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差半车麦秸(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农村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分析。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3. 实践法:学生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或电子教材。
2. 生字词卡片或黑板。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或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4. 分析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5. 讨论与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6.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题目,学生现场写作,锻炼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有无改进之处。
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

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姚雪垠一、教学目的1、明白得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进展情节中起到的作用。
2、了解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白得〝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难点:细节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设想1、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白得课文内容。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本篇小讲的人物、情节、环境。
3、结合本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学习和把握细节描写的要领。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1、作者简介: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省邓县姚营村人,现、当代作家。
30年代开始文学生涯,要紧作品有短篇小讲«差半车麦秸»、«人性的复原»,中长篇小讲«牛全德与红萝卜»、«戎马恋»〔«金千里»〕、«长夜»、«李自成»等。
其中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2、写作背景«差半车麦秸»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1卷第3期。
小讲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吧,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参加游击队前,他忠厚、纯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明白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
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锤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王哑吧那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
那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宽敞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终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蕴藏在〝老中国儿女〞子孙们身上的无穷无尽的抵抗入侵者的强大的潜力。
讲明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他们能够也一定能够同祖国一起完全辞不昨天,走向新生。
九年级语文上册 7 差半车麦秸教案 语文版

word7. 差半车麦秸教学目标(一)教会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并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使学生感受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反抗侵略的精神;(二)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三)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懂字义)2.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熟练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小组搜集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明白人物成长的环境)二、活动流程1.检查预习字音字形(会读、会写)喷嚏()擤()麦秸()歼()灭绰()号拭()分泌()颤()抖毡()帽枪毙()冷峻()噙()掘()发瘪()凹()诌媚()倒霉()舐()饱嗝()胆怯()瞟()谩()骂忌讳()茶盅()患()难羞涩()窘()享()福掠()过弧()线哽咽()霹雳()词语注释[枯燥] 单调,没有趣味。
[绰号] 外号。
[心不在焉] 思想不集中。
[抱怨] 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哽咽] 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谩骂] 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
[诌媚] 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用一段话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情节的发展)本文首先写了游击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起对主人公的回忆;接着写了“差半车麦秸”的身世、身份;然后写了主人公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了一些坏习惯,思想不断进步;最后写了在一次破坏日本鬼子的铁路、伏击运输车的战斗中,主人公英勇战斗,光荣负伤,此时的主人公,已经成为了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人物+事件)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差半车麦秸》教案

《差半车麦秸》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的主题。
2.学会分析和欣赏短篇小说,品味课文的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不屈的民族精神,领会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差半车麦秸”这一形象所表现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2.难点:学会从细节描写中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2.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阅读感受。
(二)整体感知1.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差半车麦秸”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情节?请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学生答。
2.仔细阅读课文中“初到游击队时”、“参加游击队后”、“转变后”三部分,了解“差半车麦秸”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思考:他的成长经历了哪些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学生答。
3.小组讨论: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学生答。
4.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学生答。
5.小结:同学们在阅读本文时,要仔细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手法,以及从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
同时,也要注意学习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7.检查预习情况:听写生字、生词;抽查部分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8.教师小结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补充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差半车麦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教学难点:(1)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
(2)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差半车麦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差半车麦秸”的作文。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差半车麦秸”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文评价:评估学生在作文中对“差半车麦秸”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对课文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了解课文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一些复杂句式的理解。
3. 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问答法:用于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讨论法:用于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意识。
4.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查找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了解课文的背景。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预习的情况,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5.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认识,以及如何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后问题的思考。
3. 学生互评: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作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评性思维。
九年级上册语文《差半车麦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通过对麦秸的描述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朴实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农民等方式,了解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农民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农村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差半车麦秸》的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朴实品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描述麦秸的句子的深刻含义。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农村生活有什么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
(3)教师讲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3.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述麦秸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思考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体会农民的辛勤劳动。
四、课堂小结2. 提醒学生关注农村问题,培养节约资源、尊重劳动的意识。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差半车麦秸》,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农村生活的感悟文章。
3. 调查访问农民,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分享心得。
(2)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意识,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文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询问同学,自行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对生词和重点句子的掌握程度。
3.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七、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差半车麦秸》。
2. 工具书:词典、课文注释。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新课《差半车麦秸》。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自行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差半车麦秸(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52—69页。
《差半车麦秸》是现代小说家姚雪垠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本文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能够正确指出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3.学会分析和欣赏短篇小说,了解其“以小见大”的特色。
4.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过程与方法1.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本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
3.结合本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细节描写的要领。
4.分析本篇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感受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反抗侵略的精神。
2.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应深深感受到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学会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代表的意义。
3.体会细节描写的运用及其效果。
◆难点1.了解和把握短篇小说“以小见大”的重要特色。
2.学习短篇小说“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细节描写方法。
◆教学突破1.结合流传甚广的抗战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及其代表意义,把握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前教师让学生阅读本文,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并搜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小故事,加强学生对抗战时期历史环境的认识,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本文,找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找出一两处自己喜欢的细节描写;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搜集抗战时期的小故事。
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检查学生掌握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的情况,结合抗战的历史,导入新课。
2.介绍本文作者和本文的主要内容,让学 2.默读本文;找出本小说的三要素。
生默读本文。
3.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分 3.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对本文人物形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象的认识及对其代表意义的理解。
4.结合本文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细 4.学习和把握本文的细节描写方法,体节描写的方法。
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复习巩固。
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结合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介绍本文作者姚雪垠,导入新课。
3.给学生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本文,标出不理解的字词,思考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自己的不足。
2.交流自己了解的抗战故事,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进入新课学习。
3.快速阅读本文,思考本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
二、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提问:“差半车麦秸”的含义以什么? “差半车麦秸”在本文具体指什么?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问题: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各是什么?(即本篇小说的树造的人物形象、小说的环境和故事情节) 3.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让学生思考分析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王哑巴参加游击队前,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他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4.提问:王哑巴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思考,可以展开讨论。
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5.提问:作者塑造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本文“以小见大”的特点以及作品深刻的社会内涵。
1.回答教师的问题:“差半车麦秸”表示不够数,不够聪明的意思;本文具体指工‘人游击队里的一个队员。
2.思考回答:本文塑造了“差半车麦秸”——王哑巴为代表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小说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场上;本文主要说明了2EN~FI,的成长经历。
3,分组讨论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
比如说,“他很胆小,他拿日本旗”,“他很勇敢,他打过土匪,他敢先冲进村子去探路”,“他很老实”,“他爱抽烟,他粗中有细”,“他很想他的老婆和孩子”,“他有点自私,他拿老百姓的牛绳”,“他是个好同志,他知错就改”,“他恨土匪,恨日本鬼子,他想过上平静的好日子”。
4.讨论回答。
比如:开始时“他很害怕,都被队长吓趴下了”,“他很想念他的老婆和孩子”,“他不习惯集体的生活,晚上睡觉要熄灯”;后来,“他习惯了集体的生活”,“从此他越发活泼起来,工作十分紧张,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的时候也不多了”,等等。
5.思考并回答:说明在日本不断侵略的情况下,人们的反抗精神被进一步激起;说明日本侵略者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必然的。
三、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王哑巴出场前,课文先写了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他,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段。
让学生分析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细节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是靠细节描写,使王哑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几处典型的细节描写,仔细体会,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可以进行模仿。
1.思考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可以设置悬念;前面的叙述为后面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这样比平铺直叙的效果要好。
2.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比如:“汉奸两只手被绑着,脸黄得没有一点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
他的脖子后面插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带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等;细节描写都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本节总结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吧、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王哑吧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
作者及时捕捉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采用传统叙述方式,描写细致生动,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短篇小说“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特点和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板书设计差半车麦秸姚雪银人物环境情节“差半车麦秸”的性格特点及其代表意义细节描写、铺垫手法运用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本篇小说是姚雪垠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在学习过程当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
小说的学习关键是把握人物形象,揭示小说反映的社会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学习细节描写和铺垫的运用,使学生在日后的小说阅读和鉴赏中进行知识迁移。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擤( ) 瘪( ) 舐( ) 谩( )骂谄媚( ) 霹雳( ) 2.“差半车麦秸”的本意是什么?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游击队员为什么喜欢用“差半车麦秸”打趣他? 答案与提示:“差半车麦秸”本意是不聪明的意思;在文中具体是指新加入游击队的王哑巴;游击队员们见证了“差半车麦秸”王哑巴由普通百姓成长为游击队员的历程,队员们喜欢用“差半车麦秸”打趣他,也表现了他们对王哑巴的喜欢和怀念及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体会下面一段话中动词的运用。
“有时候他一个人离开屋子,慢吞吞地走到村子边,蹲在一棵小树下面,皱着眉头,眼睛茫然的望着原野,噙着他的小烟袋,过很长的时间,把两片嘴唇心不在焉地吧嗒一咂,随即,有两屡灰色的轻烟从他的鼻孔里呼了出来。
”,答案与提示:文中的动词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王哑巴当时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形象、生动、逼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这种典型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王哑巴到游击队后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变化。
答案与提示:王哑巴从一名普通百姓成长为一名游击队员,离不开全体游击队员对他的关心和帮助,离不开当时激烈和艰苦的斗争条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个性练习设计1.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游击队员审问王哑巴时的对话。
2.分析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并说明其代表的意义。
答案与提示:参加游击队前,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他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王哑吧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
这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中华儿女身上的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力量,说明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他们能够也一定能够同祖国一起彻底告别昨天,走向新生。
3.鲁迅说过,短篇小说“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短篇小说要获得打动人、感染人的效果,要创造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要产生艺术上的美感,必须把握并巧妙运用细节描写。
写一篇小文章,在文章中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探讨与反思小说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它以多种叙述、描写方式和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环境场景,展开故事情节,能生动表现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认识和期望。
小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教给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小说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
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坚持阅读、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
补充资料姚雪垠(1910一),原名姚冠三,河南省邓县姚营村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文学生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人性的恢复》,中长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戎马恋》(《金千里》)、《长夜》、《李自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