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

江西地处北纬24°29′-30°04′的中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 风气候,温暖湿润。
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 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 面的优势。
市区
南昌 九江 上饶 抚州 宜春 吉安 赣州 景德镇
萍乡 新余 鹰潭
辖区
6个区3个县 3区3县级市7县 3区1县级市8县 2个区9个县 1区3县级市6县 2区1市10县 3个区13个县 2个市辖区1个县级 市1个县 2区3县 1区1县 2区1市
案例:长江三角洲工业和人口分布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由图可知,该地区工业总产值高。该 地区就业机会多,经济发展水平高, 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
人口分布与文化传统、民族和政治等因素紧密相关。
【合作---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分析影响江西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鄱阳湖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
课时总任务:小组合作完成江西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 (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1)在左图中画出江西人口分布。
2)在右图中写出影响因素。
学习任务一:了解世界人口分布
【找一找】读下表,在图上找出人口超过 1亿的国家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区?
活动: 分析自然因素对俄罗斯人口分布的影响
思考: 分析导致俄罗斯人口分布西密东疏的自然原因 。
分析导致俄罗斯人口分布西密东疏的自然原因 。 东部气候较为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低,西部 气候更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作物生长。 西部伏尔加河流域土壤肥沃,利于耕种,东部 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土壤肥力低下。降水 西多东少,伏尔加河流量大,水资源分布不均 衡。西部主要地形区为东欧平原,地势平坦, 适宜人类活动,东部主要地形为高原山地,不 适宜人类活动。
2024版中国的人口课件

中国的人口课件•人口基本概念与特点•历史发展与现状概述•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影响•城市化进程与流动人口管理•老龄化趋势及应对策略•区域协调发展与人口布局优化•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目录01人口基本概念与特点人口定义及统计口径人口定义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结构和动态特征的人的总体。
统计口径通常采用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现有人口等不同的统计口径来反映人口状况。
中国人口特点及分布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显著,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口性别比失衡,男性略多于女性;人口城乡分布不均,城市化进程加速。
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中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同时,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明显。
影响因素与趋势分析影响因素政策因素(如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等)、社会因素(如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等)以及自然因素(如气候、地理环境等)都对人口变化产生影响。
趋势分析未来中国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将得到改善;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推进,城市人口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02历史发展与现状概述受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水平及战乱等因素影响,人口增长缓慢。
古代人口增长宋元明清时期近代人口变迁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和社会相对稳定,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受列强侵略、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口数量波动较大。
030201古代至近代人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调整鼓励生育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政府鼓励生育,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政府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人口政策调整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政府逐步调整人口政策,如实施“全面二孩”、“全面三孩”政策等。
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少子化等特点,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
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

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1)黑河——腾冲线东南部地区人口多,西北部地区人口少;2)平原、盆地地区人口多,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少;3)农耕地区人口多,林牧地区人口少;4)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干旱寒冷地区人口少;5)开发历史较久地区人口多,开发较迟地区人口少;6)沿江、滨海、临铁路干线地带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
根据各个地区的分布,可以有以下特征:东北区包括辽、吉、黑3省,从19世纪末由于关内大量移民,才逐步得到较多的开发和利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工作,人口由50年代初的4000万左右增长到1990年年中的9833万。
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4人,区内人口分布因地区而异:①松辽平原、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集中了东北人口的大部分,其中,绥化—哈尔滨—大连与沈阳—山海关铁路沿线及辽河下游,尤其是辽宁中部沈阳、抚顺、鞍山、本溪、辽阳五市城市分布地区,人口更为密集,②松辽平原以东、以北的丘陵和松嫩平原西部,除城镇居民点和佳木斯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外,③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
黄河下游区包括北起长城、南到淮河,西依太行山与秦岭,东抵渤、黄海的地区,1990年年中人口达2.7亿,平均每平方公里569人,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
其中黄淮海平原密度高达500人以上。
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淮河以南,南岭和钱塘江以北,西至巫山的广大地区,为中国人口最多地区,有2.6亿人口,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2人。
本区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中:①长江三角洲,②苏北平原,③安庆—镇江长江沿岸平原与巢湖平原,④长江中游平原,⑤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外的淮阳丘陵、南阳盆地和湘资水流域等地,江西大部分地区和皖南、大别山、鄂西、湘西等山地,东南低山丘陵区包括浙江省钱塘江以南地区和闽、台、粤、桂4省区和港、澳地区。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一二章知识点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一二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地域和自然环境
一、中国地域及其特点
中国横跨东亚和中亚,东西宽度达5500多公里,南北纵深达5000多公里,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特点是:地域
辽阔、东南沿海地区比较狭长、地形、地貌多样化、气候差异较大、资源富集。
二、自然环境及其分析
中国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和地貌、水文地质、气候、植被、动物、矿产资源等方面。
这些方面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地方
文化、食物、水、药品等诸多方面。
第二章中国的人口与经济
一、人口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人口众多,总人口数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人口密集,而西北及西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此外,大
城市人口密集,而小城市、乡村则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二、人口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的人口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衡量人均寿命、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素质等因素。
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基因、环境因素、营养和生活方式等。
三、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特征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指标之一,它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并维持了一个相对高的增长水平。
中国的经济增长还体现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经济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经济一、中国的人口分布1.人口地理分布特点:东多西少,沿海地区人口多,内陆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2.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等),历史因素。
二、中国的人口经济1.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适量的劳动力、消费市场和人才储备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但过多的人口可能会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从而制约经济发展。
2.中国的人口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
近年来,我国逐步放宽生育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3.人口经济结构:包括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人才市场等。
劳动力市场方面,我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消费市场方面,我国拥有14亿人口,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人才市场方面,我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各类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人口与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口较少、资源丰富,近年来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区域经济发展逐渐提速。
5.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同时,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人才结构不匹配等问题,也对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6.人口经济的国际比较: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优势,但人均GDP、人力资本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面临国际竞争压力,我国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教案

中国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教案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以及相关的人口政策,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人口分布的现状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不均衡,这导致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主要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
1. 沿海地区:中国的沿海地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这是因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外来务工人员。
例如,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省份的人口密度较高。
2. 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沿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分布也比较密集。
例如,湖南、湖北和上海等省市的人口数量较多。
3. 西部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资源相对匮乏,因此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例如,青海、西藏和新疆等省份的人口相对较少。
二、人口政策的演变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
经过多年的实施,人口政策也经历了一些调整和演变。
1. 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指限制每个家庭的生育数量,包括晚婚晚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等措施。
这一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减轻了人口压力。
2. 单独二孩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政府于2016年实行了单独二孩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促进人口结构的调整。
3. 未来可能的人口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中国的人口政策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可能包括放宽生育政策、鼓励人口流动和促进人口结构优化等措施。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的影响人口分布和人口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人口多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这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 (1)趋向于气候温暖湿润地区。 (2)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3)趋向于沿河、近海地区。 总之,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基本位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 2.社会经济因素: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人口的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直 接相关。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的 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 要点笔记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最显著。 3.其他因素: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
同
也高
矿产 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 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
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人口密 集点
如攀枝花、克拉玛依、 鹤岗等
要点笔记热带地区的高原、山地多为人口稠密区。热带高原、山地的一 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降水适中,排水条件好,蚊虫较少,适宜人类居住。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图中①地形区地形起伏度上下波动,但波动幅度较小。结合 选项并联系各地形区纬度分布和地形特征可知,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冰川 广布,雪山连绵,山间高原面起伏和缓,最符合①地形区地形起伏特征。第(2) 题,读取图中信息可知,地形起伏度1°以下的地区,集中了我国全部人口的 80%以上。
探究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问题探究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的状况,著名学者邦奇(W.Bunge)等创建了人类大 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 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 洲、北美东部。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的部分示意图。
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利
论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与其的合理性

论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与其的合理性人口信息是重要的国情信息,它对行政管理、人口研究、了解市场供求、制订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935年,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人口学家胡焕庸教授根据1933年全国各省、县的人口资料,写成《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创制了全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并首先提出爱珲一腾冲这一人口地理界线,后被人称为“胡焕庸线”或“胡氏线”。
该线以东的中国东部,当时面积约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96%;该线以西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而人口仅占4%,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
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目前,如仍以胡氏线为界,我国东部和西部的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2.9%和57.1%。
199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为11.6亿人(包括台港澳),东部人口占全国的94.2%,西部人口占全国的5.8%;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西部和东部所占全国人口的百分比仅有±1.8%的变化,表明了该线的客观性。
二、成因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
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
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我国东部地区滨临海洋,全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几乎包括了全部的热带和亚热带,以及部分暖温带和一部分中温带;占据了三级地形中的第一台阶(海拨0~500米)的全部和部分第二台阶(海拨1000~2000米),海拨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丘占全国总面积的25.5%;有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褐土、华中丘陵山地的棕壤、长江流域的水稻土等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农业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变现形式。
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发生和发展有其时间上的阶段性,而且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演变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其人口分布受其自然条件和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1)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温暖,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较为稀疏。
胡焕庸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经过近50年的发展, 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
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密集,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下游,杭州湾沿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
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和绿洲,大面积上人口均极度稀少,如藏北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呼伦贝尔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等。
(2)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
2000年,距海岸200公里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74人/平方公里,200-500公里范围内为238人/平方公里,下降了整整一半,500-1000公里范围内为164人/平方公里,下降近2/3,1000公里以上的仅有23人/平方公里。
(3)人口主要分布于较为地坪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
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级阶梯上,我国一、二、三级梯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人,7514人,31414人。
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级阶梯。
二、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
史、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1)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明显制约。
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很多,有地形、气候、水体、土壤、地质和矿产资源等,它们彼此之间多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
总的来看,受西高东低地形和东南季风气候的综合作用,使中国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地域结构模式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这使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同样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
东部地带,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气候湿润,土地宜耕,因而单位面积对人口的抚养能力大,人口分布密度高;而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带则相反。
人口地域分布黑河至腾冲线一说,就几乎与干旱区、青藏区等气候分界线相对应。
(2)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应该说,经济发展水平也要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因此自然环境条件东优西劣的地域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进而也影响人口的地域分布表现出相同的差异模式:东部地带,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密度比较高;由东向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趋向落后,人口密度也相应依次降低。
(3)最后,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受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一般说来,人们长期在一个地区居住,会养成对当地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根深蒂固的,饮食、服装、语言、建筑、风俗、心理乃至生理机能等等的特点莫不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