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的基本技术内容和要求——【石油天然气】
油气田开发工程

1什么叫一口井的井身结构?井身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2目前常用的有哪些完井方式?各有何特点?
3什么叫试油?常用的诱导油流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4什么叫油井流入动态曲线?IPR曲线反映的是什么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5一般而言,气液混合物在垂直管道中的流动型态可能有哪些?什么是滑脱现象?
6气举采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什么是气举的启动压力和工作压力?气举凡尔有什么用途?
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包括:活塞式水驱油、非活塞式水驱油。
三、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原始地层压力、目前地层压力、折算压力、供给边缘压力、流动压力?
2什么是渗流速度?什么是真实速度?两者有什么关系?
3利用达西定律分别推导单向渗流和平面径向流时的产量公式和压力分布公式。
4什么是等压线、流线?单向渗流和平面径向流的渗流场图特点是什么?
开发指标的定义。
油田开发综合调整,包括:油田开发综合调整的任务、油田开发综合调整的内容。
三.思考与练习
1一个油田的开发过程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2什么是油田开发方案?它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油藏的驱动类型有哪些?其开采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开发层系?如何划分开发层系?
5什么叫注水方式?目前国内外油田所用的注水方式有哪些?
三、思考与练习
①油藏流体有哪些?油藏流体的高压物性只要指什么?
②天然气主要有哪几种烃组成?什么是天然气的体积系数和压缩系数?
③油气分离方式通常有哪几种?不同脱气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⑤反映地层原油高压物性的物理量都有哪些?影响地层原油高压物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⑥石油行业中地层水采用什么分类方法?包括几种水型?
混相驱,包括,混相气驱、混相水驱。
油田开发基本概念、指标计算、油藏动态分析

第二部分 开发指标计算及应用
17
一、生产类指标 二、技术类指标 三、开发效果评价类指标
18
一、生产类指标
1、日产油水平 2、平均单井日产油水平 3、单井日产油水平 4、单井日产油能力 5、综合含水 6、综合生产气油比 7、注采比 8、原油计量系统误差(输差)
19
一、生产类指标
日产油水平
8
开发工程名词
◆井网密度:每平方千米含油面积内所钻的开发井数。 ◆原始地层压力:油、气在未开采前的地层压力称为原始地层压力。 ◆注水方式:指注水井在油田上的分布位置及注水井与采油井的比例 关系和排列形式。又称注采系统。 ◆注采井组:一口注水井和几口生产井构成一单元称注采井组。又称 注采单元。 ◆注水方式分类:边缘注水、边外注水、边内注水、面积注水、线状 注水、顶部注水、点状注水。 ◆面积注水分类:三点法、四点法、五点法、七点法、九点法、反九 点法.
指一个油田或者区块月产油与当月日历天数的比值。单位为吨/日。
日产油水平是衡量一个油田(或者区块)原油产量高低和分析产量变化的 重要指标。
日产油水平=
油田(
或区块) 月产油(吨) 当月日历天数
平均单井日产油水平
指油田(或开发区)日产油水平与当月所开油井实际生产天数开井数的 比值。参数符号qo,单位为吨/日。
由于数量众多,下面重点将与油藏动态分析关系紧密的开发工程 名词中常用的概念做一些介绍。
5
开发工程名词
◆地质储量:在地层原始状态下,油藏中油的总储藏量。地质储量按 开采价值划分为表内储量和表外储量。表内储量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 条件下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并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表外储量是 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开采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但当原油 价格提高、工艺技术改进后,某些表外储量可以转为表内储量。 ◆地质储量丰度:是指油藏单位含油面积范围内的地质储量(单位: 万吨),它是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之一。分为:高丰度(﹥300)、 中丰度(100~300)、低丰度(﹤100)、特低丰度(﹤50)。 ◆单井控制储量:采油井单井控制面积内的地质储量。 ◆剩余可采储量:油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积采油量之差。
油田开发动态分析基础知识(课题二

• 4.影响油井和油田产液量的因素
•
• • •
•
(1)油层本身的产液能力:用采液指数来衡量。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采液指数 越大,产液量也就越大。 (2)油井的生产压差:生产压差越大,产液量就越大。 (3)含水率:含水率越高,产液量越大。 (4)井网密度。井网密度加大,可以提高整个油层的开采强度,提高产液量。 但由于受经济和开发条件的限制,井网密度不能无限加大。 (5)工艺技术水平:指泵的极限排量和分离气量能力对油田产液量的影响。另 外,油田产液量还要受地面管网设施、经济界限和油井高含水关井界限及油井 损坏因素的影响。
一、采油过程中油层动态和生产动态
(三)水驱开发油田的三大矛盾及动态类型
1、注水开发的三大矛盾
• 1)层间矛盾:
• 一般在注水开发初期, 层间矛盾是主要的。
注水井 生产井
• 表现形式:单层突进。 • 解决途径:
本质上:增大差油层的生产 压差,如闭式(负压)抽油; 分采、分注; 隔、堵高压水层。
图3.4.1 层间矛盾示意图
一、采油过程中油层动态和生产动态
(一)油层动态 • 1.影响油层内油水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
•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水在油层中的运动是驱动力、重力、毛管力和粘滞 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由于油层地质特征不同,影响因素也不相同。影响油层 内油水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 • • • •
•
(1)油层内渗透率的分布及组合关系。 (2)油层夹层的发育程度。 (3)油层厚度。 (4)孔隙结构及润湿性变化。 (5)开采条件。
•
•
图3.4.2 局部舌进示意图
•
• 3).层内矛盾:
• 长期存在,油田开发后期,进入全部水洗 采油阶段,层内矛盾将上升为主要矛盾。 注水井 采油井
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的流程和方法

VS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分类、编码和 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数据分析与处理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方法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价 值的信息。
数据处理
对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加工,以满足后续模拟和预 测的需求。
动态模拟与预测
模型建立
01
根据油田开发的理论和实际经验,建立动态模拟模型。
案例三:人工智能方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结词:创新应用
详细描述:人工智能方法在油田开发 中逐渐得到应用,例如利用机器学习 算法对油田生产数据进行预测和优化, 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效益。
05
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 2 3
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对油田开发动态 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预测,提高分析精度和效率。
统计分析方法
总结词
统计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 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油田开发数据 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来评估 油田开发动态。
详细描述
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 列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可以用于预 测油田产量、评估开发效果、优化开 发方案等。
数值模拟方法
总结词
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油田开发过程,可以对油 田开发进行预测和优化。
模型验证
02
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确保其能够准确反映油田开发的实际
情况。
预测
03
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对油田开发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为决策提
供依据。
结果评估与优化
结果评估
对模拟和预测的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油井和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油井和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油田开发分析一般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分析方法。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单井分析(油井、水井)、井排及排间(行列注水)分析、区块分析(不同构造部分的油藏或断块)及全油田分析。
不同类别的分析其目的、要求及所取资料是不尽相同的。
一、单井开采动态分析1、目的:为合理开发油田服务及更好的完成原油生产任务。
2、具体要求:(1)、收集每口井的全部地质和技术资料,建立油水井井史档案;(2)、建立健全单井生产动态资料,包括产量、压力、检测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建立油水产出、注水账目等进行单井动态分析;(3)、根据油水井目前生产情况,结合全油藏特征,对油井生产能力进行评估。
分析不同工作制度下的产量变化,为配产配注提供依据;(4)、对未来油井生产动态进行预测;(5)、通过油井产状和试井资料,可以分析其周围井之间的连通情况,流层渗透率及渗流特征参数的计算;(6)根据生产特征判断油藏驱动类型,自然水驱及人工注水的必要性;(7)、为油田动态分析提供各项资料;3、油井分析所需资料油井产状分析是油田分析的基础(最小单元),也是做好油田开采工作的重要指标。
因为油井产状变化受到多项因素影响。
所以所涉及的资料也比较广泛。
下面列举油井分析所需各项资料:1)、基础井史资料(1)、井号(类型):(2)、开采层位及投产日期(曾经动用及目前动用);(3)、开采层位深度及海拔;(4)、完井方法记录:油套管规格、下入深度、射孔规格、曾射后封、卡层情况;(5)、必要的图幅:井位图、构造图、剖面图、连通图、井身结构图、单井开采曲线图;2)、开采层的性质及参数资料(1)、开采层岩石性质;(储油气岩石主要是砂岩和碳酸岩即都是沉积岩)、孔隙度(岩石孔隙的总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作用下,储油岩石具有流体通过的的能力)、饱和度(某流体体积占岩石空隙体积的百分数)(2)、开采层油层厚度(砂层、有效厚度);(3)、油层有效孔隙度;(4)、油层有效渗透率;(5)、油层原始油、水饱和度;3)、试油及原始压力资料(1)、开采层、油层原始压力;(2)、投产初期地层压力;(3)、初期试油成果:试油时间、方法、工作制度、参数产量、静压、油气比、原油性质、含砂等;(4)、压力恢复曲线及解释资料;(5)、投产后增产措施资料:压裂强度、压裂参数、压裂规模等,酸化液性质、配方、规模等。
油田动态分析基本知识

二、动态分析
1.油田动态分析及主要内容 2.油藏分类 3.开发阶段划分 4.主要生产技术指标计算(或确定)方法
二、动态分析
地理位置
海上油藏
油
藏
陆上油藏
(原油性质)
稠油油藏
类
型
稀油油藏
划
(岩性特征)
特殊岩性油藏
7类
分
砂岩油藏
(储层物性)
低渗透油藏
中高渗油藏
能否形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效驱替
井网
整装油藏 复杂断块油藏
数之比。开井数是指当月连续生产时间不小于24h的油井井数。
综合递减率:老井在采取增产措施情况下的产量递减速度 自然递减率:老井在未采取增产措施情况下的产量递减速度
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及定义
(3)注水井生产动态指标 注水量:单井日注水量是指井口计量的日注水量,开发单元和阶段时间的
注水量用单井日注水量进行累加得出。
油田动态分析基本知识
一、油藏工程方案
1. 油藏评价部署方案(油藏评价)
“油田开发概念设计”,主要根据评价目标区的地质特征和已 有的初步认识,在落实勘探提交的控制储量的基础上,提 出油井产能、开发方式以及生产规模。
开发阶 段
主要任务
油藏描述的主要 内容和任务
油藏描述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开发准 备阶段
评价和设计
因此油藏类型的划分顺序为:
海上油藏→稠油油藏→特殊岩性油藏→低渗透砂岩油藏→整装砂岩油 藏→复杂断块砂岩油藏→极复杂断块砂岩油藏
二、动态分析
1.油田动态分析及主要内容 2.油藏分类 3.开发阶段划分 4.主要生产技术指标计算(或确定)方法
二、动态分析
“开发阶段”有关: 资料信息、油藏描述、油藏地质模型、油藏动态 监测内容、原油采收率等。 一般划分(按原油产量) 产能建设上产阶段(开发初期) 产量相对稳产阶段(开发中期或开发调整阶段) 产量递减阶段(开发后期)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标准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标准第1章勘探准备与地质调查 (4)1.1 勘探前期资料收集与分析 (4)1.1.1 资料收集范围与内容 (4)1.1.2 资料分析方法 (4)1.2 地质调查与评价 (5)1.2.1 地质调查内容 (5)1.2.2 地质评价方法 (5)1.3 勘探目标确定与设计 (5)1.3.1 勘探目标确定 (5)1.3.2 勘探设计 (5)第2章物探技术与数据处理 (6)2.1 物探方法选择与数据采集 (6)2.1.1 物探方法选择 (6)2.1.2 数据采集 (6)2.2 数据处理与解释 (6)2.2.1 数据处理 (6)2.2.2 数据解释 (7)2.3 物探成果评价与应用 (7)2.3.1 物探成果评价 (7)2.3.2 物探成果应用 (7)第3章钻井与完井技术 (7)3.1 钻井工程设计 (7)3.1.1 设计原则与要求 (7)3.1.2 设计内容 (7)3.1.3 设计步骤 (7)3.2 钻井液与固井 (8)3.2.1 钻井液体系 (8)3.2.2 固井设计 (8)3.3 钻井过程监测与控制 (8)3.3.1 钻井参数监测 (8)3.3.2 井控技术 (8)3.4 特殊钻井工艺与技术 (8)3.4.1 侧钻井技术 (8)3.4.2 水平钻井技术 (8)3.4.3 大位移钻井技术 (9)3.4.4 超深井钻井技术 (9)第4章试油试气与储量评价 (9)4.1 试油试气工艺 (9)4.1.1 试油试气目的 (9)4.1.2 试油试气方法 (9)4.1.3 试油试气工艺流程 (9)4.2 储量参数测定与计算 (9)4.2.1 地质储量参数 (9)4.2.2 可采储量参数 (10)4.2.3 储量分类与评价标准 (10)4.3 储量评价与报告编制 (10)4.3.1 储量评价方法 (10)4.3.2 储量评价结果分析 (10)4.3.3 储量报告编制 (10)4.3.4 储量报告审查 (10)第5章开发方案设计与优化 (10)5.1 开发地质研究 (10)5.1.1 地质条件分析 (10)5.1.2 油气藏评价 (10)5.1.3 油气藏模拟 (10)5.2 开发方案设计 (10)5.2.1 开发原则 (10)5.2.2 开发方式 (11)5.2.3 开发井网设计 (11)5.2.4 开发参数优化 (11)5.2.5 设备与工艺选择 (11)5.3 开发试验与评价 (11)5.3.1 开发试验 (11)5.3.2 开发效果评价 (11)5.3.3 经济效益评价 (11)5.4 开发方案优化与调整 (11)5.4.1 优化依据 (11)5.4.2 优化方向 (11)5.4.3 调整措施 (11)5.4.4 动态监测与调整 (11)第6章油气田生产与动态分析 (12)6.1 油气田生产管理 (12)6.1.1 生产计划与调度 (12)6.1.2 生产过程监控 (12)6.1.3 生产安全管理 (12)6.1.4 生产成本控制 (12)6.2 生产数据分析与处理 (12)6.2.1 数据采集与传输 (12)6.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2)6.2.3 生产趋势预测 (12)6.3 动态监测与评价 (12)6.3.1 动态监测技术 (12)6.3.2 油气藏评价 (13)6.3.3 生产效果评价 (13)6.4.1 生产参数优化 (13)6.4.2 生产工艺改进 (13)6.4.3 生产组织与管理优化 (13)6.4.4 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 (13)第7章油气藏改造与提高采收率 (13)7.1 油气藏改造技术 (13)7.1.1 酸化技术 (13)7.1.2 压裂技术 (13)7.1.3 挤压技术 (14)7.1.4 油气藏改造工艺优化 (14)7.2 提高采收率方法与工艺 (14)7.2.1 化学驱油技术 (14)7.2.2 热力驱油技术 (14)7.2.3 气体驱油技术 (14)7.2.4 微生物驱油技术 (14)7.3 改造效果评价与分析 (14)7.3.1 采收率评价方法 (14)7.3.2 改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15)7.3.3 经济效益评估 (15)7.3.4 环境影响评估 (15)第8章环保与安全 (15)8.1 环境保护措施与实施 (15)8.1.1 环境保护原则 (15)8.1.2 环境保护措施 (15)8.1.3 环境保护实施 (15)8.2 安全生产与应急预案 (16)8.2.1 安全生产原则 (16)8.2.2 安全生产措施 (16)8.2.3 应急预案 (16)8.3 环保与安全监测 (16)8.3.1 环保监测 (16)8.3.2 安全监测 (16)8.3.3 监测数据应用 (16)第9章节能与减排 (16)9.1 节能技术与应用 (16)9.1.1 节能技术概述 (17)9.1.2 节能技术应用 (17)9.2 减排措施与实施 (17)9.2.1 减排措施概述 (17)9.2.2 减排措施实施 (17)9.3 节能与减排效果评价 (18)9.3.1 评价指标 (18)9.3.2 评价方法 (18)第10章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信息管理 (18)10.1 信息采集与处理 (18)10.1.1 信息采集原则 (18)10.1.2 信息采集方法 (18)10.1.3 信息处理技术 (18)10.2 数据库建设与管理 (18)10.2.1 数据库设计 (18)10.2.2 数据库建设 (19)10.2.3 数据库管理 (19)10.3 信息安全与共享 (19)10.3.1 信息安全策略 (19)10.3.2 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19)10.3.3 信息共享机制 (19)10.4 决策支持与智能应用 (19)10.4.1 决策支持系统 (19)10.4.2 智能技术应用 (19)10.4.3 应用案例分析 (19)第1章勘探准备与地质调查1.1 勘探前期资料收集与分析1.1.1 资料收集范围与内容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前期,需对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与分析。
石油行业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方案

石油行业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方案第1章绪论 (3)1.1 项目背景 (3)1.2 勘探开发目的 (4)1.3 研究方法与流程 (4)第2章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4)2.1 区域地质概况 (5)2.1.1 地层分布 (5)2.1.2 构造特征 (5)2.2 油气藏地质特征 (5)2.2.1 储层特征 (5)2.2.2 封盖层特征 (5)2.2.3 油气水分布特征 (5)2.3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5)2.3.1 油气源岩条件 (5)2.3.2 油气运移条件 (5)2.3.3 油气聚集条件 (6)第3章勘探方法与技术 (6)3.1 地震勘探方法 (6)3.1.1 三维地震勘探 (6)3.1.2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6)3.1.3 海底地震勘探 (6)3.2 非地震勘探方法 (6)3.2.1 重力勘探 (6)3.2.2 磁法勘探 (6)3.2.3 电法勘探 (7)3.3 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 (7)3.3.1 数据处理 (7)3.3.2 地质解释 (7)3.3.3 风险评估 (7)第4章油气藏评价 (7)4.1 油气藏类型与分布 (7)4.1.1 油气藏类型 (7)4.1.2 油气藏分布特征 (8)4.2 油气藏参数计算 (8)4.2.1 储层参数计算 (8)4.2.2 流体参数计算 (8)4.2.3 开发参数计算 (8)4.3 油气藏评价方法与指标 (9)4.3.1 油气藏评价方法 (9)4.3.2 油气藏评价指标 (9)第5章开发地质研究 (9)5.1.1 地质构造特征 (9)5.1.2 岩石学特征 (9)5.1.3 沉积相特征 (9)5.1.4 储层非均质性 (10)5.2 油气藏开发方案设计 (10)5.2.1 开发策略 (10)5.2.2 开发井网设计 (10)5.2.3 生产制度优化 (10)5.2.4 储层改造措施 (10)5.3 油气藏开发风险评价 (10)5.3.1 地质风险 (10)5.3.2 工程风险 (10)5.3.3 经济风险 (10)5.3.4 环境风险 (10)第6章钻井工程技术 (11)6.1 钻井工程设计 (11)6.1.1 设计原则与目标 (11)6.1.2 钻井工艺流程 (11)6.1.3 钻井参数设计 (11)6.1.4 钻井风险分析与预防措施 (11)6.2 钻井液与完井液技术 (11)6.2.1 钻井液类型及功能 (11)6.2.2 钻井液配制与维护 (11)6.2.3 完井液技术 (11)6.3 钻井工程安全与环保 (11)6.3.1 钻井工程安全技术措施 (11)6.3.2 环境保护措施 (12)6.3.3 应急预案与处理 (12)第7章油气藏改造与提高采收率技术 (12)7.1 油气藏改造技术 (12)7.1.1 酸化压裂技术 (12)7.1.2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 (12)7.1.3 热力采油技术 (12)7.2 提高采收率方法 (12)7.2.1 化学驱油技术 (12)7.2.2 气驱油技术 (12)7.2.3 纳米驱油技术 (12)7.3 油气藏改造与提高采收率综合评价 (13)7.3.1 技术适用性分析 (13)7.3.2 经济效益评价 (13)7.3.3 环境影响评价 (13)7.3.4 技术发展趋势 (13)第8章采油工程技术 (13)8.1.1 设计原则 (13)8.1.2 设计内容 (13)8.2 采油工艺技术 (13)8.2.1 针对油气藏特点的采油技术 (13)8.2.2 提高采收率技术 (14)8.2.3 油气井生产优化技术 (14)8.2.4 智能化、信息化技术 (14)8.3 采油工程安全与环保 (14)8.3.1 安全管理 (14)8.3.2 安全防护措施 (14)8.3.3 环保措施 (14)8.3.4 应急预案 (14)第9章油气田生产与集输 (14)9.1 油气田生产系统设计 (14)9.1.1 设计原则 (14)9.1.2 设计方法 (15)9.1.3 生产系统设计 (15)9.2 油气集输与处理技术 (15)9.2.1 原油集输技术 (15)9.2.2 天然气集输技术 (15)9.2.3 污水处理技术 (15)9.2.4 油气计量技术 (15)9.3 油气田生产管理与优化 (15)9.3.1 生产管理 (16)9.3.2 生产优化 (16)第10章经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 (16)10.1 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 (16)10.1.1 投资估算 (16)10.1.2 经济评价 (16)10.2 环境影响评价 (16)10.2.1 环境影响识别 (16)10.2.2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7)10.3 社会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建议 (17)10.3.1 社会影响评价 (17)10.3.2 可持续发展建议 (17)第1章绪论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主要的能源资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力系统。 天然能量充足,开发过程易形成水锥和气锥。
层状砂岩油藏
油层层数多,单层厚度相对小。 油层顶底界是不渗透的边界。 油藏的外边界是断层、边水、或岩性尖灭。 有油水边界、油气界面(带气顶),油水过渡带宽
度与地层倾角有关。 (1)有统一的油气水界面,属同一压力系统。 (2)
亲油油藏:
水相相对渗透率的终点值较高(0.5-0.7),油 相相对渗透率随含水饱和度增加下降快。 注水开发过程,注入水不仅要克服流体的粘滞 力,而且还必须克服界面收缩力,注入水是沿孔道 的轴部推进。 油井见水后含水上升较快。高含水或特高含水 期,剩余油分布在小孔道中或大孔道壁上呈薄膜状。
渗透率 275.4
80 119 406
文明寨沙二上、下(明1、36、49)
层位 样品号
沙二上 2
8 15
沙二上 5 32-17/44
44
沙二下 2 6/4/2014 51
69 沙二下 2
沙二下 3 87
沙二下 5
孔隙度 24.4 27.75 24.8 25 21.5 16.62 27.18
20.1
储层润湿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储层润湿性大致分为亲油、亲水、近中性三种类型。
储层润湿性主要受流体性质、孔隙结构、流体 与岩石颗粒表面接触时间长短影响。
中性(润湿)大孔隙道含油,小孔隙道含水, 则形成大孔隙道亲油,小孔隙道亲水。
亲水油藏:
水相相对渗透率的终点值较低(0.1-0.2),油 相相对渗透率随含水饱和度增加下降慢。 不易高速度、大压力梯度注水,应温和注水, 使注水驱和界面收缩力共同作用,提高水驱油效率。 油井见水早,但含水上升速度慢。高含水或特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呈斑状、滴状、珠状或肠状。
4#
实验油水 粘度比
岩芯 长度
渗透率 md 5.41
孔隙度 % 15.5
19.85 79.24 165.3 3.58
17.31 19.1 19.35
45cm
单注单采实验
样号
1# 3# 1# 4#
渗透率 md 5.41 19.85 79.24 165.3
孔隙度% 15.5 17.31 19.1 19.35
渗透率 34.6 180 119 39
2 149
2
备注 明1 明36 明1 明49
明1
文中油田文10块沙三中7-10(文10-1)
层位 沙三中 7
沙三中 9
样品号
13 14
133 135 148 171
孔隙度
26.3 24 20.4
22.7 21.6 24.5
渗透率
133 93.2 101
135 22 175
储层润湿性对注水开发的 影响
储层敏感性对注水开发的 影响
孔隙 度、 渗透 率对 注水 开发 的影
响
渗透率高、低影响流 态
达西 非达西
孔隙结构影响驱油效率
层间非均质影响水驱动用状况
孔隙 结构 影响 驱油 效率
孔隙结构 均匀
孔隙半径均匀,孔喉比小 压汞曲线呈粗歪度坐椅形
孔隙结构 不均匀
孔隙半径分布不均匀,孔喉比 大。
层位 沙三中 8
沙三中 10
样品号
35 40
41 216 230 300 301
孔隙度
28.2 28.3 27.9
23.7 17.4 26.2 23.3
渗透率
675 541 319
280 4.7 142 57.6
文13东块文13-85井长岩芯水驱油试验数据
岩样基础数据及实验条件
岩样号 1#
2#
3#
无统一的油水界面。 有边水和气顶能量,气顶易形成气窜,层间水驱
动用不均。
透镜体状砂岩油藏
为岩性圈闭油藏,平面上储层分布不连续,分布面积小。 小透镜体形成独立的油气小系统,纵向多个透镜体叠加,
表现为油水关系复杂。 平面投影叠加连片,开发井均钻遇油层,但不连通,形不
成注采井网。 井距大有可能对比成假连通,把油藏类型搞错了。 难形成注采井网,主要靠天然能量开发(弹性、溶解气),
油藏类型
组 成 油 藏 地 质 因 素
几何形态及边界条件 储层物理性质 流体性质 埋藏深度 压力、温度
一、油藏几何形态及边界条件
几 何Leabharlann 块状砂岩油藏形态
多油层层状砂岩油藏
及
边
透镜体状砂岩油藏
界
条
件
小断块砂岩油藏
块状砂岩油藏
油层厚度大,面积与厚度的比值相对小。 油藏的顶底界与流体接触,顶界与气体接触(带气
含水 98% 时采收率 0 31.32 40.7 34.33
%
层间非均质影响水驱动用状况
水退沉积的三角洲和河口坝,储层渗透率顶高 底低,注水开发过程由于重力作用,层内波及体积 大(初期不宜高速注水,后期周期注水)。 河流相沉积储层渗透率顶低底高,层内波及体 积小,平面上高渗带呈带状分布。 较大型的湖泊沉积,储层相对稳定,注水开发 效果比较好。
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的 基本技术内容和要求
二OO四年九月
油藏 开发 动态 分析 所涉 及的 技术 内容
油藏类型
油藏类型不同,地质条件不同 影响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不同
开发阶段
不同油藏类型不同开发阶段开 发特征不同
调整治理内容不同
目录
一、油藏类型分析 二、油藏低含水开发阶段 三、中含水开发阶段 四、高含水、特高含水开发阶段 五、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与趋势预测
一口井纵向可钻遇各个断点,断点之间深度差值 小,断块面积小,油水井井数多。
油藏内部小断层认识时间长,注采井网只能逐步 完善。
断失油层多,细分层系难度大。 作好注采动态分析,加强动态认识构造,新钻调
整井多测RFT。 初期注水见效井少,产量递减快。
二、储层物理性质
储 层 物 理 性 质
孔隙度、渗透率对注水开 发的影响
孔径大的孔隙占的容积百分数 小,对渗透率的贡献值大。
压汞曲线向右偏移呈细歪度
濮5-1 沙一下
层位 沙一下
样品号 14 21 48 116
孔隙度 29.3 30 29.5 30.6
渗透率 864 558 1108 1223
濮1 沙二上1
层位 沙二上 1
样品号 1 3 8 18
孔隙度 32.6 28 30.5 29.4
纵上油层多,最好不要一次性全射孔,采取逐层上返开发。 稳产难度大,采收率低。
小断块油藏(复杂断块油藏)
断块油藏一般是被断层复杂化了层状砂岩油藏
断层面倾向与地层倾向同向,形成
断
滚动背斜,或形成牙刷状断块油藏。
块
类
型
断层面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形成 反向屋脊油藏,该类断裂形成的油
藏比前者更复杂。
小断块油藏(复杂断块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