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构架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理论框架与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理论框架与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旨在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本框架与体系。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
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二部分是政治经济学。
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
此外,还包括价值论、货币论、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内容。
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研究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和实践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等内容。
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组织和活动形式,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形式、政策和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传播和交流等。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面介绍,系统阐述了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框架与体系。
通过学习这门学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对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知识结构与系统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知识结构与系统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学科,它的知识结构和系统性思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知识结构、系统性思维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知识结构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与实践等。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物质观等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根本方法论和科学理论基础。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体系,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等关键概念。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3.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建设等。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4. 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发展和变革等问题。
了解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与实践,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具有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系统性思维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以其系统性思维为特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整体性思维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以整体性思维为基础,将社会现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2. 辩证性思维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注重观察问题的两个方面和矛盾的存在,强调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揭示事物运动的矛盾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理论构架探析

一
何谓“ 教 学理 论 构 架 ” ? 教 学 理 论 构 架 就 是 在
深 刻理 解教 学 内容 的基 础 上 , 根 所学理论 的理解难度 、 力助
学 习者 较快 较易 地把握 所学 理论 的理 论模架 。具 体 来讲 , 可 以从 三个 层 面理解 。 首先 , 教 学 理论 构 架 的提 炼 必 须在 充 分理 解 认
( F e b .2 0 1 3 )
“ 马 克 思 主 义基 本 原 理 概 论 " 课 教 学 理 论构 架探 析
李海平 , 杨伟 芳
( 太原科技 大学 , 山西 太原 0 3 0 0 2 4 )
[ 摘
要 ]教 学理 论 构 架是 在 深 刻 理 解 教 学 内容 的 基 础 上 , 根 据 教 学 内容 的理 论 特 点 , 构 建 的一 种 旨在 降低 所
思 主义 基本 原理 。
原 理 指导下 发现 问题 、 分 析 问题 、 解 决 问题 的难 度 。 如何 才能在 教学 过 程 中 化难 为 易 , 使 大 学 生不 仅 了 解 马 克思 主义理 论 的全面 性 、 整 体性 , 而且 能够 真正 掌握 马克思 主 义理 论 的具 体 原 理 , 能 够 真 正深 入 地 理解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精 神 实 质 , “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原 理概论 ” 课 教学 理 论 构架 在 其 中 能够 发挥 重 要
第2 5卷 第 2期 ( 2 0 1 3年 2月)
山西 高等 学校社 会 科 学学报
S OC I AL S C I E NC ES J O URN AL O F UNI VE RS I T I ES I N S HAN XI
VO 1 . 2 5 NO. 2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框架及重点)

第一篇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绪论 一 、知识架构图二、重点知识梳理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
(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矛盾的激化。
(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
(4)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7.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南的,它们的实现都离不开工人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它们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和同一种政治立场。
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离开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 一、知识架构图二、知识重点梳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6.实践的基本特点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7.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学习的根本方法学习的目的学习、运用、发展共同理想最高社会理想社会理想理论品质理论特征科学内涵性质在中国的发展组成内容理论来源问世标志历史条件产生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体系及其核心要点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体系及其核心要点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高度科学、完备而又发展着的理论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理论要点。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体系及其核心要点进行解析,以期对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1. 哲学基础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具有矛盾性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辩证的和不可逆转的。
2.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和政治规律。
其中,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最高理想,包括共产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
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思想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消除阶级和剥削。
社会主义理论则是指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通过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逐步实现共产主义。
二、核心要点的解析1.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这种斗争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3.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是基于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和他们实际获取的工资之间的差额,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占有实现自己利润的增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的知识框架:
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
2.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全面发展,包括对立统一、斗争和转化的规律。
3. 革命观点:认为社会的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实现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历史的发展规律:强调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2. 社会形态变革: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
3. 阶级斗争:认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阶级斗争,强调无产阶
级革命的意义和作用。
三、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和理想社会制度,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消除私有制。
2. 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追求公平和正义。
3. 国家与政权: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的知识框架,对于理解和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基础,它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和严密的体系结构。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体系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内容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演进。
这一观点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为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视角。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矛盾的存在和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矛盾的解决,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深度和广度,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3.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还包含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它追求的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才能够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面发展。
4.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它强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驱动力。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人类才能够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体系结构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规律,唯物辩证法强调了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斗争性。
这两个基本观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基。
2.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科,它研究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矛盾和危机,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概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3.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它提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想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国家社会形态的分析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
本文将对这三个要素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演进。
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特定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阶级关系。
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国家社会形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突出了国家的阶级性、暴力性和历史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具有维护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和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推翻旧社会的必要性,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强调要解放生产力、消除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实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论框架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描述和分析,更是对社会现象的解读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这一概论知识框架的梳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阶级斗争的本质和国家的作用,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概论框架的应用不仅限于学术研究领域,更是我们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和改造的指南。
在当今世界,面临着日益加剧的阶级和国际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框架,批判地分析当今社会的实际问题,为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实 际相 结合 的过 程 中所取 得 的 重 大 理 论 成 果 。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具 有 多方 面 的 丰 富 内容 ,它 贯 穿 哲 学 、
经济 学、政 治学等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体 系,涵盖 中国社会 经济、政 治、文化、军事、外交、党建等领域 ,比
较 完整和 系统地回答 了中国革命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 系列基本 问题 ,是 被 中国革命 和建设 的实践证明 了的
Fb e .2 0 01
21 0 0年 2月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基 本 构 架 之 分 析
冯 静
( 河南师 范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河南 新 乡 43 0 ) 5 07
摘 要 -中国马克思主 义理论是指 以毛泽东、邓小平和 江泽民等为代表 的 中国共产党人在 把马克思 列宁主义 与
列宁 主义与 中 国实 际相结 合 的过程 中所取 得 的重 大 作 ,从 总结 中国革命 的经验 教训 中 ,深 刻地 论述 和 理论成 果 ,是 中国革命 、建设 和改革 的正 确 理论 和 丰富 了马克思 主义 的认 识论 和辩证 法 。毛泽 东 以社 经验 总结 ,是 中华 民族优 秀思想 和 中 国先 进 文化 的 会实践 为基础 ,全面地 系统地 论述 了辩证 唯 物 主义 集 中体 现 ,是 中国共产党 和 中国人 民集体 智 慧 的结 关 于认 识 的源 泉 、发展 过程 、 目的 、真 理 的标 准 的
再次 ,“ 三个代 表 ” 重 要思 想 也 内含 丰 富 的哲
学 思想 。它把发展 先进生 产力 和先 进文化 、实现最
收 稿 日期 :0 9—1 2 20 0— 6
广 大人 民 的根 本 利 益 同坚 持 党 的先 进 性 联 系在 一
导 思想 的高度 ,这 是 当代 中 国共 产党 人对 辩 证唯 物
第2 5卷
第 1期
Hale Waihona Puke 洛 阳理 工 学 院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u l f uyn stt o cec n eh o g ( oi i c ) oma o oagI tue fSi ea dT cnl y Sca S e e L ni n o l n c
V0. 5 N 1 12
科 学体 系。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毛泽 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D I O 3 6/ .i n 17 5 3 . 00 0 .2 O :I . 99 j s . 64— 05 2 1. 100 s
中 图分 类 号 :G 4 . 7 2 9 2
文 献 标识 码 :A
马克思主 义认 识论 和辩证 法 的光辉 范例 。 其次 ,邓 小平理 论对 马克思 主义 哲学 理论 有很 大 的贡献 。邓小平 结合 时代 特征 和 中国革命 与建设
1 中国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哲学思想
中 国马克思 主 义 理论 包 含 着 丰 富 的哲 学 思 想 。
首先 ,毛泽东思想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 。它是现代 的实践 ,提出了 “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这就深 中国革 命 的哲学 ,是 民族化 了的大 众哲 学 ,是具 体 化 了对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实 质 的认 识 。邓 小 平 坚 持
文章 编 号 :17 5 3 (0 0 0 —08 0 64— 05 2 1 ) 1 0 1— 4
所 谓 中国马克 思主义 理论 ,是指 以毛泽东 、邓 证法 ,以群众路 线为 主要 内容 的历 史 唯物论 。毛 泽
小平 和江泽 民等 为代表 的 中国共 产党 人在 把 马克思 东 的哲 学著作 和其他许 多包含 着丰 富哲 学思 想 的著
的生产力 、文化 、利 益三个 范畴 ,反 映了历史 唯物 与资本 主义 的本 质 区别 ,计 划 经 济 不 等 于社 会 主
化 了 的实 际 哲 学 。主 要 内容 为 : 以 “ 事 求 是 ” 实 “ 辩证 法 办 事 ” 照 。邓 小 平 坚 持 把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为主 要 内容的 马克思 主义 唯物论 ,以实践为 基 础的 与社 会主 义实践相 结合 ,发展 了唯物论 。
能动 的革命 的反 映论 ,以矛 盾规律 为 核心 的唯 物辩
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毛泽东还阐
政治学 等 马克思 主义理论 学科 体系 ,涵 盖 中 国社会 述 和发挥 了马克思 主义辩证 法 的核 心— —对 立统 一 经济 、政 治、文化 、军事 、外 交 、党建 等领 域 ,比 规律 。指 出不 仅要 研 究 客观 事 物 的矛 盾 的普 遍 性 ,
作者简介 : 静 (9 I , , 冯 I8 一) 女 河北邯 郸人 , 在读硕 士, 主要 起 ,上升 到党 的性 质和宗 旨的高 度 ,上升 到 党 的指
从 事 马 克 思主 义基 本 原 理 研 究 .
洛 阳理 工 学 院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第2 5卷
主义 和历史唯物 主义 的创造 性运用和发 展 。它论述 出 :“ 计划 多一 点还是 市场 多一 点 ,不 是社 会主 义
较完整 和 系统地 回答 了 中国革命 和 中国社会 主义建 还要 研究事 物 的特 殊性 ,对 不 同性 质 的矛盾 要 用不 设 的一 系 列基本 问题 ,是被 中国革命 和建设 的实践 同方法去解 决 。毛 泽东 论 述 的有 关 中 国革命 战略 、 证 明了 的科 学体 系 。 战争 问题 的重要著作 ,提供 了在实 践 中运用 和发展
晶 。中国共产 党将 其命 名为 毛泽东 思想 、邓 小平理 理论 ;指 出正 确认识 的形成 和发展 ,往 往要 经过 由
论和 “ 个 代 表 ” 重 要 思 想 。 中国 马 克 思 主 义理 实践 到认识 ,由认识 到实践 多次 的反 复 ;指 出真理 三
论具有 多方 面 的丰 富 内容 ,它 贯 穿 哲 学 、经 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