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2010年全国百强县排名

58上海崇明县R58T2005相对稳定A级
59浙江东阳市R59T2005相对稳定A级
60浙江临海市R60T2005相对稳定A级
61福建长乐市R61T2005相对稳定A级
62山东邹平县R62T2005相对稳定A级
63山东肥城市R63T2005相对稳定A级
64浙江嘉善县R64T2005相对稳定A级
17福建福清市R17T2005相对稳定A级
18浙江乐清市R18T2005相对稳定A级
19广东增城市R19T2005相对稳定A级
20浙江瑞安市R20T2005相对稳定A级
21浙江海宁市R21T2005相对稳定A级
22山东邹城市R22T2005相对稳定A级
23山东龙口市R23T2005相对稳定A级
24浙江桐乡市R24T2005相对稳定A级
89内蒙古准格尔旗R89T2005相对稳定A级
90浙江嵊州市R90T2005相对稳定A级
91浙江奉化市R91T2005相对稳定A级
92广东开平市R92T2005相对稳定A级
93江苏仪征市R93T2005相对稳定A级
94江苏铜山县R94T2005相对稳定A级
95山东桓台县R95T2005相对稳定A级
96江苏海安县R96T2005相对稳定A级
65浙江长兴县R65T2005相对稳定A级
66江苏东台市R66T2005相对稳定A级
67浙江海盐县R67T2005相对稳定A级
68福建龙海市R68T2005相对稳定A级
69辽宁普兰店市R69T2005相对稳定A级
70山东乳山市R70T2005相对稳定A级
71辽宁庄河市R71T2005相对稳定A级
72浙江宁海县R72T2005相对稳定A级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八大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八大问题县(市)域经济是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讲,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较大。
从目前看,我国县域经济主要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这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全国大多数县市的县域的工业经济都存在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产业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整体看,我国农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仍然偏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和常规大田种植还相当普通,市场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不够。
农民收入尽管每年都有增加,但增幅明显减慢。
三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整体素质不强。
我国县域的民营经济虽有所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突出,与主体地位相差甚远。
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大规模、高科技的骨干民营企业,大多还是从事个体经营和初级加工,难以对县域经济形成有效支撑,在较大程度上弱化了全市经济增长的基础,造成经济增长缺乏应有的活力。
四是小城镇建设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难。
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以及市场化运作不够到位等,小城镇建设步伐放慢了。
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减弱,吸纳、转移农业人员逐年下降。
五是财政拮据,一些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本级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
六是县域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县一级掌握了国家最多的土地和环境资源,应该特别注意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把土地收益增值与农村长治久安相结合。
发展县域经济绝不能离开科学发展观。
地方政府不能搞GDP崇拜,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要真正让农民享受到国民待遇,通过制度创新为“三农”问题和县域经济腾飞找到合理的出路。
七是新时期“三农”问题出现的一些新特点:一是是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农民增收主要不是来自于农业,而是来自于务工务商的收入,因此要注意给农民创造新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注意保护农民工的权益;二是农业市场的竞争在加剧,这需要我们寻找更多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保护农业这个弱质产业的办法;三是农民失业失地的问题日益尖锐,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四是新一轮农村制度创新日益紧迫。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本文依据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测定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县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90%以上,人口占70%以上,经济总量占50%以上。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科学发展观能否得到全面落实,县域是关键。
要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仅仅用GDP等几个指标来衡量和评价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衡量和检验一个地方的发展成果,发现一个地方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也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根本标准。
本文参照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依据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结合县域的特征,设计了一套系统的、多层次的评估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以江西省吉安县为实证,测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县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一、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它追求的是在县域内保持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
其总体目标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其目标应该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为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县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逐步改善发展的质量,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县长在创建百强县总结表彰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范文最新推荐------------------------------------------------------县长在创建百强县总结表彰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县长在创建百强县总结表彰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全县创建西部百强县总结表彰暨经济工作会议,这是进入新的一年,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届十四次全会和中卫市第三次党代会、二届六次人代会精神,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工作、勇创新业绩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去年8月份,在江苏江阴市召开的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我县成功跨入“西部百强县”,成为宁夏第六个获此殊荣的县市。
西部百强县的评价指标分总量、均量、速度和效益四大类,包括人口、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14个指标,组委会在评价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同时,综合评价了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能力等。
中国西部12省872个县市激烈角逐,我县以第98位跻身西部百强县,这是中宁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华杞乡跨越腾飞征程中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创建西部百强县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全年经济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动员和带领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审时度势、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全县迅速掀起只争朝夕、争创一流、狠抓落实的发展热潮,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奋力开创经济社会提速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前面,会议对去年争创西部百强县、抓落实促发展和招商引资1 / 20等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在此,我代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全县各族人民,向受到表彰奖励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大家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为中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贡献智慧力量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稍后,建华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领会精神实质,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县域第一方阵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

县域第一方阵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是对一个县域经济状况的全面评估,通过综合考察一系列指标来评价县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该指标体系旨在为县级政府提供评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参考,为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支持。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一、经济增长情况1.年度GDP增长率:反映县域经济的整体增速,能否实现持续发展。
2.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反映县域是否吸引了足够多的投资,产业结构是否优化。
3.年度财政收入增长率:反映县域财政健康状况,资源利用效率。
二、产业结构1.第一产业占比:反映县域农业发展情况,是否具备农业发展潜力。
2.第二产业占比:反映县域工业和制造业发展情况,是否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3.第三产业占比:反映县域服务业和消费业的发展,是否具备服务业经济潜力。
三、劳动力市场1.就业率:反映县域就业情况,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
2.劳动生产率:反映县域劳动力效率,是否提高了生产力。
3.人力资源发展指数:反映县域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
四、外贸进出口1.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反映县域对外经济贸易的规模。
2.贸易差额:反映县域贸易顺差或逆差的情况。
3.外商直接投资:反映县域是否吸引了外资,促进了经济发展。
五、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运输便利程度:反映县域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2.城市化率:反映县域城市建设的进展,是否具备城市化发展潜力。
3.水电供应能力:反映县域能源供给状况,是否保证了基本生活需求。
六、环境保护1.空气质量指数:反映县域空气污染程度。
2.水质和土壤质量指数:反映县域水资源和土壤健康状况。
3.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反映县域是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社会发展1.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反映县域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程度。
2.医疗保障覆盖率:反映县域医疗服务情况。
3.贫困人口比例:反映县域贫困人口数量和比例,是否有效减贫。
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具体发展目标来设计。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修订版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修订版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修订版,是对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和分析。
本报告修订版以包括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指标等多方面的数据为基础,对全国各县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一、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1.经济总体竞争力:根据各县域的GDP、人均收入等指标,评估每个县域的经济总体竞争力。
通过对比分析,描绘了各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及其差异。
2.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对各县域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评估产业竞争力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同时,评价各县域在不同产业中的位置和竞争力。
3.城乡发展差距:评价各县域城乡发展差距程度,考察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
4.对外开放程度:评价各县域对外开放程度,包括进出口贸易规模、外资引进和对外投资等。
了解各县域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表现。
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1.科技创新能力评价:通过研究各县域的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申请等数据,全面评价各县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2.教育和人力资源评价:评估各县域的教育和人力资源状况,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3.社会文化发展评价:评估各县域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包括文物保护、旅游业发展、艺术与文化产业等方面。
4.生态环境评价:评估各县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包括空气、水质等环境指标,了解各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三、综合评价和政策建议通过对以上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对各县域的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各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科学发展。
总之,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修订版是对全国各县域的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的重要工作。
通过综合评价和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肇东

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松花江北岸,南距省会哈尔滨53公里,北距油城大庆74公里,由绥化市代管,是哈大哈大齐黄金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城市。
肇东开发于金、辽时代,历史上曾是满清王朝郭尔罗斯后旗皇家牧地,1735年(清雍正13年)设交通驿站,1914年晋升为肇东县,1986年撤县建市。
滨洲铁路、哈大高速公路、绥肇公路纵横贯穿全境,松花江流经南部5个乡镇,全长68公里。
幅员面积3905平方公里。
全市现辖4个城区办事处、21个乡镇、1个农村办事处,186个村,1228个屯。
总人口93万:其中农村人口58万,城市人口35万。
全市现有党员23011名,党委69个,党总支27个,党支部790个。
有耕地305万亩,草原150万亩,林地70万亩,水面20万亩,素有半林半水六分田、三分大草原之称。
气候适宜,盛产玉米、水稻、瓜菜、多种经济作物等,是全省奶牛、肉牛、生猪、家禽、水产品的主要养殖区,是国家商品粮和畜产品的重要基地。
境内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与大庆共同开发榆树林油田,年产原油40多万吨,另有部分油气田正在开发。
境内有金代八里城文化遗址,是省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遗址,去年4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江有丰富的水草资源,垂钓休闲旅游潜力巨大。
肇东市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境内已探明石油储量2亿吨,天然气储量4亿立方米。
境内有省级湿地保护区3.4万公倾;金代八里城文化遗址是省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肇东市现为国家级“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中国玉米综合开发利用之乡、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东北十强县、全省十强县、全省平安市、全省文明城市标兵,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县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完成了“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部分,为继续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和县域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1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其中县级市369个、县1460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1.1.1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或简称全国百强县(市),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河北省3个、山西省1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10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江苏省29个、浙江省24个、安徽省1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6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2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江苏宜兴市、浙江绍兴县、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
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0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2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0560元,其分别比上年增长%、%(当年价比,下同)、%、%、%、%。
新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有8个:江苏新沂市、辽宁凤城市、辽宁大洼县、四川郫县、辽宁调兵山市、湖南醴陵市、江苏高淳县、福建闽侯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郡县治,天下安。
“科学发展观”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性内涵。
县是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功能比较完备的行政区划单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是统筹发展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台。
科学发展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建立完善的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对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经过十年来的探索,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日趋完善。
一、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探索过程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全国县域经济研究和服务的独立性研究所,被称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工作开始于,其探索过程大致经历了体系建设、体系改进和体系完善三个阶段。
1. 到,第一届到第六届,体系建设阶段
进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进行县域经济基础性研究,发表的文章主要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县域经济内涵、科学规范县域经济单位、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等。
主要目的是引导全社会来关注县域经济,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动态的、相正确参照坐标,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 到,第七届到第九届,体系改进阶段
进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县域科学发展环境评价。
提出“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的观
点。
倡导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要加快向县域(包括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等)科学发展转变。
总结了《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 6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推出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三大新模式,即以城乡统筹为内涵的“双流模式”、以区域统筹为内涵的“增城模式”、以提高幸福指数为内涵的“江阴模式”。
3. ,第十届,进入体系完善阶段
进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县域相对富裕程度评价+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县域幸福指数为主要内涵的科学发展人文环境评价。
主要目的是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二避免非正常竞争,促进区域协作;三强县富民要一致;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五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六发挥中央、省、市、县等多方力量,统筹推进县域科学发展。
将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结合起来,完善评价体系。
在以后的评价中将进一步完善县域科学发展人文环境评价,特别是着重进行“县域幸福指数”的专项调查。
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内涵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包括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两个组成部分,两者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相关联,量与质相统一,物质与精神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相和谐,动力和目标相一致。
县域经济是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科学发展是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约束条件,全面评价和考察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情况,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县域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
评价指导思想:一是壮大县域经济;二是建设“富裕县域”、“绿色县域”和“幸福县域”,提高富裕程度、绿色指数和幸福指数;三是统筹推进县域科学发展。
简称“一壮大三提高,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体现了县
域科学发展的多样性和科学发展的丰富内涵。
1.完善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是一个探索过程
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是一个探索过程,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也是一个探索过程;对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使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新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郡县治,天下安”赋予新的历史性内涵。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是采用公开的、客观的、可比的、核心的县域经济数据对全国所有县市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强弱排序增加可较性,促进发展;县域科学发展评价采用客观数据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评价,评价结果分等级分类型,不强调排序,利于促进统筹。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的探索过程就是一个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的过程。
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系统示意见图-1.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说明
评价体系简洁明了。
体现了“大道至简”的思想和评价的基本原则——指标真实、客观、可比,指标规律能够把握或大致能够把握,评价对象的范围有针对性,评价结果有确切导向性,评价工作具有可行性和连续性。
由于全国县域经济差异性大,由于县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众多;由于对影响县域科学发展的指标规律需要把握,因此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采用县域经济的基本的核心数据来进行。
经济结构指标。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经济结构性指标,如非农产业比重、经济密度、进出口额与GDP的比例等等。
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这些指标与竞争力的规律没有把握或者没有可比性。
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有些指标没有统一规律。
如进出口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的是外贸依存度,处在东部与处在中西部的县表现不一样,相
当多的中西部县没有大的外贸需求,这些县的资源配置可能在国内就能够完成。
再如非农产业比,由于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粮食大县也有存在的必要。
有些指标(比如经济密度等)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是正相关或是负相关需要深入研究。
评价指标多少的问题。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多不一定就好,评价结果不一定就正确。
一是竞争力本身就没有唯一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是在每个指标与竞争力以及指标之间的规律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众多的指标放在一起,得到的竞争力就不确切。
评价工作在缩小评价对象范围的情况下,采用比较多的指标是可行的。
评价与考核。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是评价,不是考核。
现在,全国许多省份结合省情和特点,结合领导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甚至结合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奖惩,制定并实施县域经济综合考核。
评价必须保持连续性。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主要反映现在状态,辅以反映未来,反映的主要是现在竞争力强弱。
一是评价指标主要是“现在完成式”的;二是经过连续几届的评价结果对比,连续的“现在完成式”能够推导大致的“未来式”,关联起来考察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县域经济将进行分类评价。
全国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
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也不应一个模式,应该百花齐放。
县域经济要分类研究,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也将要分类评价,进行完善。
2.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县域是区域统筹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统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台。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城市群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规律,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研究。
所谓“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就是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或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经济强县组成的集合。
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淡化相邻经济强县的非正常竞争(特别是招商引资、数据攀比等方面),促进经济强县之间的经济协作;二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工作重点放到促进。