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的管理-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合集下载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15基本版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15基本版

3.5.2 难治性抑郁
3.5.3 处理
23
APA《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实践指南》
抑郁障碍共病躯体疾病的治疗举例
脑卒中后抑郁:
A级推荐使用西酞普兰、舍曲 林、艾司西酞普兰(1/A)。
SNRIs类药物由于其较好的改善 情绪和认知功能也可用于治疗脑 卒中后抑郁(2/B)。
心理治疗方面,研究表明CBT、 问题解决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有 益(3/C)。
• B级推荐药物: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塞、丙咪嗪 、马普替林、米安色林、曲唑酮、瑞波西汀、噻奈普 汀
• C级推荐药物:吗氯贝胺
中草药
中草药:目前在我国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治疗抑郁症 的药物还包括中草药,主要治疗轻中度抑郁症。 圣·约翰草提取物片(Extract of St. John’s Wort Tablets):是
抑郁障碍共病其他躯体疾病的治疗(续)
抑郁共病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癫痫
冠心病 高血压 糖尿病 甲低 肿瘤 疼痛综合征
米安舍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 (2/B) SNRI(4/C)拉莫三嗪、普瑞巴林(3/B) 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1/A) SNRI、米氮平(2/B)
SSRI、SNRI (3/B)(文拉法辛监测血压)
合并使用抗抑郁药,没有增加副作用,但能够降低 复发风险
药物治疗原则
1、充分评估与监测原则 2、确定药物治疗时机原则 3、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 4、单一使用原则 5、确定起始剂量及剂量调整原则 6、换药原则 7、联合治疗原则 8、停药原则 9、加强宣教原则 10、治疗共病原则
DSM-5中抑郁症的特征标注 1.3.1 焦虑性抑郁 1.3.2 混合性抑郁 1.3.3 内源性抑郁 1.3.4 非典型抑郁 1.3.5 精神病性抑郁 1.3.6 紧张症性抑郁 1.3.7 孕产期抑郁 1.3.8 季节性抑郁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答案-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答案-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1.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是(D)A. 兴趣缺乏B. 早醒C. 精力减退D. 自杀企图和行为2.以下属于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的是(A)A. 情绪低落B. 思维迟缓C. 意志活动减退D. 睡眠障碍3.典型抑郁发作患者,其抑郁心境一日之内的规律是(A)A. 晨重夜轻B. 晨轻夜重C. 中午起逐渐加重D. 傍晚最严重4.抑郁症复发危险最高的时间是在结束治疗后(B)A. 1个月内B. 2个月内C. 6个月内D. 12个月内5.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关于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规定症状持续时间的要求是(B)A. 至少1周B. 至少2周C. 至少4周D. 至少6周6.以下关于抑郁症的介绍错误的是(B)A.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B. 抑郁症的病因明确C. 该病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D. 及时恰当的治疗能提高抑郁症的临床治愈率7.下列关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描述不正确的是(C)A. 情绪低落B. 精力减退C. 思维奔逸D. 食欲减退8.抑郁症可能与哪种神经递质功能低下有关(D)A. 多巴胺(DA)B. 5-羟色胺(5-HT)C. 去甲肾上腺素(NE)D. 以上都是9.目前临床上评定抑郁严重程度最常用、最为广泛的他评抑郁量表是(C)A. 9条目简易患者健康问卷(PHQ-9)B. 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C.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D. 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10.抑郁症的治疗目标是(D)A. 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B. 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C. 预防复发D. 以上均正确11.抑郁症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A)A. 药物治疗B. 心理治疗C. 物理治疗D. 运动治疗12.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C)A. 轻度抑郁症可单独使用心理治疗B. 抑郁症强调综合治疗,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C. 中药治疗可用于重度抑郁症D. 有自杀风险的抑郁症患者可选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13.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不包括(B)A. 急性期治疗B. 过渡期治疗C. 巩固期治疗D. 维持期治疗14.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原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A. 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应尽早开始药物治疗B. 尽可能单一用药,足量足疗程治疗C. 如仍无效,可考虑换药,但不能换用同类另一种药D. 一般不主张联用2种以上抗抑郁药15.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中急性期治疗推荐时间为(B)A. 6-8周B. 8-12周C. 8-12周D. 8-16周。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2)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2)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引言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是根据中国抑郁症患者的状况和需求,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而制定的。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详细的抑郁症防治指导,帮助患者了解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抑郁障碍的定义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为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和愉悦感、缺乏活力和动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下降等。

抑郁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抑郁障碍既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根据《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5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1.必备条件:–持续抑郁、丧失兴趣或愉悦感持续降低,至少持续2周以上–这些症状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明显的困扰和影响2.辅助条件(至少包括以下两个):–食欲改变或体重增减–睡眠障碍–精力下降或疲劳–自我价值观念减低或过度自责–注意力或集中力下降–思维或行动迟缓–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抑郁障碍的防治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抑郁障碍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援助性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等。

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抑郁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

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

药物治疗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遵守用药剂量和间隔的要求。

3. 生活方式干预改善生活方式是抑郁障碍防治的重要方面。

患者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等来改善心身健康,缓解抑郁症状。

4. 应对策略学会应对抑郁障碍是患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患者可以通过积极面对问题、寻求社会支持、参加心理支持小组等来应对抑郁症状,提高抗逆能力。

抑郁障碍的预防抑郁障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1.减少心理压力,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基本版PPT课件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基本版PPT课件
13
13
基于评估的治疗
• 自评&他评 • 症状严重程度、疗效、自 杀、转躁风险、不良反应、 依从性等多维度评估
• 国际疾病与分类第10版 •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 册第5版
常用评定量表汇总
评估方向 评估内容 推荐工具 性质
诊断 症状
诊 断 正 确 性 , 避 DSM-IV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研究版,SCID-I)简明国际神经精 他评 免误诊,漏诊 神访谈(MINI) 他评
严 重 程 度 , 药 物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疗效 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
病人健康问卷抑郁症量表(PHQ-9);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
Beck抑郁问卷(BDI);快速抑郁症症状自评问卷(QIDS-SR) 自杀风险 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评定量表 MINI量表C模块 转躁风险 轻躁狂症状自评量表(HCL-32) 心境障碍问卷(MDQ) 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
充分) D级 不建议 1级或2级证据但缺乏疗效
9
9
指南的框架
前言 1. 抑郁障碍总述 2. 抑郁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2.1 概述 2.2 抑郁障碍的评估 2.3 抑郁障碍的诊断:以ICD-10为主,并介绍DSM-5相关的内容 3. 抑郁障碍的治疗:采用以治疗分期为主、与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编写 3.1 概述 3.2 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终止治疗 3.3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其他治疗 3.4 其他抑郁障碍的治疗:持续性抑郁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共病躯体疾病 3.5 疗效不佳患者的治疗 4. 特定人群的抑郁障碍:儿童青少年、老年、女性 5. 抑郁障碍的管理 利益冲突的说明;参考文献;附录:标准术语对照表、常用量表、循证证据分级 表 11 11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1抑郁障碍的概念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

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其建立的流行病学调查地区(epidemiologic catchmentarea,ECA)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4.9%,恶劣心境为3.3%(Regier,1988)。

1994年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7.1%,(其中男性为12.7%,女性为21.3%),恶劣心境为6%(Kessler,1998)。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的一项以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发现患抑郁症和恶劣心境者达12.5%。

在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韩国、中国台湾等)的对38 000个体的社区调查,发现各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相差悬殊,中国台湾仅为1.5%,而黎巴嫩高达19.0%;年发病率在中国台湾为0.8%,美国新泽西则为5.8%(Myra,1996)。

2.2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病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过低。

抑郁障碍的全病程管理-白汉平

抑郁障碍的全病程管理-白汉平
1.李凌江,马辛主编.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2015
5
全面评估
新版指南抑郁障碍管理九大原则中“评估”相关条目 包括
•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精神科评估 • 患者的安全性评估 • 评估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 • 监测患者的精神状态
“界定正态分布变量的阈值已贯穿于目 前几乎所有的医学学科之中,如血压和 血糖测量,这些阈值帮助医生更加准确 的检测到病变及确定适当的干预方式” ——David J. Kupfer, Chair, DSM-5 Task Force
0-4分 5-9分 10-14分
15-19分 20-27分
没有抑郁 轻度抑郁 中度抑郁
中重度抑郁 重度抑郁
无 观察等待:随访时重复PHQ-9
制定治疗计划,考虑咨询,随访和/或药物治 疗 积极药物治疗和/或心理治疗
立即首先选择药物治疗,若严重损伤或对治 疗无效,建议转移至精神疾病专家进行心理 治疗和/或综合治疗
自评
自杀风险
他评 自评 他评
转躁风险
不良反应 服药依从性
他评 他评 自评 9
抑郁症状的自我评估:患者健康问卷(PHQ-9)
9个条目,评分等级0~3,总分就是9个条目分之和,总分值范围0~27分
姓名: 日期:
根据过去两周的状况,请您回答是否存在下列描述的状况及频率,请看清楚问题后在符合您的选项前的数字上面画√
7
全面评估的特点
• 兼顾自评&他评 • 多维度:围绕症状严重程度、疗效、自杀、转躁风 险、不良反应、依从性等进行评估
1.李凌江,马辛主编.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2015
8
抑郁障碍临床相关的评估量表
针对上述评估内容,应分别采用不同的量表进行评估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1抑郁障碍的概念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

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其建立的流行病学调查地(epidemiologic catchmentarea,ECA)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4.9%,恶劣心境为3.3%(Regier,1988)。

1994年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17.1%,(其中男性为12.7%,女性为21.3%),恶劣心境为6%(Kessler,1998)。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的一项以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发现患抑郁症和恶劣心境者达12.5%。

在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韩国、中国台湾等)的对38 000个体的社区调查,发现各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相差悬殊,中国台湾仅为1.5%,而黎巴嫩高达19.0%;年发病率在中国台湾为0.8%,美国新泽西则为5.8%(Myra,1996)。

2.2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病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过低。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1抑郁障碍的概念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

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其建立的流行病学调查地(epidemiologic catchmentarea,ECA)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4.9%,恶劣心境为3.3%(Regier,1988)。

1994年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17.1%,(其中男性为12.7%,女性为21.3%),恶劣心境为6%(Kessler,1998)。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的一项以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发现患抑郁症和恶劣心境者达12.5%。

在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韩国、中国台湾等)的对38 000个体的社区调查,发现各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相差悬殊,中国台湾仅为1.5%,而黎巴嫩高达19.0%;年发病率在中国台湾为0.8%,美国新泽西则为5.8%(Myra,1996)。

2.2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病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过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