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主要内容提纲

(1)自然环境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2)自然环境对交通方式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小组探究工作计划

10月8日-10月10日查资料

10月11日-10月13日整和资料

10月14日-10月18日实地考察

10月19日和老师交流,请老师提出宝贵意见10月20日-10月22日组内讨论,撰写报告

10月22日-10月23日交给老师

10月24日-10月25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10月26日提交初稿

10月27日-10月29日运用地理语言讲述(组内研究),准备好演讲

10月30日找老师进行最后的确定

10月31日-11月1日进行最终修改,确定终极版,并准备好演讲

小组名单及初步分工

高婧怡:查资料(主要为线路),实地考察

肖钧:查资料(主要为方式)资料整合,实地考察郑斯安:报告撰写(和组内讨论),实地考察

朱雨楠:查资料(布局),组合组内同学的想法,实地考察

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2.自然条件对交通方式的影响

河流、海洋适于发展水上运输(内河运输、海洋运输)

陆地上适于发展陆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

案例:“南船北马”

3.发展方向

世界的联系更紧密,更方便。并逐渐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方向发展。

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多、快、好、省

(1)客运(运输要求)

(2)货运

①贵重或急需货物,数量不大(航空运输)

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活(短程运输选择公路运输,远程运输选择铁路运输)

③大宗笨重货物,远程运输(水路运输或铁路运输)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

基本要素(点和线),基本形式(单一运输网,综合运输网),三个层次(省级,大区级,国家级)

2. 交通运输布局

(1)自然环境因素(地貌类型、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影响着线路的质量、走向、分布和投资。

(2)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完善国家铁路网的需要,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需要、资源、客货流的运输情况等)——社会经济系统运行中产生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交通运输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对象,并且塑造交通运输网的地域组合特征。

(3)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的提高交通运输网伸展到了更广阔的范围。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自然条件影响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3.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

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大致走向社会经济条件(产品的产销分布及相应的运输联系)起决定性作用。但它的具体走向,经常受到各地自然条件的影响。在各种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最为突出。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走向制约较小,山区的交通线路一般在陡坡采用“之”字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5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讲义湘教版必修1

第15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策 1.全球气候变化 提示 升高,冰川向高山、高纬地区后退。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主要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2)升温原理: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提示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通过技术措施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 (2)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反思归纳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题组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 (2013·江苏地理)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答案 1.B 2.A 解析第1题,由图分析,易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正相关。第2题,图中四地年平均温度均发生波动,但四地区代表了不同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且波动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所以说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题组二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 3.(2012·浙江文综)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③增加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①使用太阳能、核能,不会产生二氧化碳。②降低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会导致化石能源的消费增加,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③森林的光合作用会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④提高单位GDP能耗,会导致能源消耗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考点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地形与地势】地形是地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总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五种地形类型齐全】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导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2、三大平原自北向南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三大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平原和丘陵地区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三大平原】 【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辽宁省东部,辽东半岛上; 山东丘陵:山东省东部,山东半岛上; 江南丘陵东南丘陵: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闽浙丘陵两广丘陵。 三、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 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2、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探究题】1、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 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等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 能资源丰富。

城市道路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城市道路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是本世纪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一直为之困扰的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交通日趋繁忙,尤其是城市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要求城市道路交通必须承担前所未有的迅猛增长。 其中的问题愈演愈烈,必然会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如何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尽力减少事故,对保障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事故并非仅仅出自人的行为 人们通常认为,在大量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每一起都与人有关。的确,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车辆是由人驾驶的,道路是由人来使用的;车辆和道路是客观的,无意识的,而人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因此人们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事先采取正确的措施、实施正确的行为,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这似乎与我们时下流行的某种理念相吻合,即: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或许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各种交通事故中,人的不当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于是,针对这一点,我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并采取多种措施,从许多方面对人们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 然而,道路交通安全有其特殊性。道路交通是一个涉及人、车、

路、环境的动态系统工程,鉴于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单纯地强调某一部分的作用而割裂系统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显然是很不全面的。本文拟从城市道路条件及环境的角度,对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作一个分析。 来自欧洲联合经济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70%的事故是由于道路的缺陷所致。法国国家保险公司在详细研究了1000多起事故后得出结论,那些通常被视为驾驶员的错误所导致的事故背后,往往隐含着相当比例的道路因素。 目前,一些专家在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常采用的方法一般有:绝对数法、事故率法、事故强度分析法、概率和数理统计法、模型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灰色评价方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对国内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与此同时,除了城市道路自身的规划与设计外,城市道路的公共设施及其他一些人文条件,也对交通安全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事实证明,把大量的交通事故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人,虽然有利于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同时也有利于对参与交通者的教育与培训,但是从总体的角度来看,这种观念并不有利于道路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弊大于利。 正如国外一些调查研究所证实的:每一起交通事故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道路使用者、车辆和道路条件。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考虑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时,不但要考虑到人为因素,还要考虑到道路条件与道路环境,并针对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汽车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汽车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班级1508 组长刘家吟指导老师王卿 摘要: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工具汽车尤其是家用轿车的数量急剧增加。然而由汽车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城市环境及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恶化。文章分析了城市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了防治汽车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的控制措施,并在技术、政策和绿化环境方面提出了减少汽车污染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控制;建议;提倡 课题背景:汽车尾气污染是由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说,汽车是一个流动的污染源。在世界各国,汽车污染早已不是新话题。20世纪40年代以来,光化学烟雾事件在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等城市多次发生,造成不少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进入21世纪,汽车污染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对世界环境的负面效率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危害城市环境,引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地表空气臭氧含量过高,加重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环境转向恶化。有关专家统计,到21世纪初,汽车排放的尾气占了大气污染的30~60%。随着机动车的增加,尾气污染有愈演愈烈之势,由局部性转变成连续性和累积性,而各国城市市民则成为汽车尾气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目的意义:让大家更深入了解对环境的污染,对自身的危害,提倡绿色出行 研究方法与步骤: 调查资料 查阅书籍 调查问卷:

1.日常生活中,您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2.认为现在最容易导致交通不畅通的原因是什么? 3.您有关注过汽车污染的各方面内容吗? 4.您认为汽车等排放的尾气对人体的肝、脾、肾等内脏器官影响如何? 5.您认为汽车尾气对环境有哪些较严重的影响? 6.汽车尾气对人体有危害的污染物有哪些? 7.您在买轿车的时候,会选择小排量的汽车吗? 8.新的车船税实施方案,根据车辆的排量进行收费,要求越高排量汽 车收费越贵,您赞同此观点吗? 9.针对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您认为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正文:汽油发动机排放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生产量和汽车保有量急骤增加,全球汽车1999年产量为5406万辆,汽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不断促进生产,改善着人民的交通条件、生活环境.但是在汽车对国家的政治经济交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交通公害"日益突出,如大气污染、气候异常等. 其中汽车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1970年日本因光学烟雾事件就有十万人中毒,曾经孕育了西方文明的雅典,1988年夏烟雾和热浪夺去了800人的生命.由于大气污染等原因,物种急剧消失,每天至少有100余种动植物从地球上消失.自1970年至今,地球上失掉3.65×106km2的森林.森林的被毁不仅影响空气的净化程度,而且加剧了物种的消失.据有关资料统计,近2000年来,地球上濒于灭绝有593种鸟类、400多种兽类、209种两栖类爬行类,以及2万种植物. 臭氧层位于大气的平流层,它可以吸收太阳发出的紫外线,从而防止紫外线对人体的有害辐射.但是,由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对自然环境景观的影响

2021届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对自然环境景观的影响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 下图为某岛国四处山地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常绿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 读图回答下列题。 1.该国最有可能是 A. 菲律宾 B. 日本 C. 英国 D. 冰岛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丙山所处纬度最高 B. 同时体现了沿海向内陆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 植被分界线倾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D. 海拔2 000米以上无阔叶树种 秦岭南北宽100~150千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显著,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图示意秦岭南北坡的景观差异。据此完成下题。 3.图中A处的自然带是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温带草原 4.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

A. 暖干 B. 暖湿 C. 冷干 D. 冷湿 5.有专家认为,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应确定在秦岭某海拔高度处,请根据示意图推测该分界线海拔 约是 A. 0米 B. 800米 C. 2300米 D. 2500米 阿萨勒湖(Lac Assal)位于非洲吉布提中部(下图)、塔朱拉湾以西的阿萨勒洼地中,为非洲大陆最低点。 该湖属于高盐度湖,它曾经是一片海,古地质时期的一次突发地质事件使它变成了内陆湖。它又是天然的“造盐工厂”,人们源源不断地从稳定不变的湖岸取走湖盐,不久,新的湖盐又重新“长”了出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L海峡: A. 深层海水常年向南流 B. 经常见超级油轮驶过 C. 表层海水1月向东流 D. 可眺望到茂盛的草地 7.材料中“古地质时期的一次突发地质事件”可能是: A. 火山喷发 B. 海平面下降 C. 全球气候变暖 D. 崩塌及滑坡 8.天然的“造盐工厂”,这一奇特现象证明该湖湖盐来自于: A. 盐矿 B. 湖床 C. 河流 D. 海水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 山地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百分之十九 平原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4、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走向是: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 5、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三、季风气候显著 1、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被称作季风。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 2、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作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作非季风区。 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除高原外,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公路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城市机动车;污染;现状;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公路建设以及公路运营对环境地影响和破坏,阐述了公路绿化对公路环境改善的重要作用。 对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化国家面临的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介绍中国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危害与现状,进而提出了现阶段适合中国国情的机动车尾气控制措施。 近几年来,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公路对环境地影响主要表现为公路对社会经济地影响、对生态环境地影响、对大气环境地影响、对声音环境地影响、对自然景观地影响等。 在以上几个方面地影响当中,公路除了对社会经济环境有所贡献之外,如果采取措施不当,会对其他几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后果。 公路对生态环境地影响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新建公路对动、植物生活环境地影响、对占用土地造成的土壤流失地影响、对农作物环境地影响以及公路对水环境地影响,尤其是对饮用水源地影响。 公路对大气环境地影响主要是指公路在建设当中产生的扬尘和在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地污染。在施工期间,公路施工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开挖土基,少则几十万立方米,多则上百万立方米,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在公路运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的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黑烟、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物等。汽车排放污染与车速、运行状态以及车辆位置到受到污染的地点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当汽车匀速行驶时,一氧化碳(CO)的排放与车速成反比的关系,而氮氧化物(NOX)则相反,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汽车排放污染与道路服务水平有着密切地关系,在服务水平较高的路段车辆的排放污染要小于服务水平低的路段。另外,排放的污染同车辆位置和受到污染的位置距离有关,例如:一氧化碳(CO)浓度的分布与路基高度及到路边的距离成反比。根据资料显示,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下或路堑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路边外,随着离路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上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离路边20~25米左右,然后随离开路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平原地区的道路上,离路边25米处的一氧化碳(CO)的浓度为公路上的一半左右,而离路边150米处,浓度则减至公路上的10~20%。 公路对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公路产生的噪声影响。噪声是一种公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受到伤害。公路产生的噪音来自于两个方面: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和运营期车辆在公路上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公路噪声除发动机和车体所产生的噪声以外,特别严重的是高速行车时车轮与路面强烈摩擦时产生的声音,加上路堤提高,噪声能波及很远的地区。噪声的大小与车速成正比,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当车辆加速时,噪音增长约为2 ~9dB,重型汽车的噪声比轻型汽车大,因此,在公路交通中,噪声随大型车在总交通中的比重增大而增大。另外,交通噪声还与道路纵坡和交通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当交通量小于1000辆/小时,噪声与交通量近似的呈正比的关系。因机动车行驶产生的噪声污染是非稳定的、长期的,其危害也是较大的。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知识点: 一.地形对农业、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1.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一般而言,不同地形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如下表所示: 此外,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而地形崎岖的地方,农业发展的规模将会受到制约,如我国的西南地区。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3.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二.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 2.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 (1)原因:自然原因是太阳的异常活动;人为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矿物 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同时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致使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3)对策: 三.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 思路分析: (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水源性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A.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B.节流:发展节水农业;防止和治理的污染;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节水意识。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 (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 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 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3.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②采煤会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③煤、石油燃烧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④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进口石油采取多元化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②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产量; 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④稳妥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⑧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生物多样性:物种将大量死亡。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珊瑚礁、红树林、极地、高山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受损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海平面上升最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要点整理 (新版)新人教版

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要点 一、地形和地势 1.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的 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三级地势阶梯概况 地势阶梯平均海拔高度(米)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500----2000米塔里木盆地、准可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第三阶梯小于500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①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 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②地势对河流和航运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 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 ③地势对河流水能资源的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 落差大,水流急,蕴含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2.地形复杂多样 (1)各类地形所占比例 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33%26%19%12%10% (2)我国主要山脉 山脉走向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最北天山----阴山中间昆仑山--秦岭最南南邻 东北至西南走向最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长白山--武夷山 最东台湾山脉 西北至西南走向阿尔泰山

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南北走向最北贺兰山中间六盘山最南横断山脉 (3)四大高原 名称位置和范围主要特征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介于昆 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 喜马拉雅山之间;包括青 海、西藏全部和四川局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冰川广布,被称为“世界屋脊”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在大兴安 岭和祁连山之间,地跨内 蒙古大部分,冀甘宁一部 分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平坦,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在内蒙古 高原以南,秦岭以北,太 行山以西,祁连山东端以 东;山西省全部、陕甘宁 局部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高原表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东,雪峰山以 西四川盆地以南,地跨云 南省东部,贵州省大部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多小型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 (4)三大平原 名称范围主要特征 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之间,由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三部分组成我国面积最大,地势最高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多沼泽低地 华北平原北起燕山,南到淮 河,西起太行山,东 到渤海我国最完整的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地势低平,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到海 滨,沿长江分布,呈 狭长型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为著名“水乡”“渔乡” (5)四大盆地 名称位置和范围主要特征

高温环境对汽车行驶安全的影响与对策实用版

YF-ED-J9762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高温环境对汽车行驶安全的影响与对策实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高温环境对汽车行驶安全的影响 与对策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我国进入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都较高, 一般都在35℃左右,最高时甚至可达40℃以 上,并且时逢多雨。这种高温多雨天气给汽车 安全行驶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处理不好,常会 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了解和掌握高温 环境下汽车行驶的特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是确保汽车安全行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 言文对此进行探讨,供业内人干阅鉴。 1、高温环境下行车的基本特点及对安全的 影响

1.1、高温使发动机充气系数下降 高温条件下,因空气密度减少,气缸里的充气量亦相应减少,致使充气系数下降,从而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车辆行驶无力。试验表明,当气温由15℃上升至40℃时,发动机的功率下降6%~8%。这种情况,需要驾驶员根据气温变化不断加油以保持正常功率,从而加大了工作强度,时间长了,易产生疲劳情绪,对安全行驶极为不利。 1.2、高温使可燃混合气燃烧发生异常 大气温度的升高,使进入气缸的混合气温度也盯应升高,发动机的温度则更高,会使窗窜入气缸中的润滑油在高温缺氧的情况下生成胶质和积炭。积炭积存于活塞顶部、燃烧室壁、气门顶部和火花塞上,形成炽热点,引起

(完整版)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

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 1、对地形的影响-----降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昼夜温差大对岩石的风化作用 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对水文的影响: ⑴、对河流的影响 ①. 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a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 b 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 ②. 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 ⑵、对湖泊的影响 ①. 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 ②. 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 ⑶、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 ①. 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②. 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 ⑷、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 ①. 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 ②. 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 ③. 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 ⑸、对雪线高度的影响----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影响 一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 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三是地形(坡度、坡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坡陡雪线高。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3、对土壤的影响: ⑴、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⑵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⑶、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浅谈公路绿化与环境保护

浅谈公路绿化与环境保护 论文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公路绿化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公路建设以及公路运营对环境地影响和破坏,阐述了公路绿化对公路环境改善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公路对环境地影响主要表现为公路对社会经济地影响、对生态环境地影响、对大气环境地影响、对声音环境地影响、对自然景观地影响等。 在以上几个方面地影响当中,公路除了对社会经济环境有所贡献之外,如果采取措施不当,会对其他几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后果。 公路对生态环境地影响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新建公路对动、植物生活环境地影响、对占用土地造成的土壤流失地影响、对农作物环境地影响以及公路对水环境地影响,尤其是对饮用水源地影响。 公路对大气环境地影响主要是指公路在建设当中产生的扬尘和在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地污染。在施工期间,公路施工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开挖土基,少则几十万立方米,多则上百万立方米,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在公路运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的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黑烟、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物等。汽车排放污染与车速、运行状态以及车辆位置到受到污染的地点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当汽车匀速行驶时,一氧化碳(CO)的排放与车速成反比的关系,而氮氧化物(NOX)则相反,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汽车排放污染与道路服务水平有着密切地关系,在服务水平较高的路段车辆的排放污染要小于服务水平低的路段。另外,排放的污染同车辆位置和受到污染的位置距离有关,例如:一氧化碳(CO)浓度的分布与路基高度及到路边的距离成反比。根据资料显示,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下或路堑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路边外,随着离路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上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离路边20~25米左右,然后随离开路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平原地区的道路上,离路边25米处的一氧化碳(CO)的浓度为公路上的一半左右,而离路边150米处,浓度则减至公路上的10~20%。 公路对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公路产生的噪声影响。噪声是一种公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受到伤害。公路产生的噪音来自于两个方面: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和运营期车辆在公路上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公路噪声除发动机和车体所产生的噪声以外,特别严重的是高速行车时车轮与路面强烈摩擦时产生的声音,加上路堤提高,噪声能波及很远的地区。噪声的大小与车速成正比,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当车辆加速时,噪音增长约为2 ~9dB,重型汽车的噪声比轻型汽车大,因此,在公路交通中,噪声随大型车在总交通中的比重增大而增大。另外,交通噪声还与道路纵坡和交通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当交通量小于1000辆/小时,噪声与交通量近似的呈正比的关系。因机动车行驶产生的噪声污染是非稳定的、长期的,其危害也是较大的。 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路构造物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尤其是公路穿越旅游区或旅游景点时,如何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公路设计中运用美学,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分析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递进的三个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例如,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较为湿润的或有足够灌溉水源的平原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作物熟制等也不同。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需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例如,坡地不适宜耕作,改造成梯田就可以耕作了。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例如,较陡的山坡也不适宜建梯田。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深入,旨在学习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长期微弱变化的积累,使得自然条件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从而对人类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活动方式产生影响。“标准”规定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近些年来地理学家研究的前沿领域。课程标准为了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并紧密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选择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学习本条“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最好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给出气候变化资料,以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还应给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以供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全球气候变化狭义地理解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针对近些年气温增高而提的,并且强调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则是就地理环境的演变而言的。“标准”要求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变暖现象,本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当然,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了加剧的作用。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本条“标准”基于上面的认识,改变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

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逐步进入家庭,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汽车排气污染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日益增大,排向大气的污染物数量也随着车辆逐年增加而增长,为了能有效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以改善机动车排气污染严重的状况。道路监控是改善机动车污染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对路面行驶车辆的监控,筛选出超标车辆,督促超标车主对车辆进行维修治理,使车辆尾气排放达标,从而起到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目的。 汽车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等以及微粒污染物(或称颗粒污染物)在大城市的许多空气质量监测点已成为左右空气污染指数的首要污染物。 1、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易燃有毒气体,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CO是大城市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污染物,发达城市中CO约80%是汽车排放的。 2、氮氧化物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一般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对人体无害,但是NO2具有腐蚀性和生理刺激作用,能降低远方物体的亮度和反差,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 3、自然界中的碳氢化合物主要是由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人为的碳氢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有机化合物的蒸发。HC 也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之一。 4、微粒是指空气中分散的液态或固态物质,其粒度在分子级,即直径在 0.0002-500цm之间,包括气溶胶、烟、尘、雾和碳烟等。 5、光化学烟雾:一般发生在逆温层和低风速、空气接近停滞状态,阳光充足的气象条件下,它是指HC 和NOX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刺激性产物。其主要危害有四方面:第一是光化学烟雾中的甲醛、过氧化苯甲醛酰硝酸酯(PB2N),PAN和丙烯醛对眼睛的刺激。第二是光化学烟雾中的臭氧引起的胸部压缩、刺激粘膜、头痛、咳嗽、疲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