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下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几点方法和建议:一、选取适合的阅读材料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或者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材料作为阅读内容。
例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小说,以及一些著名的古诗词、童谣等。
这样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利用名言警句和成语教育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名言警句和成语,它们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或成语,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和思考,理解其中的深意,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和表达中。
通过学习名言警句和成语,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诗词比赛、书法比赛、传统手工制作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四、注重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注重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
在春节期间可以教授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民间故事,在清明节可以讲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等等。
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和传说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如孔子的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等等。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讲解这些传统文化故事和传说,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深意,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故事和传说对人生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师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他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也能在未来的成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提供文化背景知识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
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通过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学生更能够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欣赏和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的片段、《聊斋志异》的故事等,并进行分析解读。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意境描绘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其中包含了许多寓意丰富的故事和成语。
可以通过讲述这些故事以及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寓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个成语或寓言故事进行创作,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中国结等手工艺制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并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开展传统文化艺术会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艺术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成果,例如歌唱古诗词、表演传统戏曲等。
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并扩大其影响。
六、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通过解古代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发展;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通过讲述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历史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使他们更加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路径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路径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智慧结晶。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不仅有助于学生们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路径。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增加传统文化经典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传统文化经典篇章,如《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等。
这些经典篇章语言优美,富有哲理,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融入民间故事和传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将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融入语文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故事。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诵读和表演通过组织学生诵读和表演传统文化经典篇章和故事,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表演中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
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诗词朗诵比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四、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家庭教育的渗透家长可以通过家庭读书会、亲子共读等形式,与孩子一起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共同探讨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社会资源的利用学校可以与博物馆、文化馆等社会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参加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
五、结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科学合理的路径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载体,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课文教学、阅读推广、语言文字运用、审美情感培养等方面谈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课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充满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课文中描绘了古代的风土人情和传统的生活习俗,如《木兰诗》、《岳阳楼记》、《古诗十九首》等,这些课文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注释等多种方式来传授这些课文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通过语文作业、口头表达等方式巩固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和教学方案,使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悟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水平,如通过朗读古诗词、讲述古代故事等方式,使学生真正融入传统文化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二、阅读推广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推广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广泛的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传统文化在阅读推广中的渗透可以通过推荐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来实现,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
还可以通过举办阅读分享会、读书沙龙、文学研讨会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研读传统文化作品,通过交流讨论、分享感悟等方式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提高语文素养。
学校图书馆也可以增加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古典文学、诗词散文等书籍,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传统文化的语言文字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渗透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习作指导、语文积累等方式来实现。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来进行讲解,比如《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诗经》中的经典诗歌等,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文字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每位语文教师的使命。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诗词赏析、古文阅读等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和题材。
在编写语文教材和选择阅读题材时,可以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选取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通过解读和分析让学生熟悉古人的情感和思想;选取一些经典的古典小说,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选取一些传统戏曲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包括音乐、绘画、舞蹈、戏曲等等,这些元素都可以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可以通过欣赏传统戏曲演出、赏析古代绘画作品、学习传统舞蹈动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四、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充满智慧的格言、谚语和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都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和分析这些故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生智慧。
可以选取一些寓言故事,引导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来思考道德、责任、友情等等,培养他们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五、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倡导的是仁爱、和谐、礼仪、诚信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石。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和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传统节日习俗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面是一些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一、选用经典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选择上,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通过教授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人物形象、历史故事等,进而认识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注重诗歌教学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文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可以在诗歌学习中,不仅教授学生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如唐诗宋词等,还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的特点、意境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
三、讲解成语和典故成语和典故是中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通过讲解其来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些成语和典故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还可以设计相关的活动和游戏,增加学生对成语和典故的兴趣和记忆。
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民间舞蹈等。
通过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引入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和寓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寓意深远的故事和寓言,这些故事和寓言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化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和寓言,以及相关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和生活等重要问题。
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播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让学生能够以视听的方式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
可以设置线上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七、利用文化素材设计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设计中,可以加入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素材,如名人传记、文化名城介绍、历史事件等。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文化素材,学生能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培养对历史、人文和艺术的热爱。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1.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古代诗词、文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大大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渗透可以让学生从小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对中华古代诗词、经典名著等的学习,使学生通过文本了解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渗透也可以让学生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在接受其他文化的保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形成独特的文化自我,并以此为骄傲和底气,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渗透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对经典古诗词、名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从而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传承之道从娃娃抓起,从而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编写教材、选取课文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
选取古代诗词、经典名著等作为教材,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提高语文水平,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朗诵比赛等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朗诵比赛、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形成独特的文化自我。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小学语文教育正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一、在课文中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通过课文朗读、解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典故、道理,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利用文言文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一些优秀的文言文作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以通过朗读、解释、模仿等方式,让学生亲近古代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注重传统节日的教育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文化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意义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借助名人故事传承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通过名人故事,让学生了解名人的成就、品德,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五、通过经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情感经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经典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诗词的意境、内涵,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六、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比如参加舞龙舞狮、学习书法、绘画中国传统画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
教师需要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课外活动等多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华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今的学生们天天唱着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却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学生们捧着卡通漫画看得津津有味,却对古典名著敬而远之;传统节日,不知意义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迹……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蕴的淡薄无一不和传统文化的逐渐失落有关。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一、把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让学生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要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和深度。
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二、以文本为载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神史。
屈子投江,苏武手持旌节牧羊十八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在一篇篇激扬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不屈的民族英魂。
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它将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则是语文教师备课前就应该考虑的。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
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的教育指导思想。
三、发挥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主渠道的作用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
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我们要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甜味与魅力。
具体可以作以下尝试:
1、诵读积累。
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
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在课前预习时渗透传统文化,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发展。
3、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如,举办古诗词背诵比赛;师生共同搜集非物质文化材料;到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学习等,集中体现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弘扬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4、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一种科学与审美的校园中,自觉领略传统文化风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四、通过“审美”继承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最为诗意感性的“唐诗宋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触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初步兴趣。
当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这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森林时,就会心醉神迷,乐而忘返,“复前行,欲穷其林”。
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手段:
1、配乐诵读法。
古诗词所特有的音韵美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充分彰显出来。
教师或利用朗读音频资料,或运用本身的朗读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一起沉浸在诗歌“美”的意境中。
2、吟唱法。
有些传世佳篇已经被谱成曲,成为现代流行歌曲的一部分。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一起聆听吟唱的方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借助优美的旋律完成对诗歌意境的多角度审美。
3、古诗配画法。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诗的又一大特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直观的画面表现诗的内容。
很多学生有不错的美术基础,非常喜欢这种表达方式,把对美术的喜爱迁移到语文学习中,他们自发地挖掘诗歌意境,带着自己审美特点的精采纷呈的作品纷纷涌现。
这是几种手段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个。
借助直观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和欣赏者自身的主观体悟,诗歌的意境被大大地丰富了。
4、写“唐诗小品”。
“古诗配画法”还停留在直观审美上,适宜在学生整体中铺开。
对于一部分领悟能力强,文字驾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写“唐诗小品”。
把古人用凝练的文字表现出的意境用今天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写成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再现诗词优美的意境。
多种学习手段的交错运用,可以从不同侧面激发各个学习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生的审美素质逐步提升,优美凝练的文字在不知不觉中积淀着学生的人文底蕴。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