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性格_个体在组织中的同质化现象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第一单元答案资料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第一单元答案资料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第一单元答案一、名词解释1、答案: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

2、答案: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社会关系又可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

动态的是指社会中人们的互动,如合作与冲突等。

静态的是指社会现象的关系摸式,如家庭结构、群体、组织、阶级等。

3、答案: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

4、答案: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

根据行为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各不相同。

5、答案: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6、答案: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

7、答案: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刨设一定条件的环境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8、答案:个案研究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9、答案: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10、答案: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11、答案: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任何一种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能力。

例如,搞外交工作,要具有灵活而敏捷的思维、较好的语言表达和答辩、较强的记亿等能力;从事管理工作,要具备一定的组织、交际、宣传说服等能力。

12、答案: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在外界现实的作用下,通过个人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对现实产生了各种态度,构成态度系统,并决定着个体的行为表现,逐渐形成个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的问题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的问题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的问题探析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

基于此,文章主要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合作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在若干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中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小组中分工明确,责任不同,对于个体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分析,了解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究优化方式,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一、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教学现状第一,合作学习讨论活动。

通过合作学习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会耗费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

而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因为课程结构、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在合作小组中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样就导致合作学习讨论活动时间不足,无法凸显自身的价值与效能,整体来说收效甚微。

第二,无法凸显合作关系。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多,多数学生存在一定的顾虑心理,缺乏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即便教师组织了小组活动,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沟通交流也不多。

这样就导致学生之间无法构建真正的合作关系,不利于小组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第三,角色定位问题。

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其主要起到指导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要重视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而在整体上来说,在数学课堂中的合作活动多数都是在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汇集问题,教师再解决问题。

这样教师主要的职能就是解决问题,但是无法深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念与要求。

二、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对策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提升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

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合作模式进行分析、了解重点内容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意义,可以合理规避各种问题与不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意识,凸显合作教学的功能作用,对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有着积极的价值。

组织人格化

组织人格化

政治社会学期中提交组织的人格化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国际政治姓名:何宇尧学号:20091020075企业组织人格化组织是重要的社会构成部分,而企业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组织之一,因此对企业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组织。

现代企业理论视企业为经济组织,其本质是人的集合体,表现为企业内外成员之间的博弈关系。

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的运行载体及执行主体最终表现为组织成员,而个人是有人格特性的,因而企业也应该是有人格的,即人格化的企业。

当今主流的经济学理论没有将社会学、心理学的概念和逻辑引入到分析中来,其企业理论是非人格化的。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和其他非主流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经济组织,经济学对人的假定不应局限于经济人的假设,还应当包括理性人、社会人和复杂人的假设,解决个人效率与社会效率、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

这样,企业的人格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众多有识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就企业人格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扼要介绍,并对我国在此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予以简单陈述,希望能小有裨益于读者。

①欲了解企业人格化,我们首先需要对人格和人格化有所意会。

所谓人格,是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

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西方语言中“人格”一词(personality),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会功能。

人格的属性包括:整体性、稳定性、个体性、动机性和适应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等。

气质、性格也都属于人格的延伸。

②关于人格化,指一般标志和特征带有人的行为,使事物赋予人类或人的品质。

明白了人格和人格化的概念,企业的人格化就不难理解了。

企业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的手段成为“人格化企业”的复杂过程就是企业的人格化。

而“人格化企业”,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

“人格化”的企业观认为,人各有其人格特质,由人组成的企业也就必然具有群体人格特质,因此,企业也必然有自己的精神体系,这个精神体系支撑着企业的运转。

管理心理学形考一

管理心理学形考一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谈话法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要使谈话有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多选)
A. 注意把握内容与方向 正确
B. 要投入充沛感情 不正确
C. 对谈话内容的记录应该系统、完整、详尽 正确
D. 事先拟好提纲 正确
反馈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不属于管理心理学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的是( )。(单选)
A. 韦伯
B. 泰勒
C. 梅奥
D. 法约尔 不正确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梅奥是行为科学的奠基人。
正确答案是:梅奥
题目14
正确
获得0.50分中的0.5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倡导“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 )。(单选)
A. 超Y理论
B. Z理论
C. Y理论
D. X理论 正确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X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于1957年在《企业中人的方面》一文中提出。认为人性天生厌恶并尽可能逃避工作,追求安全、安逸;胸无大志,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以自我为中心,大都缺乏解决组织问题的能力;缺乏理性,容易受环境影响。因而在管理中为了促使人们努力工作,应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和责任,进行指挥、控制、监督,强调纪律,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和与绩效挂钩的报酬制度。
正确答案是:差异性
题目20
正确
获得0.50分中的0.5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属于“经济人”假设相应管理措施的是 ( )。(单选)
A. 对消极怠工者不能采取严厉惩罚

组织行为学形考一

组织行为学形考一

组织行为学形考一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互动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组织和管理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组织行为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以便更好地理解人在组织中的行为。

1.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概念1.1. 个体行为与动机组织行为学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动机。

个体行为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体的价值观、个人目标和组织环境等。

了解个体的动机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管理和激励员工。

1.2.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组织的文化对于塑造员工行为和组织氛围起着重要作用。

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组织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绩效。

1.3. 员工参与与沟通员工参与和沟通是组织行为学中的关键概念。

当员工感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被尊重和听取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和积极参与组织的决策和活动。

有效的沟通也是组织内部协调和合作的基础。

2.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理论2.1. 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组织行为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

该实验通过调整工作环境和条件,观察员工工作表现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员工的行为受到组织关注和关怀的影响,通过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动力和效率。

2.2.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由维克托·弗姆提出的,旨在解释个体行为和动机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行为和努力的期望,以及期望的结果对于个体的动机和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组织应该关注员工的期望和激励,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

2.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学习和观察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和形成行为模式。

组织可以通过提供正面榜样和改变员工的行为观察环境来促进员工的学习和发展。

3. 应用于实际情境在组织行为学中,理论的应用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有许多组织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来改善员工的工作体验和组织绩效。

3.1. 员工参与与决策组织可以通过鼓励员工的参与和决策,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不属于管理者的基本职责?A. 监督员工的工作性能B. 制定组织的长期战略C. 确保员工的福利待遇D. 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答案:C2. 以下哪个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 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B. 员工的薪酬福利C. 组织的战略规划D. 市场营销的策略答案:A3. 以下哪个不是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理论?A.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B. 认知失调理论C. 大五人格模型D. 认知负荷理论答案:D4. 哪个能力对于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A. 技术能力B. 人际交往能力C. 创造力D. 决策能力答案:B5. 下列哪项不是工作动机的内在因素?A. 成就感B. 薪水福利C. 责任感D. 成长机会答案:B二、问答题1. 简单描述一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排列,只有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请解释一下认知失调理论。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个体在行为上与自己的信念、态度或价值观产生冲突时,就会感受到认知失调。

为了减轻这种不适,个体会通过调整行为、改变信念或寻求新的信息来恢复一致性。

3. 什么是情绪劳动?答案:情绪劳动是指在工作中要求员工控制和表达特定情绪的过程。

例如,在客服工作中,员工需要保持友好和耐心的态度,即使面对挑衅或不满的客户。

4. 解释一下认知负荷理论。

答案: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个体在执行任务时,会面临有限的认知资源。

如果任务过于复杂或信息过载,个体的认知负荷会超出其容量,导致执行任务的效率和准确性下降。

管理者应该设计任务和工作环境,帮助员工减轻认知负荷。

5. 个体差异对组织行为有何影响?答案:个体差异指不同个体在特质、能力、动机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会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绩效。

例如,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力会影响其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个人工作能力自我总结

个人工作能力自我总结

个人工作能力自我总结个人工作能力自我总结「篇一」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用于承受压力,勇于创新;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纪律性强,工作积极配合;意志坚强,具有较强的无私奉献精神。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我的工作能力,与企业同步发展。

本人是设计专业毕业生,熟练手绘,熟练cad,3dmax,vray,photoshop等设计软件,熟练办公软件。

懂画施工图,懂一定的对装饰材料和施工方法。

本人乐观开朗,积极好学,健谈,有自信,具有设计的创新思想;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细心,能够吃苦耐劳,敢于挑战,并且能够很快融于集体。

我虽刚刚毕业,但我年轻,有朝气,有能力完成任何工作。

尽管我还缺乏一定的经验,但我会用时间和汗水去弥补。

请领导放心,我一定会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能吃苦耐劳,为人诚恳老实,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际,工作上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动手能力,集体观念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通过两年的社会生活,我成长了很多,我对我这两年来的收获和感受作一个小结,并以此为我今后行动的指南。

思想方面,我追求上进,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我从事办公室文员工作过程中,感觉到了办公室文员这一职位在企业运转过程起着衔接与协调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办公室文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也要有甘当无名英雄的气概。

办事要公道;乐观向上,大方开朗,热情务实;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良好,待人诚恳;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遇事沉着冷静,理智稳重,适应能力强,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注重团队精神、爱好阅读,上网,打羽毛球,旅游。

组织行为学个性自我剖析

组织行为学个性自我剖析

组织行为学个性自我剖析组织行为学个性自我剖析组织行为学,也常被称为企业行为学或组织心理学,是关于组织中个人行为、组织行为过程和组织行为结果的分析,涉及到员工如何组织上交流、协作、决策等方面的研究。

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的个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每个员工都具有独特的人格、兴趣、价值观念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下面,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中个性自我剖析进行探讨。

个性维度个性是指人类行为和感受的重要特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维度。

多年来,研究者们在研究个性维度方面得出了很多结论,下面列举其中的几项:1.神经质:神经质是指一个人容易感到紧张、焦虑、敏感、多疑以及产生负面情绪状态。

神经质高的人通常更加敏感并容易产生压力。

2.外向性:外向性指的是一个人的社交性、活泼、冒险和情绪表现强烈等方面。

外向性强的人非常适合需要大量社交和协作的团队。

3.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和博爱等方面,具有开放性的人通常更容易适应变化和毫无准备的情况。

4.宜人性:宜人性是指一个人的温和、敦厚、合作、细心和谦虚等方面,具有宜人性的人通常是非常好的团队合作者。

5.尽责性:尽责性是指一个人对责任的承担和执行能力。

具有尽责性的人通常非常守时、尽职尽责,并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

以上这些个性维度,并不是指员工只各自占据一种特质,而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维度。

因此,要想更全面地认识个体的个性表现,需要综合考量多个因素。

个性与组织行为学在组织行为学中,个性常常被用来预测员工在某些工作表现中的差异。

例如,社交性高的员工更适合从事销售等需要大量处理客户的领域,而神经质高的员工则更适合从事需要高度精密度和耐心的工作,例如会计和数据分析师的工作。

因此,了解员工的个性维度,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匹配员工和任务,从而提高公司的工作绩效和效率。

此外,个性也被广泛运用在组织文化建设中。

公司建立有强烈企业文化的组织,通常会更容易吸引那些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与公司文化相符合的员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领域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更关注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绩效、创新、战略等)的直接作用[1],没有足够重视文化对组织内个体的影响;然而在影响组织行为的同时,文化还塑造着同一组织内个体间的相似性,例如性格方面(同一组织内成员性格表现更多的相似性)[2]。

这体现了不同个体在同一组织内的同质化①现象,文化对个体的这种塑造反过来影响组织行为(例如沟通、合作行为)[3,4]。

由此,组织文化不仅直接影响组织行为,而且还通过改变成员个体间接地影响组织,本文试图通过“组织性格”(organizationalpersonality)的概念来探索组织中的这种“同质化”现象,以便进一步地探索文化、个体、组织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

个体性格与群体性格个体性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5,6],表征个体自身稳定、独特的心理特质(trait)和个体间的差异[7],反映个体在思想、情绪和行为上的特征模式和心理机制[8]。

像个体一样,群体也有性格[9],例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南方人和北方人等分别代表具有不同群体性格的个体。

对群体性格的研究从20世纪初就开始,一些人类学家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②的影响下,开始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性格问题。

起初的研究是从对文化的认识开始的,本尼迪科特(RuthBenedict)在其《文化模式》中认为:文化因素就像一套供人选择的项目,有些民族选择组织性格:个体在组织中的同质化现象郭士伊席酉民郎淳刚(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摘要:长久以来研究者一直强调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例如组织的结构设计、战略选择和控制等)的直接影响,但是现实中大量现象表明,在组织受到组织文化影响的同时,组织成员也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不同个体的性格特征在同一组织内具有同质化的现象,并且个体在组织内的这种同质化进一步影响组织行为。

由此,组织文化还通过对组织内个体的塑造而间接影响组织行为。

本文通过组织性格的概念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组织中个体的这种同质化现象,试图为进一步研究文化对组织行为间接作用关系提供一些基础。

关键词:组织文化;组织性格;POF收稿日期:2006-08-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1061);国家优秀创新群体(70121001)。

作者简介:郭士伊,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席酉民,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郎淳刚,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或者说相似化、相同化,是指在不同个体在共同的组织生活中,越来越具有相似的特征,例如价值观、情绪等。

②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早期经验(例如童年的经历,包括各种育儿方式、家庭幸福程度、童年的创伤等)对人格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这一理论主张被广泛地应用到心理治疗、犯罪学等多个方面。

每一个人始终是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所以从其出生,他就开始受到这种文化在方方面面的影响,这是一个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学用语)或濡化(enculture)(文化人类学用语)的过程,文化正是通过这个过程从方方面面来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形成的。

组织理论17MANAGEMENTREVIEWVol.20No.1(2008)一些因素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另一些民族选择其他因素形成了别的面貌。

这种不同的文化面貌形成不同的群体性格,成为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10]。

卡丁纳(A.Kardiner)进一步提出群体性格是一个群体的“基本人格结构(Basicpersonalitystructure)”,是特定社会的成员因其共同的早期教育而具有的共同性格结构,表示群体中个体对影响他们的特定环境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就此来说,群体性格是一个群体为有效适应特定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工具性的事物。

杜宝娅(CoraDubois)为了对这一概念进行定量研究,用“众数人格结构(modalpersonalitystructure)”取代了基本人格结构,认为现实中社会成员与基本人格结构的一致程度只能用统计学的众数(mode)来表示。

但一些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种性格特征或类型会在某一民族60%-70%的成员身上表现出来的可能性都不存在[11]”。

这促使群体性格研究从“单众数人格”理论转向“多众数人格”理论。

和个体性格不同,群体性格有跨层次的特征,在群体层次上,群体性格体现了群体间个体的差异性,但在群体内部,群体性格又体现了群体内个体的相似性[12,13]。

这说明:个体不仅在性格方面存在差异性,而且同一文化下的个体在性格方面又有共同性,而这种共同性是群体性格的基础。

这同奥尔波特(Allport)的性格特质理论是一致的,奥尔波特认为性格可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性格特征,它是由共同生活经历塑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个人特质则是一个人所独有的心理体验部分,从根本上区别于他人;他认为心理学的性格研究更应该关注个人特质[14]。

组织性格组织性格是群体性格的特例,是指一个组织内不同个体所共有的性格特征。

从组织成员的角度,组织性格体现了不同个体在组织内的共同经历[2],以及这种经历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和塑造;从组织的层次来说,组织性格体现了不同的组织在成员性格特征方面的一个区别维度。

这一概念描述了组织中这样的一种现象:同一组织内的成员在性格方面具有更多的相似性(相比于不同组织间),不同组织内的成员在性格方面具有更多的差异性。

组织性格的形成依赖于不同个体在组织内的共同经历(sharedexperience),反映了组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Sheneider认为这是组织中自然存在的一种现象[3],它通过吸引—选择―减少(Attraction-Selection-Attrition)的过程实现。

包括:(1)组织是由不同性格的个体构成的,但是随着组织发展,这些不同个体的性格将逐渐同质化;(2)性格的同质化是通过吸引—选择―减少的过程来形成的;(3)组织创建者(founder)或高层领导(topmanagers)对组织这种共同的性格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4)组织中个体性格的同质化会影响组织的行为。

Sheneider等通过对美国142个组织的13000个管理者的经验研究证明这种现象在组织内普遍存在[4]。

Giberson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领导性格对组织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15]。

认识、情绪和行为是组织性格的三个基本维度。

认识维度是指组织成员拥有的共同价值观(commonvalue)、故事(story)(例如组织内榜样的英雄事迹,组织的历史等)和语言(组织内的共同生活形成的各种术语,便利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情绪维度是指组织成员的在组织的共同经历中形成的评价准则,或者说对一些事物的态度,这些评价标准影响组织成员的情绪反应(例如迟到和早退的行为,一些组织内的员工会感到习以为常,另一些组织内的员工却感到惭愧和不安);行为维度是指组织成员在组织的共同经历中形成的一些习惯(habit)、惯例(routine)、规范(norms)和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16-19],它体现了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在时间上和彼此间的一种稳定性(stability)和规律性(regularity),前者指个体行为在时间上的可预测性,后者指不同个体的行为在相同情景下的可预测性和相似性。

性格研究的一个基本目的是为了解释不同个体在认识、情绪和行为方面如何组织[20],传统上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考察个体在不同时间和情景下表现的行为模式[14],特质理论③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不同个体的性格结构[21]的,例如“大五(BigFive)”结构中的性格特质被广泛用③Allport认为特质是综合的人格概念需要的测量单元,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

它具有指挥个体行为的能力,使许多刺激(stimuli)在机能反应上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即不同刺激能导致相似的行为。

组织理论18管理评论Vol.20No.1(2008)MANAGEMENTREVIEWVol.20No.1(2008)来描述团队和组织特征[22,23]。

然而一些研究发现性格特质及其结构的形成与特定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王登峰(2000)从中文和英文人格形容词入手,通过系统分析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不同的特质结构,表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独特性相似性[24-26]。

所以用特质理论研究组织性格需要注意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组织性格和组织文化组织性格的形成离不开组织文化的作用,但是组织性格和组织文化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1、组织性格和组织文化的区别组织性格表征不同个体由于共同的经历和组织文化而在认识、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形成的相似部分,这些相似部分塑造了同一组织内不同个体的共有特征,它使得一个组织的个体区别于另一组织的个体。

同时如前所属,组织性格不仅仅体现为不同个体在认识、情绪和行为方面的这些共有部分,还体现了个体自身(在认识、情绪和行为方面)在时间维度上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就此而言,组织性格是始终嵌入(embedded)或具身(embodied)在个体身上的,具有人性(personal),或者它始终“内在于”个体而不能独立存在。

组织文化则与此不同,组织文化是生活在一定组织内人们的思想、信念和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

例如最早对文化进行科学定义的泰勒就认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27]。

相比于组织性格,组织文化更加非人化。

虽然文化传播和发展需要具体的人来实现,但是文化从本质上并不嵌入或具身在人身上,而是“外在于”个体而存在的。

另一方面从文化与个体的作用关系来说,组织性格通过社会化过程(见后面)内化于个体,构成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机制,并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认识、情绪和行为。

这种关系如图1中左半部分所示,其中每一个椭圆代表组织中的个体,这些个体在不同层面上的共同经历使得他们在性格上形成共同的组织性格,它包括1、2、3部分之和。

其中1是民族层面上的性格,即国民性(例如所谓的中国人、美国人、甚至南方人、北方人等等),一般来说,在特定国家的大多数国内企业,由于人员往往属于同一民族,所以在国民性上是相同的(例如中国人更崇尚人际关系的性格特质在中国大多数企业内的体现),组织性格的这一部分是在个体进入组织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它对多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是指个体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组织性格部分,这是通过个体在组织内的社会化过程和组织认同实现的,组织性格的这一部分形成不同个体相对于其他组织成员而拥有的共同身份(例如微软员工对“微软人”身份的认同);3是指个体作为组织内某团队(或部门)的一员,与团队其他成员在性格方面形成的共同部分,它是在团队经历和团队小文化中形成的,组织性格这一部分的形成相对容易,也相对容易改变,但是这一部分对组织行为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图中的4是指个体特有的性格特征,尽管特定群体中的不同个体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但是作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始终存在其自身所独有的特质以区别于其他个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