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第八讲国企改革和苏东经验比较北京大学林毅夫

合集下载

政经 渐进式激进式比较

政经 渐进式激进式比较

中苏转轨道路的研究摘要:苏联与中国本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起始点上有着极其相似的制度背景:起初均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两国却实行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转轨方式: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

由于转型的复杂性,周期性,短期长期性,也由于中苏两国的国情有着巨大的差距,两国转轨之后显得格外不同,中国走上了蒸蒸日上的道路,苏联却落下了解体的结局。

至此,对于两国的转轨之路的比较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最直接的现实意义。

苏联的转轨道路(一)背景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建立起了以“高积累,高投资,低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通过优先发展重化工业来进行大国的崛起。

当时,苏联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正开展冷战,苏联为了缩小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与美国平起平坐,坐享世界老大的霸主地位,不惜在基础较差和投资来源不足的情况下,牺牲农业轻工业而优先发展重工业,最终导致了苏联国名经济的严重变形,最终拖垮了苏联经济。

弗拉基米尔·波波夫(1)提出,苏联存在着过度的军事化和工业化,许多年份的军事支出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3,是同期美国等国家的4-5倍。

正因为如此,过度的军事化,工业化给苏联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如:企业与国营农场规模过大以及专业化程度低等,都是苏联经济崩溃的原因。

(二)选择激进式的原因正是在如此情况之下,苏联的领导人决定,选择一条改革之路,来挽救苏联的经济,拯救苏联的经济。

1.国外因素当时,“休克疗法”的方法在世界上盛行。

杰弗里·萨克斯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曾因提出“休克疗法”帮助玻利维亚政府成功治理通货膨胀而名噪一时。

之后,分别对波兰等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992年,俄罗斯也最终选择了“休克疗法”。

2.国内因素苏联内部对于经济快速稳定的需要。

因为过分的追求重工业,军事化,苏联国内的通货膨胀严重,为了实现快速的宏观经济的稳定,渐进式改革对此已经“杯水车薪”,不再够用,唯有借助激进式的“速度快,转轨彻底”,来稳住经济,达到稳定经济目的。

经济学必读书精选50本

经济学必读书精选50本

经济学必读书精选50本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慕读书,唯明智之士要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经济学必读书精选50本,希望你喜欢。

经济学必读书1、亚当·斯密5261:《国富论》2、阿4102瑟·刘易斯:《国际经1653济秩序的演变》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4、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5、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6、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7、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8、贝克尔:《人力资本》9、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10、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11、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2、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13、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4、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15、德姆塞茨:《(中译本)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一卷)》16、迪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17、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18、多马:《经济增长理论》19、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20、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21、费景汉、G·拉尼斯:《劳动过剩经济的发展》22、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23、格哈特·门施等:《资本价值变化与创新偏好》24、霍利斯·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25、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26、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27、贾塔克:《发展经济学》28、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29、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30、康芒斯:《制度经济学》31、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32、科斯:《社会成本问题》33、拉格纳·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34、莱斯特·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35、劳·普雷维什:《外国资本主义》36、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37、刘世锦:《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38、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39、罗纳德·卜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40、罗纳德·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经济学需读的书籍51、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52、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53、萨·阿明:《不平等的发展》5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55、樋口美雄:《劳动经济学》56、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57、瓦连捷伊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口理论》58、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59、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60、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6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6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63、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6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65、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6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67、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经济学是什么读后感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呢?我以为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首先必须学好经济学这门课。

经济学专业教学大纲-当代中国经济

经济学专业教学大纲-当代中国经济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0741013课程英文名称:china economy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经济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6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当代中国经济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时效性经济发展趋势、战略和经济政策措施方面的概述。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介绍近期中国经济在增长、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的概况,使学生掌握思考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并强化训练在经济研究上的思维习惯。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熟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和特征。

2. 掌握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讨论课、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习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无(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课程总成绩:根据小论文、提问、讨论、出勤、小测验等综合给定成绩。

(七)参考书目《中国经济专题》,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当代中国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二、中文摘要当代中国经济主要介绍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措施。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讲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1.2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3 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1.4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重点: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难点: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第二讲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2.1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2.2逆转:近代中国的突然衰落2.3李约瑟之谜的提出2.4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和新理论重点: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难点: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和新理论第三讲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1.2合作化运动与传统体制的结果1.3 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重点: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难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第四讲“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2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1.2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重点: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难点:“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第五讲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改革的进程1.2 改革后的相关问题重点:改革后的相关问题难点:改革的进程第六讲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城市工业部门改革1.2 微观经营机制改革1.3 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1.4 改革的进程、成就和问题重点: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难点:改革的进程、成就和问题第七讲国有企业改革(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国有企业引发的一些问题1.2 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出路1.3 国际比较:苏东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重点:苏东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难点: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出路第八讲金融改革(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金融部门的现状1.2 金融部门的改革重点:金融部门的现状难点:金融部门的改革第九讲财政税收体制改革(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财政1.2 1980-1993: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的财税改革1.3 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1.4 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的课题重点: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难点: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第十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分类1.2 改革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1993年的改革计划1.3 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重点: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难点:1993年的改革计划第十一讲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分析1.2 1979-1996年的4次经济波动1.3 1997-2008年: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波动1.4 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问题: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重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波动。

产业政策思辨会——张维迎VS林毅夫

产业政策思辨会——张维迎VS林毅夫

五、大部分产业政策的失败是好心做错事
• 转型中国家遗留了一批违反比较优势、没有自生能力 的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 对这些企业的保护补贴不 能一下完全取消 , 否则会带来大规模破产、 失业, 造成社会和政治不稳定 ,需要政府给予原有的产业一 些转型期的保护补贴。 另一 方面, 转型中国家由于 过去政府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去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导致基础设施非常差 , 同时存在很多制度扭曲
●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外部性无处不在,而且外部性理论特别容易给专制提供理论 基础。因为我们可以以外部性的名义压制言论自由、压制不 同异议。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市场本身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为市场的前提是分工和专业化,不同的人 做不一样的事情。信息不对称无处不在。
根据米塞斯哈耶克,市场的完全性来自于不完全性,分工和专业化的价 值就来自信息不对称,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的分散性和主观性我 们才需要市场。
五、林毅夫理解产业政策的矛盾
产业政策一是迷糊了企业家的眼睛,如果要违反比较优势的话就需要产 业政策,这个意义上讲的经济学都是跟逻辑上一样的。所以我们举日本 的例子,日本的制定战略主要是收入弹性需求高的产业就支持,比如说 纺织业,虽然是比较优势,但是它不支持,它是支持汽车、钢铁。
林毅夫讲的比较优势战略的唯一矛盾就是林毅夫讲的比较优势是他自己 理论上的比较优势,不是实际上的比较优势。他的理论比较优势是由要 素禀赋决定的,但是他又说要素禀赋和决定要素是由市场表现出来的。 你既要政府引导市场,又要市场跟着政府走。
• 一个国家陷入低收入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是由于其结构未能有动态的变 迁
• 遵循一国每一时点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 产业是升级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进而和产业结构,促进收入增长,消 除贫困的最好办法。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doc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doc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doc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国际上有“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之说,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经验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林毅夫、蔡昉、李周三位教授所著《中国的奇迹》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

这本书解释的历史时期是1998年之前,主要的理论依据是林毅夫教授开创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即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要遵循比较优势,充分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潜力,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战略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所以必将失败。

在书中,作者主要解答四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二是,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迟缓,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反复的问题?三是,中国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四是,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林毅夫教授在书的结尾,以总结的方式分别给出了答案。

第一,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使中国所具有的的资源比较优势能够发挥出来。

第二,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活-乱”循环,根源在于经济改革进程中一部分环节的改革先行造成了经济体制内部的不配套,而走出“活-乱”循环和解决其他诸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把改革深入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层次,使“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在比较优势战略下形成新的内部一致性。

第三,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就能克服前进过程中的困难,逾越各种障碍,不断取得成功。

第四,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是采取了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渐进道路。

林毅夫教授对新中国成立到1998年之间的经济改革进程做了很好的分析,但是可能存在几个问题,首先,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林毅夫教授在书中倾向于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原因,这个问题可能要进一步探讨。

企业理论案例分析

企业理论案例分析
4
• • •
★关于顾雏军
• • • • • • • • • 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 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 年生于江苏泰县 1975—1977年,上山下乡,在泰县农村劳动; 1975 1977年 上山下乡,在泰县农村劳动; 1977 1981年 毕业于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 1981年,毕业于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 1984年 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1984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1985—1988 1988年 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热力学理论、 1985 1988年,在面的研究; 非共沸工质、换热器和地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1988年 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并提出“顾氏热循环理论” 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并提出“顾氏热循环理论”; 1989年 在英国开始创业,成立首家分销公司; 1989年,在英国开始创业,成立首家分销公司; 1993年 业务拓展至北美, 1993年,业务拓展至北美,加拿大格林柯尔公司和美国格林柯尔公 司相继成立; 司相继成立; 1996年 在香港成立格林柯尔亚洲公司; 1996年,在香港成立格林柯尔亚洲公司;
8
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争议
主流经济学家观点: 主流经济学家观点: 吴敬琏:改革不能“捣糨糊” (1)吴敬琏:改革不能“捣糨糊” (2)厉以宁:要顶住互联网压力 厉以宁: 张维迎: (3)张维迎:要尊重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国资委宏观部部长赵晓: (4)国资委宏观部部长赵晓:好象一头公牛闯进了瓷器店 国资委企业部部长张文魁:国企改革不能停止, (5)国资委企业部部长张文魁:国企改革不能停止,但要 规范,交易要公开、公平、 规范,交易要公开、公平、公正 林毅夫: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单纯理解为产权改革, (5)林毅夫: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单纯理解为产权改革, 先解决社会保障再改革” “先解决社会保障再改革” 樊纲:国企产权改革不能平均分配, (6)樊纲:国企产权改革不能平均分配,不能私有化 (7)许小年:国企产权改革不能停止 许小年:

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答《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问

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答《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问

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2期)789:;<=>.?@AB———答《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问萧 冬 连 编者按:萧冬连老师是中国当代史、改革开放史研究专家,近年在本刊发表的相关文章,不少被《新华文摘》《新华文摘网络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以及地方党史刊物转载。

而萧老师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专著———《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以一个历史学者的视角,通过揭示重大事件的经纬,对“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越过市场化转轨的临界点,并保持经济超预期的高增长”这个问题作了阐释。

作者将1978年至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既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也是对过渡路径的探索。

该书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

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周刊、经济观察报、凤凰网等媒体作了长篇采访报道,入选《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新京报》《南方都市报》、腾讯华文好书等机构2019年度好书榜,并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优秀原创学术图书奖”。

那么,这本书与已有的相关著作有些什么不同?作者对中国经济改革史有哪些自己独特的观察?近期,本刊编辑部就这些问题对萧老师进行了采访,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一编辑部:萧老师,您最近出版的《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以下简称《探路之役》)一书,在读者中反响很大,被多家机构推荐或评为2019年“十大好书”之一。

您此前出版的《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以下简称《筚路维艰》)一书影响也很大,请您谈谈写作《探路之役》的想法。

另外,前后两本书是一个连续的写作计划吗?萧冬连:这两本书肯定是有承续关系的,但《筚路维艰》是提纲挈领式的,《探路之役》实证性更强些,尽管篇幅也不大。

从时段看,《筚路维艰》的主要篇幅是写新中国成立后前27年,《探路之役》集中写1978年至1992年的经济改革。

但是,这并不是说写完《筚路维艰》就有了写《探路之役》的计划。

国有企业改制国际经验与借鉴

国有企业改制国际经验与借鉴

国有企业改制国际经验与借鉴国有企业改制一直是各国政府在经济改革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纷纷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寻求适合自身国情的改制模式。

本文将通过对国际经验的研究,探讨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些重要经验和借鉴之处。

一、国际经验之一:多元化经营与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引入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化改革。

多元化经营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降低国有企业对于单一产品或行业的依赖。

市场化改革可以有效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打破行政垄断,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以中国为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初期,众多国有企业陷入了单一产品或行业的僵化局面,导致效益下降,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化改革。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国有企业得到了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和自主运作的空间,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二、国际经验之二:引入市场导向的激励机制国际经验中,引入市场导向的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经验之一。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企业内部的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质量和绩效。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国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绩效。

例如,设立员工持股计划,国有企业员工可以通过购买公司股份来分享企业的发展利益。

此外,将绩效与工资挂钩,实行岗位薪酬制度,也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三、国际经验之三: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国有企业改制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进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决策效率和运营质量,改革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至关重要。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国有企业改制中进行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

例如,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外部独立董事,提高企业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建立监事会或董事会,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和约束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