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 专题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

1.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1.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确定地球上的经度和时区。

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其周期为一年。

2.2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2.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上的气候带划分、农业生产安排。

第三章:地轴倾斜与五带划分3.1 地轴倾斜的定义: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其度数为23.5度。

3.2 地轴倾斜产生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3.3 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第四章: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4.1 地球自转与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形成高低气压差异,产生风。

4.2 地球公转与太阳辐射的分布:形成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产生热量分布不均。

4.3 地球运动与气候的形成: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分布。

第五章:地球运动的地理应用5.1 导航与地球运动: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确定航海和航空的方向。

5.2 地球运动与时间计算:地球自转用于计算地球上的时间,地球公转用于计算日历时间。

5.3 地球运动与地理观测: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探索宇宙奥秘。

第六章:地球自转与科里奥利力6.1 科里奥利力的定义: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力,使得流体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6.2 科里奥利力对气候的影响:形成风带,影响全球大气环流。

6.3 科里奥利力的地理意义:气候带的划分,影响降水分布。

第七章:地球公转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7.1 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7.2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春分和秋分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夏至和冬至时太阳高度角最小。

7.3 太阳高度角的地理意义:影响日照时间和地表温度,进而影响气候和农业生产。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通用1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教学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课时安排】2~3个课时;【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情感价值】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教材处理】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

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

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请大家解一下原因。

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

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第二轮复习 地球运动专题教案示例一

第二轮复习 地球运动专题教案示例一

第二轮复习地球运动专题教案示例一
一、专题知识联系
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决定了地球上各自然要素的分布或运动特点,同时也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因此,本专题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基点,也是以下各专题复习的基础。

本专题的重点是识读与运用日照图。

因为地球运动与各地理要素的关系,乃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般多在日照图中得以体现。

二、专题要点归纳
(一)地球运动
(二)日照图的判读和应用
1.规则的日照图
2.识读和运用日照图的基本要求
①阅读地理坐标;②确定方位;③划分时区、确定日界线、计算日期。

地方时及区时;④划分东西及南北半球;⑤确定太阳直射纬度、直射点地理坐标,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及纬度;⑥确定昼夜分布、晨昏线、昼半球、夜半球、极昼与极夜;⑦计算昼夜长短;⑧确定日期、节气、季节、五带的分布;⑨确定物体水平运动偏向;⑩推断公转速度状况。

3.阅读日照图应抓住的关键
(1)太阳光线来自何方
(2)自转方向
(3)重要的点(如南、北极等)
(4)重要的线(如00和180o经线、赤道、回归线、极圈、晨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和经线、6时、12时、18时、24时所在经线等)
(5)重要的面(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昼半球、夜半球、极昼和极夜范围等)
其中,判读的关键是找出直射点的位置。

因为直射的经线反映出经度和时间,而直射的纬线则反映出纬度和季节。

三、专题复习目标
(1)掌握地球两种运动的特点及地理意义。

(2)掌握主要日照图的判读方法并能绘制简图辅助思维。

(3)运用日照图辐射、联系、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并懂得主要图像的图文转换。

初中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能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能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及其特点;(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活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天体运行图、PPT等教学辅助工具;2. 与地球运动相关的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现象;(2)提问:地球如何运动?这些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探究地球自转(1)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描述地球自转的特点;(2)教师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地球自转现象。

3. 探究地球公转(1)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描述地球公转的特点;(2)教师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地球公转现象。

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教师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6. 布置作业(1)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六、教学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4.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

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指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四季变化等。

三、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利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四、应用(10分钟)1. 学生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太阳从东方升起,为什么地球上有极昼极夜现象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2. 教师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展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通过讲解和实践,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在应用环节,学生能够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的掌握不够扎实。

八下地理中考复习教案(地球的运动)

八下地理中考复习教案(地球的运动)

八下地理中考复习教案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会用简单得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2.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3.掌握公转带来的昼长夜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地球公转所带来的昼长夜短的变化。

板书:一、地球运动1.基本特征(1)自转(2)公转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时间差异3.公转带来的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设计:导入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地球的自转)【复习梳理】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与昼夜现象进行区分)考点:如何判别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1)由夜入昼——晨线(2)由昼入夜——昏线2.时间差异(东早西晚)【时区和区使推后讲】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3.21 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昼夜平分夏至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昼长夜短秋分9.23 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冬至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昼短夜长提问:·各节气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时间?昼夜长短变化?·冬至日、夏至日有什么特殊的地理现象?2.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昼夜长短变化春分-夏至:昼渐长,夜渐短夏至-秋分:昼渐短,夜渐长秋分-冬至:昼渐短,夜渐长冬至-次年春分:昼渐长,夜渐短提问:一年中可被太阳直射两次的是?一年中只能被太阳直射一次的是?总结归纳:·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初中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和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点。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4.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5. 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 总结提升:归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六、教学内容1. 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七、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周期、方向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3. 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 总结提升:归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知识与技能】1.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3. 掌握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4. 了解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巩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 运用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3.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思考、总结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2. 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2. 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 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 四季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请大家回顾一下,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 学生回答: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

(二)课堂讲解1. 地球自转(1)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周期是多少?(2)学生回答: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24小时)。

(3)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

2. 地球公转(1)提问: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周期是多少?(2)学生回答: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365天)。

(3)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等。

3. 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1)讲解: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4. 五带的划分及特征(1)讲解: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

(2)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五带的划分,描述一下各个带的特征。

(三)课堂练习1. 完成练习题:请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地球运动高考重点:一、从考查内容来看,高考侧重于考查宇宙环境、地球运动规律及其意义等主干知识。

二、从能力要求来看,高考侧重于考察空间想象能力、读图能力、逻辑推断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注重考查地理思维方法和基础知识的整合。

如日照图的变形、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应用和延伸等。

试题更是侧重于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从命题形式上看,有两大特点。

第一,以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生活情景作试题的素材来进行设计。

命题的切入点越来越体现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第二,逐步趋向与地理环境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的综合。

命题趋向:近些年来宇宙探索、航天发射成为热点事件,随着我国海南第四航天发射中心建设、神舟七号发射,我国航天强国梦的实现,以此为材料的试题似将大量出现在试卷中,试题的难度会略有加大。

知识要点测试要点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天体与天体系统(由小到大):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恒星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2、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十分相似年,即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有相似之处。

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宇宙环境:①公转轨道固定,大小行星互不干扰,安全;②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2)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条件适中,才存在液态水;②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并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为适合生物呼吸、生存以及昼夜温差不大的大气层;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测试要点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②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取之不尽、稳定、廉价又无污染性,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

③影响地球的天气与气候。

④使极地上空产生极光现象。

测试要点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23时56分4秒(1恒星日)。

(3)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的角速度处处相等;线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纬度越小线速度越大,纬度越大线速度越小。

2、地球公转:(1)方向:自西向东。

(2)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4)速度: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3、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引起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3月21日和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的周期为24小时。

(2)地方时表现为东早西迟,经度相差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

(3)引起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转。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一是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是季节分布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变化幅度越小。

②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哪一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③赤道上全年均昼夜等长;其他地方,纬度越低,昼夜变化的幅度越小。

④纬度相同但分处南、北半球的两地,其中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3)四季的更替:是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引起,在中纬度表现明显,一般北半球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4)五带的划分:是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引起,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以内为寒带。

一、日照图的解题内容和步骤1.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

①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特例除外)。

②从自转方向上看,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自转,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自转。

③从经度数排列上看,自转方向与东经度数由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

2.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①太阳直射经线的确定(A.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B.平分昼半球的经线;C.根据已知某经线的时间来计算;D.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点所在的经线。

)②直射纬线的确定(A.利用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B.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纬线;C.利用晨昏线相切的纬度计算:直射纬度=90°-相切纬度)。

3.时间的确定①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时。

②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时间: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昼半球则经线时间为12时,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夜半球则经线时间为24时(0时)。

4.季节或日期的确定:①利用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来判定:北半球昼长夜短或北极地区是极昼,则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反之则为冬半年。

②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

5.太阳高度①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②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是90°。

③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④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相同的点有无数个,即以直射点为圆心,以(90°-高度角)的角距离为半径的圆。

⑤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点可能有两个,也有可能只有一个(如太阳直射点)。

(位于同一经线上,与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角距离相同)。

6.昼夜长短: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极昼范围是(90°-直射纬度)N以北地区];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极地区出现极夜[极夜范围是(90°-直射纬度)S以南地区]。

太阳直射南半球相反。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如果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则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扩大,如果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则北极地区极夜范围缩小。

南半球相反;直射点向南移相反。

二、日出、日落1.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但各地日出、日落的地方时时刻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2.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先计算出该地昼长的时间,然后以正午12时为起点,减去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出的地方时,加上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落的地方时。

3.日出、日落方位——①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

②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③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方向绘成下列简图。

回答下面1~2题。

1.可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A.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3.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长与2008年奥运会开幕日那天(8月8日)北京的昼长最接近的是A.奥运圣火火种在希腊雅典采集的那天(3月25日) B.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那天(5月8日)C.奥运圣火传递至协办城市青岛的那天(7月24日) D.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灭的那天(8月24日)右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4.此时A.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B.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D.②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地球最近的大行星5.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读右图,回答下面1~2题。

1.若以中心圆圈代表地球赤道,甲为地球同步卫星,下列有关甲与地球自转运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速度相同 B.角速度相同 C.周期不同 D.方向不同2.若以中心圆圈代表太阳,地球位于甲处时,发生频率较大的自然现象是A.澳大利亚低温 B.墨西哥湾飓风 C.松花江洪涝 D.塔里木河断流某日,当右图中的A点处于晨昏线上时,北京时间为19时。

据此回答3~5题。

3.该日汕头的昼长约为A.12小时 B.11小时20分钟 C.12小时40分钟 D.12小时20分钟4.A地的自然带为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温带荒漠带5.下列能正确表示该日地球与太阳位置关系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识别经纬线是我们认识地球的最基本方法。

读下图,回答6~8题:6、读图,a点位于两条线的交界处,关于a点说法正确的是A、若a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则该地区含有丰富的煤矿B、若a点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则该地区含有丰富的地热资源C、若a点位于南半球、东半球,则该地区可发展旱作直播水稻D、若a点位于南半球、西半球,则该地区附近有西澳大利亚寒流2007年11月26日9时40分许,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嫦娥一号”卫星将不断地传回各种探测数据。

结合学过知识,回答7~8题。

7.在月面图像上,我们可以看见许多大小不一的“月海”和环形山,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A.月球遭遇小天体撞击后形成的 B.月球上缺少地球大气一样的天然屏障C.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图形 D.月球上存在大小不一的海洋和环形山地8.据报道:月球上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温差可超过350度。

最主要原因是A.月球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B.月球上大气的削弱作用弱C.月球表面重力小,没有大气 D.月球上的一天时间比地球长右图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据此判断以下9~10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