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逍遥游谈人生境界
著作《逍遥游》读后感道理5篇

著作《逍遥游》读后感道理5篇著作《逍遥游》读后感道理(篇1)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
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
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
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
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文采绚丽,想象奇诡,构造种种神仙方物以喻世警人,奠定了庄子哲学的基调,也使我辈读者得以一窥庄子文采的精妙。
《逍遥游》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历千年而不衰,也向我们昭示了庄子哲学的勃勃生机。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
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
在庄子的时代,如司马迁《史记》所作浮世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功利的社会营营苟苟,纷扰异常。
但在庄子看来,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都不过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则终身受累,不能自拔。
两千三百年前的庄子时代如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又好到哪里去了么,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很多人价值迷失,心灵恍惚。
他们终日忙忙碌碌,钻营谋取,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庄子》逍遥游篇主要讲什么?人生的三种格局

《庄子》逍遥游篇主要讲什么?人生的三种格局小而自是小而不知其小,自以为大,这是人生的一种格局。
其实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过落于此格局,蝇营狗苟者是也。
我们看苍蝇,每日在垃圾间翻飞,追逐一些碎屑麦皮果腹,倒也自得其乐。
于苍蝇而言,那些被人不屑丢弃的东西,它却看得很重;而人为之奔忙的东西,以它的眼界却根本不可能理解。
庄子列举了三个例子:一、尧让天下尧对许由说:“先生就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一样,而我只像一只小火把;先生就像及时雨一样,而我只像小池塘。
先生如此高德,如果成为君王的话,天下一定会得以大治。
而我还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惭愧极了,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尧让天下给许由,对于许由来说,大概就像苍蝇捡了一块美味的食物残渣想要献给人一样吧!所以许由说:“你呢,在你那个位置上已经做的很好了,我来接替你是为了什么呢?为名?名不过是实之末;为利?我只需要吃饱喝足就足够了。
所以你还是请回去吧,就算你不想治理天下,我也不会自降身份去干这个事。
”后来,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也就是说,尧认知到了自己的小,从此有了更高的追求。
二、蜩鸠笑鹏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
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
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是啊,就像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
在浅水里漂浮的小草,也能自在地四处游行,然而放一只杯子进去,就会粘滞住而动弹不得,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
蝉和小斑鸠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呢。
读懂庄子的《逍遥游》,你就明白了何为人生最高的境界!

读懂庄子的《逍遥游》,你就明白了何为人生最高的境界!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当你感到焦虑时,怎么办?因为各种压力感到身心交瘁,又如何缓解?作家冯唐给出的建议是:读书,读《庄子》。
然后就会明白:宇宙浩瀚,人间沧桑,我们放不下的种种,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他自嘲说,自己之所以没有在汲汲营营的岁月里变成精神病患者,要归功于《庄子》。
这本书,是道家文化的经典,它的首篇《逍遥游》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庄子用简洁优美的文字,讲述了几个小故事,引出了对人生境界的思索。
文章很短,故事很简单,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深邃智慧。
1关于认知•原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
说的是眼界与局限。
人生如旅,你来我往,每个人有自己要去的地方。
史铁生也说:“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和见识短的人争辩,纯属浪费精力;与层次低的人说理,就像对牛弹琴。
关于这一点,庄子两千多年前早就用讲故事的方式说过。
在北海,有一条大鱼,在起风的日子里变成大鹏鸟,因为它要借着这阵大风飞到南方去。
这一过程历尽艰辛。
蝉、斑鸠、麻雀这些小东西对大鹏鸟的举动不能理解,也很不以为然,讥笑鹏多此一举。
它们觉得,一辈子生活在草莽树丛就很好啊。
对于外界的各种不解、质疑、讥笑,大鹏没有多发一言,而是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乘风而行,一往无前。
人类社会,同样如此。
有些人惯用小聪明,有些人拥有大智慧。
有些人像故事里的斑鸠麻雀那样鼠目寸光,为眼前一亩三分地沾沾自喜;有些人和大鹏一样志存高远,愿意为远大志向砥砺前行。
认知决定层次,眼界决定境界。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能为友。
《庄子·秋水》中有三句话,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和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和见识浅薄的人谈论天地大道,这些,都没有必要。
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有些人偏偏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这才是最深的局限,也是最大的悲哀。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境界的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境界的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而独特,对于人生的境界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从庄子的原著出发,对他对人生境界的理解进行解析。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逍遥者,修德之人也。
达而兼济天下者,非道家之人也。
修德而达济,可以为圣贤。
”这句话道出了庄子对于人生境界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能够逍遥自在地行走于世间,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能修德养性,达到超越个体利益的境地。
庄子认为,只有修德养性并能够为大众谋福祉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圣贤。
庄子还在《大宗师》中写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里的“穷”指的是个人的境遇与财富,而“达”指的是在进入某个领域或达到一定境界之后。
庄子认为,在个人境遇贫困时,应该注重修养自己,提高自身素养和修为;而在达到境界之后,可以兼顾自身与他人的利益,为天下众生谋福祉。
这实质上是庄子对于人生境界中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看法。
在庄子的哲学中,他认为人生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个层面。
在自然层面上,人应该顺其自然,发挥自己的本性,不受外界的束缚,保持一种逍遥自在的状态。
而在人为层面上,人需要与社会互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这就是庄子对于人生境界中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理解。
对于庄子来说,人生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
他认为,在适应社会变迁和个人处境的同时,人需要通过修身养性,超越物质追求和欲望,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洞悉。
这种内心的平静与洞悉,是庄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最高境地。
庄子还在《庄子·养生主》中提到:“始养生者,察其所养而反之。
”他认为人在追求人生境界的过程中,应该审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断调整与修正,并且要以养生为本,注重身体与心灵的健康。
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追求真理与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对人生境界的原文与解析,表达了他对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思考与理解。
在庄子的哲学中,人生境界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超越个人欲望与物质追求,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洞悉。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叶。
此时,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生于乱世的庄子看透了人民命运的凄惨、看透了暴君的杀戮、也看透了战争的血腥与暴力。
庄子大彻大悟,生命在这个动乱的时代犹如鸿毛一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是人生真谛。
(一)道与人生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道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最早源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道”,可见“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便开创了道家学说。
庄子继老子之后,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极大的弘扬与发展,在《庄子》一书中,“道”字出现320余次。
作为哲学范畴,道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所在,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另一方面,道更象征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最初源自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
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做到“抱朴守真”,坚守住生命的淳朴,如果人沉溺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那么与“道”就渐行渐远了。
老子有“抱朴守真”。
庄子有他的“保身全生”。
怎样才能“保身全生”呢?在庄子看来,就应那些顺天地、忘物我而获得绝对自由的得道的人一样,做到“无功”、“无名”与“无己”。
“无功”、“无名”,指不求有功有名。
相对于“宾”这个“主”来,“名”只是“实”即名声是实体所派生之物。
道德之所以沦丧,是由于追求好的名声所致,因而名声也就成了人们互相倾轧的祸根。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庄子认为大盗的产生源自圣人的标榜,圣人把万事万物都分出了好坏。
有孝、就对应着出现了不孝;有忠,就就会有不忠;所以庄子认为圣人才是社会争端的源头,没有了圣人,太平盛世就出现了。
所以,对富贵、功名与利禄等物欲应持自然无为的态度,适可而止,绝不宜过分追求。
如果不加节制,任其膨胀横流,就会为其所役使,势必伤身残性,甚至丧失生命。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庄子就是其中之一。
庄子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语曾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庄子对此不以为然,他宁愿做自由自在的鱼,也不愿沾染名利,尽管其毕生贫困,在穷闾陋巷中以编草鞋为生,但仍不堕其志,致力于道学的发展,并以乐观的心态追求至道,以求自身的逍遥。
《庄子·山木》对庄子的洒脱有过这样的记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足见其人生的豁达和对名利的淡薄。
关于庄子的人生态度,《大宗师》还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可见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时代,不仅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极其超然物外的洒脱,对人的生死也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
《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
如此读庄子《逍遥游》,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间打开

如此读庄子《逍遥游》,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间打开:余云开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旨要所在。
读懂逍遥游,庄子全篇皆通。
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初心和终极指向。
日本哲学家铃木大拙说:“逍遥游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密码。
”在此,我将范围扩大一些,逍遥游是理解整个道家学说的密码。
不懂畅游,读完《庄子》也是枉然;要理解逍遥游,整个道家理论就可以理解了。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里曾说:“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
”可见庄子逍遥游历来被诸多学者喜欢、解读,当然也是歧义最多的一篇。
如今最具代表性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平等观念”的解读,另一种是“功利性”解读。
“平等观念”的解读主要以郭象为代表,其说:“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之后,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分析庄子的《逍遥游》,同样继承了郭象的思想脉络:“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他们将是同等幸福的。
”——这种解读虽说具有平等观念,但其实是一种“和稀泥”般的解读,它消解了庄子“大小对立”的尖锐矛盾,最后将逍遥游归类于“追求心灵自由”的浅层境界——这也是现代人对逍遥游的整体认知——同时也将庄子哲学带如到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空泛境地。
“功利性”解读主要以现代学者为多,比如傅佩荣先生说:“逍遥游的旨要是人可以凭借修行而成其大”,即人通过修为可以成为大人物、或获得大成功,甚至成为至人、圣人、神人。
——这种解读虽说没有方向性的错,但它忽略细节的矛盾和差异,即该如何达到大成功呢?通常“功利学”的解释是心智的转换,就像“鱼化成鲲”一样?但为什么说转换心智就能成功呢?这就有点类似成功学,告诉你拼搏、奋斗就能成功,却提不出实际的指导意义。
此外,从哲学终极上来讲,人人都获得大成功,那么也就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又怎么会有成功的概念呢,所以功利性解读也是不全面的。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安,人民生灵涂炭,敏感的知识分子能无动于衷吗?在庄子看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庄子?人间世》)庄子认为,追求名义、仁义、道德,这不但不能使社会达到太平,反而是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
庄子假孔子之口说:“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人间世》)名誉、仁义不仅是祸乱的根源,而且还会造成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
“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
”(《天运》)庄子对理想人生的蓝图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人只有在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中才会得到幸福。
庄子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自有上下等级分别以来,群己关系本已极不自然,一般统治者往往以圣贤自居,或自认为天命在身,因而日事忧劳,以利众人,他们的本心固然是好,但所提倡的仁义,礼乐和赏罚等分级,使社会纷扰不已,对此,庄子主张统治者的任务是要本乎群众的常性,维持一个素朴社会的存在,这才是君民正常相处的群己之道。
在这素朴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不再有一切相对价值观念,如尊卑、贵贱、高下、大小、美丑、善恶、得失、是非……所引生的惶恐和争斗。
耳目的错觉和欲望的纷驰都会被净化,因之,一切人为加诸于人类身心的羁绊也都解除,人生便能获得自在逍遥的境界了。
庄子对人生的探索不止于此,他指出宋荣子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为什么呢?作者以列御寇御风而行却犹有所待为例,说明他们未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第三重境界是什么呢?庄子最后把逍遥的境界定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无穷”。
在这几句话中,包括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逍遥也不是虚无的,实现逍遥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掌握并驾驭自然规律”。
准确地讲是使自己的行为和自然规律完全吻合,从而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即把自然规律完全内化成精神意识,把自己对客观规律的遵从转化为自觉和自然。
不但如此,庄子还把人生的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心齊坐忘:如庖丁解牛。
.
6
四、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
1. 何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其對人生有何啟示?
2. 何謂「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其對人生有何啟示?
3. 何謂「今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
無何有之鄉…逍遙乎寢臥其下」?其對人 生有何啟示?
.
7
為齍送。
.
4
4. 宿命論 ★ 富貴貧賤皆造化安排好
5. 反智論 ★ 「去知與故,順天之理,故無天災,無
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寢不夢,其 覺無憂」
.
5
三、莊子的人生修養
1. 去成心:毛嬙麗姬人為美,魚深之,鳥飛
之。
2. 恬淡寡欲:木以不材而終其年,主人之雁
以不材死。
3. 虛靜:萬物無足以擾心者,故靜也。官知
.
2
二、莊子的思想特徵
1. 萬物平等觀 ★ 即萬物平等,萬物一體。 ★ 「以道觀之,何貴何賤」 ★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合一。
.
3
2. 因任自然 ★ 「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
常因自然而不會生也」
★ 「順道而趨,與天為徒,安其所,適其性。」 3. 死生如一 ★ 生死乃自然現象。如四時之運轉,晝夜之循環。 ★ 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箕踞鼓盆而歌。 ★ 天地為棺槨,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
從莊子逍遙遊談人生境界鄭瓊月老師.来自1一、莊子生平簡介
1. 名周,字子休,宋國蒙縣人
2. 蒙縣漆園吏
3. 與惠施好友
4. 十分通達、主觀心境上、名利不動、哀樂不 入、置生死於度外、精神世界超人
5. 今本莊子33篇、內篇7、雜篇11
6. 「周書。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資其辭,求 道者意其妙,汩俗者遣其累,姦邪者濟其 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