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
经济史 、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以及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及经济思想史。
一、经济史经济史是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横跨历史学与经济学,具有双重属性。
它要求我们还原真实的历史。
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
经济史研究过去的经济实绩。
因此学习研究经济史可以为现实经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的发展做出时序性、规律性的阐释。
因而经济史分析过去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来研究经济运行的框架。
并在合理的经济框架中解释现今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带来的实绩。
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源泉。
这样的创新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
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更容易推动理论的创新。
所以经济史可以说是经济学的“源”。
并且可以为经济学的实证方法提供基础。
一部人类经济史,是市场和市场经济产生、发育的历史,是走向市场化和市场化演变的历史。
市场化将古代、近代和现代经济相互贯通,从中可以看到经济现代化产生、发展的过程。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再到凯恩斯的通论。
如今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枝繁叶茂,几乎覆盖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所有方面。
建国后,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
这些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发掘和积累了有关经济史的资料,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经济史研究的骨干,尤其是明清经济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论著数量成倍增长,伴随着正本清源,回归学术本真,经济史学界对既有问题的探讨进一步延续与深化,同时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拓宽了近代经济史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时限、放归整体,因此,我认为未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说史经济学说史所研究的经济学说,就是人们对自己在生产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认识。
经济学说史就是研究经济学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经济学说史经历了奴隶制时代的经济学说和封建时代的经济学说。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叶。
主要代表有威廉配第,李嘉图,斯密和魁奈,阿吉尔贝尔和西蒙斯。
19世纪初期至60年代的经济学代表人物:马尔萨斯,穆勒,萨伊、巴师夏、凯里。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领导实现革命性变革表现在:一是科学土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是在科学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立了崭新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
三是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四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经济学流派有:边际效用学派、剑桥学派、新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
最早出现经济说产生于古希腊。
思想见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古希腊色诺芬在《经济论》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其原意为“家庭管理”。
他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设计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第二等级是战士,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
他认为人们应实行分工和互助。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属于家务管理,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
一种是“货殖”,目的是增加货币。
马克思评价:亚里士多德在养痈遗患的价值表现中发现等同关系。
古代罗马从氏族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史称“王政时期”。
古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贾图、瓦罗、西赛罗、和珂鲁麦拉。
瓦罗与西赛罗和维吉尔并列。
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实际上是平均价格。
阿奎那主要著作是《神学大全》,被称为中世纪“神学的泰斗”,主要论及封建农奴制、公平价格、货币、商业、利息等。
经济学说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小点补充:1.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两者区别在于增加货币手段不同重商主义对后世的影响:(1)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2)持久的影响了人们对商人的态度(3)倡导民族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干预经济)2. 威廉·配第(1623~1687)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学家。
著作:《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爱尔兰政治剖视》、《政治算术》、《货币略论》作为大题的一个补充3.休谟(1711-1776)对斯密有影响的经济学家。
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的主要经济学论著包括《论商业》、《论货币》、《论利息》、《论贸易平衡》、《论赋税》和《论社会信用》等,这些论著收集在他于1752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政治论丛》中。
休谟在这些论著中主要讨论了货币、贸易和利息等问题,他关于货币价格的理论,成为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的代表。
4.重农学派的外貌重农主义体系具有封建主义外貌重农学派体系的矛盾。
重农学派的理论有着资产阶级实质和封建主义的外观。
思想基础:重农主义经济学的思想基础是“自然秩序”观念“自然秩序”是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重农学派提出了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
“人为秩序”的确定应以“自然秩序”为准则。
后面这一段是帮助理解5.著作1、《国富论》的基本思想和结构2、《道德情操论》6.斯密价值学说的科学贡献(1)第一次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2)宣称生产一切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实际上把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
(3)第一次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4)阐明了价值规律。
斯密悖论:在斯密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和理论,在价值、利润、地租和工资等分析上常出现双重的或多重的观点和论述,被称为斯密理论的二重性。
经济学说史

第一章西方早期经济学说西方最早的经济学说是古希腊奴隶时期的经济学说,“经济”一词就是古希腊经济学家色诺芬最早使用,他的《经济论》是研究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他在该著作中确立了“财富”这一经济范畴的基本涵义,提出了重视农业和分工的思想,同时还发表了一些关于商品和价值问题的见解。
在色诺芬之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加图、瓦罗,中世纪的阿奎那也都对财富、商品、货币、价格、资本等问题先后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索,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节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学说一、古希腊的经济学说1、背景:斯巴达寡头政治、雅典民主政治争夺霸权,斯巴达胜利。
2、色诺芬的经济学说(1)生平:(前430-前354)苏格拉底的弟子,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奴隶主庄园的经营管理者。
《经济论》、《雅典的收入》(2)学说内容:A、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有用的才是财富。
B、维护自然经济,把农业看作是高于其他经济部门的。
C、对商品经济和货币作用持矛盾看法。
D、关于社会分工的看法(是考察社会分工的第一人)(3)《经济论》A、有用才是财富。
B、农业的重要性:是所有分工的基础,“经济”一词是由家庭和规律等组成的,意为家庭管理,所以“经济学就是家庭怎样管理社会财富。
C、关于农业的生产方法和秘诀。
3、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1)从实用价值的观点来考察分工。
(2)非常重视农业《理想国》农业应成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轻视商业,认为商业是罪恶之源。
(3)应消灭私有财产和家庭,认为共产主义是“共产共妻”。
4、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政治学》《伦理学》(1)《政治学》指出:国家由家庭组成,研究国家之前必先研究家庭,进一步发展了色诺芬“家庭管理”理论,认为“家庭管理”研究包括两个方面,”治家之术”,“聚财之术”。
(2)小商业:W--G--W:为获得使用价值, G--W--G’为实现货币增殖。
(3)在商品价值理论上的重要文献,最早分析了价值形式问题。
《经济学说史》课件

详细描述
新制度经济学说的代表人物 是科斯,他认为市场交易成 本、产权界定和制度变迁是 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 降低交易成本、明晰产权和 优化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经 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
总结词
新制度经济学说对传统经济 学的市场失灵理论提出了挑 战,认为政府在制度变迁中 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详细描述
新制度经济学说认为,在某 些情况下,市场失灵并不是 因为缺乏竞争,而是因为制 度安排不合理。因此,政府 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 法律,促进市场交易和经济 发展。
现代经济学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经济 学逐渐形成。这一时期出现了许 多杰出的经济学家,如马歇尔、 凯恩斯等,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 影响力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如宏 观干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等。
02
古典经济学说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总结词
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分工与市场自由竞争的重要性, 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
• 详细描述: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说认为,政府干预会扭曲市场信号和破坏市场 过程的自然秩序,从而阻碍经济发展和创新。因此,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 的干预,让市场过程自然地发挥作用。
06
经济学说的比较与评价
古典经济学说与新古典经济学说的比较与评价
1 2
古典经济学说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强调市场自由竞争和“看不 见的手”的作用,认为经济能够自我调节。
详细描述
新熊彼特经济学说认为,静态均衡理论无法解释 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因为经济发展是由一系列 创新和模仿的过程所推动的。因此,经济学家应 该关注创新和动态均衡的研究。
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说
• 总结词: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说强调了市场过程和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市场过程和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学说史全》课件

强调总需求对经济的重要性,主张国家通过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和 经济稳定。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01
新古典综合学派简介
20世纪50年代形成,主张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结合,强调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互补性。
02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主要观点
主张国家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同时重视市场机制在资
VS
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性
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经济 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还能够揭示经济学 的本质和内在逻辑。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 和实践,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供历史借 鉴和启示。
经济学说史的发展历程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源配置中的作用,追求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03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发展
该学派不断发展,形成了包括经济增长理论、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在
内的多个分支。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新凯恩斯主义简介
20世纪70年代兴起,是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一种修正和发 展,强调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价格刚性等微观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
详细描述
约翰·穆勒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综合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 学家的学说,形成了完整的经济思想体系。他认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政府应 该通过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和促进社会公平。他还提出了“边际革命”,强调了边际效
用和消费者行为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03
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
米切尔的经济学思想对美国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美国经济学派 的兴起。
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说史1 .什么是经济学说史?经济学说史就是研究经济学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2.经济学说史的研究对象?3.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经济分析史政治经济学的区别(研究对象.范围.时期)。
(1)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范围最为广泛,凡是有关处朗哙各今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观点、政策,不论是否己形成—定的理论体系,都可以被列入考察的视野。
(2)经济学说史则把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的对象。
经济学说已是一些包含内在联系的经济概念或范畴的整体,反映人们对于社会经济关系的较深的认识程度。
经济学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已产生,因此,经济学说史的考察范围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3)政治经济学说史只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只涉及重商主义及其以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4)经济分析史把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中带有分析性的成果作为研究对象,或者说,经济分析史更注意经济概念、范畴及其内涵、外延历史演变的分析。
一般来说,经济分析史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说史知识为前提,所以,经济分析史的著作或教材,大多适用于研究生教育。
经济学说史则介绍外国,主要是西方世界自古代希腊、罗马以来的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4.古希腊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5)。
著作:<<居鲁士的教育>> <<居鲁士远征记>> <<雅典的收入>><<经济论>>(该书最早使用“经济”一词)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
著作:<<理想国>> <<法律论>>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著作:<<政治论>> <<伦理学>>5.色诺芬的经济思想观点。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

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1. 亚当·斯密的“劳动力价值论”: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力价值论。
他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劳动对价值的决定作用,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2.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卡尔·马克思是经济学的重要思想家,他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是剥削的本质。
这一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
3.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以刺激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不足的有效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降低税收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
他的理论对现代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一个指标。
它的取值范围从0到1,数值越接近1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基尼系数越高,意味着少数人占有了更大比例的财富和收入,而大多数人的收入较低。
5. 隐形手: 亚当·斯密提出的“隐形手”是一种市场机制,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通过自由的市场供求关系来实现社会最大福利。
他认为,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然会为社会利益做出贡献,就像是被一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
6.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指的是在一定限制下,最后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当消费者获得的物品或服务越多时,对每一单位的边际效用感受逐渐减少。
这一理论为解释消费者行为和效用最大化提供了基础。
7.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不同点:1.对获取货币财富的方法认识不同:(1)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以行政手段禁止货币外流,禁止金银出口,鼓励吸收外国货币;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允许货币输出国外,但必须保证把更多的货币运回国内,即保证外贸出超。
所以马克思把早期重商主义叫做货币差额论或货币主义,把晚期重商主义又叫做贸易差额论或真正的重商主义。
(2)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外贸可以输出制成品,也可以输出原料。
晚期重商主义则主张限制或禁止原料出口,对外国货物的购买,要少买成品,多买原料,强调进口原料、工具,以发展本国出口商品的生产。
(3)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对生产的态度也不同。
早期重商主义往往忽视生产;晚期重商主义则比较重视生产。
2.对货币的态度也不同。
(1)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把货币看作贮藏手段,即以贮藏货币形式积累财富;晚期重商主义则已把货币看作是在运动中增值自身的手段,看作货币资本,主张把货币投入流通以带来更多的货币。
(2)早期重商主义坚持的是G—W—G’的流通公式,晚期重商主义则是坚持货币的G—W…P…W’—G’的运动公式。
(3)早期重商主义主张每一次对外贸易都须出超,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只要贸易总额出超,从而保证本国货币财富增加,在一定时期或对一定国家出现外贸逆差,也可允许。
二、凯恩斯革命包括哪些内容(1)理论的创新。
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修改和补充。
在理论上革了萨伊定律的命,摒弃“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以及否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这种传统的教义,创造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为主要骨干的就业一般理论体系。
他还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经济范畴,如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等。
(3分) (2)方法创新。
他采用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方法,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波动的原因。
在方法上与以微观经济分析为主的传统经济学研究个别商品、个别厂商、个别消费家庭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他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
(3) (3) 政策主张的创新。
在政策上革了传统自由放任体制的命,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用政府干预论新思潮取代自由经营论旧思潮。
这是凯恩斯革命的核心内容。
他“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
批判传统的不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的自由放任政策。
(3分)三、简述约翰·穆勒经济学说的特点a他是站在维护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真诚地同情无产阶级,力图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当时已不容忽视的无产阶级的要求调和起来。
(3分) b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二者之间的折衷。
(3分) c思想上的调和:他接受新经济思想,又不愿轻易放弃旧思想,因而发生新旧思想的矛盾,不得不在两者之间折衷。
(3分)四、评述边际学派在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特点及其影响。
在研究内容结构上: 边际主义与传统的经济学有着显著的不同。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劳动价值论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而边际主义研究的是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
在研究方法上:边际主义与传统的经济学有着重大的区别。
边际主义把政治经济学与数学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微积分结合起来,于是经济文献中开始出现数学公式、联立方程、布满了各种数学符号和曲线图。
这样经济学的研究就以均衡为核心概念,从总量转移到这些总量的微小变化,所以国民收入的决定、增长与发展等宏观经济学问题就不在讨论之列了。
这样的研究方法标志着现代经济分析的开始。
五、试述凯恩斯《通论》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在经济政策的具体运用上,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革了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收支平衡、量入为出、开支力求节约、税收力求其少这种论点的命。
在货币方面,提出“半通货膨胀”的价格一般理论去对传统货币数量论进行重大修正,并把原来居首要地位的货币政策退居辅助性的次要地位。
积极影响:对投资的增长、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货币政策在我国起的作用非常小,所以不能照搬照抄,应结合中国转型发展的实际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政策。
六、简评从配第到休谟、马西在经济学说史发展中的作用。
(1)配第配第在政治学说史上的巨大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他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并由这一方法出发,试图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由此把政治经济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配第是近代最先提出劳动决定价值原理的人。
他还指出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但未能把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区分开来。
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他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并实际上把地租看作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主张赋税要以地租及其派生收入为征收对象。
他的论述并未形成完整体系,但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开创性的见解。
把分析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最终摆脱了重商主义的影响,奠定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曾称他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而且称赞他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
(2)休谟休谟在其论著中主要讨论了货币、贸易和利息等问题,他关于货币价格的理论,成为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的代表。
休谟也是最先提出了物价-货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 flow)理论的人之一,这个理论直接反驳了当时的重商主义体制。
他关于国际贸易的学说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很大的影响。
(3)马西马西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系统考察了利息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总是要由利润来决定。
马西还用利润率的降低来解释利息率的下降。
但马西以及后来的休谟都没有分析利润本身的源泉问题。
七、评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1)贡献斯密把价值的源泉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
他最早地把剩余价值的来源归结于剩余劳动,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他明确地提出了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离是剩余价值生产、从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利润是“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来报酬他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那全部资本”。
这样,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的重大理论问题也就基本上得到揭示。
不仅如此,斯密后来直接地从工人超出用来补偿自身工资的劳动量之上所完成的劳动中,引申出利润。
马克思对此有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斯密不仅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同时他还十分明确地指出,剩余价值不是从预付基金中产生的,是在新的生产过程中从工人加到材料上的新劳动中产生的,利润不是别的,正是工人加到劳动材料上的价值中的扣除部分。
斯密在把剩余价值的一种形式—利润,表述为劳动超过工资之上的余额以后,对剩余价值的另一种形式—地租,也作了同样的论述。
(2)缺陷①斯密没有把剩余价值本身作为一个专门范畴与利润、地租等特殊范畴区别开。
②斯密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缺点之一,是他不能用劳动价值论阐明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怎样发生的,不能证明劳动与资本相交换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
③将资本家的利润视为生产费用的一部分,从而违背了他关于利润是劳动者的生产物无偿扣除的正确立场,陷入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泥潭。
④混同了利润和平均利润。
他把利润平均化作为既定的事实和研究的起点,完全忽视了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和利润到平均利润转化的过程,而直接地把价值与生产价格等同起来。
⑤他认为竞争导致利润率下降,其实这是利润平均化的原因,而不是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根源。
八、简述斯密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斯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 a.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斯密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点给生产劳动下的这个定义,触及了问题的本质,抓住了问题的要领。
b.凡“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而不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为非生产劳动。
(2)现实意义:这两个定义有着本质区别:第一个定义,是从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即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形式中得出来的。
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因而是正确的。
第二个定义抛弃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特殊的社会规定性,单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中作出的,因而是错误的。
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二重见解,从方法论上说,同他一贯坚持二重性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即使如此,他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学说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功勋卓著,极大地超过了他的前辈及同时代经济学者的眼界,对后来者也堪称楷模。
这一理论曾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成长,直至今日仍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九、、简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在历史与现实上的意义。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即比较成本原理)在历史上与现实中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比较优势原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论述国际贸易,揭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经济交往的关系。
李嘉图原则上肯定了各国所交换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规律在国内与国外不同,它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里接触到了国际价值规律问题,但未能作出科学的表述。
2.一般说来,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的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国都是有利的。
各国都发挥其自然条件或其他人为条件方面的优势,全世界各国都把资本与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样,世界上的产品必定极为丰富,数量多质量好,社会劳动得到节约,各国处在互惠互利的关系中,虽然各国所获利益大小不同。
3.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能较充分地发挥作用,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过良好的作用,这个原理对现实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十、李嘉图的阶级利益对立的结论在经济理论上的依据是什么?李嘉图通过分配理论试图证明工业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坚,工人阶级是不可少的,地主阶级是社会的赘疣。
(1)相对工资论李嘉图认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
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中是不同的。
李嘉图明确地以相对工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的经济利益关系,阶级和阶级相互之间的状况更多地决定于比例工资。
(2)工资和利润对立学说李嘉图认为追逐利润是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生产的动机与目的。
他反对斯密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认为商品本身包含的劳动量和商品能购买到的劳动量二者是不相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在研究利润时,也就是他在研究相对剩余价值情况下,揭示了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对立,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两个阶级经济利益的对立。
(3)利润和地租对立学说李嘉图通过对地租理论的分析,得出了利润与地租对立的结论,从经济上揭示了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他说,利润始终取决于工资,工资取决于劳动的需求与供给,主要受到粮食价格的支配。
粮食的价格则取决于使用在土地上的最后一笔资本的生产力。
粮食价格提高,工人的货币工资就提高,资本的利润就相应下降,地主阶级所得地租则上升。
李嘉图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以地租学说动员整个社会来反对地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