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王学力《现代企业薪酬设计技术》

【课件】王学力《现代企业薪酬设计技术》
【课件】王学力《现代企业薪酬设计技术》

现代企业薪酬设计技术

王学力编著

目录

第一章现代薪酬设计概论

第一节薪酬内涵与外延的确定

一、薪酬与工资的区别与联系

二、薪酬与福利的区别与联系

三、薪酬作用

四、薪酬结构

第二节确定薪酬水平需考虑的因素

一、劳动力市场条件

二、政府法律、法规

三、企业董事会和经营层领导的态度

四、职工心理承受力和工会的态度

第三节影响个人工资水平提高因素

一、企业方面

二、个人方面

第二章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与案例

第一节自然人工资体系

一、自然人工资体系特征

二、案例

第二节岗位工资体系

一、岗位工资的定义

二、岗位工资的起源

三、建立岗位工资制度的目的

四、岗位工资的具体做法

五、岗位工资案例介绍

第三节绩效工资体系

一、绩效工资的定义

二、计件工资制

三、佣金制

第三章中国的工资法律制度

第一节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

一、宪法

二、基本劳动法律

三、劳动行政法规、规章

四、地方性劳动法规、规章

五、自治劳动条例和单行劳动条例

六、特别行政区劳动法规

七、批准生效的国际劳工条约

八、有关的法律解释

九、集体合同和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第二节我国的工资管理政策

一、非国有企业的工资政策

二、国有企业工资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政策规定

第三节企业薪酬政策制定中的法律规范

一、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二、企业工资支付与最低工资标准

第四节工资支付与经济补偿、赔偿规定

一、工资支付

二、经济补偿规定

第四章现代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程序

第一节薪酬方案设计的原则

一、公平性

三、安定性

四、刺激性

五、情理性

第二节职位评价

一、简单排序法

二、职级分类法

三、元素比较法

四、评分法

第三节企业内部各类人员间工资关系的对接方法

一、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工资一般对应关系

二、生产工人与技术、管理人员的工资对应关系

三、结合部人员比较法

第四节薪酬调查

一、薪酬调查的目的

二、薪酬调查的主要内容

三、薪酬调查的渠道

四、薪酬调查的范围

第五节设计一个合理的工资收入曲线

一、年龄收入曲线

二、能力工资曲线

三、岗位(职务)工资曲线

四、生活费用曲线

第六节设计工资方案

一、选择基本工资制度

二、工资方案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特殊条件下工资的支付

第一节加班加点工资

一、加班加点的定义

二、加班加点工资的计算基数

三、加班加点工资的支付标准

四、实行计件劳动者加班工资的确定

五、正常工作时间跨越法定带薪休假节日等情况下工资支付

问题

六、法定休息日、法定带薪节日加班工资确定

第二节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一、国家对各种假期的工资支付有关规定

二、企业对各种假期规定的案例

第六章薪酬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第一节工资管理目标

一、劳动人事管理的三个阶段

二、劳动人事管理目标

三、工资管理的目标

第三节员工的工资定级与增资

一、员工工资定级

二、员工工资升级或调资

第三节采用灵活的工资的支付形式

一、谈判工资

《教育学》(王道俊著)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教育学 (新编本)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新编本说明 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王道俊_教育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A.希腊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 育内容单一,教育方 法比较严厉为特征 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1.“学不躐等”出自(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体育专业—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教育学—王道俊

教育学 绪论 1、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包含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和语言记录之中。如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就汇集在《论语》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但是古代社会里,所有的教育方面的著作,停留于经验的描述,并时常带有类比、臆测的色彩,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因此还不具备形成学科的条件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05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的精神与进步》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 要建立教育学1620年在他所设计的“知识之球”上确立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此后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 独有的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 系统的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明了自己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变革。 1776—1787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后来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该书曾一度风行世界对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

《教育学》笔记(王道俊、郭文安版)

绪论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研究步骤: 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 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王道俊王汉澜版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 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1)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 意志的体现。 (2)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 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3)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 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 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 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1)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 教育规律。 (2)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 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与哲学等学科分离 1、时间:17世纪以前 2、特征: (1)人们还没有将教育现象作为独立的现象来加以研究,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与哲学等分离, 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着做中。 (2)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3、代表人物及著作 中国:孔子:《论语》、《学记》(世界最早) 西方:伯拉图:《理想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时间:17——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2、特征:分离成独立科学 (1)对象上,教育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上,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概念或概念体系 (3)方法上,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果上,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5)组织上,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和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3、代表人物及著作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三)多样化阶段 1、时间:19世纪40年代以后 2、发展动力: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的斗争 3、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研究教育 4、重要的教育学流派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体系 提倡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用于教育研究 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将结论应用于实践以检验实研结果 教育实验不同于心理实验,是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进行的 主张用实验、统计等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方法的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主要观点: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育的概念)【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③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有目的的。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④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2)把握教育质的规定性的意义 ①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助于人们透过教育的种种表面现象,更加深刻而科学地理解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 ②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人的潜力,培养更多的能够自我教育、与时俱进、具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③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剖析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与其他动物本能的区别在何处等,这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1)教育的基本要素

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2)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分析如下: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②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并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将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等,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受教育者学习的状况会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可见,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而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哪些异同? 答: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其异同具体分析如下: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 班主任)【圣才出品】

第14章班主任 1.为什么中小学教育特别重视班主任工作? 答: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具体而言,中小学教育特别重视班主任工作的原因如下: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班级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当学校把几十名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的年龄相当、身心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的时候,还不能说这样的班级就是一个集体。它需要由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培养而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班主任对班集体的组织建设负有专门的责任。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要长身体、长知识、增长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需要班主任专门指导,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班主任不仅要教会学生去适应社会生活,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开发潜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好几位教师任教,他们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但是教育、教学的成果不是靠哪位教师单独创造出来的,而是教师集体长期共同劳动的结晶。班主任的作用就是使各位教师互相配合,步调一致,统一教育要求,形成教育合力,以增强教育的整体效应。除了各科教学之外,学校中各种学生组织及其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需要班主任把课堂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统一协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解析

WORD格式.分享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 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 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 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 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 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 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 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 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 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 促进了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 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 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第二 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 的发 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 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3)阶段性,此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 生的 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 法,进行针对性 教育。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 同的 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挥个性,促进学生自由 发展5)整 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是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 展,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的详细笔记一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的详细笔记(一) 2007-07-06 10:12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点: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点: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 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法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 伦理思想等联系起来,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 .............。 ...............。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2)调查法 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3)实验法 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4)统计法 2.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控制论的基本方法(2)信息论的基本方法(3)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中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逐步地说明于下。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得任务、过程、原则与方法。 3、能运用教育得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与解决教育得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得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得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得萌芽、教育学得独立、教育学得发展多样化、教育学得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得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 二、教育得概念 (一)教育得质得规定性 教育就是有目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有目得地培养人,就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她社会现象得根本区别,就是教育得本质特点。 (二)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得涵义、地位与作用。 教育者:凡就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得作用得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得主导者。 受教育:就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得人。地位:受教育者既就是教育得对象,也就是学习得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得纽带,就是开展教育活动得内容与方式。 (三)育得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得特点;现代教育得特点。 1原始得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得过程中进行得; 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2古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 2 教育得公益性日益突出 3教育阶级性得出现并不断强化; 3 教育得生产性不断增强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四)教育概念得界定 广义教育:凡就是有目得地增进人得知识技能,影响人得思想品德,增强人得体质活动,不论就是有组织得或就是无组织得,系统得 或就是零碎得,都就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得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得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得,业余得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得发展 (一)人得发展概述 人得发展涵义; 1 人类得发展或进化; 2 人类个体得成长变化过程。 大体分为生理发展,心理,社会发展。 人得发展特点; 1未完成性(可塑性,人得需教育性与可教育性);2 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得能动,自主,自觉,自决与自我塑造等能动性,就是人得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得不同,这就是人得教育与人改造自然得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得等活动之 间得最根本得区别。); 人得发展得规律性: 1 顺序性(人得发展具有一定得方向性与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不平衡性 (人得发展并不总就是按相同得速度直线前进,不同系统得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得成熟水平就是不同得;同一技能系统特性在发展得不同时期有不同得发展速率) 3 阶段性 (人得发展既体现出量得积累,又表现出质得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得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得飞跃。) 4 个别差异性 5 整体性(教育面对得就是一个个活生生得,整体得人,她既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得独特性。) (二)影响人得发展得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得发展中得作用;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 绪论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研究步骤: 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 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之复习笔记(重要)汇总

绪论 教育基本理论包括: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 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教师、学生、学校; 教育展望包括: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等本章已考真题:2000 :教育学(名解) 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 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 '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 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 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C.论证 了班级授课制度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 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 ①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 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实验教育学” ---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 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 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 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③19C末20C初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 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 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他的 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色彩 一条线索:西方教育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 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④苏联凯洛夫《教育学》 ⑤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C50y) ①1956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他的分 类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去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人 们观察教育过程、分析教育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 ②1963美布鲁纳《教育过程》主张务必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

2021年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