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抑郁症防治指南共57页文档
我国抑郁症防治指南

我国抑郁症防治指南在当代社会中,抑郁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精神疾病。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数百万人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
这一数字仅仅是冰山一角,因为很多人由于缺乏意识或恐惧被社会排斥,不愿意寻求帮助。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抑郁症,我国特别发布了一份《抑郁症防治指南》。
该指南不仅详细介绍了抑郁症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方法,还提供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本文将对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抑郁症及其治疗。
1. 抑郁症的定义和病因《抑郁症防治指南》首先明确了抑郁症的定义,并简要介绍了其病因。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低落、兴趣减退、自我评价降低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
其病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生物化学、心理社会等因素。
通过详细了解抑郁症的定义和病因,可以更好地认识该疾病。
2. 抑郁症的症状和诊断接下来,《抑郁症防治指南》详细介绍了抑郁症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抑郁症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体重和食欲改变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
诊断抑郁症需要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来判断,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3. 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在《抑郁症防治指南》的预防和治疗部分,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其中,重要的内容包括:3.1 早期干预和预防措施指南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抑郁症的认识度。
此外,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众的心理抗压能力。
对于有抑郁倾向的人群,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早期干预。
3.2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是抑郁症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
指南推荐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援助性心理治疗、亲情疗法等多种方法。
同时,对于重度和复发性抑郁症,药物治疗是必要的选择。
3.3 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指南鼓励建立多层次、多部门协作的康复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4. 抑郁症的合理用药和避免误诊在《抑郁症防治指南》的最后部分,强调了抑郁症的合理用药和避免误诊。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基本版

在复发风险的附加因素(如存在残
内
留症状、早年起病、有持续的心理Βιβλιοθήκη 社会应激、有心境障碍家族史、共
病)等; 16
■ 方法: 急性期及巩固期有效的方法
药物治疗原则
1、充分评估与监测原则 2、确定药物治疗时机原则 3、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 4、单一使用原则 5、确定起始剂量及剂量调整原则 6.换药原则 7、联合治疗原则 8、停药原则 9、加强宣教原则 10、治疗共病原则
系统综述/Meta分析;至少2项RCT研究
2级 至少1项足够样本量的DB-RCT,包含安慰剂或 活性药物对照组,和/或具有广泛置信区间的 荟萃分析
3级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或病例报告或高质 量的回顾性研究
4级 专家建议/共识
单项RCT研究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或病例报告, 回顾性研究 专家建议/共识,普通综述,指南(指南 中无出处的专家意见)
CMCC
等数据库近10余年关于抑郁障碍的重要文献
5
5
循证证据分级文献汇总结果(490篇)
2篇动物实验 1篇德文文献
循证证据分级文献汇总结果
1级证据比例=211/490=43%
6
6
修改后的证据分级标准
分级 加拿大指南(第四次会议确定)
需要负责各章节的老 师, 自行修改等级
修改后
1级 至少2项足够样本量的重复双盲(DB)-随机 对照试验(RCT),最好是安慰剂对照试验 (RCT),和/或具有高质量的荟萃分析
1.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hird Editi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0
中国抑郁症防治指南共57页文档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精品pp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精品pp
57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手册基本版

7
(三)
证据分级结果的推荐 —“有效的结果”— 推荐 “无效,不一致的结果”— 不推荐
8
注:临床支持性证据是指为了提高指南的实际临床效用而参考的各国指南的专家意见或共识,以确保循证的药物干预符合临 床实际,并可应用于临床实践。例如某种抗抑郁药在临床应用中发现了问题,如不良反应或安全特性,尽管该药物在循证证
合并使用抗抑郁药,没有增加副作用,但能够降低 复发风险
药物治疗原则
1、充分评估与监测原则 2、确定药物治疗时机原则 3、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 4、单一使用原则 5、确定起始剂量及剂量调整原则 6、换药原则 7、联合治疗原则 8、停药原则 9、加强宣教原则 10、治疗共病原则
DSM-5中抑郁症的特征标注 1. 焦虑性抑郁 2. 混合性抑郁 3. 内源性抑郁 4. 非典型抑郁 5. 精神病性抑郁 6. 紧张症性抑郁 7. 孕产期抑郁 8. 季节性抑郁
22
3 . 抑郁障碍的治疗(续)
4. 其他抑郁障碍的治疗
1. 持续性抑郁障碍(DSM-5诊断标准)
2. 共病其它精神障碍 1.
3.
共病躯体疾病的抑郁
2. 3.
5. 疗效不佳患者的治疗
4. 5.
1. 判定及评估
共病焦虑障碍
共病物质使用障碍 共病痴呆 共病人格障碍 共病进食障碍
2. 难治性抑郁
3. 处理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第二版简介
创新性:1、形成精神病学专家、心理学专家及循证医学专家共同参与的12人专家工作小组,包括:李凌江教授、马辛教授、
王刚教授、季建林教授、方贻儒教授、许秀峰教授、司天梅教授、张宁教授、张克让教授、刘哲宁教授、北京大学循证医学
中心詹思延教授、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沈霞教授;2、加入循证证据分级标准及推荐建议分级,对于每一条治疗建议做出科学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文档

- 尽可能单一用药,足量、足疗程治疗。一般不主张联用两种以上抗
抑郁药
- 治疗前向患者及家人阐明药物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
对策,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能遵嘱按时按量服药
药物治疗(3)
巩固期的药物治疗
• 从症状完全缓解起,持续 4-6个月 • 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复燃风险较大
维持期的药物治疗
• 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 • 建议
– 首次发作: 6-8 个月 – 2次发作: 3-5 年 – 2次以上的发作: 长期治疗 • 维持治疗期后,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 但应密切监测复燃的早期征象 • 一旦发现有复燃的早期征象,迅速恢复原治疗
• SSRIs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时可产生罕见但可危 及生命的SSRIs特异性反应—中枢五羟色胺综合征
• 是一种5-HT受体活动过度状态,SSRIs抑制5-HT再 摄取,MAOIs抑制5-HT降解,两者对5-HT系统均 具有激动作用
二线抗抑郁药物
• 除SNRIs 、 SSRIs、NaSSAs和TCAs作为一线 药外,其它皆列入二线用药,作为用药第二选择
• 对精神病性抑郁、非典型抑郁、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也可首选阿莫沙平、吗氯贝胺和安非他酮等
• 其他药物 包括噻萘普汀、腺苷甲硫氨酸、路优泰 等,亦可酌情选用
一线抗抑郁药物
一线抗抑郁药物(1)
– 焦虑症 – 强迫症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主要禁忌症: – 对药物过敏者 – 严重肝、肾病及孕妇慎用 – 禁与MAOIs、氯咪帕明、色氨酸联用 – 慎与锂盐、抗心律失常药、降糖药联用
SSRIs的不良反应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1抑郁障碍的概念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
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其建立的流行病学调查地区(epidemiologic catchmentarea,ECA)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4.9%,恶劣心境为3.3%(Regier,1988)。
1994年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7.1%,(其中男性为12.7%,女性为21.3%),恶劣心境为6%(Kessler,1998)。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的一项以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发现患抑郁症和恶劣心境者达12.5%。
在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韩国、中国台湾等)的对38 000个体的社区调查,发现各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相差悬殊,中国台湾仅为1.5%,而黎巴嫩高达19.0%;年发病率在中国台湾为0.8%,美国新泽西则为5.8%(Myra,1996)。
2.2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病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过低。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治疗反应 依从性
功能状况
维持期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 目的——降低复发风险
• 痊愈后6个月,有20%的患者可能复发
• 50%~85%的抑郁症患者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复发
• 每人复发时间不一致,通常在2~3年内 • 每多发作一次,其复发风险增加16%
• 复发可能是与药物预防作用不佳有关
复发危险因素
• 残留症状持续存在
3.2.1 急性期治疗 3.2.2 巩固期治疗 3.2.3 维持期治疗 3.2.4 终止治疗 3.3.1 药物治疗 3.3.2 心理治疗 3.3.3 物理治疗 3.3.4 其他治疗
• CFDA批准抑郁障碍的适应 证的治疗方法 • 取消教科书式介绍 • 增加疗效评价 • 增加证据分级/推荐分级 • 简介中草药治疗 • 简介光照疗法、运动疗法 等其他治疗方法
3.3治疗方法
急性期治疗
主要治疗目标
• 临床治愈 • 症状严重程度 • 是否有残留症状,包 括社会功能及生活质 量 评估 • 对自己或他人的“危 • 症状严重程度和进展 险”程度 • 既往药物和其他治疗 • 转躁的线索 方式 • 其他精神障碍,包括 • 既往治疗的疗效 酒依赖或其他物质依 赖 • 躯体状况 • 对治疗的反应
• 之前多次抑郁发作史
• 慢性躯体疾病
作及后续发作症 状重 • 持续的心理社会应激或 功能缺陷 • 起病年龄早 • 负性的认知观念 • 共病其他精神障碍 • 持续的睡眠障碍
复发还可能是与药物预防作用不佳有关
维持期治疗选择
• 继续使用在急性期及巩固期有效的抗抑郁药,在维持期 应当继续使用足剂量的治疗(1/A) • 三环类药物或新型抗抑郁药物(1/A)
巩固期治疗目标
目的——预防复燃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陈刚)

由抑郁症协作组马辛教授、李凌江教授负责,王刚教授具体执行
创新性:形成精神病
学、心理学与循证医 学专家队伍,加入循 证证据分级及推荐分 级
科学性:统一查阅文献, 进行证据分级,涵盖抑 郁障碍各方面
前沿性:参考DSM-5 诊断体系,纳入最新学 术进展
实用性:治疗的推荐分
级表
第一页,共51页。
• 不要突然停药 • 在旅行或外出时随身携带药
物 • 需要在几周内逐步减药 • 停药后仍需要随访数月
停止治疗前,应告知患者存在抑郁症状复发的潜在危险,并确定复发后
寻求治疗的计划。复发机率最高时点是在结束治疗后2个月内
第十五页,共51页。
药物治疗
第十六页,共51页。
药物治疗10项原则
1、充分评估与监测原则(1/A) 2、确定药物治疗时机原则(1/A)(1/B) 3、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1/A)(1/B) 4、抗抑郁剂单一使用原则(1/A)(3/B) 5、确定起始剂量及剂量调整原则(1/A) 6、换药原则(1/A) 7、联合治疗原则(1/A)(2/B) 8、停药原则(1/A)(2/A) 9、加强宣教原则(1/A) 10、治疗共病原则(1/A)
共病痴呆
• 有10%~15%的抑郁障碍患者共病痴呆
• 抗抑郁药物 ——抗胆碱能副作用较小的抗 抑郁剂(舍曲林、安非他酮、曲唑酮等) (1/B)
• 心理治疗——CBT、IPT、心理支持(验 证、怀旧、家庭健康教育)(1/B)
第三十页,共51页。
共病人格障碍
• 20%~50%住院和50%~85%门诊抑郁障碍患者存在人格障 碍
• 巩固治疗4~9个月,继续使用急性 期治疗有效的药物,治疗剂量不变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