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充要条件的四种常用方法
考点03 充分、必要条件的2种判断方法(解析版)

2021-2022学年《高考数学方法研究》(人教A 版2019) 专题一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考点3 充分、必要条件的2种判断方法【方法点拨】1. 定义法:根据p 推q ,q 推p 是否成立进行判断。
2. 集合法:根据p ,q 成立与对应的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
【高考模拟】1.已知,a b ∈R ,则“6a b +>”是“3a >且3b >”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答案】B【分析】根据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分别判断充分性和必要性即可.【解析】 ,a b ∈R ,若6a b +>,则,a b 的大小无法确定,不能得出3a >且3b >,故充分性不成立, 若3a >且3b >,则6a b +>,故必要性成立,∴“6a b +>”是“3a >且3b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故选:B.2.设a ∈R ,则“1a >-”是“2log (23)1a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分析】先解不等式2log (23)1a ->,再用集合法判断.【解析】由2log (23)1a ->解得:52a >记()51,,,2A B ⎛⎫=-+∞=+∞ ⎪⎝⎭∵B A ⊆,∴“1a >-”是“2log (23)1a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点睛】结论点睛:有关充要条件类问题的判断,一般可根据如下规则判断:(1)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q 对应集合是p 对应集合的真子集;(2)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则p 对应集合是q 对应集合的真子集;(3)若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则p 对应集合与q 对应集合相等;(4)若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q 对应集合与p 对应集合互不包含.3.已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A ,则“x A ∀∈,都有f (x )≥4”是“函数y =f (x )最小值为4”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B【分析】根据充分必要条件,函数最值可判断必要性,利用特殊函数形式,可判断充分性,即可得解.【解析】若“()f x 在A 上的最小值为4”则“x A ∀∈,()4f x ≥”成立,即必要性成立;函数()254f x x =+≥恒成立,但()f x 在A 上的最小值不是4,即充分性不成立, “x A ∀∈,()4f x ≥”是“()f x 在A 上的最小值为4”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4.对于实数x ,“1x <”是“||1x <”的( )条件.A .充分不必要B .必要不充分C .充要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答案】B【分析】根据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即可.【解析】当1x <时,例如当21x =-<,但||1x >,故充分性不成立;反之,若||1x <,则11x -<<,故必要性成立.5.已知a ,b ,c 是实数,则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 )A .“a b >”是“22a b >”的充分条件B .“a b >”是“22a b >”的必要条件C .“a b >”是“22ac bc >”的充分条件D .“a b >”是“22ac bc >”的必要条件【答案】D【分析】 利用22a b a b >⇔>来判断AB ;利用2c ≥0来判断CD.【解析】对于A ,a b >a b >⇔22a b >,故“a b >”是“22a b >”的充分条件为假命题;对于B ,22a b >a b⇔>a b >,故“a b >”是“22a b >”的必要条件为假命题;对于C ,当2c =0时,a b >22ac bc >,故“a b >”是“22ac bc >”的充分条件为假命题;对于D ,()2220ac bc a b c >⇒>≠,故“a b >”是“22ac bc >”的必要条件为真命题.故选:D6.已知a ,b 为实数,则“0a b >>”是“lg lg a b >”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答案】C【分析】利用lg y x =为增函数,分别判断充分性和必要性.【解析】充分性:∵lg y x =为增函数,∴0a b >>时有lg lg a b >,故充分性满足;必要性:∵lg y x =为增函数,∴lg lg a b >时可以得到0a b >>,故必要性满足;∴“0a b >>”是“lg lg a b >”的充要条件.【点睛】判断充要条件的四种方法:(1)定义法;(2)传递性法;(3)集合法;(4)等价命题法.7.命题p :220x x --<是命题q :01x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答案】B【分析】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即可判断.【解析】 22012x x x --<⇔-<<,所以p q ,反之q p ⇒.故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8.设R θ∈,则“sin θ<”是“04πθ<<”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分析】解正弦不等式结合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解析】当sin 2θ<时, 则32,22,22,44k k k k k Z ππθπππππ⎡⎫⎛⎤∈+⋃++∈⎪ ⎢⎥⎣⎭⎝⎦,当04πθ<<时,0sin 2θ<<,即“sin θ<”是“04πθ<<”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故选:B 9.若,a b ∈R ,使||||6a b +>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A .6a b +≥B .6a ≥C .6b <-D .||3a ≥且3b ≥【答案】C【分析】利用不等式的性质以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解析】A ,3+36≥,不满足6a b +> ;B ,660a b =≥=,,不满足6a b +> ;C ,由6b <-可得6a b +>,反之,6a b +>,得不到6b <-,如2,5a b ==-.D ,33≥,33≥,不满足6a b +>.故选:C10.设a R ∈,则“2a =”是“24a =”的( )A .必要不充分条件B .充要条件C .充分不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C【分析】根据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解析】若2a =,可以推出24a =,故充分性成立,若24a =,则2a =±,不能推出2a =,故必要性不成立,所以“2a =”是“24a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C.11.命题“[1,2]x ∀∈,230x a -≥”为真命题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A .4a ≤B .2a ≤C .3a ≤D .1a ≤【答案】A【分析】 “[1,2]x ∀∈,230x a -≥”为真命题可转化为[]23,1,2x a x ≥∈恒成立,可得2a ≤,根据充分必要条件可选出答案.【解析】若“[1,2]x ∀∈,230x a -≥”为真命题,得23,[1,2]x a x ≥∈恒成立,只需()2min 33a x≤=, 所以4a ≤时,不能推出“[1,2]x ∀∈,230x a -≥”为真命题,“[1,2]x ∀∈,230x a -≥”为真命题时推出4a ≤,故4a ≤是命题“[1,2]x ∀∈,230x a -≥”为真命题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A .【点睛】结论点睛:本题考查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判断,一般可根据如下规则判断:(1)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q 对应集合是p 对应集合的真子集;(2)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则p 对应集合是q 对应集合的真子集;(3)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则p 对应集合与q 对应集合相等;(4)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q 对的集合与p 对应集合互不包含.12.已知a ,b ,R c ∈,则“a b >”是“22ac bc >”成立的( )A .充要条件B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C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C【分析】根据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解析】当0c 时,22ac bc =,所以“a b >”不能推出22ac bc >,反过来,当22ac bc >,时,20c >,能推出a b >,所以“a b >”是“22ac bc >”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C13.“a b >且c d >”是“a b d c ->-”的( )A .充要条件B .充分不必要条件C .必要不充分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B【分析】根据充分必要条件定义判断即可得结果.【解析】当a b >且c d >时,0a b ->,0d c -<,所以a b d c ->-;反之不一定成立,如4a =,1b =,3d =,2c =满足a b d c ->-,但不满足a b >且c d >.故选:B14.已知命题2:320p x x -+≤,命题22:440q x x m -+-≤.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 .(,0]-∞B .[1,)+∞C .{0}D .(,1][1,)-∞-+∞ 【答案】D【分析】先求出命题,p q 为真时,x 的范围,再根据充分不必要条件得出关于m 的不等关系,从而可得结论.【解析】 2:320p x x -+≤,12x ≤≤,22:440q x x m -+-≤,22m x m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2122m m ⎧-≤⎪⎨+≥⎪⎩,1m ≥,∴1m ≤-或m 1≥. 故选:D .15.“3πα=”是“()tan πα-=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分析】根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即可判断.解:充分性:3πα=, ()2tan tan tan 333πππαπ⎛⎫∴-=-==- ⎪⎝⎭, 即3πα=能推出()tan 3πα-=-,即充分性成立,必要性:()tan 3πα-=-,则()23k k z ππαπ-=+∈, 则()3k k z παπ=-∈,故()tan 3πα-=-推不出3πα=, 故必要性不成立,故“3πα=”是“()tan 3πα-=-”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16.a ∈R ,|a |<4成立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A .a <4B .|a |<3C .a 2<16D .0<a <3【答案】A【分析】利用集合法判断.【解析】因为|a|<4的解集是()4,4-,A. 因为()4,4- (),4-∞,所以a<4是|a|<4成立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B. 因为()3,3- ()4,4-,所以|a|<3是|a|<4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C. 因为a2<16的解集是()4,4-,所以a2<16是|a|<4成立的一个充要条件;D. 因为()0,3 ()4,4-,所以0<a<3是|a|<4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17.已知,m n 是平面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且直线l n ⊥,则“l m ⊥”是“l α⊥”的( ) A .充要条件B .充分不必要条件C .必要不充分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分析】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以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即可求解.【解析】当l m ⊥时,因为,m n 是平面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l n ⊥,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l α⊥;当l α⊥时,因为m α⊂,所以l m ⊥,综上,“l m ⊥”是“l α⊥”的充要条件.故选:A.18.已知平面α,直线,l m 且//m α,则“l m ⊥”是“l α⊥”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分析】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结合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出选项.【解析】直线,l m 且//m α,若“l m ⊥”,不一定推出l α⊥,因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需满足线垂直于面内的两条相交线,充分性不满足; 反之,l α⊥,则直线l 垂直于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由//m α,可得l m ⊥, 必要性满足,所以“l m ⊥”是“l α⊥”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19.设R a ∈,则“a >是“22a >”的( ) A .充分非必要条件B .必要非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答案】A首先根据22a >得到a >a <.【解析】由22a >,解得a >a <则当a >22a >成立.当22a >时,a >3a =-时,满足22a >,但a >.所以“a >是“22a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点睛】结论点睛:本题考查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判断,一般可根据如下规则判断:(1)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q 对应集合是p 对应集合的真子集;(2)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则p 对应集合是q 对应集合的真子集;(3)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则p 对应集合与q 对应集合相等;(4)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q 对的集合与p 对应集合互不包含. 20.已知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则“0,3B π⎛⎤∈ ⎥⎝⎦”是“2b ac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充要条件C .必要不充分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C【分析】分别从充分性和必要性入手进行分析即可得解.【解析】 充分性:若0,3B π⎛⎤∈ ⎥⎝⎦,则2221cos 122a c b B ac +-≤=<,即2222ac a c b ac ≤+-<,即222222a c ac b a c ac +-<≤+-,并不能得出2b ac =一定成立,故充分性不成立; 必要性:若2b ac =,由余弦定理得:2221cos 222a c ac ac ac B ac ac +--=≥=,因为()0,B π∈,所以0,3B π⎛⎤∈ ⎥⎝⎦,故必要性成立, 综上,“0,3B π⎛⎤∈ ⎥⎝⎦”是“2b ac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故选:C.【点睛】 方法点睛:判断充要条件的四种常用方法:定义法、传递性法、集合法、等价命题法.21.“关于x 的不等式2340x mx -+≥的解集为R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A .4433m -≤≤B .423m -<≤C .4433m -<≤D .403m -≤< 【答案】B【分析】求出“关于x 的不等式2340x mx -+≥的解集为R ”成立时实数m 的取值范围,再结合必要不充分条件的定义可得出结论.【解析】由关于x 的不等式2340x mx -+≥的解集为R ,可得()23440m ∆=--⨯≤,解得4433m -≤≤,所以m 的取值范围是4433m -≤≤. 根据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可知B 项正确.故选:B.22.已知x ∈R ,则“21x >”是“2x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 【答案】A【分析】 解不等式21x >,利用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可得出结论. 【解析】 解不等式21x >,可得2210x x x--=<,解得02x <<,{}02x x << {}2x x <,因此,“21x >”是“2x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23.“()0,απ∈”是“sin 0α>”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分析】根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即可求解.【解析】由()0,απ∈,可得sin 0α>由sin 0α>可得()22k k k Z παππ<<+∈,所以sin 0α>得不出()0,απ∈, 可得()0,απ∈”是“sin 0α>”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24.设x ∈R ,则“1x >”是“11x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答案】A【分析】解不等式11x <,利用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可得出结论.【解析】 解不等式11x <,即1110x x x --=>,解得0x <或1x >. {}1x x > {0x x <或}1x >,因此,“1x >”是“11x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25.清远市是广东省地级市,据此可知“学生甲在广东省”是“学生甲在清远市”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充要条件C .必要不充分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C利用充分性必要性的定义,先考虑充分性,再考虑必要性.【解析】先考虑充分性:学生甲在广东省,则学生甲不一定在清远市,所以“学生甲在广东省”是“学生甲在清远市”的非充分条件;再考虑必要性:学生甲在清远市,则学生甲一定在广东省,所以“学生甲在广东省”是“学生甲在清远市”的必要条件. 所以“学生甲在广东省”是“学生甲在清远市”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故选:C【点睛】方法点睛: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常用的方法有:(1)定义法;(2)集合法;(3)转化法.要根据已知条件灵活选择方法判断.26.一个平面内存在一条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是这两个平面垂直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C【分析】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来判断.【解析】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存在一条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可以推出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两个平面垂直也能够推出一个平面内存在一条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故选:C【点睛】判断充要条件的四种方法:(1)定义法;(2)传递性法;(3)集合法;(4)等价命题法.27.命题 :p a b >,命题:q a c b c +>+(其中,,a b c ∈R ),那么p 是q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分析】利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即可判断得出正确选项.【解析】若a b >,则a c b c +>+,所以命题p 可以得出命题q 成立,若a c b c +>+则a c c b c c +->+-,即a b >,所以所以命题q 可以得出命题p 成立, 所以p 是q 的充要条件,故选:C28.设x 、y R ∈,则“0x >,0y >”是“0xy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分析】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可得出结论.【解析】充分性:若0x >且0y >,则0xy >,充分性成立; 必要性:若0xy >,则00x y >⎧⎨>⎩或00x y <⎧⎨<⎩,必要性不成立. 因此,“0x >,0y >”是“0xy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29.已知22:1,:1p x y q x y +≤+≤,则p 是q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B【分析】 分别把221x y +≤和1x y +≤表示的区域表示出来,利用集合法判断.【解析】不等式221x y +≤表示单位圆及其内部的区域,1x y +≤表示以(1,0)±和(0,1)±为顶点的正方形及其内部的区域,画图可知q 对应的区域被p 对应的区域包含,所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点睛】结论点睛:有关充要条件类问题的判断,一般可根据如下规则判断:(1)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q 对应集合是p 对应集合的真子集;(2)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则p 对应集合是q 对应集合的真子集;(3)若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则p 对应集合与q 对应集合相等;(4)若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q 对应集合与p 对应集合互不包含.30.使“不等式241122x x -+⎛⎫> ⎪⎝⎭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 .1x <B .0x <C .1x >D .0x >【答案】B【分析】 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求得不等式的解集,再结合充分不必要条件和选项,即可求解.【解析】 由不等式241122x x -+⎛⎫> ⎪⎝⎭,可得24122x x -++>,即241x x -+>+,解得1x <,结合选项,可得“不等式241122xx-+⎛⎫>⎪⎝⎭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可以是0x<.故选:B.。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判断的三种方法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判断的三种方法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数学推理中常用的概念。
在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时,我们常常需要确定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下面将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来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方法一: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最常见的证明方法之一、当我们需要判断一个命题P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时,可以通过直接证明这两个命题的真假来进行判断。
具体来说,假设P充分条件为Q,我们需要证明当Q成立时,P也一定成立。
反之,如果需要判断P是否为Q的必要条件,我们需要证明当P成立时,Q一定成立。
方法二:逆否命题法逆否命题法是通过对命题的逆否命题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逆否命题是指将一个命题的否定进行转换,然后再对转换后的命题进行否定。
具体来说,如果命题P可以表示为“如果A,则B”,那么其逆否命题为“如果非B,则非A”。
我们可以通过判断P和其逆否命题的真假来得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如果P为真,那么逆否命题也一定为真;反之,如果逆否命题为假,那么P也一定为假。
方法三:充分性与必要性分析法充分性与必要性分析法是通过对命题的充分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在分析充分条件时,我们假设P的充分条件为Q,然后分析当Q成立时,P是否一定成立。
如果P在Q成立的条件下也一定成立,那么Q即为P的充分条件。
在分析必要条件时,我们假设P的必要条件为Q,然后验证当P成立时,Q是否一定成立。
如果Q在P成立的条件下也一定成立,那么Q即为P的必要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充分性和必要性是相互独立的。
即仅通过充分性或必要性不能得出一个命题的真假,只有通过同时验证充分性和必要性才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总结起来,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三种方法包括直接证明法、逆否命题法和充分性与必要性分析法。
在实际的数学推理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判断。
条件判断的三种方法

条件判断的三种方法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是:
一、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
二、如果没有A,则必然没有B;如果有A而未必有B,则A就是B的必要条件。
数学上简单来说就是如果由结果B能推导出条件A,我们就说A是B的必要条件。
如果A是B的充分条件。
那么属于A的一定属于B,而属于B的不一定属于A,具体的说若存在元素属于B的不属于A,则A为B的真子集;若属于B的也属于A,则A与B相等。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高考中常考的题型之一, 主要以选择题出现,难度一般中低档。
考查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 1 )判断指定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2 )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
( 3 )与命题的真假性综合命题。
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常用方法有: (1)定义法; (2)集合法; (3)等价法。
利用概念判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确定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第二涉:尝试从条件去推结论,再从结论去推条件;
第三步:确定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例1 命题p:是命题q:什么条件?
分析由命题p知x=y=0,从而xy=0,由定义知pq
但xy=0 即qp
所以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注:本题直接通过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来判断。
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常用方法

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常用方法江苏省盐城师院第一附属中学 杨绍国(224001)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理解是个难点,首先,要理解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下列关系:(1)若p ⇒q 但q ≠〉p ,则p 是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2)若q ⇒p 但p ≠〉q ,则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3)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充分且必要条件;(4)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问题反映了条件p 和结论q 之间的因果关系。
判断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有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利用概念判断利用概念判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确定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第二涉:尝试从条件去推结论,再从结论去推条件;第三步:确定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例1 命题p :220x y +=是命题q :0xy =什么条件?分析 由命题p 知x=y=0,从而xy=0,由定义知p ⇒q但xy=0 220x y +=即q ≠〉p所以p 是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注:本题直接通过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来判断。
二、利用真值表判断例2 命题p :x>1是命题q :x ≥1的什么条件?分析 命题q 可以写成q :x>1或x=1设命题r :x=1,则q :p 或r,因为p 或q 为真≠〉p 为真。
但p 为真⇒p 或r 为真,即q 为真。
所以命题p :220x y +=是命题q :0xy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注 本题将复合命题q 分解为“或命题”的形式,再利用真真值表来判断。
三、利用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判断(正难则反)例3 判断命题p :12x y ≠≠且是q :3x y +≠的什么条件?分析 p 能否推出q 等价于:⌝q 能否推出⌝p ,即x+y=3能否推出x=1或y=2, 显然⌝q ≠〉⌝p ,所以p ≠〉q ,同理,由于x=1或y=2≠〉x+y=3,即⌝p ≠〉⌝q,所以q ≠〉p ,即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判断充要条件的四种常用方法

判断充要条件的四种常用方法一、定义法定义法即借助“?”号,可记为:箭头所指为必要,箭尾跟着是充分,即:/p,则p是q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1. 若p?q但q?2. 若q?p但p?/q,则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3. p?q且q?p,则p是q的既充分又必要条件,即充要条件;4. p?/q且q?/p,则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特别要注意,若p?q,则有以下说法是等价:①p是q的充分条件;②q是p的必要条件;③p的一个必要条件是q;④q的一个充分条件是p。
例1. ??????4???2的什么条件?并说明理由。
是????4??2?????2?????4 解:由?,但反之不成立。
????2???4???????4???2?????4 不妨取??1,??5,显然满足?,但不满足? ,即????4??2???4??? ???2。
?/????2由定义(即箭头方向)可知,??????4???2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是?????4???2二、传递性法根据充要关系的传递性来判断的方法叫传递法。
充分条件具有传递性,若A1?A2?A3???An?1?An,则A1?An,即A1是An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也有传递性,若A1?A2?A3???An?1?An,则An?A1,即A1是An的必要条件。
当然充要条件也有传递性。
因此,对于较复杂的(连锁式)充要关系的判断可用连锁式的传递图示法来解答最为适宜。
例2. 若A、B都是C的充要条件,D是A的必要条件,B是D的必要条件,则D是C的()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分析:宜采用传递性法来解。
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知识点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知识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
虽然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它们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是关于高一数学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知识点。
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充分条件指的是,如果条件A成立,那么结果B也成立。
也就是说,条件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则是指,如果条件A成立,那么结果B也成立。
也就是说,结果B是条件A成立的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则是指,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
简单来说,如果满足条件A,那么结果B必然成立;如果不满足条件A,那么结果B必然不成立。
因此,条件A是结果B的充分必要条件。
反之,如果有事物情况B,则必然有事物情况A;如果没有事物情况B,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A。
因此,结果B是条件A的充分必要条件。
简单来说,如果满足结果B,那么条件A必然成立;如果不满足结果B,那么条件A必然不成立。
因此,结果B是条件A的充分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条件A可以推导出结果B,结果B也可以推导出条件A。
2.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判断对于命题“若…,则…”,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如果条件A成立,那么结果B也成立,用符号表示为A B。
如果条件A成立,但结果B不一定成立,用符号表示为A B。
如果条件A和结果B互相成立,用符号表示为A B。
具体来说,如果XXX且B成立,则条件A是结果B成立的充分条件,结果B是条件A成立的必要条件。
如果XXX 且B成立,则条件A是结果B成立的充分且不必要条件,结果B是条件A成立的必要且非充分条件。
如果A和B互相成立,并且B能推导出A成立,则条件B是结果A成立的充分条件,结果A是条件B成立的必要条件。
如果A和B互相成立,那么它们互为充要条件。
要证明A是B的充要条件,需要分两步:①先证明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②再证明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如果A和B互相成立,那么它们互为充要条件。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高中数学知识点讲解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知识点的认识】1、判断:当命题“若则”为真时,可表示为,称为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事实上,p q p q p q q p与“”等价的逆否命题是“”.它的意义是:若不成立,则一定不成立.这就是说,p q ¬q ¬p q p q 对于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是的必要条件.例如:.显然,则.等价于p q p p:x>2;q:x>0 x p x qx q x p,则一定成立.2、充要条件:如果既有“”,又有“”,则称条件是成立的充要条件,或称条件是成立p q q p p q q p的充要条件,记作“”.与互为充要条件.p q p q【解题方法点拨】充要条件的解题的思想方法中转化思想的依据;解题中必须涉及两个方面,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证明题目需要证明充分性与必要性,实际上,充分性理解为充分条件,必要性理解为必要条件,学生答题时往往混淆二者的关系.判断题目可以常用转化思想、反例、特殊值等方法解答即可.判断充要条件的方法是:①若为真命题且为假命题,则命题是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p q q p p q②若为假命题且为真命题,则命题是命题的必要不充分条件;p q q p p q③若为真命题且为真命题,则命题是命题的充要条件;p q q p p q④若为假命题且为假命题,则命题是命题的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p q q p p q⑤判断命题p 与命题q 所表示的范围,再根据“谁大谁必要,谁小谁充分”的原则,判断命题p 与命题q 的关系.【命题方向】充要条件是学生学习知识开始,或者没有上学就能应用的,只不过没有明确定义,因而几乎年年必考内容,多以小题为主,有时也会以大题形式出现,中学阶段的知识点都相关,所以命题的范围特别广.1/ 1。
高中数学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4-2充要条件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所以上述两个方程都有整数根的必要条件是 m=1.
综上所述,这两个方程的根都是整数的充要条件是 m=1.
探索点三 求充要条件
【例 3】 (1)若集合 A={x|a-2<x<a+2},B={x|x≤-2,或
x≥4},则 A∩B=⌀的充要条件是 (
)
A.0≤a≤2
所以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因为△ABC 是直角三角形不能推出△ABC 是等
腰三角形,且△ABC 是等腰三角形也不能推出△ABC 是
直角三角形,所以 p 是 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因为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不能推出四边
形是矩形,而四边形是矩形能推出四边形的对角线互
相平分,所以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
【思考】
(1) 若 p 是 q 的充要条件,则 q 是 p 的充要条件吗?
提示:是,p与q互为充要条件.
(2)符号“⇔”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表示“等价”的意思.
[基础测试]
(
判断 (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
(1)当 q 是 p 的必要条件时,p 是 q 的充分条件.
)
证明:充分性:将m=1代入方程x2-4x+4m=0,
得x2-4x+4=0,解得x=2,为整数根;
将m=1代入方程x2-4mx+4m2-4m-5=0,
得x2-4x-5=0,解得x=5或x=-1,为整数根,
所以m=1是两个方程的根都是整数的充分条件.
必要性:若方程 x2-4x+4m=0 有实数根,则 Δ=16-16m≥0,即 m≤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充要条件的四种常用方法
徐宜昌
一、定义法
定义法即借助“⇒”号,可记为:箭头所指为必要,箭尾跟着是充分,即:
1. 若p ⇒q 但q p ⇒
/,则p 是q 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2. 若q p p q ⇒⇒但/,则p 是q 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3. p ⇒q 且q ⇒p ,则p 是q 的既充分又必要条件,即充要条件;
4. p q q p ⇒⇒//且,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特别要注意,若p ⇒q ,则有以下说法是等价: ①p 是q 的充分条件; ②q 是p 的必要条件; ③p 的一个必要条件是q ; ④q 的一个充分条件是p 。
例1. αβαβαβ+>>⎧⎨⎩>>⎧⎨
⎩
442
2是的什么条件?并说明理由。
解:由αβαβαβ>>⎧⎨⎩⇒+>>⎧⎨
⎩
224
4,但反之不成立。
不妨取αβαβαβ==+>>⎧⎨
⎩1544,,显然满足,但不满足αβαβαβ>>⎧⎨⎩+>>⎧⎨
⎩224
4
,即 ⇒>>⎧⎨
⎩/αβ2
2。
由定义(即箭头方向)可知,αβαβαβ+>>⎧⎨
⎩>>⎧⎨
⎩442
2
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二、传递性法
根据充要关系的传递性来判断的方法叫传递法。
充分条件具有传递性,若A A A A A n n 1231⇒⇒⇒⇒⇒-…,则A A n 1⇒,即
A A n 1是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也有传递性,若A A A A A n n 1231⇐⇐⇐⇐⇐-…,则A A n ⇒1,即
A A n 1是的必要条件。
当然充要条件也有传递性。
因此,对于较复杂的(连锁式)充要关系的判断可用连锁式的传递图示法来解答最为适宜。
例2. 若A 、B 都是C 的充要条件,D 是A 的必要条件,B 是D 的必要条件,则D 是C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宜采用传递性法来解。
解:由已知A C ⇔
B C A D D B ⇔⇒⇒,,,
即有如下关系式:
由传递性,知D C C D C D ⇒⇒⇔,同时有,于是,故选C 。
三、集合法
若将命题p 、q 看成集合,当p ⊆q 时,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即p q ⇒。
这可以用“小范围推出大范围”帮助记忆。
当p =q 时,则p 、q 互为充要条件。
特别地,
1. 若p q ⊂≠
,则p 是q 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2. 若q ⊂≠
p ,则p 是q 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3. 若p =q ,则p 是q 的既充分又必要条件,即充要条件;
4. 若p q q p ⊆⊆//,且,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例3. 设集合M x x P x x =>=<{|}{|}23,,那么“x M ∈,或x P ∈”是“x M P ∈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由x M x P x M P x M P x M ∈∈⇔∈⋃∈⋂⇔∈,或,以及且x P ∈,显然()()M P M P ⋂⊂⋃≠
,故选B 。
四、等价命题法
当某一命题不易直接判断条件与结论的充要关系(特别是对于否定形式或“≠”形式的命题)时,可利用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等价性来解决,即等价转化为判断其逆否命题。
例4. 若p x y :≠,或≠23,q x y :≠+5,则p 是q 的___________条件。
解:考虑逆否命题:┑:,┑:,且q x y p x y +===523,显然有┑┑p q ⇒,所以q p ⇒,即p 是q 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注:此例中若直接分析,则需分多种情况讨论,且还很难说清。
例5. 已知A 和B 是两个命题,如果A 是B 的充分条件,那么┑是┑A B 的__________条件。
分析:根据题意知A ⇒B ,又因为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等价,即┑┑B A ⇒,即
┑是┑A B 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