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拓工具材料

合集下载

拓碑

拓碑

拓碑方法◎刘志碑是记载信息的良好载体,经年不坏,对保存文物,整理族谱等工作无疑有很大的益处,但因年代久远,碑体风化,退色等因素,有一些碑文已不能仅由数码相机来完成保护工作,这就需要辅以拓碑。

特介绍拓碑方法,以供大家使用。

拓碑所需材料与用途一、纸1.宣纸,即拓本用纸,紧贴碑阳,市售全开大幅者为佳,便利裁剪。

2.棉纸,覆盖湿濡宣纸之上,一作防止捶碑时损及底层宣纸,具有保护作用;二为吸去宣纸上部分水份,以利上墨,可谓一举两得。

也以全开大幅者为佳。

3.就实务而言,棉纸的韧性与延展性皆较佳于宣纸,故多采用棉纸。

二、墨1.着色用,市售现成化学墨汁即可。

研墨者又有添加松胶,以防止墨迹沁染。

2.如作朱拓,可用市售广告颜料,加入少许水份,以免过于胶稠。

笔者尝拓制数幅朱拓,在众多墨拓之下,特别显眼、效果尤宏,值得尝试。

三、水净水,作为洗碑、粘纸、润纸等用途;并予宣纸湿润,增加延展性而耐捶碑时的敲打,以利宣纸嵌入碑文而不破裂。

四、白芨增加碑面与纸张之间的粘着力,虽有浓度调制与混匀不易的缺点,但可以快速有力的搅拌(果汁机)而获解决。

至于浓度、黏度的比例,则视需要与经验而定,甚难表达。

以上材料均属必要,缺一不可。

拓碑所需工具与用途一、容器1.水桶,盛水用,视水源情况与携带方便,来决定水桶数量与大小。

2.喷雾器,盛水或喷水于高大石碑上端,或加强宣纸湿润情况。

二、刷子1.清洁刷一、二把,用以去除碑面尘埃污垢,也可以用洗衣刷或油漆刷,毛质硬度务求不伤害碑面为要。

2.捶碑刷数把,敲打覆于碑阳与宣纸上的棉纸,敲出碑文痕迹,并吸去宣纸水份。

可用猪鬃刷、鞋刷或洗衣刷等,毛质必求软硬适中,以免劲力不足或损及宣纸。

而其形式,则依掌握施力方便为宜,有柄亦可,市售植塑料毛洗衣刷最佳。

也可依需要自行设计制造,例如以人发扎成或毛笔剪齐,皆可为刷。

3.另备小刷子一把,用于边缘、细部或前述刷子不易敲打的碑文。

三、海绵1.一作沾水湿润宣纸所用,二为排除碑面与宣纸间的气泡。

古代的拓片工艺

古代的拓片工艺

古代的拓片工艺
古代的拓片工艺指的是在古代使用碳粉、纸张和硬纸板等材料进行拓片制作的工艺。

拓片是一种复制岩石、墓碑、铭刻、装饰和艺术作品等的方法,可以用来保存历史和记录文化遗产。

古代的拓片工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准备材料:碳粉、纸张、硬纸板和粘合剂等。

2. 选择需要拓片的对象,如墓碑、石碑或铜钟等。

这些对象通常都有一定的平面表面,方便拓片制作。

3. 将纸张铺在对象上,并用手或者其他工具轻轻压平,确保纸张与对象的表面紧密贴合。

4. 用柔软的画笔蘸取碳粉,并均匀地涂抹在纸张上方。

碳粉会沉积到纸张的凹凸处,形成对象的图像。

5. 小心地将纸张从对象上取下,如果不小心会破坏拓片。

需要慢慢剥离,确保拓片的完整性。

6. 再将拓片贴在硬纸板或其他支撑材料上,使用粘合剂进行固定。

这样可以更
好地保存和展示拓片。

古代拓片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中,它能够帮助保存历史和艺术品,并且方便研究和展览。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如数字扫描和高清摄影等,拓片工艺已经逐渐被新的方法所替代,但其作为一种传统技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浅谈碑刻的拓制技法

浅谈碑刻的拓制技法

浅谈碑刻的拓制技法碑刻拓制是文物考古、博物馆陈列展览与资料建档、书法临摹,以及古玩收藏者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实用技术。

据相关资料证实,拓片技术起源于梁、隋,成熟于唐、宋,明清时期拓制技术已经是相当高超了。

精美别致的拓片具有现代摄影技艺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它能够清晰、真实、准确地记录古代文物的原貌,提供相当公平完整的形象,通过传拓技法制成的拓片,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使古代精美的书法、绘画、铭文艺术等广泛流传,而且还能够让那些特别贵重的不易展出和随意触摸的孤本文物得到合理地利用和有效保护。

时至今日,这门已经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传统技艺在新时期文物工作过程中,仍然发挥着提取、传播、交流和保护文物的重要作用。

本人比较喜爱这一传拓技艺,参加工作十余年来,继承和发扬文物前辈的敬业精神,虚心向老职工请教学习,在工作实践中提高拓片制作技术,阅读学习并吸取碑文精华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一定的拓片制作经验,以下就是自己在古代碑刻文物拓片拓制过程中的基本技法和点滴个人体会。

一、碑刻拓制的工具与材料(一)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拓片质量的高低和工作进度的快慢直接与拓碑用工具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这类工具大致上可以分为:毛笔、刷子、扑子、镊子、纯色毛巾、塑料盆、抹布、拓板和电吹风等。

1、刷子。

比较常用的有三种。

(1)软毛刷:一般油漆刷即可,用来在碑面上洗刷粘液和除尘用。

(2)打刷:即用于将水浸润透后贴附于碑面的宣纸打入文字或花纹内,一般采用细猪棕制成,形状类似于人们日常使用的牙刷,但比牙刷大数十倍,分短把和长柄两种,黑棕上品,白棕则次之,由于猪成长周期的宿短,黑棕已经很少见了。

新棕制打刷买来后应先在粗木板或硬砖石上反复揉搓刷面,柔软后的刷面可以减少将宣纸打毛掉层的机会,从而提高拓片着墨的质量。

(3)平刷:用植物棕丝制成,亦称为扫刷,上纸时用于扫平舒展宣纸,避免拓纸表面形成皱折和积聚过多的空气,新棕刷同样需要揉擦,防止挂纸减少次品;平刷品种分大、中、小三等,根据所拓碑刻面积的大小分别选用相应的尺寸规格,实践操作中大多以个人的手感受好和习惯为准。

拓片制作技法及元碑拓制过程

拓片制作技法及元碑拓制过程

拓片制作技法及元碑拓制过程拓片的拓印的方法有四种;分别是扑墨拓法、擦墨拓法、蜡墨拓法、响拓法;而其中最常用的是扑墨拓和擦墨拓;现将其中拓法大略及尊经阁记碑拓制过程表陈如下,以记古技;四种拓法:一、扑墨拓法:先把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之后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或朱砂,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形成拓片;二、擦墨拓法:主要用于拓印碑石;先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三、蜡墨拓法:用松烟子和蜡调合,做成饼状大墨团,将干纸贴在刻石上,用大蜡饼干擦,又名为干擦墨;在气候严寒或洞窟潮湿地区,均可使用干擦墨拓法;四、镶拓法:用小扑子先拓大字边缘,然后镶补完整的方法;先把字边拓好揭下,再全补上墨;摩崖大字题刻,多用此种拓法;四、响拓法:拓善本碑帖,将透明薄纸平铺在碑帖上,用笔双钩轮廓,然后用小扑子影拓;或在原碑帖上覆一层薄纸双钩填墨,也叫响拓;传拓碑帖用墨,以晚清、民国初年碎墨最佳,将碎墨放入小罐内,加适当凉水,用木棍搅成墨汁,写字不洇即可用;松烟桐油合香料制成的墨,或现在精制书画墨汁,也是传拓碑帖佳品;用烟子合胶做墨汁,或用烟子合蛋清做墨汁,必须在墨汁中加薄荷精、樟脑精等香料少许,可免去拓片的腥臭味;直接用黑烟子合水传拓的最劣;用的最多的是扑墨拓和擦墨拓;尊经阁记拓制过程元代文字学家、书法家杨桓篆额书丹的尊经阁记碑2008年在山东济宁发现,因其形制巨大,文字众多,字体奇特,而受到关注;济宁日报、中国书法杂志2011年第10期分别刊登文章,赞誉“一字点画囊多体,楷书篆意隶风骨”;人们喜欢尊经阁记碑,其一,它是一桶记事劝学的诤言碑,倡导人们以尊经、崇儒、好学作为治国理家的政治主张,静谧安详的去用心灵赏阅经典;其二,雕工精细,生动形象;碑头上雕刻的二龙戏珠图案,如同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充满着喜庆吉祥;其三,书体罕见,点画奇特,形似楷书,意融篆隶,为历代书体所独创;书丹者杨桓是元代文字学家和书法家,是和当朝赵孟睢⒂岷先黄朊氖榉抑弧Q罨钢坝辛郊书迹传世,一是济宁李太白酒楼记碑拓本;另一件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元三家书无逸篇;尊经阁记碑刻应是杨桓第三件书法作品,是杨桓楷书墨迹的首次发现,堪称罕见的杰作;其四,篇帙之大,洋洋洒洒;从碑刻的章法格式,到抬头分段布局,可以了解其特定的文史风俗内涵,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是研究宋元文化最直接的实物教材;该碑高厘米,宽104厘米,厚23厘米,碑额篆书四字,每字18×13厘米;碑正文共17行,每行48个字,共734个字,每字大小为4×4厘米;本人怀着对尊经阁记碑的崇敬之心,潜心学习传拓技术,不断地走访观摩,反复地实践摸索,掌握了适合室外拓制丈二宣纸拓片的技术;为使拓片能长久保存,除在纸墨的选择上精益求精,还在传拓工艺上继承传统,杜绝使用看似省力却不是传古良好方法的明矾胶水之类,继而采用传统的中草药白芨水粘贴,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拓片虽然耗时长,工序复杂,但拓制的拓片效果好,墨色匀,便于收藏;下面仅就尊经阁记碑的拓制过程作简要记述:拓片看似容易,却很有讲究,拓制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不能出错,把力求完美贯穿始终;一、选纸;拓片能否真实地表现原碑的神韵,选取拓纸是重要的一关;通常情况下,拓印高323CM,宽110CM的石碑,用四尺的宣纸要进行多次拼接,接缝过多会显得气韵不畅,整体感缺失;采用整张的丈二宣纸来拓,既省去了接纸的烦琐,又能真实地再现原碑的精神风貌,但整张的宣纸由于面积大,操作过程中极易被风刮起扯开,因此在拓印时要根据不同的天气状况灵活运用工具材料,操作时更加谨慎细致,精心做好每一个环节,用这种方法拓出的拓片,周围留出了20CM左右的纸边,便于收藏题跋,视角上更给人以大气震撼之感经过多次试验发现,由于湿纸会吸附于碑面,拓纸往石碑上平铺时不能进行左右校正,造成偏斜,再加上丈二长的湿纸又极易被拉扯破,于是改用干上纸的方法;从网上选了几家泾县的丈二宣纸试用,最终选定了泾县的古槽牌丈二宣纸,此纸厚薄适中,白度自然、质地细密,柔软而有拉力,经得起捶砸擦拓,还原性好,遇水可恢复平整,容易把纸全部打入字口,附着力强,可牢固地贴服于碑石表面;二、布纸;布纸前先在石碑上均匀地涂刷一遍白芨水;为了能把白芨的黏液质和淀粉充分地释放出来,采用豆浆机熬制豆浆的方法,先把白芨饮片浸湿洗净,倒进豆浆机内,加水至豆浆机的上水位线,按下五谷豆浆程序,熬好后稍加水稀释沉淀,滤出白芨碴;使用时浓淡掌握要适中,过浓不易揭起,太淡起不到粘合的作用;为了让拓纸四边的尺寸准确一致,不偏不倚,铺纸时要用尺子进行测量;再用喷水壶将纸均匀喷洒一遍,把水喷成雾状,不可喷得太湿,待拓纸自然湿润舒展,用手提起拓纸的一端,慢慢用力抻平,用棕刷把纸的皱褶擀刷平整,再从中间向四周全部喷湿,一边喷一边用棕刷赶走气泡,让纸无折无皱平整地贴服到石碑上;为防止风从纸边吹入拓纸造成拓纸起鼓,要用泡沫垫把石碑四周抵压住此法仅适用于平卧的石碑;当拓纸平实地贴于石碑上后,即可用打刷捶打;捶打时覆盖一张质地松软的棉白纸或高丽纸作吸水衬纸,这样做的目的是能让拓纸干的快一些特别是在冬季尤需此法,又能防止将拓纸打破,在衬纸的作用下能迫使拓纸完全被打入字口内,使字口更加清晰密实,表面整洁平滑,尤其是上墨以后,墨色会泛起一层光泽,拓出的字口格外精神;使用打刷时要灵活运用手腕的力量,使打刷直上直下,平拍平打,利用刷子上下的惯性使之弹跳而起,用力过重会把拓纸打破;当打至碑头上方“尊经阁记”时,因字口较深,打刷不要直接打在字口上,使拓纸稍向字口凹进一点就可以了;衬纸揭起时,要防止把打入字口的拓纸带起,两手紧挨碑面慢慢拉起,不可垂直用力拉;衬纸揭起后再用打刷轻轻排打一遍;拓印尊经阁记碑的碑头是最耗时费力的,占了近整个拓碑时间的一半;“尊经阁记”四个大字居碑头正中,与碑身同在一个平面上,上部左右被二龙戏珠围绕,图案采用高浮雕手法刻制,凹凸达4CM,拓纸无法拍打到底部,但力求把龙头、龙脊、龙爪、云纹等处显现的要完整,尽量不把拓纸打破,用棕刷小心地多遍趁打,使纸慢慢延长,把每个部位显现出来;此处着墨时亦须使用小拓包小心上墨,以防用大拓包将墨浸染到空白处;待整个碑面全部捶打完后,再用棕刷刷平打毛的拓纸,每处都要刷到,这样能使拓纸更进一步贴紧碑石表面,易于着墨;否则刷不到的地方不容易着墨,制作的拓片会是花的,色泽不匀;这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三、墨的配制;按照传统方法,墨料是用旧古墨块加水在瓷罐里捣成墨汁,但现在旧古墨块市面上很难觅到,且价格不菲;用现在的墨块捣墨,因其胶性大,试了几次也没有捣出适合拓片用的墨汁;用砚台磨墨来做丈二长的拓片根本不足供用;于是就把市面上的几种常见墨汁混合使用,三种墨汁的特性各有长短,混合后的墨色、墨香得到较好表现,具体是把西安艺德轩专用拓片墨汁500g、一得阁墨汁250g、上海曹素功墨汁250g 的比例混合摇匀后使用,拓出的拓片墨香袭人,色泽光鲜,字口清晰,富有神韵;四、拓包的制作:制拓包所需材料十分普遍,秕谷、绿豆皮、荞麦皮、小米、棉花、锯末等用白布包起,捆扎成碗形,上圆下平无皱折,再套一层薄塑料袋,防止墨汁浸染,外垫二层圆形毛呢布或旧的细线织的纯羊毛衫,最外层的白布中央裁剪出一个圆孔,另把穿洗旧的纯棉针织背心也裁成圆形新针织布因纤维密不出墨,与白布中间的圆孔用针线将四周缝合好,将白布提起,用粗线绳或布带扎紧,拓包就做好了;用线缝合的好处是拓包在拍打时能防止毛呢布偏移,这样的拓包因其纹理细腻有出墨快,墨色匀,弹性好,重量适中便于掌握的特点;五、着墨;湿拓纸由透明青色变成微白时,是着墨的最佳时机;此时用A、B两个拓包,A拓包蘸饱墨后在墨板上反复地拍揉均匀,B是没有蘸墨的干净拓包,用 B拓包轻蘸A拓包后,B拓包只有很少的一些淡墨,可以直接在边缘或无字处试拓几下,停留两三分钟后观察是否走墨,如有轻微的晕墨,说明纸还湿不宜上墨,需要再等待一会;待不晕墨时,便可扑拓,这是关键的一遍,第一遍着墨不易多,坚持宁欠勿过,整体均匀原则,不能出现花斑和拓痕;这样不但能盖住纸地,又可以使墨色滋润;但绝不可连续地上墨,一定要待字口内的纸变白时再上第二遍墨,上二遍墨时A、B拓包可交替使用,以后再着墨可以稍多一点,再拓二至三遍,这样就不至于使墨透到纸背上;最后一遍,在拓包或拓板上喷少量的水,拍匀后再拓一遍,拓至黑亮为止;离开石碑后退一步,仔细观察整体效果,如果有不均匀或稍浅的地方,再补拓几下,使其均匀一致,待稍干即可将拓片揭起;揭起时要耐心细致,不易揭起的地方可用热气熏或用口呵几口气方可取下,切不可强行撕扯;拓片揭起后要铺平凉干卷起,并及时用清水把石碑清洗一遍,以防因遗漏墨迹浸染石碑表面损坏文物,也避免了因漏墨遇水后污染拓纸,为下次布纸拓碑作好准备;六、室外拓碑的注意事项;室外拓碑要把握好风力、温度、湿度对拓片的影响,风力大于3级不能施拓,春、夏、秋三季温度高于28℃时,晴天11至16时不能施拓;冬天温度不低于5℃,拓印在11至16时之间进行,需用热水喷纸,墨汁也要加热变稀后扑墨;拓印丈二尊经阁记碑拓片是一项细致艰苦的劳动,从捶打到扑墨,要经过上万次的拍打,俩人拓一张需用5个小时;同时又是一项艺术性极强的创造性劳动,要练就一双灵巧的手,培养一双发现美表现美,有鉴赏力的眼睛;制作拓片要对工具材料的性能、工艺流程作深入的了解和实践,不断地总结探索,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多作“拓外功夫”,才能拓出精美的、表现充分的、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拓片;。

碑拓 拓片 装裱要点

碑拓 拓片 装裱要点

碑拓拓片装裱要点
碑拓是指将碑文的字迹及图案通过拓印方式移植到纸张上,以便保存和研究。

拓片则是指拓印后得到的结果,即纸张上的碑文字迹和图案。

在进行碑拓和装裱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 选择合适的碑石:优先选择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的石碑进行拓印。

避免选择外表破损、字迹模糊的碑石。

2. 准备工具:进行碑拓和装裱时,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包括用于拓印的墨汁、画笔、纸张、放大镜等。

3. 拓印技巧:在进行碑拓时,需要将纸张平放在碑石上,用墨汁蘸取适量墨液后均匀擦拭在纸张表面,然后再用适当的力量将纸张覆盖在碑石上,用画笔轻轻拍打纸张,使其与碑石表面紧密贴合。

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将纸张取下,获得拓片。

4. 保护拓片:获得拓片后,需要妥善保护,避免其被损坏。

可以使用专用的拓片袋或将其装裱在适合尺寸的纸板上。

5. 装裱方式:装裱拓片时,可以选择使用透明胶纸将拓片贴在纸板上,并进行封存处理,以保护拓片的持久。

6. 注意防潮防尘:装裱好的拓片需要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注意防潮、防尘,以保证其保存质量。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碑拓和装裱时,一定要尊重文物保护原则和法律法规,严禁损坏或破坏古代碑石,只能进行非侵入性的拓印和保护性的装裱。

石碑拓片拓制(全)

石碑拓片拓制(全)

拓印技术在中国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

有些珍贵文物碑、版、印章边款、镇纸、臂搁、笔筒、扇骨、墨盒、铜镜、瓦当、画像砖和钱币等器物,由于受保护条件的限制以及大自然中有害因素的侵蚀,这些都给文物碑、版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

为了保护祖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应将其拓印下来以作备份,使其传承后世子孙。

例如:我国古代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如今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被毁,但它的传世拓片现在已成为珍品;又如唐柳公权书宋拓神策军碑,因原碑已佚,仅有一册拓片传世,就成为孤本。

因此,拓印技术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笔者作为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有责任将祖国传统传承技术及经验,继承并发扬光大下去;同时,对国外一些先进的传承保护技术和经验,也应该很好的学习,取长补短,使我馆的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达到新的水平。

下面就将拓片制作的方法及步骤简要介绍如下:一、什么是拓片?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后的成品。

这种拓印行为也称为拓片。

拓片是从原物直接拓印下来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一种科学记录的方法。

除有凹凸纹饰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广泛使用这种方法记录并保存流传后世。

二、主要的拓印方法扑墨拓法:先把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用喷水壶把纸均匀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

之后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油墨或书画墨,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形成拓片。

擦墨拓法:主要用于拓印碑石。

先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顿刷有顺序地砸一遍。

待纸八成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碑拓的技巧

碑拓的技巧

碑拓的技巧一、碑拓是什么呢碑拓呀,就是把碑上的文字或者图案啥的,通过一定的技巧复制到纸上。

这可是个超有趣的事儿呢。

咱就说古代那些书法家写的字,刻在碑上,咱们要是想把它保存下来,或者想好好欣赏,碑拓就派上大用场啦。

二、碑拓前的准备1. 工具的选择咱们得有一把好的拓包。

这拓包就像个小棉球,但是它可是有讲究的呢。

不能太硬,太硬了在碑上拓的时候就会把字或者图案弄变形,也不能太软,太软了就没法把墨汁均匀地涂在纸上啦。

还有刷子,要那种软毛的,这样在清理碑面的时候就不会刮伤碑啦。

墨汁也不能随便用,要那种浓稠度合适的,不然拓出来的效果就不好看。

纸呢,最好是宣纸,宣纸吸水性好,能把碑上的东西清晰地拓下来。

2. 碑面的处理在拓之前,要先把碑面清理干净。

这就像我们要画画之前得把画布擦干净是一个道理。

用软毛的刷子轻轻地把碑面上的灰尘啊、小杂物啊都扫掉。

要是碑面上有一些小的凸起或者不平整的地方,也要小心地处理一下。

三、碑拓的具体操作1. 上纸把宣纸轻轻地铺在碑面上。

这时候要特别小心,不能让纸起皱。

可以从一端慢慢地往另一端铺,要是有气泡,就用软刷子轻轻地把气泡赶出去。

就像给碑面穿一件纸做的衣服,得穿得服服帖帖的。

2. 打湿纸张用喷壶把纸喷湿。

喷的时候也要均匀,不能有的地方湿有的地方干。

喷湿的程度也要掌握好,太湿了纸会破,太干了又不能很好地贴合碑面。

然后用软毛刷子在纸上轻轻地刷,让纸更好地贴在碑面上。

3. 上墨这可是个技术活呢。

拿着拓包蘸上墨汁,在一个小碟子里把墨汁蘸匀。

然后在纸上轻轻地拓。

要从边缘开始,慢慢地往中间拓。

拓的时候力度要均匀,不能一会儿重一会儿轻的。

要是重了,墨就会渗到纸的背面,轻了呢,字或者图案就拓不清晰。

拓包的运动轨迹也要有规律,像画小圆圈一样,这样拓出来的墨色才会均匀好看。

四、碑拓后的整理拓完之后,要小心地把纸从碑面上揭下来。

揭的时候要慢,要是不小心就会把纸弄破。

揭下来之后,把拓好的纸放在一个平整的地方晾干。

实用技术:古老的碑刻传拓术

实用技术:古老的碑刻传拓术

实用技术:古老的碑刻传拓术古人的书法作品,主要是写在丝帛、竹木简、纸上或镌刻在甲骨、金石上,以此传播。

金石刻辞作为传布文字的重要载体,在印刷术、照相术发明之前,如何使它们化身千百,传之以用呢?传拓这种古老的复制技术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传拓的工具打刷的制作吴海绘打刷,又叫'砸刷',是上纸时使用的工具之一。

拓碑石、墓志时用的打刷,形制如放大了的牙刷,要选用上等猪鬃栽制而成。

棕刷的制作吴海绘棕刷也称为'平刷',是用来上纸的工具之一。

棕刷应选用细匀的边棕扎制,因边棕比一般的棕质地更为柔挺和耐用。

如能用选棕(是从边棕中精选出的棕丝)制成棕刷,则更为理想。

扑子的制作吴海绘扑子又名'拓包',是上墨的主要工具。

扑子的大小是根据所要拓的对象来确定。

拓碑石、画像砖石等大件器物时,就要用大的扑子。

大扑子的做法是选一尺见方的棉布一块(切忌用混纺或尼龙材料),将布摊平,再将毡子裁剪成拓包成型大小的形状,另取一块比棉布略小点的塑料布(或油纸),把备好的棉花分层絮在塑料布上,把塑料布提起,作成拓包状,再将其放在棉布毡子上。

然后提起布的四角集成一体,拿线绳用力捆扎、系紧。

柄不宜留得太长,以手能握住为准。

扎好后,可在桌子上或平面的木板上边拍边转动,使扑子松紧适宜。

小扑子可用细薄而又结实的绸子包以干净棉花,用线绳捆扎即成。

拓纸折叠法吴海绘拓纸焖湿法吴海绘拓纸,传拓用纸要根据所拓对象的不同选薄厚不同的宣纸。

拓碑石等大的器物要使用稍厚而坚韧的宣纸,拓小器物要用薄的宣纸。

湿纸是拓碑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把纸展开,将纸的左下角提起对准纸的左上角,相错1.5厘米对折,连续对折三次成一长条,再左右对折成方形或长方形,以此类推,叠出所需的纸来。

湿纸时,需夹起拓纸,先由一侧放入开水盆中,使水浸入,再换另一端,直至四周浸水,以纸的中心湿润为好。

然后把毛巾铺平,先将已经叠好的一张干纸放在毛巾中间,再把浸湿好的湿纸放到干纸上,以此类推,交错对压,再把毛巾两端提起包好,双手轻压四周,使干湿均匀,毛巾外可用塑料布(或油纸)包好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油纸或塑料布
为制作大拓包而做隔曾用
十线绳或布带
为制作大小拓包缠扎而用
1传拓工具
作者:匿名2006-12-21 10:32:28回复此发言
一打刷
打刷也叫砸刷,拓印上纸时用打刷有大小不用的两种大的用于拓印碑石墓志小的用于拓印铜玉石骨等小件器物
大打刷,一般市面无出售,需要定制定制时,要求选用上等猪鬃,毛长8至12厘米,木柄长圆把,总长50厘米左右值鬃面为128厘米
人们通常所说的拓本或拓片,就是指用这种技术方法而形成的纸本或者纸片而言。
拓印,通俗的说法叫拓碑,或者叫打碑帖。唐、宋时期,拓碑称为“打碑”,拓本名曰“打本”或者“墨本”。据记载,唐·天宝四年的《石台孝经》后刻《李齐古表》,表内就有“臣谨打本分为上下卷,于光顺门奉献以闻”;唐·元和八年,《那罗延经幢》后有“弟子那罗延尊胜碑,打本散施”;汉·《仓颉庙碑》碑阴的宋·《嘉祐五年题字》末有“万年朱吉打碑记”;唐·《八关斋报德记》碑阴有唐大中五年的崔倬补刻跋,跋云:“在前刺史唐氏得墨本”,最末为“曹州□□县主簿□□师傅打石碑”;宋·田克仁重刻《郙阁颂》跋曰:“克仁开禧年得由墨本于京口”;苏辙题灵严寺诗后的跋说:“原石久佚,此为靖康初,得墨本于(艹仕)平李时升家再模石”等。时至今日,西安仍旧有人把拓本称为“打本”或者“墨本”。
到了清代,传拓技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拓法虽未变,淡墨色分明。浓则浓,淡则淡。浓确浓得好看,淡确淡得优美。尤其是乌金拓,已达相当精致的程度。如故宫所藏康熙年间所刻《懋勤殿法帖》,乾隆年间所刻《三希堂法帖》、《墨妙轩帖》、《淳化阁帖》(重刻)以及其他汉魏碑等,都是墨黑而浓,自己清晰,纤毫毕现。
从唐到明,由于人们只注意拓本质量,而忽视传拓人才,所以许多上乘佳作不知何人所为。今天研究起来,实感遗憾。到了清代,情况大变,重视署名。若某人所拓则冠以“某士拓本”,以示对拓本质量的负责。这给后人研究鉴定拓本质量优劣、水平高低,提供了重要依据。康熙、雍正年间,陕西合阳人褚峻,擅长传拓,他的汉魏六朝、隋、唐等碑石拓本,墨淡质精,人谓“褚氏拓本”。北京故宫存有他的汉·《礼器碑》淡墨拓本。乾隆年间,合阳车陴(臣文)擅长精拓碑志,人称“车氏拓本”。北京也存有它的《姜遐碑》拓本。江阴人方可中,亦长于传拓碑志,赵之谦撰《补寰宇访碑录》所用之所品,多取自“方氏拓本”。光绪年间,河北人李云从,专拓碑志,主要是拓冀、鲁、豫等地历代碑碣,黄子寿辑修《荫辅通志》、缪筱珊修《顺天通志》,均得助于“李氏拓本”。清末民初,南宫人王合群,擅长拓碑,他拓的也是河北,、山东、河南一带汉魏六朝之碑,人曰“王氏拓本”。他的作品墨浓精致,黑而不亮,凡精于拓本的研究者,一见便知,为收藏界所称道。
为了追求特殊的艺术效果,人们还是用了套拓,即在一张拓片上用几种颜色拓印,赋予深浅变化。
新中国建立后,传拓技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其材料也随之有所革新。现在各省文物、考古等有关部门,皆有许多精拓的石刻拓本面世,以供人们学习、鉴赏、研究。
(四)传拓铜器简史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内铸铭文,外饰花纹。对研究古代文化有极其重要价值,向来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所重视。但传拓铜器器形到宋时还未出现,现存年代最早而又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像、北宋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中各种器形,虽然有二百余种,可全部皆是摹画出来的。到了明代,仍没有见史籍记载过传拓铜器器形的事情。
砚若不用,要用清水洗净所剩滞墨,自然梁感切忌用抹布旧纸之类揩拭,以防脏物纸屑沾浮砚面
现在市场上已有专门拓片墨汁供应,可以免去磨墨用砚台的麻烦
四芨
白芨是我国一味中药的名称,属于兰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出产于安徽陕西福建浙江等省,其药用部分系地下块茎,把它浸泡在水里,虽无色透明,但能使水有粘性是拓印用的一种绝好的天然材料需要时,可去中药铺购买,以色白片薄者为上,使用时,先取一器皿,放入白芨,再加适量的水浸泡,过一会儿就成白芨水了白芨浸泡时间的长短,会产生水的浓淡不同水的浓淡要视被拓的物品而定,易损易裂者不宜过浓夏天因天气炎热,不宜久泡,以防变质
秦·《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梓唐代在宝鸡被发现后,很奎就有了拓本应世。韩愈《石鼓歌》曰“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韦应物《石鼓歌》:“令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由此可见,唐时人们对传拓技法不仅已经掌握,而且还能拓出上好黑白分明的拓本来。清·道光年间,甘肃敦煌石窟曾发现一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唐太宗书《温泉铭》拓本、欧阳询书《化度寺(sss邑)禅师舍利塔铭》拓本、柳公权书《金刚经》拓本,这些都时唐代拓本中的佳作,县珍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三拓本的发现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传拓石刻简史
传拓首先是从拓印石刻开始的,其技法主要是擦拓。
宋代拓发沿袭唐代。擦拓仍是主要方法。所拓之碑,多集中于隋、唐名碑。在当时,所拓墨色,已分出两种,乌金拓(图1)与蝉翼拓(也称蝉衣拓,图2)。
图 1
图 2
乌金拓就是指拓出的墨色乌黑;蝉翼拓就是指拓出的墨色淡薄如蝉翼。北宋盛行毡蜡拓,即用蜡和烟煤搅拌均匀后,制成蜡饼,进行来回擦墨拓印。南宋开始用麻布做成扑包,墨色较淡,麻布纹饰明显。此后,碑帖就有擦拓与扑拓两种方法。随着时间推移,明代已不止是拓隋唐之碑,而且也拓汉魏六朝历代的碑志了。墨色仍有浓淡之分。然而拓碑的主要方法还是擦拓。
所为朱拓,只是用料不同,其拓法一样,他是以矿物颜料朱砂而进行拓印的。为了表示吉祥,选择了鲜艳夺目的朱色,以达到一种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朱拓始于唐,盛于明。朱拓常用鸡蛋清和朱砂,或蜂蜜、桃胶和朱砂搅拌均匀后使用。
除朱拓外,在颜料上,也有人使用水粉颜料或广告色等,在应用颜料时,调入适当清水,使内含胶质稀释,方可进行扑拓。
三砚
砚台,主要是用来磨墨,拓印所需用的砚台,要求石质细腻,光滑润泽,宜大宜平以端砚歙砚为佳
磨墨时切忌用热水或茶水,一定要用干净的凉水磨时不能图快,要慢,朝着一个方向磨,不能来回摩擦,否则既伤墨又出渣,影响墨汁质量,给拓印带来不良效果当墨磨好后,要及时得把墨锭拿走,保存好,不能留在砚上,因墨有胶,极易伤砚,造成伤墨或者伤砚
一般纹饰较深字体较大的大型石碑墓志,覆纸打紧后,由于沾着力较强,也可不涂白芨水
五棉布
拓印大件器物要用大拓包,而大拓包的制作则需用棉布棉布的选择,必须布料匀净,无结子粗布细布皆可入料,只是细者密度大,不如粗者出墨快
六绸子
拓印小件器物要用小拓包,而小拓包的制作则需用绸子选择绸子时要选真丝绸,丝绸经纬较为均匀细致也可以用旧料,但要结实实用
二棕刷
棕刷又叫平刷,拓印上纸时用
棕刷一般有大小两种:大的以长15厘米为宜小的以长6至8厘米宽4至5厘米厚1厘米为宜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还可添加一些大小不同的棕刷,作为备用在制刷时,要选用细而匀的边棕扎制,因边棕比一般的棕质柔软直挺耐用如有条件,从边棕中精选棕丝来制作棕刷则更好
以上讲的大小两种棕刷,过去大多皆为定制,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量的增加,现在许多城市文具纸张商店已经有售有些新的棕刷如果棕毛不齐,可以用剪刀修齐
五夹子或镊子
古代青铜器的铭文,往往都在器物内壁或者内底上,由于器物小,手不易触摸到要拓的文字或图徽,这是拓印就要借助于长竹夹子或者镊子
拓印纸上有时会有杂物或纸疙瘩,对此一定要剔除干净,保证纸的厚薄均匀如遇纸与纸接口连接,也需用镊子镊子最好选用表镊
六油泥
由于器物不同,造型各异有的能放平,有的摇晃不定拓印时为了使器物稳当不动,除了能用砂袋物垫支外,还可采用油泥加固,油泥特别适合小物件物的固定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50年,已极少有人传拓铜器器形了,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像片、碟片等已取代了器形拓片。但是,传拓作为一种工艺技术,仍有他特殊的艺术价值。
1传拓材料
作者:匿名2006-12-21 10:32:35回复此发言
一纸
拓片用纸,一般宜用宣纸宣纸是一种高级的毛笔书画用纸原产于唐代宣州泾县,在宣城集散,故名宣纸有熟宣与生宣之分熟宣加矾,生宣不加矾拓片均采用生宣宣纸的主要原料时檀树皮,这种纸张的特点是皮棉多纤维长质柔软拉力大宣纸品类多,如棉连单宣粉连加重单宣等棉莲是宣纸中最薄的一种,质薄均匀韧性强,适宜拓印甲骨文字玉器花纹以及纤细的图画,为传拓材料纸中之佳品单宣厚薄均匀,后横道帘子纹印,宜用拓印纹饰深字体大的物件,如碑刻墓志瓦当画像石等粉连质脆,韧性弱小,但质薄光洁,可用作拓印钱币玺印等加重单宣,适宜托裱其他不属宣纸类,不宜作拓印用,只可用作吸水
传拓简史
(一)名称的由来
传拓技法,是以纸紧覆进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打印;因在传拓过程中有一套技术方法,故名。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因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
传拓技法的“拓”是个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力读音不同。“拓”字的规范语音读tà,但在民间大多读作tuò,拓也作搨。
七棉花
扎拓包所用的棉花,宜选干净的旧棉花,因旧棉花弹性较小,扎成的拓好用脱脂棉绝对不能用,引起吸水性过强且弹性过小选棉花时,不能有杂物和结子
八毡子
拓印碑刻上纸时要用毡子毡子,即今天写毛笔字下面所垫的羊毛毡文化用品商店有售,选用无色为上,厚些尤佳毡子要剪成长条形状,长约20厘米,宽约8厘米,以合适为准毡子易吸尘土,用时要拍打干净,拓印时先在毡下垫一白纸,用木槌敲击毡子,尘土则落于纸面,直至纸面再无尘土后,可去纸不垫,证明毡子已经干净用时左手拿毡,右手拿槌,边敲击边移动位置,不要丢空档,使纸紧贴于碑石上
二墨
墨有两大类,即松烟墨和油烟墨
松烟墨,色墨无光,见水后易渗化,仅宜写字,不宜拓印
油烟墨,适宜拓印过去拓印,一般都要自己进行捣墨,太少不好捣,太多又用不完,既不方便又不经济,现在市面上供应有墨汁,如北京的一得阁,只是胶性较大,容易形成拓包堵塞,出墨较难,所以要尽量使拓包保持湿润,使其出墨流畅为适应社会需要,1981年初,原陕西省博物馆原址在西安碑林内,1991年已分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两个单位与西安文化用品厂,共同研制出适合专供拓印用的一种新型墨汁华山碑拓片墨汁应市,以满足社会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墨汁,胶性较小,适应扑拓各种器物石刻,使用方便它的上市,为我国金石传拓事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