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
社会工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篇

社会工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篇篇一:社会工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0xx年X月X日至X日,我参加了20xx年社区工作者培训班,虽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课程内容相当丰富,有社会工作实务原则的介绍,社会工作和社区互助的关系,社会工作实务的交流,还有分组案例讨论分析,十分切合社区工作实际。
培训中,每位老师带来的专业报告都十分精彩。
老师们生动的讲解,举出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案例,结合具体事件,加以理论的运用,把我认为很繁琐的问题变得有条有理,使我收获颇多。
在所有课程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上海大学社工系范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社区工作实务原则专题报告,范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他在生活、工作中接触的实例,他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让我们得到很多启发。
通过他的讲座,是我们了解到面对不同的人群要用不同的策略,要了解不同行为表现人群背后的心理因素,要善于站在居民的角度换位思考。
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居民,耐心倾听居民的诉说,让居民把情绪发泄出来,把不满诉说出来,从细微中洞察信息和居民诉求,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为居民服务。
分组案例讨论和集中点评,让我们分享到社区同仁的社会工作经验交流和与老师共同解析案例,学会面对出现矛盾和问题,如何着手进行处理解决,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使我受益匪浅。
这次培训,包含了在社区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我们学到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社工,不仅要有一颗服务居民的心,还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要熟练掌握与社区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及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
作为新时期的社工,我们更应该以创新的理念在社区这个基层岗位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脚踏实地,勇挑重担,努力提高服务居民的本领和水平,为民排忧解难,为民多办实事,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社会工作价值观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人力资源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李莉张璐瑶项目来源: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工作协同社区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3BSH088。
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从宏观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伦理规范在历史发展、宗教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异同开展分析,在坚持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要素,将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与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一、中国社会体制的变革轨迹与社会工作特点在我国,社会工作很早就被应用于一些正式组织,但并非是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它作为一种非本职性、公益性形式存在,在本国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转变适应,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中生根发芽,不断构建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和学科从西方引进到中国。
然而,当时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在我国的发展依靠政府,政府包揽一切;企事业单位将职工的一切管理活动规划在自己的范围内;对于家庭来说,当时社会鼓励多子多孙“人多力量大”,家庭内部事务、养老等都由子女承担;邻里关系融洽,最典型的中国式建筑“四合院”、“筒子楼”促使大家居住在一起互帮互助,这些都体现了那段时期中国社会单一化管理方式和集体性生活的面貌。
也就是说,国家和政府主动承担了属于社会管理的所有职能,也没有给社会自主管理的活动空间,没有激发社会公益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政府职能开始转变为宏观调控等方面;企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发生变化,很多在企业内所具有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功能都抛向社会;而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增加和小户型的家庭住宅占据主导,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邻里间的关系逐渐弱化;计划生育造成的“核心家庭”在家庭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政府部门和基层街道等已经无法满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兴趣各类人群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将视野转向社会化的服务。
中外建设

中外建设史补充资料名词解释◆增长极核理论:1955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提出的。
主要点是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
◆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
◆未来主义:“未来主义”开始的标志是意大利人F.T.Marinetti于1909年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
A.Sant.Elia是未来主义建筑家的代表。
他认为:高度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未来的城市职能是以高层建筑组成,而这种新的城市景观不必与旧的城市形式相统一。
巨大的反差恰恰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因此历史和传统对未来城市的发展都毫无借鉴作用。
未来主义者强调以机械为未来的审美中心,崇尚机械美,崇尚与传统决裂的崭新的现代形式和风格。
◆城市美化运动: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中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倾向,为恢复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
◆新城市主义: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地区的无序蔓延,提出了一种新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空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的模式。
◆邻里单位:美国建筑师佩利提出针对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象发展了邻里单位的思想,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戈涅(T.Garnier)1901年提出;他认为:如果将城市的各个要素依据城市本质要求而严格地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那么城市就会像一座运转良好的机器,称实际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带形城市:1822年西班牙工程师提出了带形城市的概念:在这个城市中,各种空间要素紧靠着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交通轴线聚集并无限向两端延展,带形城市的规模增长将因此而不受限制。
(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拼贴城市:罗威·科勒,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参考17世纪的罗马,采用多元内容的拼合方式,构成城市的丰富内涵;城市结构的矛盾统一组合。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本章主要想讲以下几个问题: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论原则和经验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
2)新中国建立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采取了苏联模式,1956年苏共20大前后,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揭示了苏联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过程中也注意到苏联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从而从新审视苏联模式,以便以苏联为鉴戒,少走弯路。
3)新中国在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1955年底,毛泽东率先在中共党内提出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十大关系可以分三个方面:——经济方面:1)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治方面:1)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2)党和非党的关系;3)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4)是非关系;——中外关系方面: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论原则和经验(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1954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和应当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有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萌芽。
中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

社会建设内涵的深化 ——社区建设的类比
如同“社区建设”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就是“建设社区”,“社会建设”也就是“建设社会”。 什么是“社会”?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这里的“社会”是指整个社会中的一个领域或一部分,相对于政治领域(国家)和经济领域(市场)等而言,确指“公民(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它的本质是由公民(citizen)组成的体系,实际上是社区共同体的扩展。
社会建设内容的明确化
2007年10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2
政府—社会伙伴关系 ——政府的开放和自信心态 ——权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资助服务的多种方式) 合理把握、共同构建合作伙伴关系 根本利益一致、具体关切不同;建设性批评;各有优势和专长,协作共进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3
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判断标准 政府对社会组织规管的原则 社会组织自身运作发展的原则 专业人员的根本伦理准则
社会组织发展(间接服务)
不断推进机构组成人员的本地化,支持协助“中心”成为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为当地服务。
发挥核心作用,牵头成立了绵竹市第一家正式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1
寓管理于服务 ——坚定不移朝“服务型政府”转型 ——确保社会组织的服务定位 ——坚持并保障专业精神 ——全社会倡导形成公益意识 普遍利他主义 服务为荣的文化 广泛平等的参与
最新人教版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六中外民主法制建设

8. (2021·合肥模拟)英国“光荣革命”后制定了《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 了1787年宪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这些说明 ( B ) A.新政权才需要法制建设 B.民主需要以法制作保障 C.三国法制建设十分完善 D.法制建设必定带来民主
9. (2021·合肥模拟)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
件是 ( C )
A.黄埔军校的建立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开国大典
3. (2021·安徽模拟)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高票表决通过。而在 66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也同样意义非凡。以上法律 均体现的原则有( A ) A.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B.民主集中和人民主权原则 C.三权分立和法律至上原则 D.议会至上和自由主义原则
4. (2021·安庆质检)如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 B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5.(2021·安徽模拟)这是世界司法史上的一项奇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因为 坐在雅典法庭中的基本都是些业余法官,大多数是庄稼汉、手工匠人、水手等体 力劳动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C ) A.公民都十分精通法律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公职人员由抽签产生 D.公民司法意识淡薄
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议会君主立宪制1776英国国家文献内容美国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确立了的原则确立美国为国家确立了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农民和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国家对的计划指导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和发展过来民主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三权分立联邦制资产阶级黑人奴隶工业资本主义国家文献内容法国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颁布规定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神圣不可侵犯这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拿破仑法典统治时期颁布维护了的成果后来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宣布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使俄国走上了道路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私有财产等级拿破仑法国大革命农奴资本主义开放性设问1常考设问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八大会场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艰难中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素养落实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2、整风运动①指导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你怎样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背景: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造成思想混
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
探索中重创 文化大革命——核心素养落实 二、“文化大革命”
(二)过程
“文革” 发动
1966春夏
一月风暴 全面夺权
1967初 二月抗争
林彪反革命集 中共九大 团武装政变
毛泽东 逝世
1969.4
1971.9
1972
周恩来批判极 左思潮,各项 工作出现转机
1975
1976.9 1976.10
艰难中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素养落实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的探索:八字方针、七千人会议、四个现代化
(三)政策调整 恢复发展
八届九中全会会场
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 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1、八字方针提出(1961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 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课程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
标准
目标
了解20世纪50至 70年代中国探索社
1、时空观念:通过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探索建设道路的对比使学生感知社会 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执着
第五讲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历史背景:
国有经济:(占10%-20%) (2)经济成分: 合作经济: 私有制经济:民资,小农。(占71.7%)
新中国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但公有制经济对私 有制经济的引导出现了困难。(上海为例)
针对上述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估 计国民经济恢复需要很长时间,至少15年的时间。
(1919-1949)
新中国成立
(1949)
社会主义革命
(1949-1956)
社会主义建立
(1956)
社会主义建设
(1956—)
提纲:
第五讲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理论
一、人民民主主义专政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权的探索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国民经济恢复:2、总路线的提出: 3、总路线的内容: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评价
1、对农、手工业的改造 2、对工商业的改造 3、对改造的评价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一)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二)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思想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权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一)以苏为戒,走自己的路
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为例:
① 在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要 调整三者的关系。 ② 在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要积极发展和 支持内地工业,使布局平衡。
③ 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加强国防,更要加 强经济建设。 ④ 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
提纲:
第五讲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