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厌氧生物处理

合集下载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是一种利用厌氧微生物处理有机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

它主要通过创造低氧或无氧环境,使厌氧微生物能够在缺氧条件下分解有机废物,并将其转化为沼气和其他有价值的产物。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创造缺氧环境: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会采用密封的容器或反应器,以确保内部的氧气供应非常有限甚至完全没有。

这样可以创造出缺氧的环境,为厌氧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2. 厌氧微生物的活动:厌氧微生物通常是一些厌氧细菌和古菌,它们能够在缺氧环境下进行代谢活动。

这些微生物会利用有机废物作为其碳源,并通过发酵、产氢、产酒精、产乳酸等代谢途径将有机废物分解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3. 沼气的产生: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废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

通过控制厌氧环境中的温度、pH值等条件,可以促进沼气的产生和积累。

4. 有价值产物的回收利用:除了沼气之外,厌氧生物处理还能够产生其他有价值的产物,如有机肥料、发酵液等。

这些产物可以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废物处理的效益。

总的来说,厌氧生物处理通过利用厌氧微生物的活动,将有机
废物转化为沼气和其他有价值的产物,从而实现对废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这种处理技术具有高效、环保、经济等特点,在污水处理、有机废物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回用方案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回用方案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回用方案第一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概述 (3)1.1 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3)1.2 环保行业废水特点 (3)1.3 废水处理与资源回用意义 (3)第二章废水处理技术原理 (4)2.1 物理处理技术 (4)2.1.1 格栅筛分 (4)2.1.2 沉淀池 (4)2.1.3 油水分离 (4)2.2 化学处理技术 (4)2.2.1 中和 (4)2.2.2 氧化还原 (4)2.2.3 絮凝沉淀 (4)2.3 生物处理技术 (4)2.3.1 好氧生物处理 (5)2.3.2 厌氧生物处理 (5)2.3.3 混合生物处理 (5)2.4 复合处理技术 (5)2.4.1 物理化学组合处理 (5)2.4.2 生物化学组合处理 (5)2.4.3 多级处理 (5)第三章废水预处理技术 (5)3.1 格栅与筛网预处理 (5)3.2 沉淀与澄清预处理 (5)3.3 氧化预处理 (6)3.4 调节池预处理 (6)第四章生物处理技术 (6)4.1 活性污泥法 (6)4.2 生物膜法 (6)4.3 厌氧生物处理 (6)4.4 混合生物处理技术 (7)第五章化学处理技术 (7)5.1 中和法 (7)5.2 氧化还原法 (7)5.3 吸附法 (7)5.4 离子交换法 (7)第六章物理处理技术 (8)6.1 过滤技术 (8)6.1.1 过滤介质 (8)6.1.2 过滤设备 (8)6.1.3 过滤工艺 (8)6.2 蒸馏与蒸发技术 (8)6.2.1 蒸馏技术 (8)6.2.2 蒸发技术 (8)6.3 冷冻与结晶技术 (9)6.3.1 冷冻技术 (9)6.3.2 结晶技术 (9)6.4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9)6.4.1 超临界水的特性 (9)6.4.2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应用 (9)第七章废水资源回用技术 (9)7.1 回用技术概述 (9)7.2 工业废水回用 (9)7.2.1 工业废水回用技术 (9)7.2.2 工业废水回用领域 (10)7.3 生活废水回用 (10)7.3.1 生活废水回用技术 (10)7.3.2 生活废水回用领域 (10)7.4 农业废水回用 (10)7.4.1 农业废水回用技术 (10)7.4.2 农业废水回用领域 (10)第八章废水处理设施设计与运行 (11)8.1 设计原则与方法 (11)8.2 废水处理设施选型 (11)8.3 运行管理与维护 (11)8.4 安全与环保措施 (12)第九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案例 (12)9.1 典型废水处理工程案例 (12)9.1.1 项目背景及目标 (12)9.1.2 工程设计及工艺 (12)9.1.3 工程实施及运行情况 (12)9.2 成功案例分析与评价 (13)9.2.1 技术创新 (13)9.2.2 经济效益 (13)9.2.3 社会效益 (13)9.3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3)9.3.1 存在问题 (13)9.3.2 改进措施 (13)9.4 发展趋势与展望 (13)第十章政策法规与标准 (14)10.1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相关政策法规 (14)10.2 废水处理标准与规范 (14)10.3 政策法规对废水处理与资源回用的影响 (14)10.4 未来政策法规发展趋势与建议 (14)第一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概述1.1 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废水处理技术在我国环保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厌氧生物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

8
厌氧生物处理 3)负荷高 通常好氧法的有机容积负荷最高为 2 kgBOD/(m3·d), kgBOD/(m3·d), 而 厌 氧 法 为 2-l0 kgCOD/(m3·d) , 高 的 可 达 50 kgCOD/(m3 kgCOD/(m3·d)。 kgCOD/(m3·d)。 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 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 好氧法每去除l kgCOD将产生0 好氧法每去除l kgCOD将产生0.4-O.6 kg生物量,而 kg生物量, 厌氧法去除l kgCOD只产生0 02- kg生物量, 厌氧法去除l kgCOD只产生0.02-0.l kg生物量,其剩 余污泥量只有好氧法的5 20% 余污泥量只有好氧法的5%-20%。 消化污泥在卫生学上和化学上都是稳定的。因此, 消化污泥在卫生学上和化学上都是稳定的。因此, 剩余污泥处理和处置简单、运行费用低, 剩余污泥处理和处置简单、运行费用低,甚至可作 为肥料、饲料或饵料利用。 为肥料、饲料或饵料利用。
22
厌 氧 生 物 处 理Fra bibliotek厌氧生物处理 (二)工艺操作条件
确定厌氧消化装置的负荷率
厌 氧 生 物 处 理 重要的原则是: 在两个转化(酸化和气化)速率保持稳定平衡的条件下, 求得最大的处理目标(最大处理量或最大产气量) 三种状态的发酵: 三种状态的发酵: 酸性发酵状态 不稳定 弱碱性发酵状态 稳定高效 碱性发酵状态 稳定低效 (3)温度和pH )温度和pH
厌 氧 生 物 处 理
二、甲烷发酵的控制条件 (一)营养与环境条件 COD大于1000mg/L。 COD大于1000mg/L。 COD∶ COD∶N∶P=200∶5∶1 P=200∶ (1)氧化还原电位(ORP或Eh) (1)氧化还原电位(ORP或Eh)(-350mV)

环保行业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案

环保行业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案

环保行业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案第一章工业废水处理概述 (2)1.1 工业废水处理现状 (2)1.2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3)第二章工业废水预处理技术 (3)2.1 物理预处理方法 (3)2.2 化学预处理方法 (4)2.3 生物预处理方法 (4)第三章主体处理技术 (5)3.1 物理处理技术 (5)3.1.1 格栅筛网处理 (5)3.1.2 沉淀池处理 (5)3.1.3 油水分离器处理 (5)3.2 化学处理技术 (5)3.2.1 中和处理 (5)3.2.2 氧化还原处理 (6)3.2.3 凝絮沉淀处理 (6)3.3 生物处理技术 (6)3.3.1 好氧生物处理 (6)3.3.2 厌氧生物处理 (6)3.3.3 混合生物处理 (6)第四章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6)4.1 膜分离技术 (6)4.2 吸附技术 (7)4.3 氧化技术 (7)第五章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与管理 (7)5.1 设施运行维护 (7)5.2 污染物排放监测 (8)5.3 处理效果评估 (8)第六章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概述 (8)6.1 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8)6.2 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 (9)第七章工业废水再生利用技术 (10)7.1 再生水处理技术 (10)7.1.1 概述 (10)7.1.2 物理处理技术 (10)7.1.3 化学处理技术 (10)7.1.4 生物处理技术 (10)7.2 回用技术 (10)7.2.1 概述 (10)7.2.2 预处理技术 (10)7.2.3 深度处理技术 (10)7.2.4 回用系统 (10)7.3 再生水利用途径 (11)7.3.1 工业生产用水 (11)7.3.2 生活用水 (11)7.3.3 农业灌溉 (11)7.3.4 环境用水 (11)第八章工业废水污泥处理与资源化 (11)8.1 污泥处理技术 (11)8.2 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 (11)第九章环保行业工业废水处理案例分析 (12)9.1 案例一:某化工园区废水处理项目 (12)9.1.1 项目背景 (12)9.1.2 项目目标 (12)9.1.3 废水处理技术方案 (12)9.1.4 项目实施及效果 (12)9.2 案例二:某纺织企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项目 (13)9.2.1 项目背景 (13)9.2.2 项目目标 (13)9.2.3 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案 (13)9.2.4 项目实施及效果 (13)第十章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政策与标准 (13)10.1 国家政策法规 (13)10.1.1 法律框架 (14)10.1.2 政策措施 (14)10.1.3 政策实施效果 (14)10.2 行业标准与规范 (14)10.2.1 标准制定 (14)10.2.2 标准实施 (14)10.2.3 标准修订 (14)10.3 政策与标准发展趋势 (14)10.3.1 政策导向 (14)10.3.2 标准修订 (15)第一章工业废水处理概述1.1 工业废水处理现状我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工业废水处理已成为环保行业的重要任务。

造纸行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方案

造纸行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方案

造纸行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方案第一章废水处理概述 (2)1.1 造纸废水来源及特性 (2)1.1.1 造纸废水的来源 (2)1.1.2 造纸废水的特性 (3)1.1.3 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3)1.1.4 废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3)第二章废水预处理 (4)1.1.5 废水预处理概念 (4)1.1.6 废水预处理目的 (4)1.1.7 废水预处理技术分类 (4)1.1.8 废水一级处理概述 (4)1.1.9 废水一级处理技术 (4)1.1.10 废水二级处理概述 (5)1.1.11 废水二级处理技术 (5)第三章生物处理技术 (5)1.1.12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5)1.1.13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6)1.1.14 生物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6)第四章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7)1.1.15 概述 (7)1.1.16 筛网过滤 (7)1.1.17 沉淀 (7)1.1.18 气浮 (7)1.1.19 离心 (7)1.1.20 膜分离 (7)1.1.21 概述 (8)1.1.22 絮凝 (8)1.1.23 氧化 (8)1.1.24 还原 (8)1.1.25 中和 (8)1.1.26 预处理 (8)1.1.27 深度处理 (8)1.1.28 组合工艺 (9)第五章深度处理技术 (9)第六章废水回用技术 (10)1.1.29 预处理技术 (10)1.1.30 深度处理技术 (10)1.1.31 回用水质保障技术 (10)1.1.32 预处理技术 (10)1.1.33 深度处理技术 (11)1.1.34 回用水质保障技术 (11)1.1.35 回用水质标准 (11)1.1.36 回用水质监测 (11)第七章废水处理设施及运行管理 (12)1.1.37 预处理设施设计 (12)1.1.38 生化处理设施设计 (12)1.1.39 深度处理设施设计 (12)1.1.40 预处理设施运行管理 (12)1.1.41 生化处理设施运行管理 (12)1.1.42 深度处理设施运行管理 (13)1.1.43 废水处理设施维护 (13)1.1.44 废水处理设施故障处理 (13)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及污染防治 (13)1.1.45 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13)1.1.46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3)1.1.47 对声环境的影响 (14)1.1.48 污泥处理处置措施 (14)1.1.49 恶臭气体治理措施 (14)1.1.50 噪声防治措施 (14)1.1.51 评价范围与评价因子 (14)1.1.52 评价方法 (14)第九章造纸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15)1.1.53 企业概况 (15)1.1.54 废水来源及成分 (15)1.1.55 废水处理工艺 (15)1.1.56 工程效果 (15)1.1.57 企业概况 (15)1.1.58 废水来源及成分 (15)1.1.59 废水处理工艺 (16)1.1.60 工程效果 (16)1.1.61 企业概况 (16)1.1.62 废水来源及成分 (16)1.1.63 废水处理工艺 (16)1.1.64 工程效果 (16)第十章发展趋势与展望 (17)第一章废水处理概述1.1 造纸废水来源及特性1.1.1 造纸废水的来源造纸工业废水主要来源于造纸生产过程中的制浆、洗涤、漂白、打浆、抄纸等环节。

医院医疗废物处理手册

医院医疗废物处理手册

医院医疗废物处理手册第一章医疗废物处理概述 (2)1.1 医疗废物的定义与分类 (2)1.2 医疗废物处理的重要性 (3)第二章医疗废物收集与包装 (3)2.1 医疗废物收集原则 (3)2.2 医疗废物包装材料与要求 (4)2.3 医疗废物收集与包装操作流程 (4)第三章医疗废物运输与储存 (5)3.1 医疗废物运输管理 (5)3.1.1 运输工具及设备 (5)3.1.2 运输人员及培训 (5)3.1.3 运输过程管理 (5)3.2 医疗废物储存条件与要求 (5)3.2.1 储存设施 (5)3.2.2 储存要求 (6)3.3 医疗废物储存期限与处理 (6)3.3.1 储存期限 (6)3.3.2 处理方式 (6)第四章医疗废物处理方法 (6)4.1 物理处理方法 (6)4.2 化学处理方法 (7)4.3 生物处理方法 (7)第五章医疗废物处理设施与设备 (7)5.1 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类型 (7)5.2 医疗废物处理设备选择与维护 (8)5.3 医疗废物处理设施与设备的安全操作 (8)第六章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的职业防护 (9)6.1 职业防护措施 (9)6.2 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 (9)6.3 职业健康监测 (10)第七章医疗废物处理法规与标准 (10)7.1 医疗废物处理相关法律法规 (10)7.1.1 法律层面 (10)7.1.2 行政法规层面 (10)7.1.3 部门规章层面 (11)7.2 医疗废物处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 (11)7.2.1 国家标准 (11)7.2.2 行业标准 (11)7.3 医疗废物处理监管与处罚 (11)7.3.1 监管体系 (11)7.3.2 处罚措施 (12)第八章医疗废物处理应急预案 (12)8.1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修订 (12)8.1.1 制定原则 (12)8.1.2 制定内容 (12)8.1.3 修订要求 (12)8.2 应急预案的演练与培训 (13)8.2.1 演练目的 (13)8.2.2 演练形式 (13)8.2.3 演练内容 (13)8.2.4 培训要求 (13)8.3 应急处置流程与措施 (13)8.3.1 应急处置流程 (13)8.3.2 应急处置措施 (14)第九章医疗废物处理信息化管理 (14)9.1 医疗废物处理信息管理系统 (14)9.2 医疗废物处理数据统计与分析 (14)9.3 医疗废物处理信息共享与发布 (15)第十章医疗废物处理宣传教育 (15)10.1 宣传教育内容与方法 (15)10.2 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 (16)10.3 宣传教育效果评价 (16)第十一章医疗废物处理案例分析 (16)11.1 典型医疗废物处理案例 (17)11.2 案例分析与启示 (17)11.3 案例总结与建议 (17)第十二章医疗废物处理发展趋势 (17)12.1 国际医疗废物处理发展趋势 (18)12.2 国内医疗废物处理发展趋势 (18)12.3 医疗废物处理技术创新与展望 (18)第一章医疗废物处理概述1.1 医疗废物的定义与分类医疗废物是指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如医院、诊所、实验室等,在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等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腐蚀性、反应性等特性的废物。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是一种利用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产生甲烷等气体和沼气,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首先,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厌氧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是一类能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生存和繁殖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利用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进行代谢活动。

这些厌氧微生物主要包括厌氧菌、产甲烷菌等。

其次,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

在厌氧条件下,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经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会被降解成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等气体和沼气。

这些产物对水质没有污染性,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最后,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产生甲烷等气体和沼气。

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时,会产生大量的甲烷等气体和沼气。

这些气体可以被收集利用,既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能够转化成可再生能源,具有双重的环保和经
济效益。

总之,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产生甲烷等气体和沼气,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这种生物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和有机废水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方案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方案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方案第一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概述 (2)1.1 行业背景 (2)1.2 废水处理现状 (2)第二章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 (3)2.1 物理处理技术 (3)2.1.1 筛选 (3)2.1.2 沉淀 (3)2.1.3 浮选 (3)2.1.4 过滤 (3)2.2 化学处理技术 (4)2.2.1 中和 (4)2.2.2 氧化还原 (4)2.2.3 絮凝 (4)2.2.4 吸附 (4)2.3 生物处理技术 (4)2.3.1 好氧生物处理 (4)2.3.2 厌氧生物处理 (4)2.4 废水处理设备 (4)2.4.1 物理处理设备 (4)2.4.2 化学处理设备 (5)2.4.3 生物处理设备 (5)2.4.4 废水处理系统 (5)第三章废水预处理与预处理设备 (5)3.1 预处理方法 (5)3.2 预处理设备 (5)3.3 预处理效果评估 (6)第四章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 (6)4.1 深度处理技术 (6)4.2 回用技术 (7)4.3 回用标准及要求 (7)第五章资源循环利用概述 (7)5.1 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 (7)5.2 资源循环利用的现状 (8)5.3 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趋势 (8)第六章废水中有价资源回收 (9)6.1 有价资源种类 (9)6.2 回收技术 (9)6.3 回收效益分析 (9)第七章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案例 (10)7.1 工程背景 (10)7.2 工程设计 (10)2.1 设计原则 (10)2.2 设计内容 (10)7.3 工程实施与效果 (10)3.1 工程实施 (11)3.2 工程效果 (11)第八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政策法规 (11)8.1 政策法规概述 (11)8.2 政策法规对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11)8.3 政策法规发展趋势 (12)第九章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市场分析 (12)9.1 市场规模 (12)9.2 市场竞争格局 (12)9.3 市场发展前景 (13)第十章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未来发展策略 (13)10.1 技术创新 (13)10.2 产业升级 (13)10.3 政策支持与市场拓展 (14)第一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概述1.1 行业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厌氧生物处理3.1 基本概念3.1.1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一、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生物过程及其特征 ——又称厌氧消化、厌氧发酵;——实际上,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由多种(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并产生CH 4和CO 2的过程。

1、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简史:①上述的厌氧过程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②人类第一次利用厌氧消化处理废弃物,是始于1881年——Louis Mouras 的“自动净化器”;③随后人类开始较大规模地应用厌氧消化过程来处理城市污水(如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和剩余污泥(如各种厌氧消化池等);——长的HRT 、低的处理效率、浓臭的气味等;④50、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中后期,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人们对利用厌氧消化过程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得以强化,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现代高速厌氧消化反应器的处理工艺,厌氧消化工艺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废水处理;——HRT 大大缩短,有机负荷大大提高,处理效率也大大提高; ——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AF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反应器、厌氧流化床(AFB )、AAFEB 、厌氧生物转盘(ARBC )和挡板式厌氧反应器等;——HRT 与SRT 分离,SRT 相对很长,HRT 则可以较短,反应器内生物量很高。

⑤最近(90年代以后),随着UASB 反应器的广泛应用,在其基础上又发展起来了EGSB 和IC 反应器; ——EGSB 反应器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处理低浓度的有机废水;——IC 反应器则主要应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可以达到更高的有机负荷。

2、厌氧消化过程的基本生物过程 ①两阶段理论:——30~60第一阶段:发酵阶段,又称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水解和酸化,产物主要是脂肪酸、醇类、CO 2和H 2等; ——主要参与微生物统称为发酵细菌或产酸细菌;——其特点有:1)生长快,2)适应性(温度、pH 等)强。

第二阶段:产甲烷阶段,又称碱性发酵阶段;——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将其转化为CH 4和CO 2; ——主要参与微生物统称为产甲烷菌; 图1厌氧反应的两阶段理论图示内源呼 吸产物水解胞外酶胞内酶产甲烷菌胞内酶产酸菌不溶性有机物 可溶性有机物细菌细 胞脂肪酸、醇类、 H 2、CO 2其它产物细菌细胞CO 2、CH 4——其特点有:1)生长慢;2)对环境条件(温度、pH 、抑制物等)非常敏感。

②三阶段理论:——深入研究后,发现上述过程不能真实反映厌氧反应过程的本质;——微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产甲烷菌只能利用一些简单有机物如甲酸、乙酸、甲醇、甲基胺类以及H 2/CO 2等,而不能利用含两个碳以上的脂肪酸和甲醇以外的醇类;——70年代,Bryant 发现原来认为是一种被称为“奥氏产甲烷菌”的细菌,实际上是由两种细菌共同组成的,一种细菌首先把乙醇氧化为乙酸和H 2,另一种细菌利用H 2和CO 2产生CH 4;水解、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菌,将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转化为乙酸、H 2/CO 2; 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利用乙酸和H 2、CO 2产生CH 4;一般认为,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约有70%的CH 4产自乙酸的分解,其余的则产自H 2和CO 2。

③四阶段理论(四菌群学说):同型产乙酸菌:将H 2/CO 2合成为乙酸。

但实际上这一部分乙酸的量较少,只占全部乙酸的5%。

——三阶段、四阶段理论是目前认为的对一样生物处理过程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描述。

3、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特征能耗大大降低,而且还可以回收生物能(沼气); 污泥产量很低;——厌氧微生物的增殖速率比好氧微生物低得多,产酸菌的产率Y 为~kgCOD ,产甲烷菌的产率Y 为kgCOD左右,而好氧微生物的产率约为~kgCOD 。

厌氧微生物有可能对好氧微生物不能降解的一些有机物进行降解或部分降解; 反应过程较为复杂——厌氧消化是由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协同工作的一个连续的微生物过程;对温度、pH 等环境因素较敏感;但一般来说,①处理出水水质较差,需进一步利用好氧法进行处理;②气味较大;③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好;等等4、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我国水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排放量巨大,这些废水浓度高、多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等有机物;——我国当前的水体污染物还主要是有机污染物以及营养元素N 、P 的污染;——目前的形势是:能源昂贵、土地价格剧增、剩余污泥的处理费用也越来越高;——厌氧工艺的突出优点是:①能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沼气并加以利用;②运行能耗低;③有机负荷高,占地面积少; ④污泥产量少,剩余污泥处理费用低;等等 说明:1)I 、II 、III 为三阶段理论,I 、II 、III 、 IV 为四类群理论;2)所产生的细胞物质未表示在图中 III 发酵性细菌脂肪酸、醇类产氢产乙酸菌II同型产乙酸菌IV有机物乙酸H 2+CO 2CH 4I 产甲烷菌图2厌氧反应的三阶段理论和四类群理论——厌氧工艺的综合效益表现在环境、能源、生态三个方面。

二、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 ——发酵细菌(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菌、产甲烷菌等。

1、发酵细菌(产酸细菌):主要功能:水解——在胞外酶的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成可溶性有机物; 酸化——将可溶性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脂肪酸、醇类等; 主要细菌:梭菌属、拟杆菌属、丁酸弧菌属、双岐杆菌属等; 水解过程较缓慢,并受多种因素影响(pH 、SRT 、有机物种类等),有时回成为厌氧反应的限速步骤; 产酸反应的速率较快;大多数是厌氧菌,也有大量是兼性厌氧菌;可以按功能来分:纤维素分解菌、半纤维素分解菌、淀粉分解菌、蛋白质分解菌、脂肪分解菌等。

2、产氢产乙酸菌主要功能:将各种高级脂肪酸和醇类氧化分解为乙酸和H 2;主要反应:乙醇:232232H COOH CH O H OH CH CH +→+丙酸:22322332CO H COOH CH O H COOH CH CH ++→+丁酸:232223222HCOOH CH O H COOH CH CH CH +→+ 注意:上述反应只有在乙酸浓度很低,系统中氢分压很低时才能顺利进行。

主要细菌:互营单胞菌属、互营杆菌属、梭菌属、暗杆菌属等; 多数是严格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

3、产甲烷菌——60年代Hungate 开创了严格厌氧微生物培养技术; 主要功能:将产氢产乙酸菌的产物——乙酸和H 2/CO 2转化为CH 4和CO 2,使厌氧消化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乙酸营养型和H 2营养型产甲烷菌;一般来说,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的种类较少,只有Methanosarcina 和Methanothrix ,但在厌氧反应器中,有70%左右的甲烷是来自乙酸的氧化分解; 典型的产甲烷反应:① 243CO CH COOH CH +→② O H CH CO H 242224+→+③ -+-++→+324224HC CO CH H HCOO ④ 242324CO CH O H CO +→+⑤ O H H HCO CH OH CH 234334+++→+-⑥ ++-++++→+-434243343399)(4NH H HCO CH O H NH CH⑦S H H HCO CH O H S CH 234233233)(2+++→+-+-⑧ O H CH H OH CH 24234+→+根据产甲烷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征,可将其分类如下:——最新的分类(Bergy’s 细菌手册第九版),共分为:三目、七科、十九属、65种; 产甲烷菌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常见的有: ①产甲烷杆菌:呈短杆、长杆、竹节状或丝状 ②产甲烷球菌:为正圆形或椭圆形,排成对或链状③产甲烷八叠球菌:球形细胞形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堆积状④产甲烷螺菌:呈规则的弯曲杆状,最后发展为不能运动的螺旋丝状在生物分类学上,产甲烷菌(Methanogens )属于古细菌(Archaebacteria ),大小、外观上与普通细菌(Eubacteria )相似,但实际上,其细胞成分特殊,特别是细胞壁的结构较特殊。

在自然界的分布,一般可以认为是栖息于一些极端环境中(如地热泉水、深海火山口、沉积物等),但实际上其分布极为广泛,如污泥、瘤胃、昆虫肠道、湿树木、厌氧反应器等。

产甲烷菌都是严格厌氧细菌,要求氧化还原电位在-150-400mv ,氧和氧化剂对其有很强的毒害作用; 产甲烷菌的增殖速率很慢,繁殖世代时间长,可达46天,因此,一般情况下产甲烷反应是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 三、厌氧消化动力学在厌氧消化条件下,BOD5去除也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故好氧生物降解的动力学方程也适用于厌氧反应,由于甲烷发酵阶段是厌氧消化速率的控制因素,因此,厌氧消化反应动力学是以该阶段为基础建立的。

厌氧消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式中: dS/dt ——底物去除率,质量/(体积 • 时间); k ——单位质量底物的最大利用速率,质量/细菌质量; S ——可降解的底物量,质量/体积; K s ——半速度常数,质量/底物体积; X ——细菌浓度,质量/体积;dX/dt ——细菌增殖速率,质量/(体积 • 时间); Y ——细菌产率,细菌质量/底物质量;b ——细菌衰亡速率系数,d -1;式(3-1)代入 式(3-2),并除以X 得:产甲烷杆菌目产甲烷杆菌科产甲烷球菌目产甲烷球菌科产甲烷微菌目产甲烷微菌科产甲烷八叠球菌科产甲烷杆菌属产甲烷杆短菌属甲酸产甲烷杆菌 瘤胃产甲烷杆菌 产甲烷球菌属 范氏产甲烷球菌 产甲烷微菌属产甲烷菌属 产甲烷螺菌属 产甲烷八叠球菌属产甲烷丝菌属 运动产甲烷微菌 黑海产甲烷微菌 亨氏产甲烷螺菌 巴氏产甲烷八叠球菌 索氏产甲烷丝菌属)23()13(--⎪⎭⎫⎝⎛=-+=bX dt dS Y dt dX SK kSX dt dS sS a ——原污泥可生物降解底物浓度; S e ——剩余的可生物降解底物浓度; θc ——污泥龄;四、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产甲烷反应是厌氧消化过程的控制阶段,因此,一般来说,在讨论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时主要讨论影响产甲烷菌的各项因素;——主要因素有:温度、pH 值、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物质、F/M 比、有毒物质等。

1、温度:温度对厌氧微生物的影响尤为显著: 厌氧细菌可分为嗜热菌(或高温菌)、嗜温菌(中温菌);相应地,厌氧消化分为:高温消化(55C 左右)和中温消化(35C 左右);高温消化的反应速率约为中温消化的~倍,产气率也较高,但气体中甲烷含量较低;当处理含有病原菌和寄生虫卵的废水或污泥时,高温消化可取得较好的卫生效果,消化后污泥的脱水性能也较好;随着新型厌氧反应器的开发研究和应用,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不再非常重要(新型反应器内的生物量很大),因此可以在常温条件下(20~25C )进行,以节省能量和运行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