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宋代皇后礼服 宋代禙子
宋代襦裙
宋代官府
文官官帽
宋 代 妇 女 服 饰
元 代 服 饰
元 代 服 饰
元代襦裙半臂
元武士装
元贵族服饰
明清服饰-官府
明官府
清皇室服饰
清凉帽
清八品 清官府
明清服饰
贵族服饰 明仕女服
民国
旗 袍
中山装
民国学生装
剧中人物
汉代妇女的襦裙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魏晋笼冠大袖衫
魏晋杂裾垂髾服
魏晋妇女衫裙
魏晋新疆织纹锦履
魏 晋 士 大 夫 服 饰
魏晋皇帝便服 魏 晋 贵 妇 衣 裙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
魏 晋 贵 族 男 子 服 饰
魏晋采桑妇女服饰
魏晋百姓服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魏晋信使服饰
南北朝百姓服饰
初唐
中 晚 唐
影 视 剧 中 的 唐 朝 服 饰
商 周 贵 族 服 饰
商代贵族男子
东 周 男 子 服 饰
周 士 大 夫 服 饰
春秋战国服饰
战国小菱形纹锦棉袍
曲裾袍服
楚国贵妇服饰
中山国妇女服饰
秦代将官铠甲
秦代将军服饰
秦代将士铠甲
秦代兵士铠甲
秦代骑兵 步兵服饰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直裾女服 图汉 、代 赤皇 舄帝 图冕 服 图 、 冕 冠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一、服饰中国古代的服饰多样而丰富,不同的朝代和社会地位都有其特定的着装风格和规范。
以下将介绍中国古代的服饰演变和特点。
1.夏商周服饰夏朝、商朝和周朝是中国古代的三个重要朝代,它们的服饰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这个时期,贵族阶层的服饰通常采用华丽而华贵的样式,如锦缎、宝石和金银装饰。
而普通民众则着素色衣袍,多以棉布为主。
2.秦汉服饰秦汉时期,服饰逐渐趋向简单实用,不再以华丽装饰为主。
在这个时期,男性主要穿长袍,女性则多穿长裙。
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而较少使用宝石和金银装饰。
3.隋唐服饰隋唐时期,服饰再度趋于华丽,色彩斑斓。
宫廷贵族穿着富丽堂皇的衣袍,经常搭配头饰、饰物和玉佩等,彰显尊贵身份。
此外,唐代盛行的襟带装饰,更是成为当时流行的标志之一。
4.宋明清服饰宋、明、清三个朝代在服饰上呈现出逐渐趋向庸俗的特点。
特别是清朝,官员和士人会穿自己特定职位的服饰,如官服、文官服等,以彰显身份地位。
民间人民则着装朴素,主要使用棉布和绢织品。
二、饮食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各个朝代都有独特的饮食习俗和特色菜肴。
1.古代宴会古代宴会是重要的社交场合,宴会中的菜肴多样丰盛。
如《九宫食法》中所记载的“九大肴馔”,包括了宫廷宴会的主要菜肴,其中有猪肉、鱼肉、羊肉等多种选料。
此外,宴会中还常常拼盘、烧全猪、蒸鹿尾儿等,整体构造华丽而讲究。
2.茶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茶的地位非常重要。
茶在唐宋时期开始普及,成为宫廷和民间饮品。
茶具、泡茶方式和品茶礼仪逐渐形成。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代表着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
3.名菜美食中国古代也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美食。
如《食经》所载的“煮牛肉”,是古代烹饪技艺的经典之作。
而京菜、川菜和粤菜等各具特色的菜系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古代,服饰和饮食不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体现。
从服饰的演变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饮食则体现了人们的审美和品味。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服饰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传统服饰通常被称为汉服,它们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中国的传统服饰:
1. 资产阶级汉服(华服):这是中国古代贵族阶层常穿的正式服饰。
华服采用华丽的丝绸和高贵的色彩,通常用于重要场合或庄重活动。
2. 工农汉服: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常穿的服饰。
工农汉服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常用棉布或麻布制作。
它们的设计简单朴实,适合劳动和日常生活。
3. 士人汉服: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常穿的服饰。
士人汉服注重端庄和文雅,通常采用绸缎和柔软的材料制作。
它们的设计多样,体现了主人的学识和修养。
4. 民族传统服饰:中国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和纹饰,反映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惯。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法简单归结于以上几个分类。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人们穿着的服饰会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服饰也在不断演变和融合,与现代时尚相互影响。
传统服饰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历史和传统的传承和尊重。
如今,人们在特殊场合或重要节日中仍然会选择穿着传统服饰,以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中国古代服饰种类

中国古代服饰种类有:
1.汉服: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
蕴。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宽袍大袖,注重流线和曲线美,而且汉服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和自然的美感。
汉服有很多种类,如襦裙、直裰、圆领袍、交领襦裙等。
2.胡服:胡服是古代汉族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服装的总
称,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服饰有较大差异。
后泛称汉人服饰以外的外族服装。
3.唐装:唐装是中国的一种服饰,指唐制汉服,为汉族服饰系统
中一种款式,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
代表有齐胸襦裙、唐圆领袍、交领襦裙等。
唐装中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
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
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
4.清装:清装是清朝时期的服饰,以旗装为主。
满清入关后推行
旗装。
古代男子服饰名称大全

古代男子服饰名称大全古代男子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
古代男子服饰种类繁多,每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特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古代男子服饰的名称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1. 袍。
袍是古代男子常穿的一种宽大的长袍,一般由丝绸、麻布等材料制成。
古代袍分为褂袍、大袍、长袍等不同类型,款式和用途各有不同。
2. 衫。
衫是古代男子上衣的一种,通常是指长袖的上衣。
衫有直领、立领、圆领等不同款式,是古代男子日常穿着的常见服饰。
3. 裤。
裤是古代男子下身穿着的服饰,分为长裤、短裤、马裤等不同类型。
裤在古代男子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体现个人品味和风格的重要元素。
4. 袄。
袄是一种上衣,类似于现代的外套,古代男子常穿。
袄的款式和材料各有不同,有棉袄、绸袄、毛袄等多种类型。
5. 背心。
背心是古代男子内衣的一种,通常是指无袖的上衣。
背心在古代男子服饰中起着保暖和调节身体温度的作用,也是日常穿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裙裤。
裙裤是古代男子下身穿着的一种特殊服饰,它结合了裙子和裤子的特点,是古代男子在特定场合穿着的服饰。
7. 袖子。
袖子是古代男子上衣的一部分,它的款式和长度各有不同,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和搭配。
8. 镶边。
镶边是古代男子服饰上的一种装饰,通常是在衣服的边缘或袖口等位置加上装饰性的边饰,以增加服饰的美观度和艺术感。
9. 绶带。
绶带是古代男子服饰中的一种配饰,通常是用丝绸、绸缎等材料制成,用于束腰或系在服饰上,起到装饰和固定服饰的作用。
10. 袜。
袜是古代男子穿在脚上的一种服饰,通常是用棉、丝等材料制成,有短袜、长袜、脚套等不同类型。
以上就是古代男子服饰的名称大全,每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希望通过这份资料,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感受古代服饰的魅力和韵味。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麻布在古代常用于制作平 民服饰和劳动服装,也用 于制作帐篷和船帆等户外 用品。
ABCD
麻布的生产主要使用大麻 和亚麻等植物纤维,工艺 相对简单,适合大规模生 产。
麻布的质地相对粗糙,但 也有一些精细的麻布品种, 如夏布、麻绸等。
刺绣
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 ,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工
艺而著称。
刺绣是通过在纺织品上用针线 进行穿刺和堆砌,形成各种图
02
中国古代服饰的种类与特 色
汉服
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悠 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汉服以宽袍大袖、交领右衽、系 带隐扣为主要特点,讲究色彩、 纹饰和工艺,展现出优雅、庄重
的气质。
汉服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 但基本形制保持不变,成为汉族
文化的象征之一。
胡服
胡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具有简洁、实用的 特点。
05
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意义 与文化内涵
服饰与等级制度
服饰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 要标志,不同阶层的人穿着不 同颜色、质地、图案的服饰, 以彰显身份地位。
官服是古代官员的专属服饰, 不同品级的官员穿着不同颜色、 质地、图案的官服,以区分官 阶高低。
服饰的质地、颜色、图案等都 受到严格的限制,不得逾越, 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上衣下裳”为主要形式,颜色较为单一,图案以饕餮纹等神秘纹样 为主。
秦汉时期
秦汉服饰开始注重色彩搭配和款式变化,出现了直裾、曲裾等多种款式,图案也更加丰 富多样。
唐宋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更加注重华丽和装饰性,刺绣、镶边等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不 同民族和地区的服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风格。
中国古代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古代是一个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时期,其服饰文化也颇具独特魅力。
古代中国服饰多样且丰富,每个时期、每个阶层都有其特定的着装风格。
本文将从汉朝至清朝,逐一介绍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和演变。
一、汉朝服饰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服饰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男性的主要服装有襦裙、袄衫、束腰和大袍等。
襦裙通常由束腰和长裙组成,衣袂宽松自然。
而女性则以襦裙、蓝旗袍为主要服饰,精致的刺绣和宝石装饰使得女性服装更加华丽。
二、唐宋时期的服饰唐代是中国服饰发展的巅峰时期,和服、褙子、襦裙成为流行的服饰。
皇帝的服饰通常由长袍和褥衣组成,衣褶的数量和服饰的质地反映了崇高的地位。
而宋代则更加注重颜色和纹理的变化,丝绸和亚麻布料成为主要材料。
三、元明时期的服饰元代服饰受到蒙古和西亚服饰文化的影响,男性以宽大的札萨和打褶连衣裙为主。
女性则以修身并略显宽松的长袍和裙子为主。
明代服饰则回归传统,复古的元素重新回到流行,男性的服饰简洁且端庄,女性则以丝绸、刺绣和珠宝装饰为主。
四、清朝服饰清朝是中国服饰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的特点也与前朝有所不同。
男性的服饰以马褂为主,这是一种宽大的长袍,配以白色束腰和长裤。
女性的服饰则以旗袍为主,独特的立领和合身的剪裁使得旗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经典代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服饰多样而独特,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从汉朝至清朝,服饰的演变体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这些服饰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习俗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笔。
通过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一览表

历代服饰一览表 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 隋唐 兽皮服、贯头衫、披发、贝壳兽牙颈饰、古针 冕服、衣裙、束发、玉佩 深衣、襦裙、胡服、束发着冠、带钩 曲裾、直裾袍服、绕襟深衣、巾、玉佩 大袖袍衫、漆纱笼冠、杂裾垂銷服、裲裆、裤褶 圆领袍衫、软脚幞头、乌皮六合靴 翻领袍、浑脱帽、长筒靴、配短刃、 襦裙、披帛、坦领衣、面妆、盘髻 宋代 圆领襕衫、直脚幞头、皮靴 对襟褙子、长衫、弓鞋 辽金元 明代 左衽窄袖开叉长袍、髡发、质孙服、姑姑冠 盘领袍、补子、乌纱帽、皮靴 长衫、褶裙、比甲 清代 长袍、马褂、领衣、暖帽或凉帽、前髡发后留辫 旗袍、大襟袄、马甲、裙、花盆底鞋、木底弓鞋 20世纪前半叶 改良旗袍、烫发、高跟皮鞋、耳环、手镯、戒指 列宁服、花棉袄、军便服、塑胶鞋、 20世纪后半叶 各款时装、太阳镜、包、首饰、传呼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 冠,是一般贵族所戴的普通帽子。《礼记· 曲礼 上》:“男子二十,冠而字。”
《晏子春秋· 内谏下》:“首服(元服) 足以修敬,而不重也。”《晋语》: “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 于是冠就成了贵族的常服。
《左传· 哀公十五年》记述卫国内乱, 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 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 缨”,被对方杀死了。
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 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 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 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 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 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 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 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 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 着围裳,玉佩组绶等。本图为唐代文官大袖 礼服展示图(根据出土陶俑及壁画复原绘 制)。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之二
唐代舞女服饰
元
以长袍为主,男女样式差别不大。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 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 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 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 较紧、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 方便上马下马。
元
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 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 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 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 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疑问:汉服是汉朝的衣服? 辨析:唐装也是汉服的一种?
唐装
现在大陆流行的“唐装”,即是这种清末的 中式着装风格的服装,也即是“唐人街华人 的中式着装”,这种服装事实上是满清马褂 的延续与改良,属于满服的范畴,与“唐朝 的服装”(汉服)在风格、款式上面并无丝 毫相似之处。
汉服的特点:
• 交领右衽 • 上衣下裳
古人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 犯、异族人和平民。
再说罪犯。古代有一种刑罚叫髡,即剃去 头发。当时的奴隶多为受了刑罚的罪人, 既已剃发,自然不用头衣。未受过髡刑的 奴隶通常是青布束头,所以“苍头”也是 奴隶。
2.冠的形制和部件 说冠是帽子,是就戴在头上而言,其 实冠跟后代的帽子形制很不一样。冠 并不像现在的帽子那样把头顶全罩住, 而是有个冠圈,上面有一根不宽的冠 梁,从前到后覆在头顶上。冠的作用 也跟现在的帽子不同:主要是为把头 发束缚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
衣与裳 当衣与裳并举时,衣指上衣。
(1)衣领 古代的衣领有两种。交领
直领
(2)衣襟 衣襟是与领相应的。交颈的衣襟向 右掩(即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用两 根细带相系。衣襟又称衽, 《论语.宪问》说:“微管仲,吾 其被发左衽矣。”右衽是中原地区之 服,左衽与被发都是边远、文化不发 达地区的服饰。
(3)衣裾
—
—上衣
头衣 —
深衣— —下裳
—
足衣
—
当介绍汉族的时候…… 当宣传汉族的时候…… 当你以汉族的身份走向国际的时候…… 当五十六个民族合影的时候…… 你,有没有想过,代表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
? ? 错!
你可曾 在民族大合影中 看到过它?
?
什么是汉服?
所谓“汉服”,就是指汉族传统民族服装。 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至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 汉服延续了超过四千年的时间。
明代官吏常服
明
书生多穿直裰,戴巾。 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
明
妇女的服装近似宋元两朝,主要有:衫、袄、 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
但内衣有了小圆领,颈部加纽扣。 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 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裙的长度。
明
比甲:
比甲的名称,见于宋元以后,但这种服饰的基本 样式,却早已存在。比甲为对襟、无袖,左右两 侧开衩及至膝下的马甲。 隋唐时期的半臂,就是与比甲有着一定渊源关系。
如果犯了罪,就如同奴仆罪犯,不应 戴冠。所以当战国时的赵国公子平原君得 罪了信陵君,信陵君准备离开赵国时,平 原君要“免冠谢,固留公子”。(《史 记· 魏公子列传》)摘去冠,以示自己有过 错,自降身份。
正因为冠是贵族到了一定年龄所必戴, 所以也就成了他们区别于平民百姓的标志, 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 如果与“童子”等表示年龄的词语对称, “冠”的意思便偏重于指成人(当然也不是 庶民)。《论语· 先进》:“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2.足衣 鞋 古代的鞋有屦(jǜ,巨)、履、屩(juē,决阴 平)、屐(jī,鸡)、鞮(dī,低)等名称,其间有 异有同。古代也有靴子,字的。 古人以跣xiǎn足为至敬,所以古人在拜 会别人登堂入室时,不仅在脱鞋,还在 脱袜,特别是赴宴时一定要脱袜,否则 被认为是大不敬。 脱袜示敬之风,一直到唐代才逐渐消失。
2、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 太宗李世民所穿) 延续了唐、五代、 宋、元朝、明,并影响了日本、朝 鲜等国。常见的宋太祖、明太祖画 像中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注意 这种圆领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 附近用束带系扎。
头衣 和足衣 1.头衣
我们之所以沿用“头衣”这个古代的说法,而不 说“帽子”,是因为上古文献中没有“帽”字。 直至秦汉时期,头衣还没定名为帽(冒)。古代的 头衣又称元服。
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 庶妻女及奴婢之间。 后来的马甲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改制而成的。
明朝服饰与韩服
清代满族旗鞋
清朝 头饰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撷芳主人《Q版大明衣冠图志》
汉服男装的式样基本有两种: 1、自古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 裹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商、周(春秋 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 代、宋、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 服最常见的式样就是这种。
明
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 袍服除了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 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 文官为飞禽,武官为走兽,腰带也因品级的 不同而在质地上有所不同。
主要体现岀等级限制的严格。
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 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皂隶 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 穿绫罗绸缎,但是只许用青色或黑 色。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 才遍及黎庶。
平民百姓的头衣 上文说过,一般非贵族中人是不戴冠的。 但也要留全发,上罩头巾,称为帻(zé,责)。 《说文》:“发有巾曰帻。”
从汉代起帻为戴冠者所用,所以颜师 古注《急就章》时说:“帻者,韬发 之巾,所以整乱发也。常在冠下,或 单著之。”整发的作用和加冠的戴法 都为汉以前所未有。
《礼记》里讲:“夏后氏尚黑,
古人的头衣还有所谓陌头。陌头类似现在陕北农 民用羊肚毛巾包头的方法,从后而前,在额上打 结。因为古人在顶上梳髻,这样包头能顺发势兜 住使不散下。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 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 “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 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 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 代名词。
石榴裙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 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 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
半臂与褙子
半臂: 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 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 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 在衫襦之外。 褙子: 是一种由半臂演变而成的上衣,特点是将 半臂的袖与下襟大大延长。始于唐,盛行 于宋、元、明朝,在明代又发展出披风。
襦裙
襦:即上衣,一般只到腰,及腰处通常被收 扎在裙线下,外面可加套“半臂” 甚至更长的 “褙子”。
襦裙的袖口又分为“窄袖”与“宽袖”。 民间下层妇女多为窄袖,与现代无异;上层贵族 则是方便的窄袖与华丽飘逸的宽袖并存。
隋代短襦长裙披帛(图)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 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 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 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 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顶戴花翎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 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 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 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 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 品.
妇女的头饰 唐代以前妇女无冠,现在戏台上用的凤 冠出现得很晚。女子十五而笄,即同男 子二十而冠一样,把头发盘到头顶上用 纚(音离)包住,插笄固定,表示从此 成人,可以婚配了。所以后代称女子到 了结婚的年龄为“及笄之年”或简称 “及笄”。
曲裾深衣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 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 女子的则稍显紧窄。慢慢地,男子曲裾 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 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襦 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 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 服则是襦裙。
魏晋笼冠大袖衫
襦裙 :短上衣,一般长不过膝。上身 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古代汉民族 的日常衣着之一。亦泛指衣服。
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后来秦灭周, 又尚黑;汉灭秦,武帝“易服色”, 改为尚黄。太宗贞观年间规定:皇帝 就穿黄色的龙袍,百官中,三品以上 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深红),六品 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
元明两代,乐人、妓女必须着绿服、青服、 绿头巾,而《元典章》更是规定规定,娼 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须裹青头巾。由此, “青头巾”就与娼妓的男性亲属有了联系, 后来扩大为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由 于青、绿二色比较接近又同属贱色,而现 在人们也不带头巾改戴帽子,于是又逐渐 演变成了“绿帽子”。
要戴冠,就要先把束在一起的头发盘绕在头 顶处(髻),用纚把头发包住,然后加冠、笄、 簪。纚后来又写作縱。这是一块整幅(二尺 二寸宽)六尺长的缁帛(黑帛)。
冕是天子、诸侯、大 夫的祭服,后来只有 帝王才能戴冕有旒, 于是“冕旒”就成了 帝王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