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PPT课件

天津大学熊猫刘永生:这是王安石早年的作品。作者登高望远,借景抒怀,表现出积圾进取的精神。 诗的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寄情放景,阐发出含蕴有哲理的认识。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这首诗,与唐人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的意思有一些相近的地方。王 之涣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欲登之志,而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 在最高层”,却又是登上之感。可是两诗的艺术情趣是不同的,《登鹳雀楼》给人以力量的奋发, 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而《登飞来峰》却给人以哲理的深思,激起人们对登棱观感助无穷熊猫。
感谢观看
登 飞 来 峰 诗
文 解 析
作 者 简 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
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 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 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 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 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 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 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 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 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 义》《诗义钩沉》等。
作
品
简 介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 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 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39张PPT)

10
骈句是指对偶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 重视声韵的和谐。骈句是结构相似、内容 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 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相对 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 都是散句。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 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 全合乎要求。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
刘室
禹 锡
铭
1
你们有属于自己的座右铭吗
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 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
“铭”的呢?
2
题目解说
铭,是一种文体,多刻写于器物之 上,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文辞精 练,有韵,读来 铿锵有力;体制 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 颇相似。
3 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34
填空: 4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惟吾德馨
5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
35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 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 的情趣,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 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27
政
治 南阳诸葛庐
文
西蜀子云亭 学
上
上
建
万
功
古
立
远大抱负
流
业
芳
的
的
伟
高
大
远
抱
志
负
趣 28
9.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 有”,这些矛盾吗?
骈句是指对偶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 重视声韵的和谐。骈句是结构相似、内容 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 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相对 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 都是散句。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 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 全合乎要求。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
刘室
禹 锡
铭
1
你们有属于自己的座右铭吗
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 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
“铭”的呢?
2
题目解说
铭,是一种文体,多刻写于器物之 上,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文辞精 练,有韵,读来 铿锵有力;体制 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 颇相似。
3 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34
填空: 4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惟吾德馨
5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
35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 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 的情趣,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 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27
政
治 南阳诸葛庐
文
西蜀子云亭 学
上
上
建
万
功
古
立
远大抱负
流
业
芳
的
的
伟
高
大
远
抱
志
负
趣 28
9.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 有”,这些矛盾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课件

3、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 榆荚又怎样了呢?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诗人借 “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杨花榆荚无才思
为什么韩愈这么说呢?因为杨花是白色的,榆 荚花也是白色的。这场晚春的“斗芳菲”就好比 做作画比赛,人家都姹紫嫣红地画开了,而它们 俩呢,就像站在一张白纸面前的两个才子,脑子 里一片空白,没有才思啊,怎么下笔?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 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 “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 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 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 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 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 己瞧不见自己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 “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 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 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肺腑之语啊! 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己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 “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 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
“字”之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 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既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 来,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 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 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 呢?” 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 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 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 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 ‘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 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 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 ‘愈’字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ppt课件(64页)

问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究:
3、《木兰诗》中除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之外,还有哪些诗句用了哪些“互文”的修辞手法?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4、诗歌除了运用“互文”以外,还运用了哪些修 辞方法?试举例说明。
…女 亦无 所忆
问女 何所 反 思… 复
渲 染 临 行 紧 张 气 氛 排 比 、 互 文
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 州(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花木 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 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 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 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这一英 雄形象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 民歌的绝唱。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北方 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 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 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 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 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或在 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 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 布梭(suō)子。 惟:只。 句意:叹息声唧唧又唧唧,木兰对着门织布。 听不到织布机的响声,只听到木兰一阵阵的叹息。
句意: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 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 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 能听到燕山胡马的马叫声。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 里,奔赴战场。 戎(rïng)机:指战争 。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 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 ,越过一座座的山。 度,越过。
句意:木兰不远万里 奔赴战场,像飞一样 越过关塞和群山。
例如:
新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赛教课件

工事。
【谷个子】 割下来的谷子,捆成一捆一捆的,叫“谷个 子”。
【覆灭】 全部被消灭。 【蜂拥】 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走)。 【遗体】 死者的尸体(多用于所尊敬的人)。 【聚歼】 把敌人包围起来消灭。 【过瘾】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解恨】 消除心中的愤恨。 【什物】 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豁亮】 宽敞明亮。 【溜达】 散步;闲走。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文中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哪些英雄事迹,分别表现 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2.试着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1.文中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哪些英雄事迹,分别表现 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松骨峰战斗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救朝鲜儿童
国文章的段落层次。
斗,突出表现志愿军战士顽强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二层(第 9~12 段),举第二个事例——马玉祥从 火海救出朝鲜儿童,充分表现出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 精神。 ➢第三层(第13、14段),举第三个事例——防空洞谈 话,突出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问题探究
1.本文主要举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 调换?为什么?
(2)写“马玉祥从火海中救出朝鲜儿童”,作者用自 己的语言介绍马玉祥,突出人物的淳朴可爱;用自己的 语言描述事情的起因,使情节清晰;用自己的语言描写 火场情景,突出环境的危险。第一次引用马玉祥的话, 突出马玉祥对敌人的痛恨;第二次引用马玉祥的话,真 实、清楚地交代马玉祥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及其从 火海救出朝鲜儿童的详细经过,从而形象地表现出马玉 祥奋不顾身的行为和纯洁、高尚的心灵。
背景材料
1950年6月,美国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国家安全。 同年10月,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 朝鲜,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 本文是作者随军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发表在1951 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
【谷个子】 割下来的谷子,捆成一捆一捆的,叫“谷个 子”。
【覆灭】 全部被消灭。 【蜂拥】 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走)。 【遗体】 死者的尸体(多用于所尊敬的人)。 【聚歼】 把敌人包围起来消灭。 【过瘾】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解恨】 消除心中的愤恨。 【什物】 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豁亮】 宽敞明亮。 【溜达】 散步;闲走。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文中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哪些英雄事迹,分别表现 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2.试着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1.文中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哪些英雄事迹,分别表现 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松骨峰战斗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救朝鲜儿童
国文章的段落层次。
斗,突出表现志愿军战士顽强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二层(第 9~12 段),举第二个事例——马玉祥从 火海救出朝鲜儿童,充分表现出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 精神。 ➢第三层(第13、14段),举第三个事例——防空洞谈 话,突出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问题探究
1.本文主要举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 调换?为什么?
(2)写“马玉祥从火海中救出朝鲜儿童”,作者用自 己的语言介绍马玉祥,突出人物的淳朴可爱;用自己的 语言描述事情的起因,使情节清晰;用自己的语言描写 火场情景,突出环境的危险。第一次引用马玉祥的话, 突出马玉祥对敌人的痛恨;第二次引用马玉祥的话,真 实、清楚地交代马玉祥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及其从 火海救出朝鲜儿童的详细经过,从而形象地表现出马玉 祥奋不顾身的行为和纯洁、高尚的心灵。
背景材料
1950年6月,美国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国家安全。 同年10月,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 朝鲜,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 本文是作者随军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发表在1951 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
【2022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活板》PPT精品课件

5.文言句式
被动句: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为……所……”表被动) 省略句: 火烧令坚(省略宾语“之”,即“火烧令之坚”)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省略介词“于”,即“则以一 铁范置于铁板上”) 持就火炀之(省略宾语“之”,即“持之就火炀之”)
第2课时
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交待 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
交代了活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人及其 身份。“布衣”点出了发明人的身份。突出毕昇 的身份是为了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课文最后一段交代活版的下落有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至今”强调了作者写作本文的 时间,充分证明活版为毕昇所创制是确凿无疑的, 与开头“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在内容 上,“宝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极为珍视。
程
序
1.一板印刷
印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活字原料)胶泥
从 制字 2.(活字厚度)薄如钱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制
3.(与雕版不同之处)每字为一印,印时,排在铁板上
字 到
4.(活字如何成型)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
印
1.先设一铁板
刷 的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利用课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
【参考译文】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
疏 规模地做。自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五经,以后 通 的典籍,就都是版印书籍了。
文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版。他
意 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像铜钱的边缘那样
薄,每个字做一枚印,用火烧使其坚固。先准备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家国情怀【全单元】精品PPT优质课件

字词积累
diān péng pài
山巅
澎湃
lán
狂澜
qū
九曲
píng
屏障
bǔ
哺育பைடு நூலகம்
【气魄】气势。 【澎湃】指波涛冲击岸边或指声势,气势浩大
雄伟。 【狂澜】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
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指屏风或阻挡之物,也有保护遮蔽的
含义。
【九曲连环】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整体感知
走近作者
【都德】(1840—1897年):法国作家。他一 生共写了十二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 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 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 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代表作】 长篇小说《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 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课堂小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 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 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 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板书设计
序曲: 赞美黄河——伟大坚强
黄
望黄河:描绘形象气势
河 主体
颂
颂黄河:歌颂巨大贡献
尾声: 学黄河——伟大坚强
哺育 保卫 激励
随堂练习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比喻,形象生动地 体现了气势磅礴、 勇不可当的气度和 力量,正足以激发 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家国情怀【全单元】
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登幽州台歌》

悲从心出,终于站在幽州登楼台前写下了这首
1.感受品味本诗辽阔而悲凉的意 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全诗。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题目解析
• 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 土台。
•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相传是 战国时燕昭王姬平在公元前312年执政 后,为雪国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 议,建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 很快就招到了乐毅、剧辛、邹衍等贤能 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蓟,当时属于幽州 (今比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台.今夭 就只剩下京郊的一处荒野之地.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朗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 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yōu chuànɡ tì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后两句各增加了 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 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 长叹的情景。
第二,要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 和教学方法。
同样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黄河颂》 《土地的誓言》侧重情感的抒发;《最后一 课》《木兰诗》则侧重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形 象的塑造。
同样是侧重抒情的作品,《黄河颂》和《土 地的誓言》又有不同:前者更为直露,以气 势磅礴取胜;后者注重众多意象的排铺和抒 情性描写,更为深沉隽永。所以这两篇课文 可以落实抒情方式的学习重点。
布置作业
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 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 是未到伤心处”。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 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 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 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 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1.感受品味本诗辽阔而悲凉的意 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全诗。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题目解析
• 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 土台。
•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相传是 战国时燕昭王姬平在公元前312年执政 后,为雪国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 议,建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 很快就招到了乐毅、剧辛、邹衍等贤能 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蓟,当时属于幽州 (今比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台.今夭 就只剩下京郊的一处荒野之地.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朗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 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yōu chuànɡ tì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后两句各增加了 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 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 长叹的情景。
第二,要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 和教学方法。
同样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黄河颂》 《土地的誓言》侧重情感的抒发;《最后一 课》《木兰诗》则侧重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形 象的塑造。
同样是侧重抒情的作品,《黄河颂》和《土 地的誓言》又有不同:前者更为直露,以气 势磅礴取胜;后者注重众多意象的排铺和抒 情性描写,更为深沉隽永。所以这两篇课文 可以落实抒情方式的学习重点。
布置作业
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 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 是未到伤心处”。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 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 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 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 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 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 样弯曲流 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 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 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 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 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 听得更加清楚!”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 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生平经历和贡献, 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 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国的原 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 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盈 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 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⑦1932年,“我不能走” 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 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 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 第一颗原子弹。
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 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 三颗。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 原子弹的时间如下:
苏联——1949年8月29日;
英国——1952年10月3日;
法国——1960年2月13日;
印度——1974年5月18日。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署名
pìn
选聘
diàn
奠基
chàn
颤抖
xiòng
夐
àn xī xiǎn
黯兮 鲜为人知
xūn
日曛
zhì
挚友
rú
妇孺皆知
【宰割】比喻侵害,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好处:
用虚笔描述邓稼先工作环境之恶劣、艰苦, 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 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 精神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
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 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 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 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2月,已放弃 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关介绍
【邓稼先】(1924—1986年),中国科学院院 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 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 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 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第五部分: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所 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 牺牲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 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
细读感悟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 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 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 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品味语言
1.“‘粗估’参数的时候……签字的时 候,手有没有颤抖?”
排比,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作者对邓稼 先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 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 “忠厚平实”,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
【妇孺皆知】妇女儿童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 周知,流传得很广。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 死于战场,借以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 意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 力,到死为止。多半用于形容人的伟大。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根据内容概括大意。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 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 年 6 月 17 日 由 飞 机 空 投 的 300 万 吨 级 氢 弹 试 验 获 得 圆 满 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 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 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 界上最快的。
字词积累
qīng
氢弹
tuò
开拓
shǔ
1 邓稼先
R·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 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法。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新课导入
点 击 播 放 视 频
走近作者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 安徽合肥三河镇,清华大学高等 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 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 士等。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对比,鲜明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朗读并翻译《吊古战场文》,说说引用 这段的好处。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 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 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 “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 闻!”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 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 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这 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 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 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两句 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