一、学情分析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用笔或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学习任务与目标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是:三、教学目标1. 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 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1、归纳知识结构活动:本章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章学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梳理知识,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如下知识网络结构图:算术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总结出网络结构图,形成知识系统。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意事项:以上知识的归纳总结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2、回顾重点内容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网络结构图,把重点知识内容再回顾一下:(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n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一般地,n 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六章 平行四边形 回顾与思考》公开课教案_6

《平行四边形》回顾与思考(第1课时)
教材分析:教科书上通过五个问题的形式回顾本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本章的定理较多,在系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等的基础上,还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进一步掌握这些定理,并能熟练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并能够应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证明过程.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对证明方法的总结.
3.问题解决目标:.体会证明中所运用的归类、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通过复习课对证明的必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会熟练应用所学定理进行证明.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所学定理进行证明,并能够应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证明过程.
教与学的方法:
(1) 教法:
以学定教体验式教学方法
(2) 学法: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代表展示,分享经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前置探究学习任务单》。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教学设计3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教学设计3,主要对本册内容进行回顾与反思,通过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概率、函数、图形性质等,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概率、函数、图形性质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概率公式的理解、函数图像的识别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回顾本册所学内容,加深对数据处理、概率、函数、图形性质等概念的理解。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回顾本册所学内容,加深对数据处理、概率、函数、图形性质等概念的理解。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案例:教师准备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
4.练习题: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巩固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处理、概率、函数、图形性质等。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警,并提醒学生关注重点知识点。
3.操练(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是对整个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的总结和回顾。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八年级下册所学的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如二次函数、几何综合、概率统计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八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二次函数、几何综合、概率统计等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学生在掌握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八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的全面回顾与总结。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数学谜语,引发学生对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总结八年级下册各个章节的知识点,教师巡回指导。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总结心得,互相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总结情况,教师进行讲解,补充遗漏的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反思: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反思,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回顾与反思》主要是对本册书中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数学运算、几何图形的性质、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对整个学期的数学学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各种数学运算、几何图形的性质、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等知识。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册书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复习和巩固本册书中的知识。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回顾和复习前面的知识,准备课堂上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前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数学运算、几何图形的性质、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等。
在呈现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各种数学运算、几何图形的性质、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等。
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时 回顾与思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与命题的构成;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概念; (3)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2)掌握证明的步骤与格式.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教学,使学生能自主地“做数学”,特别是培养有条理的想象和探索能力,从而做到强化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各知识点,并能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证明的技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知识回顾 活动内容:
1、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命题由哪两部分组成?举例说明!
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分别是什么?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4、与三角形的外角相关有哪些性质?
5、证明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
⎪⎪⎪⎪⎪⎪⎪⎨⎧⎩⎨⎧⇒⎪⎪⎪⎪⎪⎩⎪⎪⎪⎪⎪⎨⎧⇒⎪⎪
⎪⎪⎩⎪⎪
⎪
⎪
⎨⎧⎪⎪⎩⎪⎪⎨⎧⎩⎨⎧⇒⎩⎨⎧⇒⇒⇒⇒⇒⇒结论题设部分条件结构反例假命题公理外角推论内角和定理三角形性质判定平行线应用证明推论定理真命题分类命题证明)()(
第二环节 做一做 活动内容:
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有( )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向雷锋同志学习;(3)对顶角相等;(4)花儿在春天开放;(4)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写出条件与结论,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1)同角的补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若|a |=|b |,则a =b .
3、 如图,AD 、BE 、CF 为△ABC 的三条角平分线,则:∠1+∠2+∠3=________. 4. 用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尺拼成四边形,则此四边形一定是_____。
5. 如图所示,△ABC 中,∠ACD=115°,∠B=55°, 则∠A= , ∠ACB= 6. △ABC 的三个外角度数比为3∶4∶5,则它的三个外角度数分别为 _____.
7. 已知,如图,AB ∥CD ,若∠ABE =130°, ∠CDE =152°,则∠ BED =__________.
1
A
B
C
D
E
F 2
3
A
B
C
D
A
B
C
D
E F
第3题图 第5题图 第7题图 第三环节 想一想 活动内容:
1、已知,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a ∥b 。
求证:∠1+∠2=180°
证明:∵a ∥b (已知)
∴∠1+∠3=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2(对顶角相等) ∴∠1+∠2=180°(等量代换)
第1小题图第2小题图
2、已知,如图,∠1+∠2=180°,求证:∠3=∠4.
证明:∵∠2=∠5(对顶角相等)
∠1+∠2=180°(已知)
∴∠1+∠5=180°(等量代换)
∴CD∥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第四环节试一试
活动内容:
3、已知,如图,直线AB∥ED.
求证:∠ABC+∠CDE=∠BCD.
(1)(2)本题有多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1))过点C作CF∥AB.
∴∠ABC=∠B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ED(已知)
∴ED∥CF(两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平行)∴∠EDC=∠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F+∠FCD=∠EDC+∠ABC(等式性质)
即:∠BCD=∠ABC+∠CDE
证法二:(如图(2)),延长BC交DE于F点
∵AB ∥DE (已知)
∴∠ABC =∠CF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D 是△CDF 的一个外角(已知)
∴∠BCD =∠CFD +∠CDE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BCD =∠ABC +∠CDE (等量代换).
4、将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用线段连接,什么样的连法最短?研究发现,并非对角线最短.而是如图的连法最短(即用线段AE 、DE 、EF 、CF 、BF 把四个顶点连接起来),已知图中∠DAE =∠ADE =30°,∠AEF =∠BFE =120°,你能证明此时AB ∥EF 吗?
第五环节 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
1、如图,△ABC 中,∠B =55°,∠C =63°,DE ∥AB ,则∠DEC 等于 【 】
(A )63° (B) 62° (C) 55°
(D )118°
2.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题设是 【 】
(A )垂直 (B)两条直线 (C)同一条直线 (D )两条直线垂 直于同一条直线
3.如图,BD 平分∠ABC ,若∠1=∠2,则
【 】
(A )AB ∥CD (B) AD ∥BC (C) AD=BC (D )AB=CD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锐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 】
第1题
第3题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无法确定
5.锐角三角形中,最大角α的取值范围是【】
(A)0º<α<90º(B) 60º<α<90º
(C) 60º<α<180º(D)60º≤α<90º
6、如图:∠A=65º,∠ABD=∠BCE=30º,且CE平分∠ACB,求∠BEC.
7、如图,AB,CD相交于O,且∠C=∠1。
试问:当∠2与∠D有什么大小关系时,AC∥BD?请证明你的结论。
8、如图,AD⊥BC,EF⊥BC,∠3=∠C.
求证:∠1=∠2.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课本第248页复习题第8、9、10、12题;
2、创新设计
板书设计:大屏幕
教学反思A
B G
D F C
E
1
3
2
E
D
C B
A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学校名录参见:/wxt/list.aspx?ClassID=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