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阅读文献资料—5.微晶玻璃的制备与应用重点
微晶玻璃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操作流程介绍

微晶玻璃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操作流程介绍
微晶玻璃是一种用于制造高清透明的光学镜头、触控屏等高端产品
的含氟玻璃材料。
其具有高透过率、低色散、优良的光学性能等优点。
本文将介绍微晶玻璃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操作流程。
原材料准备
微晶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硅砂、碳酸钠、氟化物、氢氧化铝等。
其中
硅砂是制备玻璃的基础原料,而碳酸钠、氟化物、氢氧化铝等则是对
硅砂进行调节改变其化学性质的添加剂。
在生产微晶玻璃之前,需要
对原材料进行筛选、粉碎、混合、熔融等必要的处理。
熔制工艺
微晶玻璃的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工艺步骤就是熔制。
一般来说,
熔制主要包括混合料、熔化、保温、充填等步骤。
混合料
混合料是将硅砂、碳酸钠、氟化物、氢氧化铝等原材料按照一定比
例混合制备而成的。
为了确保混合料的均匀性,一般会使用震荡器进
行振动混合。
熔化
将混合料放入玻璃窑中,进行高温熔化。
熔化温度通常为1600-1650℃,时间约为4-6小时。
在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混合料,
确保玻璃的均匀性。
微晶玻璃的制备与应用

微晶玻璃的种类、制备及应用摘要:微晶玻璃是一种由基础玻璃严格控制晶化行为而制成的微晶体和玻璃相均匀分布的材料。
由于其机械强度高、热膨胀性可调、抗热震性好、耐化学腐蚀、介电损耗低、电绝缘性好等优越的综合性能,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分析了微晶玻璃在材料科学中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了微晶玻璃的种类、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关键词:微晶玻璃;种类;制备;应用Type、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lass ceramicsAbstract: microcrystalline glass is a kind of the base glass to strictly control the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and made of crystal and glass phase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materials. Because of its high mechanical strength, thermal expansion can be adjusted, good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chemical corrosion resistance, low dielectric loss, good insulation and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ole of microcrystalline glas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category, glass ceramics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Keywords: glass ceramics; species; preparation; application一、引言微晶玻璃是将加有晶核剂的特定组合的玻璃,在有控条件(一定温度)下进行晶化热处理,成为具有微晶体和玻璃相均匀分布的复合材料。
微晶玻璃的制备范文

微晶玻璃的制备范文微晶玻璃是一种具有微观晶体结构特征的玻璃材料,它拥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光学、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等领域。
以下将详细介绍微晶玻璃的制备过程。
首先,选择适合的原料是制备微晶玻璃的关键。
通常选择的原料包括二氧化硅(SiO2)、氧化镁(MgO)、氧化锌(ZnO)和氧化铝(Al2O3)。
这些原料的选择旨在实现微晶玻璃的结构多样性和性能优化。
其次,将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进行球磨处理。
球磨的目的是使原料达到细小颗粒尺寸,提高反应效率和均匀性。
球磨通常采用高能球磨机进行,工作液体一般使用纯水或有机溶剂。
然后,经过球磨后的原料需要进行干燥处理。
干燥的目的是去除原料中的水分,以避免烧结过程中产生气泡和裂纹。
常用的干燥方法包括真空干燥、烘箱干燥等,具体方法选择取决于原料的特性和工艺要求。
在原料制备完成后,进行烧结过程。
烧结是将原料在高温下进行结合,形成微晶玻璃的主要步骤。
烧结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温度、时间和气氛。
通常采用持续升温、保温和冷却的方式进行。
首先,将原料放在烧结窑中,开始进行升温。
升温速率需要控制良好,过快的升温速率会导致烧结体积收缩不均匀,产生内应力和气孔;升温过慢则会增加工艺时间和能源消耗。
当达到合适的烧结温度后,需要保持一定时间的保温。
保温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到微晶玻璃的晶粒尺寸和分布。
通常情况下,较长的保温时间可以获得更大和更均匀的晶粒。
保温完成后,开始进行冷却。
冷却的方式对最终微晶玻璃的性能和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
通常采用缓慢冷却的方式,以避免烧结体局部受到热应力过大而破裂。
最后,经过烧结和冷却过程后,获得的微晶玻璃将通过研磨和抛光等工艺进行加工,得到最终的成品。
总之,微晶玻璃的制备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原料的成分、混合比例和烧结条件。
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和材料组成,可以获得具有优良性能的微晶玻璃,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微晶玻璃的应用及其展望

微晶玻璃的应用及其展望摘要:微晶玻璃作为一种具有显著应用优势,且在性能上的丰富性与灵活性上都较强的材质,其应用过程中的专业性也有非常高的实际要求。
在具体投入应用前,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微晶玻璃的各层面性质以及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把握,且由于这一原材料的应用研究仍然处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状态下,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以一种发展和更新的视角开展好研究工作。
本文站在微晶玻璃的实际应用及发展前景的角度上进行讨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关键词:组成;性能;生产制备工艺;应用1.引言微晶玻璃之所以在实践中具备较高应用广泛性,与其良好的应用性能紧密相关,且从性价比的角度上来讲,微晶玻璃由于已经获得的较为成熟的技术支持。
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这也能够为这种材料的实际应用效果提供一定的保障。
我校在利用固体废弃物,特别是是大型矿场所产生的矿渣废弃物所制成的矿渣微晶玻璃,不仅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而且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将有害的矿渣废弃物“变废为宝”,制作出具有非常优异性能的矿渣微晶玻璃。
同时也利用矿渣固体废弃物的原料成本低廉的特质,使得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具有这一系列优异性能的微晶玻璃其应用前景无比广泛。
1.微晶玻璃的性质要想充分发挥出微晶玻璃的重要作用,需要首先对这种材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和研究。
这种玻璃的基本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备较高的综合性能水平。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玻璃的熔融效果能够达到更高的均匀性要求,这里所指的均匀性是指玻璃结构的均匀性。
且在析晶的环节,整个的过程也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
这意味着具体的产品生产效果上俩将,微晶玻璃较之一般的陶瓷和玻璃制品具有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更强的优势,另外,微晶玻璃的色泽与质感也更高。
将其应用在建筑行业中时,能够取得更好的视觉呈现效果。
二是微晶玻璃在应用中可依托科学严谨的设计直接控制其应用性能,确保设计效果与后续的应用效果保持一致性。
浅谈微晶玻璃

浅谈微晶玻璃摘要微晶玻璃是通过基础玻璃或其它材料在加热过程中进行控制晶化而得到的一种中含有大量微晶体和玻璃体的复合固体材料。
微晶玻璃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这些特性一般都超过了普通的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及无机非金属材料。
这些优异的性能使微晶玻璃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关键词微晶玻璃组成结构制备工艺应用发展1引言微晶玻璃(Glass-ceramic)又名玻璃陶瓷,它是指将加有形核剂(个别可不加)的特定组成的基础玻璃,通过控制结晶变成具有一种或多种微晶体和残余玻璃相的复合材料,即在非晶态的玻璃内均匀分布着大量(体积百分比约占95%~98%)的随机取向的微小陶瓷晶体(通常小于10μm)。
同原始玻璃相比,微晶玻璃的特点是无脆性、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热稳定性和硬度比较高,并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能;与大理石、花岗岩相比,由于其组成是均匀细小晶体,因此其机械性能、耐化学腐蚀、硬度等主要物化性能均优于大理石、花岗岩,因此具有广泛的发展前途和应用价值,用它来代替天然和人造大理石已逐步成为时代的趋势[1]。
我国对微晶玻璃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微晶材料的生产工艺基本上已趋于成熟,进人了实用阶段。
它主要用做建筑装饰材料、飞机、火箭、卫星等结构材料,医疗、化工等防腐材料以及军事上,如激光制导材料等。
2 微晶玻璃的组成与结构2.1 组成与一般玻璃不同,微晶玻璃的组成应分解为:(1)玻璃的总体化学组成,它应未微晶化的玻璃的化学组成一致;(2)各相的化学组成,它包括析出的各晶相和残余玻璃组的化学组成。
首先应指出,仅有一定范围的组成能符合制备微晶玻璃的要求。
一般都应含有一定量的玻璃形成剂。
SiO2 ,B2O8等。
其作用在于使玻璃易于晶化而易于引起分,以间接促进核化与晶化。
虽然对分相的作用见解分岐,但一般认为,选择亚稳分相附近的组成有益于微晶化。
此外,许多种添加剂的引入,会起到晶核剂的作用,促进玻璃的整体晶化。
晶核剂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是微晶玻璃组成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微晶玻璃及其应用

浇铸法工艺流程:
配料
混合
玻璃熔制
浇铸
研磨抛光
微晶玻璃
晶化
脱模
带颗粒纹 理产品
优点:可浇铸成异形性,对生产一些异形板有很大优势,产品致密 度高,无气孔,抗压强度大。 缺点:对模具质量要求高,模具损耗大,生产成本高。
溶胶凝胶法:
将金属有机盐作为原料,溶解到乙醇中,,并以醋酸为催化 剂;在恒温下加热,一段时间后,随部分溶剂挥发,有积金属盐不 断水解并缩聚,溶液的浓度和粘度不断增大,并形成一种不可流动 的凝胶状态,然后再逐步进行热处理,最后获得微晶玻璃。
枝晶结构是由晶体在某一晶格方向上加速生长造成的。枝晶的总轮 廓与通常晶体形貌相似,在枝晶结构中保留了很高比例的残余玻璃 相。枝晶在三维方向上连续贯通,形成骨架。由于氢氟酸对亚硅酸 锂的侵蚀速度要比铝硅酸盐玻璃相更快,亚硅酸锂枝晶有容易被银 感光成核,可将复杂的图案转移到微晶玻璃上。
高度晶化微晶玻璃的晶粒尺寸可以控制在几十纳米以内,得到超细 颗粒结构。在锂铝硅透明微晶玻璃中,由于充分核话,基础玻璃中 形成大量的钛酸锆晶核,β-石英固溶体晶相在晶核上外延生长,形 成平均晶粒尺寸约60nm均匀的超细颗粒结构。由于晶粒尺寸远小于 可见光波长,并且β-石英固溶体的双折射率较低,该微晶玻璃透光 率很高。 类硅酸盐矿物在二维方向上结晶能够产生一种互锁的积木结构,是 可切削微晶玻璃的典型显微结构。由于云母晶相较软,而且能使切 削工具尖端引起的裂纹钝化、偏转和分支而产生碎片剥落,不会产 生灾难性破坏,因此即使晶相体积分数仅40%也具有良好的可切削 性,此外,云母相的连续性也使此类微晶玻璃具有很高的电阻率和 介电强度。
烧结法的制备流程为;
配料
混合
玻璃熔制
水淬
微晶玻璃的制备原理及其工艺过程

微晶玻璃的制备原理及其工艺过程一、微晶玻璃的制备原理微晶玻璃的制备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熔融法,另一种是溶胶-凝胶法。
在熔融法中,玻璃材料首先被加热熔化,然后通过凝固过程形成微晶结构;在溶胶-凝胶法中,玻璃材料首先被溶解在溶剂中形成胶体溶液,然后通过凝胶过程形成微晶结构。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制备原理。
1. 熔融法熔融法是最常用的微晶玻璃制备方法之一,其制备原理如下:首先将玻璃材料加热至熔化状态,然后通过控制降温速度和结晶条件,使其形成微晶结构。
具体步骤为:首先选取合适的玻璃成分,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然后将混合了的玻璃粉末或块料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熔化成液体;接着控制降温速度,使液态玻璃逐渐凝固结晶,形成微晶结构。
2.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通过溶液的化学反应形成凝胶,然后通过加热干燥凝胶形成玻璃的方法。
其制备原理如下:首先将玻璃原料溶解在溶剂中形成胶体溶液;然后通过化学反应或加热使胶体溶液发生凝胶化反应,形成凝胶;最后将凝胶干燥成固体微晶玻璃。
二、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过程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原料准备、配料混合、熔炼、成型、退火、抛光等。
下面逐步介绍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过程。
1. 原料准备首先需要选取适合的玻璃成分,通常包括硼、硅、氧、钠、铝等元素。
这些原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称量,然后通过干燥、筛分等工艺处理,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粒度符合要求。
2. 配料混合将称量好的原料按照配方比例混合搅拌,使各种元素均匀分布。
混合的过程一般在干燥室内进行,以防止水分对玻璃成分的影响。
3. 熔炼混合好的玻璃成分被加热至高温,使其熔融成液体。
熔炼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根据不同的成分可以有所调整。
在熔炼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以确保成分混合均匀。
4. 成型熔融玻璃液通过拉拔、注射、压铸等方式成型,形成所需形状的微晶玻璃坯料。
成型过程需要控制温度、压力等参数,确保成型的精度和质量。
5. 退火成型后的微晶玻璃坯料进行退火处理,即将其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
微晶玻璃

微晶玻璃的生产制备1.微晶玻璃概述新型微晶材料的开发研制最先起于美国,亚洲的日本紧随其后,成为目前世界上新型微晶材料的生产大国,此后西欧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发达国家不甘落后,也加紧开发研制。
而我国则起步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经过二十年的开发,微晶材料的生产工艺基本上已趋于成熟,进入了实用阶段。
它主要用做建筑装饰材料、飞机、火箭、卫星等结构材料,医疗、化工等防腐材料以及军事上,如激光制导材料等。
微晶玻璃是新型微晶材料的一种,它是通过基础玻璃或其它材料在加热过程中进行控制晶化而得到的一种中含有大量微晶体和玻璃体的复合固体材料。
更具体说,它是在高达1500℃高温条件下,从含特殊成份的玻璃液中析出的特殊晶相及硅灰石晶体和玻璃相结合致密整体结晶材料。
其颜色多种多样。
生产方法可分为烧结法、压延法、浇铸法。
产品按配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矿渣类。
所用原料为矿渣、石英砂、长石、石灰石、萤石、白云石、滑石等;第二类为泥沙类。
所用原料为泥沙、石英砂、长石、纯碱、石灰石、白云石、重晶石、萤石等。
由于微晶玻璃是硅灰石相和玻璃相相结合的致密整体结晶材料,颜色上是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因而其表面特征既有陶瓷的特征,又与天然石材极其相似,加之材料形状多为板材,因而许多人又将其称作为微晶板材、微晶石材、微晶玉石、玻璃陶瓷、结晶化玻璃或人造石材等等。
由于其结构极为致密并用作表面装饰材料。
因此,又有人将其归为实体面材。
与建筑陶瓷及天然石材制品相比,由于微晶玻璃具有特定性能的晶相析出。
因而,在机械强度、表面硬度、热膨胀性能、耐酸碱及抗腐蚀等方面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
1.1微晶玻璃的分类微晶玻璃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从外观看,有透明微晶玻璃和不透明微晶玻璃;按微晶化原理可分为光敏微晶玻璃和热敏微晶玻璃;按照性能分为耐高温、耐热冲击、高强度、耐磨、易机械加工、易化学蚀刻、耐腐蚀、低膨胀、零膨胀、低介电损失、强介电性、强磁性和生物相容等种类;按基础玻璃组成可分为硅酸盐、铝硅酸盐、硼硅酸盐、硼酸盐及磷酸盐等五大类;按所用材料则分为技术微晶玻璃和矿渣微晶玻璃两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晶玻璃的制备与应用【摘要】玻璃陶瓷(glass-ceramics)又称微晶玻璃。
是综合玻璃,玻璃陶瓷和我们常见的玻璃看起来大不相同。
它具有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普通玻璃内部的原子排列是没有规则的,这也是玻璃易碎的原因之一。
而玻璃陶瓷像陶瓷一样,由晶体组成,也就是说,它的原子排列是有规律的。
所以,玻璃陶瓷比陶瓷的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
【关键字】玻璃陶瓷;可切削玻璃陶瓷;分相;结晶化;晶核剂微晶玻璃是将加有晶核剂的特定组合的玻璃,在有控条件(一定温度)下进行晶化热处理,成为具有微晶体和玻璃相均匀分布的复合材料。
微晶玻璃由玻璃相与结晶相组成。
两者的分布状况随其比例而变化:当玻璃相占的比例大时,玻璃相为连续的基体,晶相孤立地均匀地分布在其中;当玻璃相较少时,玻璃相分散在晶体网架之间,呈连续网状;当玻璃相数量很低,则玻璃相以薄膜状态分布在晶体之间。
这种结构也决定了其机械强度高,绝缘性能优良,介电损耗少,介电常数稳定,热膨胀系数可在很大范围调节,耐化学腐蚀,耐磨,热稳定性好,使用温度高的良好性能。
微晶玻璃集中了玻璃、陶瓷及天然石材的三重优点,优于天石材和陶瓷,可用于建筑幕墙及室内高档装饰,还可做机械上的结构材料,电子、电工上的绝缘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底板材料、微波炉耐热列器皿、化工与防腐材料和矿山耐磨材料等等。
是具有发展前途的21世纪的新型材料。
1制备方法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根据其所用原材料的种类、特性、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而变化,主要的有熔融法、烧结法、溶胶—凝胶法、二次成型工艺、强韧化技术等。
1.1熔融法熔融后急冷,退火后在经一定的热处理制度进行成核和晶化以获得晶粒细小、含量多、结构均匀的微晶玻璃制品。
热处理制度的确定是微晶玻璃生产的关键技术。
作为初步的近似估计,最佳成核温度介于Tg 和比它高50℃的温度之间。
晶化温度上限应低于主晶相在一个适当的时间内重熔的温度。
通常是25℃~50℃。
常用的晶核剂有TiO2,P2O5,ZrO2,CaO,CaF2,Cr2O3、硫化物、氟化物。
晶核剂的选择与基础玻璃化学组成有关,也与期望析出的晶相种类有关。
Stooky指出,良好的晶核剂应具备如下性能:(1)在玻璃熔融成形温度下,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在热处理时应具有较小的溶解性,并能降低成核的活化能。
(2) 晶核剂质点扩散的活化能要尽量小,使之在玻璃中易与扩散。
(3) 晶核剂组分和初晶相之间的界面张力愈小,它们之间的晶格参数之差愈小(σ<±15%),成核愈容易。
复合晶核剂可以起到比单一晶核剂更好核化效果,它主要是起到双碱效应。
熔融法制备微晶玻璃可采用任何一种玻璃的成形方法,如:压制、浇注、吹制、拉制,便于生产形状复杂的制品和机械化生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1) 熔制温度过高,通常都在1400~1600℃,能耗大。
(2) 热处理制度在现实生产中难于控制操纵。
(3) 晶化温度高,时间长,现实生产中难于实现。
1.2烧结法烧结法制备微晶玻璃材料的基本工艺为将一定组分的配合料,投入到玻璃熔窑当中,在高温下使配合料熔化、澄清、均化、冷却,然后,将合格的玻璃液导入冷水中,使其水淬成一定颗粒大小的玻璃颗粒。
水淬后的玻璃颗粒的粒度范围,可根据微晶玻璃的成形方法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处理。
烧结法制备微晶玻璃材料的优点在于:⑴晶相和玻璃相的比例可以任意调节;⑵基础玻璃的熔融温度比整体析晶法低,熔融时间短,能耗较低;⑶微晶玻璃材料的晶粒尺寸很容易控制,从而可以很好地控制玻璃的结构与性能;⑷由于玻璃颗粒或粉末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因此即使基础玻璃的整体析晶能力很差,利用玻璃的表面析晶现象,同样可以制得晶相比例很高的微晶玻璃材料1.3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低温合成材料的一种新工艺,其原理是将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作为先驱体,经过水解形成凝胶,再在较低温度下烧结,得到微晶玻璃。
与熔融法和烧结法不同,溶胶—凝胶法在材料制备的初期就进行控制,材料的均匀性可以达到纳米甚至分子级水平。
近几年来,溶胶—凝胶技术在制备玻璃与陶瓷等先进材料领域中,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
该方法吸引人之处是其制备温度远低于传统方法,同时可以避免某些组分挥发、侵蚀容器、减少污染;其组成完全可以按照原始配方和化学计量准确获得,在分子水平上直接获得均匀的材料;可扩展组成范围,制备传统方法不能制备的材料。
其缺点是:虽然低温节能,但必要的起始物成本高,必然抵消了低温带来的节能效益;长时间的热处理比传统的熔制来讲更耗能量,另外要得到没有絮凝的均匀溶胶也是件困难的事;凝胶在烧结过程中有较大的收缩,制品易变形。
利用溶剂—凝胶法近几年来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微晶玻璃材料,这类材料在功能材料、结构材料、非线性光学领域展示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和科研价值。
2应用微晶玻璃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如:机械强度高、热膨胀性可调、抗热震性好、耐化学腐蚀、低的介电损耗、电绝缘性好等优越的综合性能;使得这种材料不仅具有较好经济效益,而且有希望代替更具传统性的材料。
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1 机械力学材料上的应用利用微晶玻璃耐高温、抗热震、热膨胀性可调等力学和热学性能,制造出各种满足机械力学要求的材料。
据B. Porher , Amucha 报道,用PVD法把Al2O3—SiO2系微晶玻璃涂层蒸镀到汽车金属轴承上,可提高轴承的耐磨性、表面光滑性和散热性。
利用云母的可切削性和定向取向性制备出高强和可切削加工的微晶玻璃。
作为机械力学材料的微晶玻璃广泛应用于活塞、旋转叶片、吹具的制造上,同时也用在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的结构材料上。
2.2 光学材料上的应用低膨胀和零膨胀微晶玻璃对温度变化特别不敏感,使其可在随温度改变而要求尺寸稳定的领域得到应用,例如在望远镜和激光器的外壳中的应用。
近几年,出现了用锂系微晶玻璃材料制造光纤接头,它比传统使用氧化锆材料相比热膨胀系数和硬度与石英玻璃光纤更为匹配,更易于高精度加工,环境稳定性优良。
另有报道说从BaO,B2O3玻璃中经热处理析晶制得含有β2BaB2O4微晶薄膜层的透明陶瓷有望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新型非线形光学材料。
用金、银作核化剂的微晶玻璃具有光学敏感性,可起到“显影”作用。
同时在灯泡、透红外仪器上得到广泛应用。
2.3 电子与微电子材料上的应用微晶玻璃的膨胀系数能从负膨胀、零膨胀,直到具有100 ×10 - 7/ ℃以上的热膨胀系数,使得它能够与很多材料膨胀特性相匹配,可以制得各种微晶玻璃基板、电容器及应用于高频电路中的薄膜电路和厚膜电路,如MgO—Al2O3—SiO2系堇青石基微晶玻璃已应用于电子材料和航空领域。
用溶胶—凝胶法制取的铁电微晶玻璃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然后再增加,并且其居里点具有明显的弥散特征的云母微晶玻璃在电子、精密部件、航空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极性微晶玻璃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含有定向生长的非铁电体极性晶体具有压电性能和热释电性能,在水声、超声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4 生物医学材料上的应用据报道钙铁硅铁磁体微晶玻璃试样在模拟体液中浸泡后,试样表面的硅胶层上生成了能与人体组织良好结合的碳酸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强磁性能,起到人体骨骼和温热治癌作用。
以TiO2 (PO4) 3—0. 9Ca3 (PO4) 2为基础的磷酸盐多孔微晶玻璃具有抗菌作用和具有生物梯度的生物微晶玻璃材料。
以云母为主晶相的微晶玻璃已成功地应用于脊骨和牙齿的替代物,另有报道,利用抗热冲击微晶玻璃的红外辐射,在医疗保健产品中的应用,利用载有银离子以LiTi2(PO4)3为骨架的磷酸盐多孔微晶玻璃的抗菌剂方面的应用,利用氧化锆增韧的Ca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牙科材料进一步研究。
2.5 化学化工材料上的应用微晶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好,几乎不被腐蚀的特性广泛地应用于化工上。
如:Na2O—AlO2O3—SiO2系霞石微晶玻璃随酸溶液的变化存在一个极值区域,当碱溶液浓度较大时,失重几乎与浓度变化无关。
在控制污染和新能源应用领域也找到了用途,如微晶玻璃用于喷射式燃烧器中消除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在硫化钠电池中作密封剂;在输送腐蚀性液体中作管道和槽等。
2.6 建筑材料上的应用建筑微晶玻璃作为新型绿色装饰材料,在世界上成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建筑装饰材料。
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和知名重点工程,其装饰效果和理化性能均优于玻璃、瓷砖、花岗石和大理石板材;莫氏硬度615~710,抗弯强度50~60MPa,抗压强度>500MPa,体积密度2165~2170,吸水率0,耐酸耐碱性、抗冻性耐污染性能优异,无放射性污染,镜面效果良好。
微晶玻璃具有高的强度,封闭气孔,低的吸水性和热导性,质轻可作为结构材料、热绝缘材料。
2.7 其它材料上的应用泡沫微晶玻璃作为结构材料、热绝缘材料和纤维复合增韧微晶玻璃都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核工业方面,微晶玻璃被用于制造原子反应堆控制棒上的材料、反应堆密封剂、核废料存储材料等方面。
另外,1977年Scharch. KE 和Ash2bee.KHG发现云母微晶玻璃有记忆效果,开辟了微晶玻璃在记忆材料领域的应用。
3结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微晶玻璃在现代高新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同样面临着发展的机遇。
借鉴结构陶瓷的发展历程,微晶玻璃的研究成了近年来功能材料研究领域内新的发展方向。
微晶玻璃的研制正处在从经验积累向科学控制材料组成和结构的阶段转变。
因此,应按照使用要求,在不同层次上对材料的组成、结构进行科学设计与调控。
玻璃的组成应包括化学组成和晶相组成,而且要注意微晶玻璃的功能“稀释”效应。
即当具有特殊功能的晶相含量不足时,晶相被残余的玻璃相或其他杂质相所包围,导致材料显示的功能效应大大减少,甚至不具备实用价值。
因此,应尽量提高功能主晶相的含量,减少杂质相和玻璃相。
另外,晶粒尺寸和结晶形状、晶相与玻璃相的界面组成及其结合强度对功能微晶玻璃的性能也是至关重要的。
微晶玻璃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是值得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应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目前我国虽已取得不少微晶玻璃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某些系统的研究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但是在产业化和应用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4]。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应用目标不明确、研究经费不足和中试环节不畅是三个重要的原因。
国家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无法完成中试,而企业又很少原意承担中试和市场培育的巨大风险。
因此,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开发新型功能微晶玻璃材料,如何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规模化生产、性能可靠、经济的技术产品,是微晶玻璃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1] 王承遇,陶英.玻璃材料手册[M].化学工工业出版社,2005年1O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