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晶玻璃的制备

合集下载

微晶玻璃的制备

微晶玻璃的制备

微晶玻璃的制备一、文献综述1、微晶玻璃的概念微晶玻璃又叫微晶玉石或陶瓷玻璃,是综合玻璃,学名叫做玻璃水晶。

微晶玻璃和我们常见的玻璃看起来大不相同。

它具有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普通玻璃内部的原子排列是没有规则的,这也是玻璃易碎的原因之一。

而微晶玻璃象陶瓷一样,由晶体组成,也就是说,它的原子排列是有规律的。

所以,微晶玻璃比陶瓷的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

但微晶玻璃不同于陶瓷和玻璃。

微晶玻璃与陶瓷的不同之处是:玻璃微晶化过程中的晶相是从单一均匀玻璃相或已产生相别离的区域,通过成核和晶体生长而产生的致密材料;而陶瓷材料中的晶相,除了通过固相反应出现的重结晶或新晶相以外,大部分是在制备陶瓷时通过组分直接引入的。

微晶玻璃与玻璃的不同之处在于微晶玻璃是微晶体〔尺寸为0.1~0.5μm〕和残余玻璃组成的复相材料;而玻璃则是非晶态或无定形体。

另外微晶玻璃可以是透明的或呈各种花纹和颜色的非透明体,而玻璃一般是各种颜色、透光率各异的透明体。

2、微晶玻璃的分类〔1〕通常按微晶化原理分为光敏微晶玻璃和热敏微晶玻璃;〔2〕按基础玻璃的组成分为硅酸盐系统、铝硅酸盐系统、硼硅酸盐系统、硼酸盐和磷酸盐系统;〔3〕按所用原料分为技术微晶玻璃〔用一般的玻璃原料〕和矿渣微晶玻璃〔用工矿业废渣等为原料〕;〔4〕按外观分为透明微晶玻璃和不透明微晶玻璃;〔5〕按性能又可分为耐高温、耐腐蚀、耐热冲击、高强度、低膨胀、零膨胀、低介电损耗、易机械加工以及易化学蚀刻等微晶玻璃以及压电微晶玻璃、生物微晶玻璃等〔6〕晶玻璃的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结构和性能。

按照化学组成微晶玻璃主要分为四类:硅酸盐微晶玻璃,铝硅酸盐微晶玻璃,氟硅酸盐微晶玻璃,磷酸盐微晶玻璃。

3、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根据其所用原材料的种类、特性、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而变化,主要的有熔融法、烧结法、溶胶—凝胶法、二次成型工艺、强韧化技术等。

3.1、熔融法〔整体析晶法〕熔融后急冷,退火后在经一定的热处理制度进行成核和晶化以获得晶粒细小、含量多、结构均匀的微晶玻璃制品。

微晶玻璃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操作流程介绍

微晶玻璃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操作流程介绍

微晶玻璃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操作流程介绍
微晶玻璃是一种用于制造高清透明的光学镜头、触控屏等高端产品
的含氟玻璃材料。

其具有高透过率、低色散、优良的光学性能等优点。

本文将介绍微晶玻璃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操作流程。

原材料准备
微晶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硅砂、碳酸钠、氟化物、氢氧化铝等。

其中
硅砂是制备玻璃的基础原料,而碳酸钠、氟化物、氢氧化铝等则是对
硅砂进行调节改变其化学性质的添加剂。

在生产微晶玻璃之前,需要
对原材料进行筛选、粉碎、混合、熔融等必要的处理。

熔制工艺
微晶玻璃的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工艺步骤就是熔制。

一般来说,
熔制主要包括混合料、熔化、保温、充填等步骤。

混合料
混合料是将硅砂、碳酸钠、氟化物、氢氧化铝等原材料按照一定比
例混合制备而成的。

为了确保混合料的均匀性,一般会使用震荡器进
行振动混合。

熔化
将混合料放入玻璃窑中,进行高温熔化。

熔化温度通常为1600-1650℃,时间约为4-6小时。

在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混合料,
确保玻璃的均匀性。

一种高结晶度锂铝硅透明微晶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高结晶度锂铝硅透明微晶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高结晶度锂铝硅透明微晶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在当代材料科学领域,锂铝硅透明微晶玻璃因其卓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种具有高结晶度的锂铝硅透明微晶玻璃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在光学、热学以及机械性能方面表现出色,有望在高科技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一、高结晶度锂铝硅透明微晶玻璃的概述高结晶度锂铝硅透明微晶玻璃是一种新型的无机非晶材料,其主要成分为锂、铝、硅以及少量的氧化钠、氧化钾等。

该玻璃具有较高的结晶度,晶体尺寸细小且分布均匀,因此具有优异的透明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二、制备方法1.原料准备:选取高纯度的锂、铝、硅原料,以及适量的助熔剂和晶核剂。

2.混合配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原料混合均匀,确保各组分充分接触。

3.熔融:将混合好的原料放入高温炉中进行熔融,温度控制在1600-1800℃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使原料充分熔化。

4.浇注:将熔融的玻璃液倒入预热的模具中,进行浇注成型。

5.退火:将浇注成型的玻璃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内应力,提高玻璃的透明度。

6.热处理:将退火后的玻璃进行热处理,以促进晶体生长,提高结晶度。

7.冷加工:对热处理后的玻璃进行切割、打磨等冷加工,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三、性能特点1.优异的透明性:高结晶度锂铝硅透明微晶玻璃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可见光透过率可达90%以上。

2.高机械强度:该玻璃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和抗压强度,可满足高强度应用场景的需求。

3.良好的热稳定性:该玻璃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耐热冲击性能优良。

4.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该玻璃具有良好的耐酸碱性和耐腐蚀性,可应用于复杂环境。

四、应用领域高结晶度锂铝硅透明微晶玻璃可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子、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如高性能显示屏、光学仪器、防弹玻璃、高温观察窗等。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结晶度锂铝硅透明微晶玻璃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有望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微晶玻璃制备工艺流程

微晶玻璃制备工艺流程

微晶玻璃制备工艺流程
稿子一
嗨呀,亲!今天咱们来聊聊微晶玻璃制备工艺流程这有趣的事儿。

你知道吗,这第一步啊,得把各种原材料准备好。

就像我们做饭得先有食材一样,这些原材料可都是宝贝。

得精挑细选,不能马虎。

然后呢,要进行高温加热。

这就好比把它们放进了一个超级大的烤箱,温度一高,它们就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团结。

经过加热之后,得让它们慢慢冷却。

这一步可急不得,得像等待一朵花慢慢开放一样,要有耐心。

等冷却得差不多了,还得对它们进行一些处理,比如打磨、抛光。

这就像是给它们梳妆打扮,让它们变得更加漂亮、光滑。

呀,经过一系列的精心操作,微晶玻璃就新鲜出炉啦!是不是很神奇呢?
稿子二
亲爱的朋友,来听我讲讲微晶玻璃制备工艺流程呗!
一开始呀,咱们得像个寻宝的探险家,去找那些合适的原材料。

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不同性格的小伙伴。

找齐了材料,就把它们统统丢进一个大容器里,让它们尽情地拥抱、混合。

这个过程可好玩了,就好像在开一个热闹的派对。

接着,来个大火烘烤。

哇塞,那温度,让这些材料们兴奋得不行,开始不断地改变自己。

烘烤完了,不能着急,得慢慢等它们凉快下来。

这时候就像是让它们休息一下,喘口气。

等它们休息好了,再给它们来个“美容护理”,把不平整的地方磨一磨,让它们变得亮晶晶的。

在整个过程中,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就像照顾小宝宝一样。

不然一不小心,可就前功尽弃啦。

当看到那完美的微晶玻璃出现在眼前,心里那个美呀,别提多有成就感啦!。

微晶玻璃装饰材料的制备原理

微晶玻璃装饰材料的制备原理

微晶玻璃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热处理使用其析出晶体,并使此晶体均匀生长而形成的多晶固体。

微晶玻璃制造过程中的晶化与普通生产中的析晶缺陷(或称失透)是不同的,在微晶玻璃中,晶相是全部从一个均匀玻璃相中通过晶体生长而生产的,只有极少一部分为剩余玻璃相。

微晶玻璃的制备包括熔制、核化、晶化等主要过程。

1原始玻璃的熔制和普通玻璃制品一样,微晶玻璃装饰材料基础玻璃的制备也是通过一定组成的配合料,在足够高的温度下(一般在1500℃左右),加热熔化、澄清、消除气泡,然后使之冷却到可以适合盛开的温度及粘度,而采用适当的成形方法成形。

2 原始玻璃的核化发反一个均匀的粘滞性液体冷至液体中某一最难熔组分的平衡溶解时,则此时该液体已成为一亚稳态,在此情况下,成核速度是难以觉察的,但若此状态下一旦成核,则晶体很容易生长,在此温度区以下,晶核可能会自发和均匀形成,但随着继续冷却,该液体会变得粘性太大,从而阻碍了晶核的形成和生长。

图1为均相成核与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它们遵循有关物理化学及动力学方面的定律。

根据简单的均相成核定律,大多数玻璃液过冷时不会析出晶体,一般须借助核化成核。

成核通常出现在与空气接触的或与其他异物接触的玻璃表面。

因为在这此寺方实际上已经存在着大量的晶核,当玻璃内部产生晶化现象时,几乎都是由于一些很难熔的粒子所形成的异相晶核所导致的。

这些难熔物质通常为金属粒子、卤化物、硫化物和某些氧化物。

这种由异相物质诱发而生产的成核,受玻璃结构中的紊乱及玻璃内或表面上的异物粒子所控制,故而称之异相成核。

实际上,玻璃中晶体的均相成核是极为罕见的。

只有部分二元统玻璃如BaO-SiO2系统才是均相成核。

这种玻璃在不添加成核剂的情况下,就能在热处理时自发地在玻璃内部析出晶体。

大多数玻璃如果长时间保持在其液线温度以下至高于退火点的温度范围内,都会通过异相核化而从表面开始产生析晶。

在玻璃的表面,某些离子的配位数不足,与母体玻璃内之结构的差别在此局部是很大的,这样就生产了一个高能量状态,在此状态下,是很容易析出晶体的。

微晶玻璃合成方法

微晶玻璃合成方法

微晶玻璃合成方法
微晶玻璃是一种新兴的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明性、耐热性和硬度,广泛应用于光电、光学和电子领域。

以下是微晶玻璃合成方法:
1. 溶胶-凝胶法
该方法是将适当比例的硅源和其他金属氧化物以适当的溶剂中溶解,形成溶胶,经凝胶反应后形成凝胶体。

通过高温热处理,可将凝胶体转化为微晶玻璃。

2. 气相沉积法
气相沉积法是将金属氧化物的气相混合,经催化剂的作用,在合适的条件下形成固体颗粒,最终形成微晶玻璃。

3. RF磁控溅射法
该方法将金属靶材表面加热后,利用载气将金属原子或分子离子化,然后通过电场引导原子或分子沉积到基板上,形成微晶玻璃。

4. 熔融过程
该方法是利用传统的熔融工艺,将原料熔融后快速冷却,形成微晶玻璃。

这种方
法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可以制备大量的微晶玻璃。

微晶玻璃的制备范文

微晶玻璃的制备范文

微晶玻璃的制备范文微晶玻璃是一种具有微观晶体结构特征的玻璃材料,它拥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光学、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等领域。

以下将详细介绍微晶玻璃的制备过程。

首先,选择适合的原料是制备微晶玻璃的关键。

通常选择的原料包括二氧化硅(SiO2)、氧化镁(MgO)、氧化锌(ZnO)和氧化铝(Al2O3)。

这些原料的选择旨在实现微晶玻璃的结构多样性和性能优化。

其次,将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进行球磨处理。

球磨的目的是使原料达到细小颗粒尺寸,提高反应效率和均匀性。

球磨通常采用高能球磨机进行,工作液体一般使用纯水或有机溶剂。

然后,经过球磨后的原料需要进行干燥处理。

干燥的目的是去除原料中的水分,以避免烧结过程中产生气泡和裂纹。

常用的干燥方法包括真空干燥、烘箱干燥等,具体方法选择取决于原料的特性和工艺要求。

在原料制备完成后,进行烧结过程。

烧结是将原料在高温下进行结合,形成微晶玻璃的主要步骤。

烧结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温度、时间和气氛。

通常采用持续升温、保温和冷却的方式进行。

首先,将原料放在烧结窑中,开始进行升温。

升温速率需要控制良好,过快的升温速率会导致烧结体积收缩不均匀,产生内应力和气孔;升温过慢则会增加工艺时间和能源消耗。

当达到合适的烧结温度后,需要保持一定时间的保温。

保温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到微晶玻璃的晶粒尺寸和分布。

通常情况下,较长的保温时间可以获得更大和更均匀的晶粒。

保温完成后,开始进行冷却。

冷却的方式对最终微晶玻璃的性能和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

通常采用缓慢冷却的方式,以避免烧结体局部受到热应力过大而破裂。

最后,经过烧结和冷却过程后,获得的微晶玻璃将通过研磨和抛光等工艺进行加工,得到最终的成品。

总之,微晶玻璃的制备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原料的成分、混合比例和烧结条件。

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和材料组成,可以获得具有优良性能的微晶玻璃,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微晶玻璃制备工艺优缺点分析

微晶玻璃制备工艺优缺点分析

微晶玻璃制备工艺优缺点分析微晶玻璃是通过对母体玻璃进行热处理而获得的一种既含肯定量晶相又含残余玻璃相的新型材料,它具有能透可见光、机械强度高及热膨胀系数可调等特性,在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化工、激光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讨论的热点之一。

微晶玻璃和一般玻璃的区分在于:1、结构方面,前者具有多相结构,包含晶体相和玻璃相,后者仅为均质的玻璃体;2、透光性方面,前者既可制备成透亮体,也可制成具有各种纹理和色泽的不透亮体,而后者一般是透亮体;3、力学性能方面,前者具有韧性,抗折强度大、抗冲击本领强,而后者具有明显脆性,易碎。

微晶玻璃地板建筑装饰用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可分为两种即烧结法和熔融法。

其中,基于成型方法不同,熔融法又可分为压延法和浇铸法。

其中,烧结法应用最广泛,在试验室试验和规模化生产中均有利用;而浇铸法仅适用试验室试验,由于无法经济的解决大规格产品的浇铸问题而未能在规模化生产中得到应用;压延法是最早应用到规模化生产中的,但现在的应用规模远不及烧结法。

微晶玻璃的工艺生产流程大体如下:微晶玻璃的烧结法工艺流程:配料混合玻璃熔制水淬成玻璃颗粒烘干过筛分级装模(铺料)烧结晶化磨抛检验成品入库。

实在生产过程为:将玻璃搭配料投入池窑内,用14501550℃的高温熔融成均匀的玻璃体;再直接投入水中,冷淬成玻璃颗粒,经烘干、过筛、分级成为几种不同粒级的玻璃颗粒料;然后按预设的厚度均匀的铺布在耐火模具内,置于窑车上,送入隧道窑或梭式窑中晶化热处理;在约850℃保温6090min,将玻璃颗粒烧结一体;在约1100℃保温60120min,完成晶化过程:随后在700℃左右退火后制得微晶玻璃原板;再经研磨、抛光制得具有颗粒纹理的微晶玻璃装饰板。

微晶玻璃的熔融法工艺流程:将玻璃搭配料熔融成玻璃液后,采纳适当的成型方法制成母玻璃板,退火后直接进入晶化窑,经肯定的晶化热处理后,制成晶粒细小、含量多、结构均匀的微晶玻璃制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晶玻璃的制备
一、文献综述
1、微晶玻璃的概念
微晶玻璃又叫微晶玉石或瓷玻璃,是综合玻璃,学名叫做玻璃水晶。

微晶玻璃和我们常见的玻璃看起来大不相同。

它具有玻璃和瓷的双重特性,普通玻璃部的原子排列是没有规则的,这也是玻璃易碎的原因之一。

而微晶玻璃象瓷一样,由晶体组成,也就是说,它的原子排列是有规律的。

所以,微晶玻璃比瓷的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

但微晶玻璃不同于瓷和玻璃。

微晶玻璃与瓷的不同之处是:玻璃微晶化过程中的晶相是从单一均匀玻璃相或已产生相分离的区域,通过成核和晶体生长而产生的致密材料;
而瓷材料中的晶相,除了通过固相反应出现的重结晶或新晶相以外,大部分是在制备瓷时通过组分直接引入的。

微晶玻璃与玻璃的不同之处在于微晶玻璃是微晶体(尺寸为0.1~0.5μm)和残余玻璃组成的复相材料;而玻璃则是非晶态或无定形体。

另外微晶玻璃可以是透明的或呈各种花纹和颜色的非透明体,而玻璃一般是各种颜色、透光率各异的透明体。

2、微晶玻璃的分类
(1)通常按微晶化原理分为光敏微晶玻璃和热敏微晶玻璃;
(2)按基础玻璃的组成分为硅酸盐系统、铝硅酸盐系统、硼硅酸盐系统、硼酸盐和磷酸盐系统;
(3)按所用原料分为技术微晶玻璃(用一般的玻璃原料)和矿渣微晶玻璃(用工矿业废渣等为原料);
(4)按外观分为透明微晶玻璃和不透明微晶玻璃;
(5)按性能又可分为耐高温、耐腐蚀、耐热冲击、高强度、低膨胀、零膨胀、低介电损耗、易机械加工以及易化学蚀刻等微晶玻璃以及压电微晶玻璃、生物微晶玻璃等
(6)晶玻璃的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结构和性能。

按照化学组成微晶玻璃主要分为四类:硅酸盐微晶玻璃,铝硅酸盐微晶玻璃,氟硅酸盐微晶玻璃,磷酸盐微晶玻璃。

3、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
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根据其所用原材料的种类、特性、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而变化,主要的有熔融法、烧结法、溶胶—凝胶法、二次成型工艺、强韧化技术等。

3.1、熔融法(整体析晶法)
熔融后急冷,退火后在经一定的热处理制度进行成核和晶化以获得晶粒细小、含量多、结构均匀的微晶玻璃制品。

热处理制度的确定是微晶玻璃生产的关
键技术。

作为初步的近似估计,最佳成核温度介于Tg和比它高50℃的温度之间。

晶化温度上限应低于主晶相在一个适当的时间重熔的温度。

通常是25℃~50℃。

微晶玻璃的理想热处理制度见图1。

常用的晶核剂有TiO
2,P
2
O
5
,ZrO
2
,CaO,CaF
2
,Cr
2
O
3
、硫化物、氟化物。


核剂的选择与基础玻璃化学组成有关,也与期望析出的晶相种类有关。

Stooky 指出,良好的晶核剂应具备如下性能:
(1)在玻璃熔融成形温度下,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在热处理时应具有较小的溶解性,并能降低成核的活化能。

(2) 晶核剂质点扩散的活化能要尽量小,使之在玻璃中易与扩散。

(3) 晶核剂组分和初晶相之间的界面力愈小,它们之间的晶格参数之差愈小(σ<±15%),成核愈容易。

复合晶核剂可以起到比单一晶核剂更好核化效果,它主要是起到双碱效应。

熔融法制备微晶玻璃可采用任何一种玻璃的成形方法,如:压制、浇注、吹制、拉制,便于生产形状复杂的制品和机械化生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
(1)熔制温度过高,通常都在1400~1600℃,能耗大。

(2)热处理制度在现实生产中难于控制操纵。

(3)晶化温度高,时间长,现实生产中难于实现。

3.2、烧结法
烧结法是使玻璃粉末产生颗粒粘结,然后经过物质迁移使粉末产生强度并导致致密化和再结晶的过程,烧结的推动力是粉状物料的表面能大于多晶烧结体的晶界能。

烧结法制备微晶玻璃的工艺流程如下:
配料→熔制→水淬→粉碎→过筛→成形→烧结→加工
优点是:
(1)烧结玻璃的熔融温度与熔融法相比较,熔融时间短,温度低,这易于使需要高温才能熔融的玻璃制备微晶玻璃,如用ZrO2增韧的堇青石型微晶玻璃熔
制温度高达1650℃。

(2)玻璃粉末淬后,具有较高的比表面,比熔融法更易晶化,即使基础玻璃整体析晶能力很差也可以通过表面析晶,制得晶相含量较高的微晶玻璃。

(3)烧结法一般不用晶核剂。

(4)生产过程易于控制,很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便于目前建筑瓷厂的转型。

(5)产品质量好,成品率高,厚度及规格可变,能够生产大尺寸制品。

烧结
法制备的微晶玻璃主要集中在CaO—P
2O
5
—SiO2—F,CaO—Al
2
O
3
—SiO
2
—R
2
O—
ZnO,Li
2O—Al
2
O
3
,MgO—Al
2
O
3
—SiO
2
—PbO—B
2
O
3
—ZnO等。

3.3、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低温合成材料的一种新工艺,其原理是将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作为先驱体,经过水解形成凝胶,再在较低温度下烧结,得到微晶玻璃。

与熔融法和烧结法不同,溶胶—凝胶法在材料制备的初期就进行控制,材料的均匀性可以达到纳米甚至分子级水平。

4、微晶玻璃的应用
(1)机械工程技术领域
a、机械轴承:表面光洁度高.
b、用于强腐蚀性气体、液体的轴承、阀门及管道.
c、用作热交换器的孔圆盘
(2)电力工程及电子技术领域
a、用作高频绝缘及高压绝缘套管材料
b、在电子技术领域中制作预制电路,包括“多层电路板”
c、在电子计算机中制作高精密的硅片元件(扩散性)
d、高频介电材料
e、光电材料
(3)、光学领域
a、用作激器元件
b、用作巨型天文望远镜的镜坯
(4)、其它:航天飞机天线外罩
1、机械力学材料上的应用
利用微晶玻璃耐高温、抗热震、热膨胀性可调等力学和热学性能,制造出各种满足机械力学要求的材料。

据B.Porher,Amucha报道,用PVD法把Al2O3-SiO2系微晶玻璃涂层蒸镀到汽车金属轴承上,可提高轴承的耐磨性、表面光滑性和散热性。

利用云母的可切削性和定向取向性制备出高强和可切削加工的微晶玻璃。

作为机械力学材料的微晶玻璃广泛应用于活塞、旋转叶片、吹具的制造上,同时也用在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的结构材料上。

2、光学材料上的应用近几年,出现了用锂系微晶玻璃材料制造光纤接头,它与传统使用氧化锆材料相比热膨胀系数和硬度与石英玻璃光纤更为匹配,更易于高精度加工,环境稳定性优良、另微晶玻璃玻璃中经热处理析晶制得含有β-Ba

2O

微晶薄膜层的透明瓷有望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新型非线形光学材料。

用金、
银作核化剂的微晶玻璃具有光学敏感性,可起到“显影”作用。

同时在灯泡、透红外仪器上得到广泛应用。

3、电子与微电子材料上的应用
用溶胶—凝胶法制取的铁电微晶玻璃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然后再增加,并且其居里点具有明显的弥散特征的云母微晶玻璃在电子、精密部件、航空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极性微晶玻璃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含有定向生长的非铁电体极性晶体具有压电性能和热释电性能,在水声、超声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生物医学材料上的应用
据报道钙铁硅铁磁体微晶玻璃试样在模拟体液中浸泡后,试样表面的硅胶层上生成了能与人体组织良好结合的碳酸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强磁性能,起到人体骨骼和温热治癌作用。

以TiO2(PO4)3-0.9Ca3(PO4)2为基础的磷酸盐多孔微晶玻璃具有抗菌作用和具有生物梯度的生物微晶玻璃材料。

以云母为主晶相的微晶玻璃已成功地应用于脊骨和牙齿的替代物,另有报道,利用抗热冲击微晶玻璃的红外辐射,在医疗保健产品中的应用,利用载有银离子以LiTi2(PO4)3为骨架的磷酸盐多孔微晶玻璃的抗菌剂方面的应用,利用氧化锆增韧的Ca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牙科材料进一步研究。

另外,1977年Scharch,KE和Ash-bee·KHG发现云母微晶玻璃有记忆效果,开辟了微晶玻璃在记忆材料领域的应用。

二、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1、基础成分对微晶玻璃结构的影响
(1)XRD
(2)红外
(3)偏光显微镜
(4)扫描电镜
2、基础成分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1)抗腐蚀性能
(2)吸水性能
(3)力学性能
三、结果与讨论
四、结论与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