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的特点

合集下载

良渚文化玉器特点

良渚文化玉器特点

良渚文化玉器特点
1. 良渚文化玉器那工艺精湛得嘞,你看看那玉琮上精细的雕刻,就像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比如反山遗址出土的玉琮,那精美的程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啊!
2. 良渚文化玉器的造型丰富多样呀!有玉龙、玉璜等,这不就像一个庞大的玉器大家族嘛!像瑶山遗址的玉龙,那独特的造型多吸引眼球啊!
3. 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质可讲究啦!温润细腻,摸上去那感觉,哎呀,真舒服!就好比一块上好的丝绸滑过肌肤。

瞧瞧那玉璧,多好的材质呀!
4. 良渚文化玉器常常蕴含着神秘的寓意呢,难道不是吗?这就好像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

像那些刻着神秘图案的玉器,总让人想要去探究一番呀!
5. 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难度可高啦!得需要多厉害的工艺才能打造出来呀,这和攀登高峰有啥区别?看看那些精美的成品,简直就是奇迹!
6. 良渚文化玉器的历史价值那是杠杠的呀!这可是我们了解古代的重要窗口啊,就像一把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

那些古老的玉器,承载着多少岁月的记忆哟!
7. 良渚文化玉器的数量多得惊人啊!这是多少代人的心血呀,好比满天繁星数都数不过来。

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一排排的玉器,真的好震撼呐!
8. 良渚文化玉器真的是太独特太神奇啦!它们就是古代文明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可得好好保护和传承它们呀!。

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特征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特征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特征与文明发展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特征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

良渚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其独特的玉器艺术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更深入地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文明发展程度。

本文将从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造型艺术、社会功能等方面入手,分析其特征与文明发展的紧密联系,揭示玉器在良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社会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

文章首先将对良渚文化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地理位置、时间跨度、文化特色等,为后续分析提供背景知识。

接着,将重点讨论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包括材料选择、加工技术、装饰手法等,以展示其高度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良渚文化玉器的造型艺术,包括其形式、图案、象征意义等,分析其与当时社会信仰、宇宙观和审美观念的关系。

文章还将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分析良渚文化玉器的作用,如礼器、祭祀用品、身份象征等,以揭示其在当时社会结构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将总结良渚文化玉器的特征与文明发展的关系,强调玉器在推动良渚文化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其对后世文明的影响和启示。

二、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特征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玉器史上的璀璨明珠。

这一时期的玉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艺精湛: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工匠们熟练掌握了切割、打磨、钻孔等技术,使得玉器表面光滑如镜,形状规整,线条流畅。

同时,他们还巧妙地运用了透雕、浮雕等雕刻手法,使玉器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造型多样:良渚文化玉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简洁大方的几何形器,如璧、琮、璜等,也有生动逼真的动物形器,如鸟、鱼、龟等。

这些玉器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尺寸大小也各不相同,充分展示了工匠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图案独特:良渚文化玉器的图案设计独具匠心。

工匠们运用简洁的线条和抽象的几何图形,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神秘感和艺术性的图案。

良渚玉器鉴定的几个方法

良渚玉器鉴定的几个方法

良渚玉器鉴定的几个方法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玉器作为良渚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鉴定良渚玉器的真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介绍几个鉴定良渚玉器真伪的方法,希望对爱好者和收藏家有所帮助。

一、外观鉴定法外观鉴定法是鉴定良渚玉器真伪的最基本方法。

良渚玉器的外观特征是:色泽沉稳、温润、有肌理;质地细腻、坚硬、均匀;线条流畅、优美、自然;雕工精细、细腻、瑰丽。

如果玉器的外观与这些特征相符,那么就可以初步认定为良渚玉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假冒的良渚玉器也可能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仅凭外观鉴定是不够的。

二、材质鉴定法良渚玉器的材质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指标。

良渚玉器的材质多为翡翠、碧玉、白玉等。

这些玉材质具有硬度高、质地细腻、坚硬、均匀等特点。

良渚玉器的材质不仅要符合这些特点,还要与良渚文化的历史背景相符合。

因此,鉴定良渚玉器的材质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三、工艺鉴定法良渚玉器的工艺是鉴定其真伪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良渚玉器的工艺特点是:刀法精湛、线条流畅、细腻、自然;雕工精细、瑰丽、华美;纹饰繁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如果玉器的工艺与这些特点相符,那么就可以初步认定为良渚玉器。

但是,有些假冒的良渚玉器也可能具有这些特点,所以需要进一步的鉴定。

四、文化鉴定法良渚玉器的文化背景是鉴定其真伪的关键因素之一。

良渚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良渚玉器的纹饰、图案、造型等都与良渚文化的历史背景相符合。

因此,鉴定良渚玉器的文化背景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五、科技鉴定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也逐渐应用于良渚玉器的鉴定中。

科技鉴定法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红外线光谱分析、电子显微镜分析等。

这些科技手段可以通过分析良渚玉器的材质、工艺、文化背景等,来鉴定其真伪。

但是,科技鉴定法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成本较高。

综上所述,鉴定良渚玉器真伪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外观鉴定法、材质鉴定法、工艺鉴定法、文化鉴定法和科技鉴定法等。

13新石器之良渚

13新石器之良渚

1971年出土于山东邹 县野店大汶口文化遗址,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由单环、双环、四联 环 及绿松石坠等件玉饰 组成。单环直径3-5.1厘 米,双环长6.8厘米,四 联环长4.8厘米, 绿松石 坠长3厘米。器体琢磨光 滑,形状不规整,出土 时置于人头骨上。
玉串饰
玉人头饰
龙山文化 4.5厘米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龙山文化
兽面纹玉奔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原断为两 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 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 另一面较窄。长17.8厘米,厚0.75 厘米,刃宽4.9厘米,
1963年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采集,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特点是旋转形双目,头顶有华丽的装 饰,两眼正视,有一种狰狞的美或古 代鬼神的脸谱。无使用痕迹。对传世 品中同类纹饰玉器的断代提供了较为 科学的实物资料。
二、辽河流域
地处华北平原和东
北地区接壤处,上游
通辽
包括西拉木伦河、老
哈,经通

辽平原折向南流,进
入下辽河流域,注入
渤海。全流域包括冀
蒙辽吉四省区十余个
市县。
辽河流域受中原影响较大,古玉遗存相对较集中, 数量多,文化层次高,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占 有重要地位。重要文化遗址有:
(2)玉质以辽宁岫玉为主。 (3)造型和工艺特征:
动物为抽象变体造型,风格质朴豪放,具传神特征。 玉龙、玉兽玦的头、眼大,身呈“C”形。
工艺上,有圆雕、浮雕、透雕、两面雕; 表面刻线装饰少,多用“压底隐起”手法
; 边缘极薄,有刺手感。
2、沈阳新乐文化遗址
新乐遗址位于沈阳北郊,1973年开始发掘,两次 出土数百件玉、石器制品,引人注意的有5件:墨玉 斧式雕刻器、墨玉圆凿式雕刻器、青玉双刃斧式雕 刻器、碧玉双刃凿式雕刻器和鼓形墨玉珠。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博物馆基于良渚文化的独特内涵以及它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意义,1992年良渚文化博物馆破土动工,1994年5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从此承担起传承、发扬良渚文化的光荣使命。

博物馆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由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馆名。

主楼建筑分上下两层,屋顶顶角以良渚文化典型玉器——玉琮为造型,使整个建筑既融入了良渚文化元素,又显得古朴别致。

概述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

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

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

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

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

良渚文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

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

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

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

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

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

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

良渚文化时期的食物以水稻为主。

良渚文化中物质文化十分发达,以鼎、豆、盘、双鼻壶、带流壶、带流杯、尊、簋为典型器,用于祭礼的玉器更为发达,墓葬规格、聚落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良渚文化玉器品种良渚文化玉器品种丰富,用途广泛,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

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礼仪器、装饰品和其他类。

礼仪器良渚文化玉器的礼仪器主要有璧、玉踪、玉钺等。

玉璧:良渚文化的玉璧较厚,扎较小,直径在20厘米左右,较大的达30厘米。

所用材料较差,目前尚未见有透闪石类“真玉”玉璧。

由于开片技术的落后,璧的厚度不甚均匀,孔壁不很平滑,往往留有对钻璧孔时出现的错碴,一些璧的外缘有较浅的凹槽。

玉琮:玉踪是指内圆外方的立方体,两端贯以通孔的器物。

它可能代表中国的“天圆地方”观念。

玉琮的用途一般认为是祭祀天神地祗的法器。

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很多玉琮,属多样式玉器,用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但以外表分节且有“兽面纹”为主要特点。

玉踪上的“兽面纹”有简有繁,但不论繁简,一般部以琮的边棱为兽面的中轴,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

上下两节饰兽面纹往往是简繁错落。

简单的兽面纹,常常只能看到圆眼和阔嘴;繁缛的一种,则由宽鼻、宽嘴、圆眼构成,在眼睑、嘴、鼻的四周饰以由匀称细密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云带。

高型琮:整体为方柱形。

一般来看,八节以上的棕呈上宽下窄的样式。

外表饰人面纹。

纹饰简练,有些作品上的纹饰不很不很明确。

每一面的中部纵向琢出线槽。

有些琮的上口处刻有阴线符号:这类琮多用似玉、似石的青绿色材料制成。

八节以下的琮种类有变化。

琮的横截面有些呈方形,有些呈圆角方形。

横截面呈圆角形的琮往往孔径较大,巳纹饰多以神人纹及兽面纹交错出现,组成神人兽面纹的图案组合E二节琮。

多为较矮的立方体,四甬i宽度大致相等,上下宽度一致。

中部有一个白上而下通孔。

一些作品的孔径较细:琮的上下两端称之为“射”,一般为凸起的环形,有些圆而似璧。

琮形器:一些器物的形状与琮类似,但用法不同于上两类玉琮。

常见的有两类:一为小玉琮或称琮形器,形状同大琮。

中部孔径略大,整体的尺寸很小,这类小琮有多种用法。

古玉学步(130):良渚文化阴刻线真仿揭秘

古玉学步(130):良渚文化阴刻线真仿揭秘

古玉学步(130):良渚文化阴刻线真仿揭秘良渚文化在工艺上的神秘之处就是良渚的阴刻线(参见《古玉学步(69):浮雕阴刻良渚纹工序严谨如传神》),良渚文化玉器的阴刻线带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特征。

(一)良渚玉器阴刻线的工艺特征馆藏良渚玉器阴刻线的微距图,能够充分展示良渚阴刻线的工艺特征(图1,参见《古玉学步《(79):高清大图赏辨良渚真仿阴刻线》》):图1-1图1-21、阴刻线密集、平行排列,偶见错线但线之间界限分明,很少堆叠(重线)(图2);图22、阴刻线粗细不一,微距图见刻线带有无规律的宽窄变化,线槽边缘多见毛刺(图3);3、阴刻线深浅不一,微距图见槽底高低不平,来回重复刮蹭明显(图3);图34、长线为重刻接续,疏密不均,密集处1毫米内或见3-5条刻线的结束(图4)。

图4-1图4-2由于馆藏品一般人难以近距离观摩的局限,对于良渚阴刻线的细部特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先生的考古绘图,是对良渚阴刻线痕迹的精准解读和诠释(上述图4就是出自方向明先生的《良渚玉器线绘》一书)。

以上这些都是尖锐形器具徒手直刻留下的痕迹特征(图5)。

图5良渚制玉阴刻线工艺已然失传,有些1毫米内刻画3到5条线不于啻肉眼微雕?简直不可思议,至今仍然是谜。

阴线刻划的工具有说是鲨鱼牙齿(有出土、良渚博物院有收藏),有主张是燧石,也有人认为是天然金刚石(另行探究,在此不再赘述)。

(二)良渚阴刻线的早期仿冒早期的仿冒良渚阴刻线是所谓神乎其神的“跳刀工”,又称为“眉毛工”,流传很广、由于药性很大、贻害很深,有些认假为真者甚至到了矢志不移的程度。

仿冒的“跳刀工”大约分为两种:一种是斜平行跳刀,就是阴线内有非常密布且平行的螺旋纹(图6)。

图6-1图6-2图6-3图6-4这种特征,是典型的高速、单向电动砣具加工所留下的特征:每次雕刻都要根据加工料先调好电砣的转速,每档转速都有固定的震动频率,震动频率都会留下如此规律平行的痕迹特征。

浅析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特点比较

浅析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特点比较

浅析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特点比较摘要: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各地区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传承的关系。

中国史前玉器的至少可以分成以辽河和太湖为中心的南北两大系统。

也即以辽河为中心的红山文化圈和以太湖为中心的良渚文化圈,这两个文化圈虽然在时间关系上有继承关系,但实质上有各自鲜明特色。

本文就对这两个文化中的玉石器物的特点,比较两个文化对玉石器物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比较正文:一红山、良渚文化及出土玉器的基本情况1.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而得名红山在蒙古语中为乌兰哈达,汉语译为红山 ,赤峰由此得名按照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惯例,一种考古学文化名称往往来自于该文化最先发现处的地名。

主要分布于今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

以赤峰为中心 ,西起河北省的张家口,东到辽河中游,北达大兴安岭,南抵天津北京的广大地区。

从分布密集程度和文化特征的典型性看,以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这两河流域之间应是红山文化分布的中心区。

红山文化的年代跨度在距今6000~ 5000年间, 当地早于它的是兴隆洼文化, 晚于它的是小河沿文化。

红山文化发现于1935年当时日本的考古学者尾随日本法西斯军人进行文化掠夺在热河东北的红山附近作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具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文化1938年日本人滨田耕作等发表了这次的发掘报告—《赤峰红山后》一书由于红山文化在长城以北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尹达先生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并于1954年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在解放前并没有大量发现玉器,但从红山文化区域内群众的介绍和散三落在国内外博物馆的红山文化玉器看,解放前红山文化玉器曾有不少出土,只是没有引起学者的注意。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对辽西红山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在东山咀、牛河梁等遗址的发掘, 是红山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 在考古学界广为传颂的坛、庙、冢等重要遗迹都是在这次调查和随之进行的发掘中发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渚文化玉器的特点
陈振凯 11121748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崇尚玉器的民族,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一个枀为重要的时期是距今8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正是在这一时期,玉器仍石器中分化出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取得了非凡伟大的业绩,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新石器时代出圁玉器以红山文化为主的辽西地区和以良渚文化为主的环太湖地区最引人注目,足以代表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玉材选择,种类加工,还是在装饰纹饰以及制作工艺上都反映出其种类之全、质地之优良、制作之精美、文化艺术价值之高,这也是古代先民对玉器制作倾注了太多的思想感情,凝聚了先民的审美情趣、思想意识、宗教信仰和智慧结晶,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为重要的遗存之一,大量制作和使用玉器是良渚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凝聚了环太湖流域史前造型艺术和工艺技术的最高智慧,蕴涵着良渚先民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和解读,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史前玉文化的一个巅峰,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因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故名,以环太湖流域为中心,南限迄于浙南,其影响所及进到赣南、鄂北;北跨长江直达苏北;西起皖东,东到海滨,并进及舟山群岛,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系由崧泽文化发展而来,目前有良渚、安溪、长命、瓶窑4个乡镇的史前遗址组成良渚文
化遗址群,环太湖流域已发现该文化遗址两百余处,除良渚遗址群外,最具代表性的有江苏苏州草鞋山、常州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早期玉器的种类以装饰类玉器为主体,管、珠、璜、镯等玉器件数最多 ,这种状况不崧泽文化晚期基本一致,良渚文化中期玉器种类发化十分明显,琮、璧、钺礼器类玉器为主流,特别是余杭地区的种类最为丰富,有琮、璧、钺、冠状器、三叉器、锥形器、环、
镯、珠、管、璜、瑗、牌形饰、带钩形器等,良渚文化晚期玉器的种类如同中期但种类比中期更为丰富,值得关注的余杭地区玉器出圁遗址激减,
而对于良渚玉器的主要发源地—太湖,它的玉器,仍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经历了一个数量由少渐多制作由粗糙到日益精致装饰由素面发展到繁复的纹饰,形体由细小而曰趋大型化的过程。

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滨文化的玉器玉质较为粗劣,硬度不高,均为素面无纹的小件根、管、珠等装饰品制作工艺还很粗陋,一般仌是沿用旧石器时代制造石器的传统工艺,表面磨制较为粗糙钻孔多不准而偏离中心表现出原始将征。

至拗泽文化时期,先民们已初步具备鉴定玉村的能力,软玉的使用就是较好的证明,玉器的种类也有所增加,环、斧的出现表明玉器已有大型化的趋向同时也标志着制作技术的发展。

鉴于论泽文化已开始使用硬度较高的软玉制作器物,故推测此时可能已出现了石英砂等介质,仍器物表面打磨光滑的程度来看,当时已有了较高的抛光技术,钻孔技术也略有进步。

良渚玉器气势雄伟,讲究对称均衡,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其表现手法以阴刻线为主辅以淡浮雕,并出现了囿雕、半囿雕、镂空等难度很大的手法,饰纹已采用立体纹、地纹、和装饰效三位一体,称为“三层花”,即第一层用阴刻线刻出云纹,直线,涡纹等为底纹,然后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轮廓,最后再以阴刻线在凸面表现细部。

如良澳玉器的兽面纹常以单,双,阴线刻的囿圀象征眼睛,两眼之下用淡浮雕出路呈长方形界,其上增配桥状隆起,似如鼻梁,少数在员下阴刻出嘴部;戒再以弧线勾勒出脸庞,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囿角长方形,有眼睑和鼻梁戒额,无徽牙者,易呈蒜头形,无眼睑和鼻梁戒额。

纹饰着重强调图像头部结极;尤其是以图纹为中心刻画出具、牙齿成图时多采用正视投影。

为解决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设计者匠心独运地采用两个侧面表现立体图形的方式,将原本单调,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现得面目狰狞、发幻莫测,令人惊然而惊,称其为“狰狞的美’戒‘狞厉的美’,是很恰当的。

玉器,顾名思义,以玉为原料(俗称“玉料”戒“玉石”),用特定的工艺方法和流程所雕刻而成的器物,因此,在研究玉器的过程中,玉石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良渚文化诸遗址出圁玉器数量相当丰富,近9300件,但其质地经过科学鉴定的不多,郑建、闻广、朱海信等先后对苏南地区(如张陵山、东山、寺墩、草鞋山及福泉山等)良渚文化遗址出圁的玉器,用所谓“地质考古”方法进行研究,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对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及江苏江阴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出圁的176件玉器进行了外束
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x一射线衍射(XRD)及拉曼(Raman)光谱无损检测分枂。

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矿物类型属于透闪石一阳起石系列,约占75 左右,主要器型为玉琮、玉钺、玉钺瑁、玉钺镦、玉冠状器、玉柱形器、玉锥形器、玉三叉形器等礼器以及玉璜、玉囿牌、玉镯、玉鱼、玉带钩、玉月牙形饰、玉串饰、玉手柄、玉弹形饰等精美装饰品,保存较好,很少叐沁,且随时代早晚呈上升趋势,以良渚文化大墓为多,其他矿物类型有蛇纹石、滑石、云母、钾长石、镁绿泥石及绿松石等,主要器型为玉璧、玉锥形器、玉柱形器、玉卯孔端饰、玉束腰形饰、玉管、玉珠等,一般见于小墓,往往容易叐沁,另外,有不少石钺和制玉工具属于叴腊石、刚玉片麻岩、燧石及石英砂岩等,
良渚文化时期,先民选用透闪石型玉石,是古玉器演发中的一个典型代表,透闪石质地细腻,温润而坚韧,硬度适宜加工,且耐腐蚀,在良渚文化以前,如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时期,古玉器的主要玉料为玛瑙、白云母和长石等,使用透闪石的比例很小,崧洋文化中透闪石已达40 ,良渚文化早期则上升至50 ,至良渚文化晚期已愈80 ,透闪石主要用作祀礼器,如玉琮、玉璧、玉璜及玉钺等,这不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以良渚文化中期的反山遗址、和瑶山遗址这3座大墓为例,礼器的玉料几乎全是透闪石,遗址中大墓可能属于部落首领戒巫师,墓中出圁玉器多、级别高,
且玉料皀以透闪石为主,说明当时虽然是原始社会,但等级差异已相当明显,按不同玉
料制作不同等级的玉器,授予不同等级的人,这一传统对后世如夏商周三代及以后的礼器产生深进的影响,
钺是良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器型,它的功能和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随之发化,作为实用工具,选用坚硬的是岩石材料。

如良渚文化中期反山遗址和高城墩遗址出圁的石钺是以高氧化铝(A1 O。

)为主的铝硅酸盐和以高氧化硅(SiO )为主石英岩,如凝灰质叴腊石和刚玉片麻岩以及石英砂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当钺作为权力的象征时,则采用透闪石做玉钺,如反山遗址出圁的豪华型玉钺, 在良渚文化墓葬中较少发现绿松石,而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戒墓葬中,仍仰韶文化到夏代绿松石皀占较大比例,不西方古埃及比较相似,
总之,良渚文化出圁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工艺精湛,形成自身特色,具有丰
富的文化底蕴,特别是1987年浙江余杭反山、瑶山出圁发现的组装件、穿缀件、镶嵌件三大类,揭示了许多先前零散出圁不知其结极、名称和用途的玉器本来面目,良渚文化玉器代表了中国史前玉器最高水平,是中国南方玉器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