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之正心修身篇
读《论语》正心修身

三 要讲 话适时 。侍奉上级时 ,有三种做法是错误 的 :没到应讲话 时讲话 ,这叫急躁 ;该讲话时而不讲
效果 ,这是需要长期修养的。
象 ,亲近人民 。 《 论语 ・ 阳
中孔子说 : “ 君子学道
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意思是 ,管理 者学 了道
就关爱人民 ,劳动者学 了道就更服从管理 。关爱人民、
体 谅人 民 ,是管 理好 人民的前提 ,所以儒家强调为官
四要终 身修养 。 “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 ,血气未
话 ,这叫隐匿 ;不察言观 色就讲话 ,这叫盲 目。在什
么环境讲什么话 ,在什么时 间讲 、接谁的话讲 ,在座
学。 《 沦语 ・ 八f 写道: “ 子 入太庙 ,每事 问。 ”意
多毛 菱2 0 1 7 . 0 3
国 学 讲 座 { 5 9
诸位心 情 、气氛 如何 ,能根据种种具体 情况 ,恰 当得 体地讲 出自己的话 ,既表达了 自己的观 点 ,又有好的
畏 圣人之言 。 ”人 生天地 间 ,不能 无所顾 忌 、毫 无约
为为官者要具有 五种美德 ,即恭敬 、宽和 、诚信 、聪 敏 、慈惠 。恭敬别人就不会招 致耻 辱 ,宽和待人就容 易 得到 群众 拥护 ,诚信 为人 就容 易得 到上 下级 的信 任 ,聪敏智慧就容易有功效 ,常施 慈惠就容易调动别
张。 ( 一 )重 视 学 习 。
要注意交友 。有三种
教师 、国务院政 府特殊 津贴获 得者 ,辽宁省 孔子 学会名 誉副会 长。代 表作 有 沦语通 要》 《 孟子 译评> 等。
师旷问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问于孔子曰:“吾闻之,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敢问夫子,何者为修身之本?何者为齐家之要?何者为治国之纲?何者为平天下之术?”孔子曰:“修身之本,在于正心诚意。
心不正,则修身无基;意不诚,则修身无根。
齐家之要,在于和顺。
家不和,则齐家无望;不顺,则齐家无成。
治国之纲,在于公平。
国不公,则治国无方;不平,则治国无术。
平天下之术,在于仁爱。
天下不平,则平天下无望;不仁,则平天下无术。
”师旷曰:“夫子之言,甚合吾心。
然吾闻之,学无常师,事无常主。
敢问夫子,何者为学之师?何者为事之主?”孔子曰:“学之师,在于自省。
自省则能知其短,知其短则能改其过。
事之主,在于正道。
正道则能成其事,成其事则能利天下。
”师旷曰:“夫子之言,又发吾所未发。
吾闻之,学贵有恒,事贵有恒。
敢问夫子,何者为学之恒?何者为事之恒?”孔子曰:“学之恒,在于勤奋。
勤奋则能积累,积累则能进步。
事之恒,在于坚持。
坚持则能有成,有成则能长久。
”师旷曰:“夫子之言,可谓深矣。
吾虽不敏,愿闻夫子之教,以自勉也。
”孔子曰:“善哉,师旷。
吾虽不才,亦愿以所学相授,愿君善自勉之,勿以吾言为拘。
”《师旷问学》翻译:师旷向孔子请教说:“我听说,君子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请问夫子,什么才是修身的基础?什么才是齐家的关键?什么才是治国的纲要?什么才是平天下的方法?”孔子回答道:“修身的基础,在于端正心志,真诚诚意。
心不正,修身就没有根基;意不诚,修身就没有根本。
齐家的关键,在于和谐。
家庭不和谐,齐家就没有希望;不和谐,齐家就没有成就。
治国的纲要,在于公平。
国家不公平,治国就没有方向;不公,治国就没有方法。
平天下的方法,在于仁爱。
天下不平静,平天下就没有希望;不仁,平天下就没有方法。
”师旷说:“夫子的话,深得我心。
但我还听说,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行事没有固定的主人。
请问夫子,什么才是学习的老师?什么才是行事的主人?”孔子说:“学习的老师,在于自我反省。
国学经典之修身养性治国

国学经典之修身养性治国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译文】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
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学记》【译文】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
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在厄》【译文】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芬芳开放,品德高尚的人修生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4.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礼记•曲礼》【译文】对贤能的人要亲近而尊敬他,敬畏而喜爱他。
5.得毋求胜,分毋求多。
——《礼记•曲礼》【译文】在争吵时,不要存取胜于人的心理;在分财产时,不要存多分的想法。
6.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礼记•曲礼》【译文】有疑问的事情,不要主观臆断;正确的时候,不要自以为是。
指做人、治学都该虚怀若谷,实事求是。
7.修身践言,谓之善行。
——《礼记•曲礼》【译文】修身养性,兑现诺言,这就是好的品行。
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译文】十年的时间可以培育一棵树木,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使培育一个人才。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9.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
——《庄子•秋水》【译文】不能和井里面生活的青蛙说大海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空间限制自己不了解;不能和生命只有一个季节(夏生夏死)的小虫子说冰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限制于时令而不能理解。
10.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庄子"杂篇"徐无鬼》【译文】狗,不因为它善叫就认为是好狗;人,不因为他能说会道就是贤人。
孔子八大箴言,立身处世之本

孔子八大箴言,立身处世之本孔子八大箴言立身处世受益匪浅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但应该忧患不了解别人。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想要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先磨利工具。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行事俯仰无愧,心里总是平坦舒畅;而小人只求私利,患得患失,所以心里时常忧惧不已。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勤奋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可以改换,而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的坚贞,在所有的草木中是最后凋谢的。
作为一位怀抱远大志向的君子,就要像松柏那样,不随波逐流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家教的鼻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是中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还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尘世人,后人皆称他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一生主要专心致力于私人讲学,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孔门弟子有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后人总结孔子的师德主要为“传道授业解惑”。
当孔子逝世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成儒家经典《论语》。
因此,即使我们与孔子相隔数千年,依然能够遵奉他的言行为人生圭臬。
由于孔子的正统观念能归正人心,因此不仅教育界十分赞扬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观念,连我们平时在谈及做人根本的基本道理时,都绝对不能忽略孔子以身言指导人们的纯正之理。
当然,任谁都不会忽视儒家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此之大的。
既然说是人类社会了,那么当然是指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影响中国之余,还广传至世界各地。
孔子的修身理论

孔子的修身理论孔子的修身理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下面将从修身理论的主要内容、修身理论的具体实践方法和修身理论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修身理论的主要内容孔子的修身理论主要包括克己、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等方面。
其中,克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目的;正心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公正,去除偏见和私心,以实现公正的判断和决策;诚意是培养真诚的品德,不自欺欺人,做到真正的自我;致知是探求知识,明白事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格物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二、修身理论的具体实践方法孔子的修身理论强调个人的实践和体验,以下是几种具体的实践方法:1.反省自身。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检查自己是否有过失或不足,并加以改正。
只有反省自身,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2.重视言行一致。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应该一致,不能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
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建立信任和尊重,也才能真正做到修身养性。
3.培养恭敬心。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培养恭敬心,尊重他人,敬畏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和道德规范。
只有具备恭敬心,才能真正做到修身养性,也才能真正做到自我完善。
4.注重实践。
孔子认为,修身理论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需要具体实践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修身理论的内涵和实质,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三、修身理论的意义孔子的修身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修身理论的意义:1.提高个人修养水平。
修身理论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和修养,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有品质。
这种自我完善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周围的人和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正心修身的名言

正心修身的名言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需要一些指引和鼓励,而名言正是这样的一种力量。
名言是智慧的结晶,它们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在众多的名言中,有一类特别受人喜爱,那就是关于正心修身的名言。
正心修身是一种修养的境界,它要求我们从内心出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正心修身的名言,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名言。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即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然后才能够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身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2. “行善积德,修身养性。
”这是佛教中的一句名言。
它告诉我们,通过行善积德,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修身养性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它要求我们从内心出发,不断净化心灵,追求真善美。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为公。
”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的名言。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修身齐家,然后才能够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
这句名言强调了个人修身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提醒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贡献。
4. “修身者,其家有余;养心者,其家有庆。
”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提出的名言。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修身养心,就能够获得家庭的幸福和庆祝。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个人的修身养心不仅对自己有益,也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5. “修身养性,以求内在的平衡。
”这是现代心理学家提出的名言。
他们认为,修身养性是一种内在的修行,通过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正心修身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它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6. “修身者,能够面对自己的内心。
”这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名言。
他认为,修身是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调适的过程,通过正视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第十课正心以修身总结

大学第十课正心以修身总结一提到“正心”,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相互尊重是一种和谐。
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正心”意味着,做人做事一定要做到:心正、行正;言行一致,有正才有无邪;不偏不倚,正直有序才是真理。
正心,是对自己行为的审视和判断,是对内心良知的表现。
修身养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是做学问唯一不变的法则!我们经常会听到“正心修为”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只适合形容极少数人身上而已。
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精髓。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修身呢?答案就是不断地去反思去完善自己!所以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好好学习一下如何做一个合格家长吧!相信你也会做到一个好家长!一、修身的含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修身的理论。
修身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就是修身,是对自己行为的审视和判断;其次是修心,即是对于内心良知的追求;最后就是对所做的一切事物进行反思、总结和提升。
当然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注意并不断完善学习的地方。
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和完善。
但是如果你总是不能做到每一件事都做到心中有一个方向和目标的话,那只会成为一个没有方向的、一个懒惰的人。
只有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现在和过去努力去调整好了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后再去做什么事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进步!当你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时你才会去要求更多也更有动力!这句话看似简单明了易懂,但是要想让人达到真正的境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而我们要做得就是先把自己变得更好。
人只有做到修心养性才可以成就大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修身”一说。
当然“正心”这个词是“修身”这个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但我相信它一定会成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知道但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它。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要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只有通过不断地去反省不断地进步才能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
《菜根谭》——正心修身,养性育德(五)

《菜根谭》——正心修身,养性育德(五)161.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时警惕道是一种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家饭,当随事而警惕。
【大意】人生的道理就像一条大马路,人人都可以走,人人都必须走,所以应该顺着人性去引导;做学问就像每个人吃家常饭那样普遍,因而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留心观察和提高警惕。
162.信人示己之诚,疑人显己之诈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大意】一个肯信任别人的人,虽然别人未必全都是诚实的,但是起码自己却先做到了诚实;一个常怀疑别人的人,别人虽然未必都是虚诈,但是最少自己已经先成为虚诈的人。
163.春风育物,朔雪杀生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雨,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
【大意】一个胸襟宽宏忠厚的人,就好比温暖的春风化育万物,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生机,一个胸襟狭隘刻薄的人,就好比寒带阴冷凝固的白雪,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杀气。
164.善根暗长,恶损潜消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大意】一个经常作好事的人,虽说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好处,但是善人就像一个长在草丛中的东瓜,自然会暗中一天天长大;一个经常做坏事的人,虽说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坏处,但是恶人就像春天院里的积雪,只要阳光一照射自然就会融化消失。
165.厚待故交,礼遇衰朽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
【大意】偶尔遇到多年不见的老友时,情意要特别真诚、气氛要特别热烈;偶而处理某种秘密事情时,居心要特别坦诚、态度要特别开朗;偶而服侍身体衰弱的老人时,举止要特别殷勤、礼节要特别周到。
166.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勤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贫;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
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
惜哉!【大意】一个勤奋的人应该尽心尽力在品德和义理上下功夫,可是一般人却都仰仗勤奋来解决自己的穷困;一个俭朴的人应该把财货和利益看得很淡泊,可是一般人却假借俭朴来掩饰自己的吝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名言之正心修身篇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为政》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
【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
5.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雍也》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
11.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
12.子曰“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
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
1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
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
14.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颜渊》【释义】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
1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