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基本版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15基本版

3.5.2 难治性抑郁
3.5.3 处理
23
APA《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实践指南》
抑郁障碍共病躯体疾病的治疗举例
脑卒中后抑郁:
A级推荐使用西酞普兰、舍曲 林、艾司西酞普兰(1/A)。
SNRIs类药物由于其较好的改善 情绪和认知功能也可用于治疗脑 卒中后抑郁(2/B)。
心理治疗方面,研究表明CBT、 问题解决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有 益(3/C)。
• B级推荐药物: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塞、丙咪嗪 、马普替林、米安色林、曲唑酮、瑞波西汀、噻奈普 汀
• C级推荐药物:吗氯贝胺
中草药
中草药:目前在我国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治疗抑郁症 的药物还包括中草药,主要治疗轻中度抑郁症。 圣·约翰草提取物片(Extract of St. John’s Wort Tablets):是
抑郁障碍共病其他躯体疾病的治疗(续)
抑郁共病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癫痫
冠心病 高血压 糖尿病 甲低 肿瘤 疼痛综合征
米安舍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 (2/B) SNRI(4/C)拉莫三嗪、普瑞巴林(3/B) 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1/A) SNRI、米氮平(2/B)
SSRI、SNRI (3/B)(文拉法辛监测血压)
合并使用抗抑郁药,没有增加副作用,但能够降低 复发风险
药物治疗原则
1、充分评估与监测原则 2、确定药物治疗时机原则 3、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 4、单一使用原则 5、确定起始剂量及剂量调整原则 6、换药原则 7、联合治疗原则 8、停药原则 9、加强宣教原则 10、治疗共病原则
DSM-5中抑郁症的特征标注 1.3.1 焦虑性抑郁 1.3.2 混合性抑郁 1.3.3 内源性抑郁 1.3.4 非典型抑郁 1.3.5 精神病性抑郁 1.3.6 紧张症性抑郁 1.3.7 孕产期抑郁 1.3.8 季节性抑郁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概述: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特征为患者情感波动幅度较大,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以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管理的水平。
一、定义双相情感障碍指的是患者在生理、情感和认知等多个方面出现异常变化,交替表现为抑郁和躁狂的周期性情感状态。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CCMD-5)的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1. 抑郁期症状:- 持续的抑郁心境- 对平日感兴趣或愉悦的事物明显丧失兴趣或愉悦感- 失眠或过度睡眠- 负罪感或自责感- 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困难- 意欲降低或疲乏感- 减少或增加食欲2. 躁狂期症状:- 持续心境持高或愉悦- 高度自信或自大- 思维跳跃或话语过多- 躁动不安或过度活跃- 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冲动- 失眠或减少需要睡眠- 不适当或过分增加的活动三、治疗原则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和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以提高疗效和预防复发。
3. 早期干预:在症状出现早期尽早进行干预,有助于减轻病情和改善预后。
四、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中,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包括锂盐、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
具体选择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病程以及患者个体化的因素而定。
五、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插入治疗(IPSRT)和家庭治疗等。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管理情绪、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战胜心理困扰。
六、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远离不良嗜好、进行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等。
最新: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最新: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一、概述(一)定义1. 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
抑郁障碍的典型病程为发作性病程,但临床上有20%~30%的抑郁障碍为慢性病程,这个类型会带来更多的医疗问题,且长期预后更差。
恶劣心境是慢性抑郁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基层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中更常见。
2.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抑郁障碍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单次发作或反复发作,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发作期存在显著的情感、认知和躯体症状,发作间期症状缓解。
(二)分类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障碍包括: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其他心境障碍、未特定的心境障碍。
通常所说的抑郁症包括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
(三)流行病学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所报道的抑郁障碍患病率差异较大。
一项由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联盟(ICPE)开展的研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复合式国际诊断访谈(CIDI)调查了来自10个国家(美国、欧洲和亚洲)的37 000名成年人,发现大多数国家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在8%~12%之间,但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美国为16.9%,而日本仅为3%左右[1]。
Phillips等[2]2001—2005年对中国4个省市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抑郁症月患病率为2.06%。
2013年的Meta分析资料显示我国抑郁症的现患病率为1.6%,年患病率为2.3%,终生患病率为3.3%[3]。
Huang[4]等2013—201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3.4%。
最新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最新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为了更好地指导基层医护人员对抑郁症患者的诊疗,最新的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已经发布,本文将对最全版的指南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
一、抑郁症的定义与病因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自我评价下降等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
因此,对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二、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眠或嗜睡、食欲改变、体重变化、注意力障碍、自杀观念等。
患者往往感到压抑、无助和绝望,对生活失去兴趣。
三、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根据最新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抑郁症的诊断需要符合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的标准。
主要包括心境低落和丧失兴趣或愉快感至少两周,且伴有其他典型的症状。
四、抑郁症的基层诊疗策略基层医护人员在面对抑郁症患者时,应采取全面的诊疗策略。
首先是进行全面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心理评估,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
其次,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诊断标准,进行疾病分级和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基层诊疗的重要手段,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五、抑郁症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常用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等。
在选择药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副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过多。
六、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抑郁症的基层诊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动力治疗等。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改变消极的认知方式、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七、抑郁症的基层干预与康复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基层医护人员还应开展抑郁症的基层干预和康复工作。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1抑郁障碍的概念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
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其建立的流行病学调查地(epidemiologic catchmentarea,ECA)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4.9%,恶劣心境为3.3%(Regier,1988)。
1994年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17.1%,(其中男性为12.7%,女性为21.3%),恶劣心境为6%(Kessler,1998)。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的一项以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合作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发现患抑郁症和恶劣心境者达12.5%。
在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韩国、中国台湾等)的对38 000个体的社区调查,发现各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相差悬殊,中国台湾仅为1.5%,而黎巴嫩高达19.0%;年发病率在中国台湾为0.8%,美国新泽西则为5.8%(Myra,1996)。
2.2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病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过低。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12种新型抗抑郁药物的荟萃分析
可接受度排名的可能性
安非他酮
艾司西酞普兰
舍曲林
氟西汀
西酞普兰 米那普伦
米氮平
度洛西汀
文拉法辛
瑞波西汀
氟伏沙明 帕罗西汀
Adapted from Cipriani et al. Lancet 2009;373:746–758
有效性排名可能性
可接受度=中断治疗率; 有效性=有效率
性期的一种治疗方法
巩固期治疗目标
• 目的——预防复燃
• 急性期治疗未完全缓解者, 其复燃风险更高
• 未完全缓解的患者在这一 时间单独使用心理治疗, 其复燃的可能性也较高
巩固期治疗选择及原则
• 预防复燃治疗选择
• 评估监测复燃可
• TCAs及新型抗抑郁药物均有效
能的指证
• 症状
• CBT合并治疗(1/A)
终止治疗
• 尽量不在以下情况 终止治疗
• 假期前
• 终止治疗方法 • 不要突然停药
• 重大的事件(比如结 婚)
• 在旅行或外出时随身携带 药物
• 需要在几周内逐步减药
停发止后• 治寻应疗求激前治性,疗事应的告件计知划发患。生者复时存发在机抑率郁最症•高状停时复药点发后是的仍在潜需结在要束危随治险访疗,数后并月2个确月定内复
选择抗抑郁药物需要考虑的因素
• 患者因素
• 药物因素
• 症状特点 • 年龄 • 是否有共病 • 之前的治疗
• 半衰期 • P450酶作用 • 药物耐受性 • 潜在的药物间作用 • 治疗成本
1st 2nd 3rd 4th 5th 6th 7th 8th 9th 10th 11th 12th
1st 2nd 3rd 4th 5th 6th 7th 8th 9th 10th 11th 12th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 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它躯体疾病和物质依赖
12
抗抑郁药的选用
• 抗抑郁药的选用,要考虑下列因素: - 既往用药史 - 药物遗传学 - 药物的药理学特征
- 可能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 患者躯体状况和耐受性 - 抑郁亚型 - 药物的可获得性,药物的价格和成本问题
13
抗抑郁药物治疗策略
全程治疗
急性期 巩固治疗期
5
• 4.1.2 体格检查 • 4.1.3 抑郁评定量表 • 4.1.4 实验室测检
6
4.1.4 精神检查
• 4.1.4.1 精神检查的一般原则 • 4.1.4.2 交谈技巧 • 4.1.4.3 精神检查的主要任务
7
4.2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与 分郁障碍的治疗
• • • • 5.1 治疗目标 提高抑郁障碍的显效率和临床治愈率 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预防复发
-
尽可能单一用药,足量、足疗程治疗。一般不主张联用两种以上抗
抑郁药
治疗前向患者及家人阐明药物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 对策,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能遵嘱按时按量服药
11
药物治疗(3)
• 原则
-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 根据心理 - 社会 - 生物医学模式,药物治疗合并
心理治疗
22
• 适应症: – 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非典型 抑郁 – TCAs无效或不能耐受TCAs不良反应的老年、躯体 疾病患者 – 焦虑症 – 强迫症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主要禁忌症: – 对药物过敏者 – 严重肝、肾病及孕妇慎用 – 禁与MAOIs、氯咪帕明、色氨酸联用 – 慎与锂盐、抗心律失常药、降糖药联用
•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 2001年10月~2002年12月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治疗反应 依从性
功能状况
维持期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 目的——降低复发风险
• 痊愈后6个月,有20%的患者可能复发
• 50%~85%的抑郁症患者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复发
• 每人复发时间不一致,通常在2~3年内 • 每多发作一次,其复发风险增加16%
• 复发可能是与药物预防作用不佳有关
复发危险因素
• 残留症状持续存在
3.2.1 急性期治疗 3.2.2 巩固期治疗 3.2.3 维持期治疗 3.2.4 终止治疗 3.3.1 药物治疗 3.3.2 心理治疗 3.3.3 物理治疗 3.3.4 其他治疗
• CFDA批准抑郁障碍的适应 证的治疗方法 • 取消教科书式介绍 • 增加疗效评价 • 增加证据分级/推荐分级 • 简介中草药治疗 • 简介光照疗法、运动疗法 等其他治疗方法
3.3治疗方法
急性期治疗
主要治疗目标
• 临床治愈 • 症状严重程度 • 是否有残留症状,包 括社会功能及生活质 量 评估 • 对自己或他人的“危 • 症状严重程度和进展 险”程度 • 既往药物和其他治疗 • 转躁的线索 方式 • 其他精神障碍,包括 • 既往治疗的疗效 酒依赖或其他物质依 赖 • 躯体状况 • 对治疗的反应
• 之前多次抑郁发作史
• 慢性躯体疾病
作及后续发作症 状重 • 持续的心理社会应激或 功能缺陷 • 起病年龄早 • 负性的认知观念 • 共病其他精神障碍 • 持续的睡眠障碍
复发还可能是与药物预防作用不佳有关
维持期治疗选择
• 继续使用在急性期及巩固期有效的抗抑郁药,在维持期 应当继续使用足剂量的治疗(1/A) • 三环类药物或新型抗抑郁药物(1/A)
巩固期治疗目标
目的——预防复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草药
中草药:目前在我国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治疗抑郁症 的药物还包括中草药,主要治疗轻中度抑郁症。
圣·约翰草提取物片(Extract of St. John’s Wort Tablets):是 从草药(圣约翰草)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药物,其主要药理成分为贯叶 金丝桃素和贯叶连翘[267]。适用于治疗轻、中度抑郁症[268-270]。
表
11
第一章:抑郁障碍总述
1.1 概述 1.2 主要临床表现
1.2.1 情感症状 1.2.2 躯体症状 1.2.3 认知症状 1.3 其它临床特征 1.4 流行病学 1.5 疾病负担 1.6 疾病危险因素
DSM-5中抑郁症的特征标注 1.3.1 焦虑性抑郁 1.3.2 混合性抑郁 1.3.3 内源性抑郁 1.3.4 非典型抑郁 1.3.5 精神病性抑郁 1.3.6 紧张症性抑郁 1.3.7 孕产期抑郁 1.3.8 季节性抑郁
SSRI(3/B)
CBT、放松疗法(3/C)
CBT、人际心理治疗、问题 解决疗法(1/A)
CBT、健康教育(2/B)
药物治疗
SSRI、SNRI、米氮平,安非他酮[I]
其他躯体治疗
ECT [I] ,TMS,光照治疗[III]
中国抑郁治疗指南中心理治疗的选择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I],人际关系治疗[I] , 精神动力治疗[II] ,问题焦点治疗[III]
心理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I]
1.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hird Edi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0 2.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2015;CSP 北京,中华医学会出版社
3
参考国外指南与检索10年文献
参考美国的APA抑郁障碍治疗指南第三版,英 国NICE指南,加拿大CANMAT指南的文献评价 结果 检索PUBMED、EMBASE、CBMDISC及CMCC 等数据库近10余年关于抑郁障碍的重要文献
5
(三)
循证证据分级文献汇总结果(490篇)
2篇动物实验 1篇德文文献
合并使用抗抑郁药,没有增加副作用,但能够降低 复发风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药物治疗原则
1、充分评估与监测原则 2、确定药物治疗时机原则 3、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 4、单一使用原则 5、确定起始剂量及剂量调整原则 6、换药原则 7、联合治疗原则 8、停药原则 9、加强宣教原则 10、治疗共病原则
DSM-5中抑郁症的特征标注 1.3.1 焦虑性抑郁 1.3.2 混合性抑郁 1.3.3 内源性抑郁 1.3.4 非典型抑郁 1.3.5 精神病性抑郁 1.3.6 紧张症性抑郁 1.3.7 孕产期抑郁 1.3.8 季节性抑郁
14
自评
第三章:抑郁症(MDD)的治疗
3.1概述(评估抑郁症治疗及预后的5“R”标准;APA)
3.2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
3.2.1 急性期治疗 3.2.2 巩固期治疗 3.2.3 维持期治疗 3.2.4 终止治疗
• CFDA批准抑郁障碍的 适应证的治疗方法
• 取消教科书式介绍 • 增加疗效评价
3.3治疗方法 3.3.1 药物治疗 3.3.2 心理治疗 3.3.3 物理治疗 3.3.4 其他治疗
使用方法保持不变
疗(敏感、重);其他如光照治疗、运动治疗等
方法: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阶
段性物理治疗
维持期:
目标:防止复发
时间:一般2-3年
原则:敏感患者:有三次及以上抑郁发 作或者慢性抑郁障碍的患者;存在复发 风险的附加因素(如存在残留症状、早 年起病、有持续的心理社会应激、有心 境障碍家族史、共病)等;
抑郁障碍共病其他躯体疾病的治疗(续)
抑郁共病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癫痫
冠心病 高血压 糖尿病 甲低 肿瘤 疼痛综合征
米安舍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 (2/B) SNRI(4/C)拉莫三嗪、普瑞巴林(3/B) 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1/A) SNRI、米氮平(2/B)
SSRI、SNRI (3/B)(文拉法辛监测血压)
终止治疗
缓慢停药(1-2个月) 定期随访,尤其是2个月内
方法:急性期及巩固期有效的方法继续 使用足量治疗
常用的抗抑郁剂推荐
• A级推荐药物(五大类12种):氟西汀、帕罗西汀、 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文拉 法辛、度洛西汀、米氮平、米那普仑、安非他酮 、阿 戈美拉汀
• B级推荐药物: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多塞、丙咪嗪 、马普替林、米安色林、曲唑酮、瑞波西汀、噻奈普 汀
充分)
D级 不建议
1级或2级证据但缺乏疗效
9
指南的框架
前言
1.抑郁障碍总述
2.抑郁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2.1 概述
2.2 抑郁障碍的评估
2.3 抑郁障碍的诊断:以ICD-10为主,并介绍DSM-5相关的内容
3.抑郁障碍的治疗:采用以治疗分期为主、与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编写
3.1 概述
3.2 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终止治疗
7
(三)
证据分级结果的推荐 —“有效的结果”— 推荐 “无效,不一致的结果”— 不推荐
8
推荐分级标准
分级 推荐强度 内容
A级 优先建议 1级证据+临床支持,疗效的安全性评 价平衡
B级 建议
2-3级证据+临床支持,疗效和安全性
评价平衡
C级 一 般 建 议 4级或以上证据+临床支持,疗效和安
( 证 据 不 全性评价不平衡
1.3.3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其他治疗
2.3.4 其他抑郁障碍的治疗:持续性抑郁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共病躯体疾病
3.3.5 疗效不佳患者的治疗
• 特定人群的抑郁障碍:儿童青少年、老年、女性
• 抑郁障碍的管理
利益冲突的说明;参考文献;附录:标准术语对照表、常用量表、循证证据分级
3.5.2 难治性抑郁
3.5.3 处理
23
APA《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实践指南》
抑郁障碍共病躯体疾病的治疗举例
脑卒中后抑郁:
A级推荐使用西酞普兰、舍曲 林、艾司西酞普兰(1/A)。
SNRIs类药物由于其较好的改善 情绪和认知功能也可用于治疗脑 卒中后抑郁(2/B)。
心理治疗方面,研究表明CBT、 问题解决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有 益(3/C)。
22
3.抑郁障碍的治疗(续)
3.4 其他抑郁障碍的治疗
3.4.1 持续性抑郁障碍(DSM-5诊断标准)
3.4.2 共病其它精神障碍 3.4.3 共病躯体疾病的抑郁 3.5 疗效不佳患者的治疗 3.5.1 判定及评估
3.4.2.1 共病焦虑障碍 3.4.2.2 共病物质使用障碍
3.4.2.3 共病痴呆 3.4.2.4 共病人格障碍 3.4.2.5 共病进食障碍
(RCT),和/或具有高质量的荟萃分析
2级 至少1项足够样本量的DB-RCT,包含安慰剂或 单项RCT研究 活性药物对照组,和/或具有广泛置信区间的
荟萃分析
3级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或病例报告或高质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或病例报告,
量的回顾性研究
回顾性研究
4级 专家建议/共识
专家建议/共识,普通综述,指南(指南 中无出处的专家意见)
12
第二章:抑郁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2.1 概述 2.2 抑郁障碍的评估
2.2.1 病史相关的评估内容 2.2.2 精神检查内容 2.2.3 评估 2.2.4 辅助检查 2.3 抑郁障碍的诊断 2.3.1 诊断原则 2.3.2 诊断标准 2.3.3 鉴别诊断
2.3.4 诊断注意事项
基于评估的治疗
• 自评&他评 • 症状严重程度、疗效、自
舒肝解郁胶囊:是由贯叶金丝桃、刺五加复方制成的中成药胶囊制剂 。治疗轻、中度单相抑郁症属肝郁脾虚证者。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 疗效,与盐酸氟西汀相当[271, 272],优于安慰剂[273]。
巴戟天寡糖胶囊: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医辨证属于肾阳虚证者[274, 275]。
APA抑郁治疗指南第三版
心理治疗的选择
他评
效
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
病人健康问卷抑郁症量表(PHQ-9);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
自评
Beck抑郁问卷(BDI);快速抑郁症症状自评问卷(QIDS-SR)
自杀风险
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评定量表
他评
MINI量表C模块
转躁风险
轻躁狂症状自评量表(HCL-32)
自评
心境障碍问卷(MDQ)
对心理治疗和/或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重度抑郁障 碍,特别是伴有明显功能缺损、而对多种药物治疗效 果不明显,可以考虑采取电抽搐治疗(1/A)。
合并多种躯体疾病、并接受其他药物治疗的老年抑 郁障碍患者,既往对电抽搐治疗有效,或者更愿意接 受MECT的患者,也是有效和安全的(1/B)。
此外,据国外文献报道,对于妊娠期抑郁障碍患者, 只有当其伴有明显精神病性症状、有严重自杀风险且 其他治疗均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将MECT作为治疗 的最后手段,而且必须经过严格临床适应证评估后才 能实施,因为MECT会导致胎心率下降、子宫收缩、 新生儿早产等诸多副作用 (1/B),
抑郁障碍的物理治疗
适应征: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紧张综合症、拒食、有自杀风 险、或者需要快速控制症状的患者,可首选(1/A)。
物理治疗包括:改良电 抽搐治疗、经颅磁刺 激,还有一些目前在国 内开展较少的物理治 疗,包括迷走神经刺 激、深部脑刺激等;
本指南只介绍了在中国 已获得适用证的改良电 抽搐治疗(M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